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致加西亚的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致加西亚的信

《致加西亚的信》 是100多年前的一个傍晚,阿尔伯特·哈伯德与家人喝茶时受儿子的启发,创作了一篇名为《致加西亚的信》的文章,刊登在《菲士利人》的杂志上,杂志很快就告罄。到1915年作者逝世为止,《致加西亚的信》的发行量高达40000000册。创造了一个作家的有生之年一本图书销售量的历史记录。其后的80余年,该书被翻译成许多的文字,许多政府、军队和企业都将此书赠送给士兵和职员,作为培养士兵、职员敬业守则的必读书。

基本内容

书名:致加西亚的信

原版名称:A message to Garcia

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 Elbert Hubbard

销售量:40,000,000册

内容简介

有两种人永远落后于别人:一种是只做被要求的工作,另一种是做不好被要求的工作。

有一种精神人们赋予它盛大的褒奖,那就是自动自发的精神。拥有自动自发精神的人就是在无人告知的情况下能够主动积极完成工作的人,也就是指那些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文明,就是殷切地寻找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才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致加西亚的信

在所有与古巴有关的事情中,有一个人常常令我无法忘怀。

美西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必须马上与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加西亚将军隐藏在古巴辽阔的崇山峻岭中——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因而无法送信给他。但是,美国总统必须尽快地与他建立合作关系。怎么办呢?

有人对总统推荐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如果有人能找到加西亚将军,那个人一定就是他。”

于是,他们将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信——写给加西亚的信。关于那个名叫罗文的人,如何拿了信,将它装进一个油纸袋里,打封,吊在胸口藏好,如何在3个星期之后,徒步穿越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将信交到加西亚手上——这些细节都不是我想说明的,我要强调的重点是:

美国总统将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了罗文,罗文接过信后,并没有问:“他在哪里?”

像罗文这样的人,我们应该为他塑造一座不朽的雕像,放在每一所大学里。年轻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仅仅是聆听他人的种种教诲,而是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

加西亚将军已不在人世,但还有其他的“加西亚”。没有人能经营好这样的企业——虽然需要众多人手,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其中大部分人碌碌无为,他们要么没有能力,要么根本不用心。

懒懒散散、漠不关心、马马虎虎的工作态度,对于许多人来说似乎已经变成常态。除非苦口婆心、威逼利诱地强迫他们做事,或者,请上帝创造奇迹,派一名天使相助,否则,这些人什么也做不了。

不信的话我们来做个试验:

此刻你正坐在办公室里——有6名职员在等待安排任务。你将其中一位叫过来,吩咐他说:“请帮我查一查百科全书,把克里吉奥的生平做成一篇摘要。”

他会静静地回答:“好的,先生。”然后立即去执行吗?

我敢说他绝对不会,他会用满脸狐疑的神色盯着你,提出一个或数个问题:

他是谁呀?

他去世了吗?

哪套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放在哪儿?

这是我的工作吗?

为什么不叫乔治去做呢?

急不急?

你为什么要查他?

我敢以十比一的赌注跟你打赌,在你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解释了如何去查那些资料,以及为什么要查的理由之后,那个职员会走开,去吩咐另外一个职员帮助他查某某的资料,然后回来告诉你,根本就没有这个人。当然,我也许会输掉赌注,但是根据平均率法则,我相信自己不会输。

真的,如果你很聪明,就不应该对你的“助理”解释,克里吉奥编在什么类,而不是什么类,你会面带笑容地说:“算啦。”然后自己去查。

这种被动的行为,这种道德的愚行,这种意志的脆弱,这种姑息的作风,有可能将这个社会带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危险境界。

如果人们都不能为了自己而自动自发,你又怎么能期待他们为别人服务呢?

乍看起来,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可以分担工作的人选,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你登广告征求一名速记员,应征者中,十有八九不会拼也不会写,他们甚至认为这些都无所谓。

这种人能把信带给加西亚吗?

“你看那个职员。”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对我说。

“看到了,怎么样?”

“他是个不错的会计,但是,如果我派他到城里去办个小差事,他也许能够完成任务,但也可能中途走进一家酒吧。而到了闹市区,他甚至可能完全忘记自己来干什么的。”

这种人你能派他送信给加西亚吗?我们经常听到许多人对那些“收入微薄而毫无出头之日”以及“但求温饱却无家可归”的人表示同情,同时将那些雇主骂得体无完肤。

但是,从没有人提到,有些老板如何一直到白发苍苍,都无法使那些不求上进的懒虫勤奋起来;也没有人谈及,有些雇主如何持久而耐心地希望感动那些当他一转身就投机取巧、敷衍了事的员工,使他们能振作起来。

