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芥菜白锈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芥菜白锈病

芥菜白锈病
原圖鏈接

一种由白锈菌或大孢白锈菌引起的芥菜疾病,症状为病斑初呈浅黄绿色,边缘不明显,病斑生于叶两面,主要生在叶背,病斑扩展成白色稍隆起的小疱,大小16毫米,成熟后表皮破裂散出很多白粉状物,即病菌孢子,严重时病斑覆满整个叶面,致叶片变黄干枯。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芥菜白锈病

拉丁学名: Albugo candida O. kuntze ,或A. macrospora S. lto

芥菜病害
原圖鏈接

作物名称: 芥菜

病 原: 白锈菌或大孢白锈菌

病原所属分类: 鞭毛菌亚门真菌

特征与危害

主要危害叶片,叶上病斑初呈浅黄绿色,边缘不明显。病斑生于叶两面,主要生在叶背。病斑扩展成白色稍隆起的小痕,成熟后表皮破裂散出很多白粉状物,严重时病斑覆满整个叶面致叶片变黄。

发病条件

孢子囊萌发适温20~35℃,适25~30℃。温度不同孢子囊的寿命差异较大:25.6~27.3℃3天后即不能萌发,16~17.3℃3天后萌发率为40.5%。病害发生与湿度关系密切,寄主表面具水膜,病菌才能侵入,孢子囊在叶片幼嫩阶段侵染。此外,隔年轮作可大大减少土中的卵孢子数量,间隔1年可减少87%,与水稻轮作两年查不到卵孢子。[1]

病原特征

白锈菌孢子囊和卵孢子均较大,其长宽分别为20.03×18.18微米和50~67.5×45~61.25微米。大孢白锈菌孢子囊大小11.6~27.3×11.7~28.28微米,两菌卵孢子均褐色,近球形,外壁具瘤状突起。孢子囊萌发最低和最适温度10℃,最高25℃,侵入寄主最适温度18℃。

传播途径

病菌初侵染源在南方主要是病叶、茎、荚、花轴及带菌种子,北方主要以卵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附在种子上越冬。卵孢子主要形成于根和茎基部的肿瘤内,每年落到土壤中的量很大。卵孢子在室内保湿条件下可存活2年。在生长季节,此菌主要靠孢子囊随风传播进行再侵染。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用新高脂膜拌种;并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2年轮作,及时前茬作物残留体,喷施消毒药剂加新高脂膜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同时深耕晒土,整地施肥,创造有利于芥菜生长的土壤环境。

2、在芥菜生长期以合理施肥,及时间苗,加强通风透光,科学灌水,避免雨后田间有积水,并在孕蕾期加喷洒壮茎灵可使植物杆茎粗壮、叶片肥厚、叶色鲜嫩、植株茂盛,天然品味浓。同时可提升抗灾害能力,减少农药化肥用量,降低残毒。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应根据植保要求喷施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每7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喷2~3次,同时应根据植保要求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提高药剂有效成分利用率。[2]


相关视频

芥菜种植技术_芥菜种植周期.MP4


芥菜的种植与管理 - 梅县农情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