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芋粿(台语发音:ōo-kué/ōo-ké)[1]芋粿,又称芋粿巧(闽南语)、芋粄(客家语),是广东潮汕地区、福建福州以及闽南地区的传统小吃。
先以糯米研磨之米浆压干后,再和芋头去皮切成丝及油葱香料搅拌,再细分约巴掌大小一块一块压平后放置于弓蕉叶上,再放入笼床后置于灶上大鼎以热水炊熟。主要是在中元普渡时之米制食品。[2]
美食由来
“芋”与闽南语中的“路”和“护”谐音,故闽南语中有一句谚语:“食米粉芋,有好头路(好工作)”。此外,芋头的繁衍方式通常是由一颗“芋母”生出一窝的“芋子”,所以芋头也带有“子孙满堂”的吉祥寓意。农历七月正值芋头盛产期,又适逢中元节,状似神杯的芋粿巧因此成为必备的“好兄弟”祭品,而长辈也透过祭拜鬼神,祈求孙儿平安。[3]
食材
蔡季芳老师-芋粿巧
- 材料:芋头1/2个、虾米2大匙、香菇2朵、红葱肉燥2大匙、蓬来米粉1又1/2杯、糯米粉1又1/2杯、水适量
- 调味料:酱油1大匙、盐1/2小匙、二砂糖2-3大匙、五香粉1/4小匙、白胡椒粉1/2小匙
- 作法:
1.芋头切小丁、香菇切丝,虾米泡软切末备用 2.起锅冷油,放入虾米爆香,再放入香菇炒香后熄火,再加入酱油、芋头丁拌匀后离火 3.再加入蓬莱米粉、糯米粉、糖、五香粉、白胡椒粉、盐、红葱肉燥用手拌匀,再慢慢加入适量的水揉成团备用 4.取适量粉团揉成小弯月状,放在光滑面向上的粽叶上,再移入蒸锅中蒸25分钟取出即可
- 厨师叮咛:芋粿巧食用时可常温品尝,或回蒸加热,亦可以少量油煎香
习俗
台湾地区,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会准备一桌丰盛的料理 农历七月俗称鬼月,在七月十五日这天,各地都会举行中元普渡的祭祀仪式来款待“好兄弟”,而这个活动,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其背后还有救母的感人故事。“盂兰盆节”一词,来自佛经中的目莲救母故事。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盂兰盆(ullambana)”是梵文Ulambana的译,“盂兰”意思为“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意为,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4]
视频
参考文献
- ↑ 芋粿,iTaigi爱台语
- ↑ 芋粿,cmlab.csie.ntu.edu.
- ↑ [http://bankofculture.com/archives/3790 【岁碎平安】“芋”香护子孙,细细咀嚼出三代的细水长流 ],bankofculture.com
- ↑ 中元普渡/中元节由来 背后典故有洋葱,NOWnews,2016-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