在每家商店和工厂,都有一些常规性的调整过程。公司负责人经常送走那些无法对公司有所贡献的员工,同时也吸纳新的成员。无论业务如何繁忙,这种整顿一直在进行着。只有当经济不景气,就业机会不多的时候,这种整顿才会有明显的效果——那些无法胜任工作、缺乏才干的人,都被摈弃在工厂的大门之外,只有那些最能干的人,才会被留下来。为了自己的利益,每个老板只会留住那些最优秀的职员——那些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我认识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但是却缺乏自己独立创业的能力,对他人来说也没有丝毫价值,因为他总是偏执地怀疑自己的老板在压榨他,或者有压榨他的意图。他既没有能力指挥他人,也没有勇气接受他人的指挥。如果你让他“送封信给加西亚”,他的回答极有可能是:“你自己去吧。”

我知道,与那些四肢残缺的人相比,这种思想不健全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相反,我们应该对那些用毕生精力去经营一家大企业的人表示同情和敬意:他们不会因为下班的铃声而放下工作。他们因为努力去使那些漫不经心、拖拖拉拉、被动偷懒、不知感恩的员工有一份工作而日增白发。许多员工不愿意想一想,如果没有老板们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他们将挨饿和无家可归。

我是否说得太严重了?不过,即使整个世界变成一座贫民窟,我也要为成功者说几句公道话——他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导引众人的力量,终于取得了成功。但是他们从成功中又得到了什么呢?一片空虚,除了食物和衣服以外,一无所有。

我曾为了一日三餐而为他人工作,也曾当过老板,我深知两方面的种种酸甜苦辣。贫穷是不好的,贫苦是不值得赞美的,衣衫褴缕更不值得骄傲;但并非所有的老板都是贪婪者、专横者,就像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善良者一样。

我钦佩那些无论老板是否在办公室都努力工作的人,我敬佩那些能够把信交给加西亚的人。他们静静地把信拿去,不会提任何愚笨的问题,更不会随手把信丢进水沟里,而是全力以赴地将信送到。这种人永远不会被解雇,也永远不必为了要求加薪而罢工。

文明,就是孜孜不倦地寻找这种人才的一段长久过程。

这种人无论有什么样的愿望都能够实现。在每个城市、村庄、乡镇,以及每个办公室、商店、工厂,他们都会受到欢迎。世界上极需这种人才,这种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谁将把信送给加西亚?!

你属于哪类人

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以下熟悉的话语:

“现在是午餐时间,你3点以后再打来吧。”

“那不是我的工作。”

“我太忙了。”

“那是汉曼的工作。”

“我不知道该如何帮你。”

“你去图书馆试过吗?”

“这件事我们现在办不了。”

“你还可以多补充一些,对吗?”

我到一家百货商店去购买东西,到一个自己认为要找的柜台,可是店员却把我带到了别的地方。你知道吗,在我找到那件东西之前,我被带到了店里的四个地方。如果有人能在这里贴出一张杜鲁门总统的座右铭:“责任到此,不能再推!”那该是多么振奋人心啊!

但是,在这些司空见惯的话语和令人困惑的事情之外,我们也看到了另外一些与之相反的事例。

斯拉在一家大公司办公室从事打字工作。一天,同事们出去吃饭了,这时,一个董事经过他们部门时停了下来,想找一些信件。这并不是斯拉分内的工作,她回答道:“对于此信我一无所知,但是,达斯先生,让我来帮助您处理这件事情吧!我会尽快把它找到并会把它放在你的办公室里。”当她将他要找的东西放在他面前的时候,董事显得格外高兴。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四个星期后她被提升到了一个更重要的部门工作,并且薪水提高了30%。猜猜是谁推荐她的?就是那位董事。在她提供了帮助之后,他记下了她的名字,在一次公司管理会上,他推荐她担任一个更高职位的工作空缺。

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从细微之处却体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致加西亚的信》一书中所彰显的敬业精神。正如作者所言:“年轻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仅仅是聆听他人的种种指导,而是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信带给加西亚’。”

与身边其他人一样,从十几岁开始一直到大学,我就到社会上做各种工作——从修理自行车到挨家挨户推销词典,有一年我甚至为一场选美比赛工作整整一个夏天,任务是回收那些已经征订却未付款的票。这些票大多数是一些中年人被天花乱坠的宣传所迷惑而订购的,却无意去观看。此外,我还在一些家庭做数学家教,担任商店的收银员、出纳以及夏令营童子军教练。为了完成大学学业,我替人打扫、整理房间。

这些工作大部分都很低俗而且收入不高,我自己也认为它没有价值。

但是最终我知道自己是错的。这些工作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给予我珍贵的教诲和机会,无论什么样的工作环境,无论层次高低,都能学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以我在商店做收银员的工作为例。相当长一段时间,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好雇员,做了自己分内的事——收款。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这种看法。

有一天,我正与同事闲聊时,经理走了进来。他四处看了看,然后示意让我跟随着他。他一言不发走到柜台前,动手整理那些订出的商品。然后,他又走到食物区,将购物车清空。

看着经理的一举一动,我备感震惊,突然顿悟了。我之所以惊讶,并不是因为要跟着做这项新任务,而是因为以往没有人告诉我要这样做。

从这件小事上,我学到了一个令我受益终身的经验,它不仅使我成为一名更优秀的雇员,而且教会了我如何从每一项细小的工作中获得更多的东西。

不仅要对自己分内的工作尽职尽责,而且要更上一层楼,做到更主动,更卓越。

有了这次教益,以前自己认为低俗的工作开始变得高尚起来。我越是专注自己的工作,学会的东西就越多,取得的成就就越大。

后来,我离开那家商店上了大学,而这个阶段的经历对我的人生、事业影响颇为深远。我从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变成了有责任感的人。它使我的大学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兼职和实习成为探索未来发展的机会。

毕业后,当我成为一名经理,一位管理者时,我依然在努力发现那些需要做的事情,不断超越他人——不仅让自己的雇主与众不同,也使自己能出人头地。

在职业生涯中,我们常常能听到主动性这个词。什么是主动性呢?主动就是没有人要求你、强迫你,自觉而且出色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其次,当他人告诉你一次,不需要监督,你就能圆满完成任务。也就是说,能毫无帮助地把信送给加西亚,送信的人能得到很高的荣誉。

再次,有这样一种人,他们需要人反复强调后才采取行动。这类人既得不到荣誉也得不到金钱。

另外有一类人,只有当他们穷困潦倒时才会去做事。这类人永远处于贫困的边缘,他们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盼望幸运之神降临到自己身上。

然而,还有一种人比上述几类人更恶劣,即使有人走到他们面前,告诉他们如何做,并且停下来督促他们,也仍然无法将事情做好。这种人总是不停地失业,到处遭遇蔑视的眼光。

你属于哪一类呢?

坚持或者放弃(1)

即使林肯的所有信件和演讲资料全部失传,但只要那封写给胡克将军的信存留下来,我们就能洞悉这个铁路“劈木工”崇高的思想境界。

通过这封信,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林肯的自制精神,同时也能看到他是如何驾驭别人的。这封信给人们展现了一个率直、慈爱、智慧、老练、天才外交和胸襟宽大的林肯。

在此之前,胡克将军曾经粗鲁地攻击自己的总司令——林肯总统,言辞有失公允,与此同时,他还羞辱自己的上司伯恩赛德。但是,林肯并没有耿耿于怀,他相信胡克的军事才能,并且充分发挥其优点,提拔他取代了伯恩赛德。换言之,被误解的人提拔了误解自己的人,使之取代了自己的挚友。

林肯顾全大局,将自己的个人恩怨置之度外。当然,应该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被提拔的人了解真相并且有能力控制事物。林肯以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给胡克写信,理智地消除自己和胡克间的纷争。

我们最好将这封信的全文抄录如下

胡克少将:

我任命你为波托马克军司令。我之所以如此做,是有充分理由的。但是,我希望你最好能了解,我对你的某些做法并不太满意。

作为一名勇敢善战的军人,对此,我十分欣赏你。

不会将自己的职业与政治混为一谈,对此,我充分信任你。在你坚守自己的军人职责方面,我认为你是正确的。

你十分自信。这种品质即使不是必不可少,但是至少是有价值的。

你雄心勃勃。如果能控制在恰当的范围内,将利大于弊。但是,我认为在伯恩赛德领导军队期间,你的雄心成为一种障碍。在这一点上,你犯了一个大错误,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这位战功卓著、值得尊敬的将军。

最近,我耳闻你发表这样的观点:军队和政府都需要一位独裁者。我相信这种传言是真的。我委以重任,虽然有这方面的因素,但不仅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因为在我看来,只有建功立业的将军才可能成为独裁者。现在,我要求你取得军事胜利——冒着失去统治权的危险。政府将全力以赴支持你,不会比以往多也不会比以往少,对于所有的将军都一视同仁。对自己的上司指手划脚,影响他的情绪,我担心这种由你助长起来的风气会应验在你的身上。我会尽自己所能帮助你抑制它。如果放任自流,即使是拿破仑再生,都无能为力。

现在,克服这种轻率浮躁,勇往直前,去争取胜利吧!

此致

敬礼

林肯

于华盛顿

1863年1月26日

信中有一点值得我们深思,它暗示了一种情况,那就是从一片有毒的土壤里会生长出类似龙葵的致命物质。在这里,我指的是那种对于位居我们之上的人加以嘲笑、吹毛求疵、抱怨和批判的习惯。

无论是谁,想做一点事情,肯定会受到批评、中伤和误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磨难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当然,杰出无须证明。证明自己杰出的最有力证据是能够自我克制。林肯做到了,他知道每一个生命都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他也让胡克意识到,自己种下恶的种子时,必会自食其果。“如果放任自流,即使是拿破仑再生,都无能为力。”胡克的错误危害了自己,别人也深受其害,但受害最多的还是胡克自己。

不久前,我遇到一名放假回家的耶鲁大学学生,我敢说他根本代表不了真正的耶鲁精神。这名学生对学校的制度满腹牢骚,言辞中充满了批评和抱怨。校长也没有逃脱他的指责,他列举一系列的事实和数据,附带时间和地点,描述得绘声绘色。

但是,很快我就发现问题所在,毛病并不出在耶鲁,而出在那个年轻人身上。在精神上他与自己的学校如此格格不入,以致使自己无法从中真正受益。耶鲁也许并不是一所完美的大学,我想这一点哈德利校长和其他的耶鲁人都会接受这个观点。但耶鲁的确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而这些优势是否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则取决于学生。

如果你是一名大学生,就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有所施才有所获——衷心地给予学校同情和忠诚才能有所收获。以自己的学校为骄傲,与老师站在一起——他们正在尽职尽责。如果说学校依然有很多缺陷,那么应该做的是每天努力学习,给他人树立榜样,齐心协力将学校办好,做好自己的事!

如果你就职的公司运作不正常,老板刻薄古怪,那么最好的方法是走到老板面前,自信地、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你是一个刻薄古怪的人,你的管理方法是不合理和荒谬的,并且提出自己的改革意见。你甚至可以自告奋勇去帮助他清除那些不为人知的管理漏洞。

立即行动!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使你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作出选择。你只能二者择其一——现在就选择吧!

如果你为一个人工作,以上帝的名义:为他干!

如果他付给你薪水,解决你的温饱,那就努力地为他工作——称赞他,支持他,站在他和他所代表的机构一边。

我想,如果我为一个人工作,那么我就会心甘情愿地为他而努力。我不会时而支持他,时而反对他。如果不能全心全意、持之以恒,就干脆什么都不做。

坚持或者放弃(2)

如果能捏起来,一盎司忠诚等于一磅智慧。

如果你无法控制自己不去中伤、非难和轻视他人,为什么不辞职,然后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心灵?但我还是请求你,身在其中时,就不要诽谤它,贬损它。事实上,当你贬损它时,就等于在贬损自己。更重要的是,当你慢慢松开自己和这些机构的纽带时,一股强风就会随之而来,你会被连根拔起落入暴风雨中——你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原因。

到处都能看到许多失业者。和他们交谈时,你能发现他们充满了抱怨、痛苦和诽谤。这就是问题所在——吹毛求疵的性格使他们摇摆不定,也使自已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最后一事无成。他们与公司的理念格格不入,对他人毫无价值,最终只好被迫离开。每个雇主总是不断地在寻找能够助自己一臂之力的人,同时也在发现那些不起作用的人——任何对公司发展形成阻碍的人都要被拿掉。

不要吹毛求疵,这就是商业法则,是建立在自然法则的基础上的。奖赏只会给那些有用的人。想对公司有所帮助,就必须保持同情心。

以一种温和的态度来告诉自己的老板,他是一个刻薄的人,他的管理存在很多弊端,而没有必要激起他的不满,更没有必要使他与你到争吵的地步。

如果你对其他人说自己的老板是个刻薄的,那么也就表明你自己也是;如果你对他人说自己公司的制度无可救药,那么也就说明你也同样无可救药。

尽管胡克有种种缺点,但他依然得到了提拔。然而,你的雇主可能没有林肯那样宽容大度的胸襟。但即使是林肯也无法永远保护胡克。如果胡克战败了,林肯不得不再用其他人取而代之——一个更沉着冷静,一个从不妄加评论、从不抱怨他人(甚至敌人)的人。

这个人恰如其分地控制着自己的心灵,他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以绝对的忠诚、完美的自信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做着前人没有做过的事。

放弃是为了获得(1)

一些年轻人,当他们走出校园时,总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认为自己一开始工作就应该得到重用,就应该得到相当丰厚的报酬。他们在工资上喜欢相互攀比,似乎工资成了他们衡量一切的标准。但事实上,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缺乏工作经验,是无法委以重任的,薪水自然也不可能很高,于是他们就有了许多怨言。

也许是亲眼目睹或者耳闻父辈和他人被老板无情解雇的事实,现在的年轻人往往将社会看得比上一代人更冷酷、更严峻,因而也就更加现实。在他们看来,我为公司干活,公司付我一份报酬,等价交换,仅此而已。他们看不到工资以外的东西,曾经在校园中编织的美丽梦想也逐渐破灭了。没有了信心,没有了热情,工作时总是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能少做就少做,能躲避就躲避,敷衍了事,以报复他们的雇主。他们只想对得起自己挣的工资,从未想过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前途,是否对得起家人和朋友的期待。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在于人们对于薪水缺乏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大多数人因为自己目前所得的薪水太微薄,而将比薪水更重要的东西也放弃了,实在太可惜。

一个以薪水为个人奋斗目标的人是无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的,也从来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虽然工资应该成为工作目的之一,但是从工作中能真正获得的更多的东西却不是装在信封中的钞票。

一些心理学家发现,金钱在达到某种程度之后就不再诱人了。即使你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但如果你忠于自我,就会发现金钱只不过是许多种报酬中的一种。试着请教那些事业成功的人士,他们在没有优厚的金钱回报下是否还继续从事自己的工作,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绝对是!我不会有丝毫改变,因为我热爱自己的工作。”想要攀上成功之阶,最明智的方法就是选择一项即使酬劳不多也愿意做下去的工作。当你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时,金钱就会尾随而至。你也将成为人们竞相聘请的对象,并且会获得更丰厚的酬劳。

工作的质量决定生活的质量。无论薪水高低,工作中尽心尽力、积极进取,能使自己得到内心的平安,这往往是事业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不同之处。工作过分轻松随意的人,无论从事什么领域的工作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将工作仅仅当做赚钱谋生的工具,这种想法本身就会让人蔑视。

为薪水而工作,看起来目的明确,但是往往被短期利益蒙蔽了心智,使我们看不清未来发展的道路,结果使得我们即便日后奋起直追,振作努力,也无法超越。

那些不满于薪水低而敷衍了事工作的人,固然对老板是一种损害,但是长此以往,无异于使自己的生命枯萎,将自己的希望断送,一生只能做一个庸庸碌碌、心胸狭隘的懦夫。他们埋没了自己的才能,湮灭了自己的创造力。

因此,面对微薄的薪水,你应当懂得,雇主支付给你的工作报酬固然是金钱,但你在工作中给予自己的报酬,乃是珍贵的经验、良好的训练、才能的表现和品格的建立。这些东西与金钱相比,其价值要高出千万倍。如果你有机会去研究那些成功人士就会发现,他们并非始终高居事业的顶峰。在他们的一生中,曾多次攀上顶峰又坠落谷底,虽起伏跌宕,但是有一种东西永远伴随着他们,那就是能力。能力能帮助他们重返巅峰,俯瞰人生。

不为薪水而工作,工作所给予你的要比你为它付出的更多。如果你一直努力工作,一直在进步,你就会有一个良好的、没有污点的人生记录,使你在公司甚至整个行业拥有一个好名声,良好的声誉将陪伴你一生。

有许多人上班时总喜欢“忙里偷闲”,他们要么上班迟到、早退,要么在办公室与人闲聊,要么借出差之名游山玩水……这些人也许并没有因此被开除或扣减工资,但他们会落得一个不好的名声,也就很难有晋升的机会。如果他们想转换门庭,也不会有其他人对他们感兴趣。

一个人如果总是为自己到底能拿多少工资而大伤脑筋的话,他又怎么能看到工资背后可能获得的成长机会呢?他又怎么能意识到从工作中获得的技能和经验,对自己的未来将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呢?这样的人只会无形中将自己困在装着工资的信封里,永远也不懂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有所施,定有所获。如果工作时能全力以赴,不敷衍了事,不偷懒混日,即使现在的薪水微薄,未来一定有所获。

首先,我们要相信大多数老板都是明智的,都希望能吸引更多富有才干的员工,并且会根据每个人的努力程度和业绩来晋升、加薪。那些在工作中能尽职尽责、坚持不懈的人,终会有晋升的一天,薪水自然会随之提高。

但是,聪明而睿智的老板们在鼓励员工时并不会说:“好好干,我会给你加薪的。”而是说:“好好干吧,将你的全部本领展现出来,有更多的重担在等着你呢!”与重担而来的自然是薪水的提高。

不要担心自己的努力会被忽视,当你全心全意工作时,相信你的老板同样也注意到了。在你冥思苦想该如何多赚一些钱之前,试着想想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这样一来,你就根本不需要为钱而担忧了。别绞尽脑汁说服老板,让你的老板接受你加薪的理由。好好地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每一份工作中竭尽所能,你的薪资报酬自然会得到提升。

放弃是为了获得(2)

那些职位低下、薪水微薄的人,忽然间被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看起来似乎有些莫名其妙,常常遭受人们的质疑。但实际上,在他们拿着微薄的薪水时,始终没有放弃努力,始终保持一种尽善尽美的工作态度,满怀希望和热情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因而获得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正是他们晋升的真正原因。

如果你做每一件工作都是那么热忱、友善,不计报酬,那么你就将自己与那些花费大部分时间关心休息、福利、薪水和下班时间的人区分开来了。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老板并不是一个睿智的人,并没有注意到我们所付出的努力,也没有给予相应的回报,那么也不要懊丧,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现在的努力并不是为了现在的回报,而是为了未来。我们投身于职场是为了自己,是在为自己而工作。人生并不是只有现在,而有更长远的未来。固然,薪水要努力多挣,但那只是个短期的小问题,最重要的是获得不断晋升的机会,为未来获得更多的收入奠定基础。更何况生存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眼光只盯着温饱,得到的永远只有温饱。

手工业时代,男孩子为了学一门手艺常常拜师学艺多年,却无法拿到一分钱的工资,但他们毫无怨言。现在的年轻人在学本事的同时还可以拿工资,却抱怨不已。

究其原因在于两者对于薪水看法不同。在手工业时代的男孩和家长看来,能有一个好的学习技能和知识的机会是十分难得的,他们一切努力和付出都是为了未来能开办自己的作坊和店铺。而现代年轻人则更注重现实利益,赚钱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和享受。

许多商界名人开始工作时收入都不高,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将眼光局限于此,而是始终不渝地努力工作。在他们看来,缺少的不是金钱,而是能力、经验和机会。当他们功成名就之时,又如何衡量他们的收入是多少呢!

也许你的老板可以控制你的工资,可是他却无法遮住你的眼睛,捂上你的耳朵,阻止你去思考,去学习。换句话说,他无法阻止你为将来所做的努力,也无法剥夺你因此而得到的回报。

也许我们无法命令老板做什么,但是我们却可以让自己按照最佳的方式行事;也许老板不是很有风度,但是我们应该要求自己做事要有原则。你不应该因为老板的缺点而不努力工作,而埋没了自己的才华,毁了自己的未来。总之,不论你的老板有多吝啬、多苛刻,你都不能以此为由放弃努力。

试比较两个具有相同背景的年轻人:一个热情主动、积极进取,对自己的工作总是精益求精,总是为公司的利益着想;而另一个总喜欢投机取巧,总嫌自己的薪水太低,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雇用谁,或者说你会给谁更多的发展和晋升的机会呢?

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在为薪水而工作,如果你能不为薪水而工作,你就超越了芸芸众生,也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满怀感激之情(1)

我曾经为他人工作,现在则为自己工作。以前总是认为老板太苛刻,现在却觉得员工太懒惰,太缺乏主动性。其实,什么都没有改变,改变的是看待问题的方式。

成功守则中最伟大的一条定律——待人如己,也就是凡事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当你是一名雇员时,应该多考虑老板的难处,给老板多一些同情和理解;当自己成为一名老板时,则需要多考虑雇员的利益,多一些支持和鼓励。

这条黄金定律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法则,它还是一种动力,推动整个工作环境的改善。当你试着待人如己,多替老板着想时,你身上就会散发出一种善意,影响和感染包括老板在内的周围的人。这种善意最终会回馈到你自己身上。如果今天你从老板那里得到一份同情和理解,很可能就是以前你在与人相处时遵守这条黄金定律所产生的连锁反应。

为什么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原谅一个陌生人的过失,却对自己的老板和上司耿耿于怀呢?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彼此之间有长期的利益冲突。当老板的行为与雇员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所有的同情和理解都会化为乌有。

经营管理一家公司是件复杂的工作,会面临种种繁琐的问题。来自客户和公司内部巨大的压力,随时随地都会影响老板的情绪。要知道老板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缺陷。他之所以成为老板,并不是因为完美,而是因为有某种他人所不具备的天赋和才能。因此,首先我们需要用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对待老板,不仅如此,我们更应该同情那些努力去经营一个大企业的人,他们不会因为下班的铃声而放下工作。

许多年轻人将自己不能获得提升的原因归咎于老板的不公平,认为老板任人惟亲、嫉贤妒能,不喜欢比自己聪明的雇员,甚至认为老板会阻碍有抱负的人获得成功。事实上,对于大多数老板而言,再也没有什么比缺乏合适的人才更让他苦恼的了,也没有什么比让他寻找合适的人选更焦心的了。

年轻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也是以己度人,但是这个“己”是一个自私的、狭隘的,也就是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事实上,从每一个员工第一天上班开始,老板就用心地对他进行考察。他们会仔细衡量和分析他的能力、品格、习惯、人际关系、性情等等,只有当他认为一个年轻人缺少必要的能力,有一些不良的习惯和言行举止(包括认为老板无知)时,他才会认为这个年轻人没有前途。毕竟公司是自己苦心经营才发展起来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个人偏见而毁了整个事业。

因此,做员工的应该多反思自己的缺陷,给予老板更多的同情和理解,或许就能重新赢得老板的欣赏和器重。

也许老板并不是一个领情的人,但我们依然要设身处地地为老板着想。因为同情和宽容是一种美德,在一个老板那里没有作用,并不意味着在所有老板那里都没有效果。退一步来说,如果我们能养成这样思考问题的习惯,我们起码能够做到内心宽慰。

许多成功人士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历时,往往过分强调个人因素。事实上,每个登峰造极的人,都获得过别人的许多帮助。一旦你订出成功目标并且付诸行动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获得许多意料之外的支持。你应该时刻感谢这些帮助你的人,感谢上天的眷顾。

生而为人,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没有父母养育,没有师长教诲,没有国家爱护,没有大众助益,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今日的年轻人,自从来到尘世间,都是受父母的呵护,受师长的指导。他们对世界未有一丝贡献,却牢骚满怀,抱怨不已,看这不对,看那不好,视恩义如草芥,只知仰承天地的甘露之恩,不知道回馈,足见其内心的贫乏。

现代中年人,虽有国家的栽培,老板的提携,自己尚未能发挥所长,贡献于社会,却也不满现实,有诸多委屈,好像别人都对他不起,愤愤不平。因此,在家庭里,难以成为善良的家长;在社会上,难以成为称职的员工。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说明动物尚且感恩,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我们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重要的是要有感恩之心。我们教导子弟,从小就要他知道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应知物力维艰”,目的就是要他懂得感恩。

感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道德。然而,人们可以为一个陌路人点滴帮助而感激不尽,却无视朝夕相处的老板的种种恩惠。将一切视之为理所当然,视之为纯粹的商业交换关系,这是许多公司老板和员工之间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的确,雇用和被雇用是一种契约关系,但是在这种契约关系背后,难道就没有一点同情和感恩的成分吗?老板和员工之间并非是对立的,从商业的角度,也许是一种合作共赢的关系;从情感的角度,也许有一份亲情和友谊。

你是否曾经想过,写一张字条给上司,告诉他你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工作,多么感谢工作中获得的机会。这种深具创意的感谢方式,一定会让他注意到你——甚至可能提拔你。感恩是会传染的,老板也同样会以具体的方式来表达他的谢意,感谢你所提供的服务。

满怀感激之情(2)

不要忘了感谢你周遭的人——你的老板和同事。因为他们了解你、支持你。大声说出你的感谢,让他们知道你感激他们的信任和帮助。请注意,一定要说出来,并且要经常说!这样可以增强公司的凝聚力。

永远都需要感谢。推销员遭到拒绝时,应该感谢顾客耐心听完自己的解说。这样才有下一次惠顾的机会!老板批评你时,应该感谢他给予的种种教诲。感恩不花一分钱,却是一项重大的投资,对于未来极有助益。

真正的感恩应该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感激,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迎合他人而表现出的虚情假意。与溜须拍马不同,感恩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是不求回报的。一些人从内心深处感激自己的老板,但是由于惧怕流言蜚语,而将感激之情隐藏在心中,甚至刻意地疏离老板,以表自己的清白。这种想法是何等幼稚啊!如果我们能从内心深处意识到,正是因为老板费尽心机的工作,公司才有今天的发展,正是因为老板的谆谆教诲,我们才有所进步,才会心中坦荡,又何必去担心他人的流言蜚语呢。

感恩并不仅仅有利于公司和老板。对于个人来说,感恩是富裕的人生。它是一种深刻的感受,能够增强个人的魅力,开启神奇的力量之门,发掘出无穷的智能。感恩也像其他受人欢迎的特质一样,是一种习惯和态度。

感恩和慈悲是近亲。时常怀有感恩的心情,你会变得更谦和、可敬且高尚。每天都用几分钟时间,为自己能有幸成为公司的一员而感恩,为自己能遇到这样一位老板而感恩。所有的事情都是相对的,不论你遭遇多么恶劣的情况。

“谢谢你”,“我很感激你”,这些话应该经常挂在嘴边。以特别的方式表达你的感谢之意,付出你的时间和心力,为公司为老板更加勤奋地工作,比物质的礼物更可贵。

当你的努力和感恩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当你准备辞职调换一份工作时,同样也要心怀感激之情。每一份工作、每一个老板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在辞职前仔细想一想,自己曾经从事过的每一份工作,多少都存在着许多宝贵的经验与资源。失败的沮丧、自我成长的喜悦、严厉的老板、温馨的工作伙伴、值得感谢的客户……这些都是人生中值得学习的经验。如果你每天能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相信工作时的心情自然是愉快而积极的。

创作背景

美西战争发生后,美国必须立即跟古巴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加西亚将军在古巴丛林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无法写信或打电话给他。但美国总统必须尽快地获得他的合作。怎么办呢?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能找到。”

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关于那个名叫罗文的人,拿了信,把它装在一个油布制的口袋里,封好,吊在胸口,划着一艘小船,四天之后的一个夜里在古巴上岸,消逝于丛林中,接着在三个星期之后,从古巴岛那一边出来,已徒步走过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给了加西亚。

他送的不仅仅是一封信,而是美利坚的命运,整个民族的希望。

这个送信的传奇故事之所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主要在于它倡导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忠诚、敬业、勤奋,正是人性中光辉的一面。

在有史以来在世界最畅销书排行榜中列第6名的《致加西亚的信》,显然比《谁动了我的奶酪?》更有畅销的悠久历史。它被引入了中国。这是一本关于敬业、忠诚、勤奋的管理书。加西亚的故事最早发表于1899年。这篇文章,几乎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把它翻译出来。

《致加西亚的信》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也许这是一本不合时宜的书。但是,一百多年来此文所推崇的关于敬业、忠诚、勤奋的思想观念,却已经在全球的许多地方产生了深远影响。希望读者对这个送信的故事及其意义能作更进一步的思考。

不少公司的总裁、CXO们,他们对实干家情有独钟,坚持不懈地寻找能够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人(指那种不问缘由只知道忠实执行任务的能人),这种人不论要求任何事物都会获得。他在每个城市、村庄、乡镇-每个办公室、公司、商店、工厂,都会受到欢迎。世界上急需这种人才,这种能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人。

《致加西亚的信》这篇文章被印成亿万份,广为传颂,表明人类敬仰能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人,崇尚他那恪守信义、不辱使命的精神品格。这本2000年被美国《哈德森年鉴》和《出版商周刊》,评为有史以来世界最畅销书第6名的奇书。

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人--安德鲁·萨默斯.罗文介绍:在美国陆军史上,安德鲁·萨默斯.罗文上校创造了一个可歌可泣的奇迹--送给加西亚。

安德鲁·萨默斯.罗文,弗吉尼亚人,1881年毕业于西点军校。作为一个军人,他与陆军情报局一道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军事任务-将信送给加西亚,被授予杰出军人勋章。

立功之后,他曾服役于菲律宾,因作战勇敢而受到嘉奖,从军队退役后,他在旧金山度过了他的余生,于1943年1月10日逝世,终年85岁。

罗文的事迹通过《致加西亚的信》一本小册子传遍了全世界,并成为敬业、服从、勤奋的象征。《致加西亚的信》百年出版传奇史:100多年前的一个傍晚,出版家艾尔伯特·哈伯德与家人喝茶时,讨论起了美西战争。大家都为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喝彩,而哈伯德的儿子伯特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战役中真正的英雄不是加西亚将军,而是罗文中尉,那个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人。

受此启发,一篇名为《致加西亚的信》的文章诞生了,它刊登在一本《菲士利人》的杂志上。因为这篇文章杂志开始畅销。

纽约中心铁路局的乔治·丹尼尔一次要求订购10万册以书籍方式印刷的《致加西亚的信》在车站发放。本书也引起了俄罗斯铁道部长西拉克夫亲王浓厚的兴趣,回国后,他让人把此书译成了俄文,发给俄罗斯铁路工人和士兵人手一册。

日俄战争期间,日本人在每个俄罗斯士兵的尸体上都发现了这本小册子,他们断定这肯定是一件十分有价值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日文版。

日本天皇下了一道命令:每一位日本政府官员、士兵乃至平民都要人手一册《致加西亚的信》。

到1915年作者逝世为止,《致加西亚的信》的印数高达四千万册。创造了一个作家的有生之年一本图书销售量的历史记录。

其后的80余年,该书被翻译成所有的文字,关于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故事,在全世界范围上广为流传。送信变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忠于职守,一种承诺,一种敬业和荣誉的象征。许多政府、军队和企业都将此书赠送给士兵和职员,作为培养士兵、职员敬业守则的必读书。美国西点军校长期以来将此书作为讲授自立和主动性课程的教材;美国总统布什在任州长时,曾在这本小硬皮书里签名,把它赠送给所有的部属;而许多跨国大公司要求所有员工人手一册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

本书各种版本累计销售量近8亿册。2000年被美国《哈得森年鉴》和《出版商周刊》评为有史以来世界最畅销图书第6。[1]

参考文献

  1. 致加西亚的信豆丁网,201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