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自然中感悟生命之美(刘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自然中感悟生命之美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自然中感悟生命之美》中国当代作家刘亮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自然中感悟生命之美

雪荷是散文作者刘东丽的笔名,在她刚刚进入到济宁老年大学北湖校区写作班的时候,就表现了不俗的佳绩,创作量非常大,而且每一篇文章带给人的感受都是非常强烈的。作为写作班的老师,我很欣喜孔孟之乡,文脉之地横空出世一位写作真诚的作者。

总体说来,雪荷的散文创作是一直游离于主流创作和主旋律的声音之外的,她的散文注重主观的表达,没有为宏大叙事而刻意表现出一种文字的矫饰,这在当下的写作当中是非常可贵的。

她的散文作品取材多来自于山野,来自于自己的行走,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善感的心灵来呈现自然万物的原生态之美。我们在读她的文章的时候,就是在读自然读一个个蓬勃或者枯萎的生命。在作者的眼睛里,生命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平等的活着。

理解一个人的文章,不免要从作者的情感曲折,人生历程中获取一些信息,才会对一个人的作品的精神内核有理解和认识。这是一位喜爱爬山的作者,常常是在爬到巅峰的时候能感受生命和自然的壮阔。雪荷有一段文字可以作为她情感的注脚来阅读:“我也是特别喜欢一个人走在田埂上,好像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拥有我自己,我属于我,完完全全的属于我,一个不需要考虑别人眼光,一个没有任何身份的生命,和这天地间每一朵花,每一株草一样自由自在的活着,只拥有自己,这样的洒脱这样的舒畅,这才是一个生命真正该有的样子。我在寻找着自己,哪个才是真正的我,真正的我又躲在了哪里?在这初春的空间里撩动着春天的爱,我在这爱里,感受到了欣喜,感受到了生命活着的欢愉,无论它是果农供养的果桃,还是崖缝里自由风姿的野桃,是花就开放,无论它长在哪里,是生命它才会一直前行,一直前行,开花结果,经历春夏秋冬。我看到过万物生命中的坚韧,冬天的寒冷,春天的干旱,夏天的风雨,秋天的严霜,都不能使它停止前进的脚步,只因活着才有无限的可能。哪怕某天风雨折断了臂膀,冰雹打落了果实,只要还活着就有无限的希望,可以生生不息从头再来。这也许就是山野给我的勇气,给我的欣喜,给我的领悟。”

能看到作者是在自然中获得一份心灵的救赎,心灵的慰藉与陪伴,是山的魂魄滋养着一个人,是山的气息在影响一个人,是自然的生存状态给她灵魂的启示与心灵的灌溉。对于自然,她是有一份深深的感激在里面的。

从她最近发表的文字里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对自然的热爱,每一次奔赴都是一次去自然的对话,心灵的忧伤,人事的烦恼,生活的喧嚣,都要在山水草木中慢慢地释放。因为一个人向往身体与自然合二为一,那文字里表达出来的说不尽的欢喜也就可以理解了。

雪荷散文,文字的空灵与流畅,内心的情思与感悟都是自自然然地流淌,原来在作者看来,自然是包容万物,体谅人心,磨砺生命,唤醒心灵的。与自然对话的年龄不同,心得就不一样,这样的文字总是洗涤灵魂的。

作者喜爱山,渴望融入大山的怀抱,在《山林穿越——自然万悟》一文中,完完整整记录一次登山的过程,带给人的启示非常多,用全部的热情和信心去完成一次行走,这样的仪式感是对生命的挑战,是对意志力的追求,而更重要的是心灵在山林里栖息,灵魂在无言的植物中得到灌溉与滋养,是大山熔铸人的灵魂,也是大山释放人的情绪,大山让人敬畏生命的广阔,大山也需要人认真的探寻,大山需要聆听,更需要亲近。她在山林获得自在,获得精神的完满与适意,这样的体验是对一个人的抚慰。让所有的委屈都让大山包容,让所有的苦累都在大山里释放。当生命与大山融合一起的时候,人才真正尊重自己,尊重生命,尊重自然。

不难看出,作者常常是在植物身上找寻生命的动力与情趣。作者喜爱大雪下的冻住的荷叶,白雪皑皑下的荷花虽然已经干枯,却是体现着曾经有过的生命力,这是一种从容的境界。一派宁静,一身慈悲,一心欢喜。这也是作者为什么要用“雪荷”两个字做笔名了。

在登泰山的文章里面,我们看到少女的心境带着好奇与新鲜,心灵的轻盈与愉悦都洒在山上,青年的独立潇洒让人人生有了生活的勇气,经受生活的磨砺,千帆阅尽再看山,心里的从容与安详,这些都与一座山有紧密的联系。三次看山三种心境,也更能感受到自然对人的包容。你有这样的宽厚感恩之心。

同样在另一篇《秋登泰山》中,书写登山的体验又不一样的。有灵性的花怎样开放,作者有她自己的解读。这是一篇让我感慨不已的文章,感动于作者,在一个秋天上路去领略四季变幻之美,作者心境平和,觉得即使看不到日出也是值得,对于岁月凋零,作者无喜无悲,觉得这都是自自然然的过程,没有抱怨。

渺小的生命也要丈量山的长度,摸爬它的险处,你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嘛,作者是感受到了山间夜风的怒吼,沙子的磨砺,原来泰山上从来就不是平静的,树从来就不是在平静和丰美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每一天都在经受自然的吹打和锤炼。人生,何尝不需要风雨的吹打,才会让自己更加坚强,更加从容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作者终于登顶,云海翻腾,感受自然神奇,作者感受的是雄伟之美,还有壮阔之美,而壮阔之美也只有在努力攀登中才能获得。这样的文字真诚情感,热烈却从容,作者不为登山而登山,而去观自然,观生命,在作者眼里满目斑斓与季节的变化,树叶的凋零都是自然的法则,没有悲伤只有从容与自在应和着她的心境,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豁达超脱的境界。

雪荷作品,始终有一种粗粝的疼痛感在里面。作者以女性的在场意识,这种疼痛有生命存在的疼痛,有对于女性生存状态的反思,还有对于土地与人的关系的关注。

在她的文章里面,每个字都包含着作者的泪水和苦痛,一份融入个人真实生命体验的文字,书写生命的历程,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感动励志和共鸣。接受自己,爱自己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在她那篇书写生命体验的文章《崖边的树》当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于生命绝望感的表达,感受到一个人重新获得新生的力量,那是涅槃重生的一次生动的再现,令每一位读过的读者都在心里掀起情感的涟漪。我们理解了生命的平凡与不平凡。这种对于在自然中大彻大悟的感喟,会引领我们,启示我们不再埋怨命运的不公,而是要追寻活着的意义。

作者在这里把自己比喻成一颗生长的崖边的树,描写了生命成长的艰难和成长的渴望。有对生命的强烈憧憬,还有树在贫瘠大地上顽强挣扎求生,大声喊着我要活的这样一份关于活着的宣言。

在这里我们顿悟到生命才是最美的,存在,就是道理。只有存在才会感受到美的冲击。存在才能领略到生命那份纯美,从而让她决心要活下去,而且活成一棵独一无二的树。生命需要取舍,为了活着,她放弃另一边的生长,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也更需要智慧,她放弃长高,长大只为了生存,只为了延续生命之美,风,霜雨雪让我成长。崖边树是生长的状态,这是不断欣赏自己重生命,接受自己,往后余生安静的享受,生命成长的过程。

这又是一篇熔铸了散文作者雪荷情感历程和人生体验的好作品,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在天地万物的感悟中,作者一次次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的仪式感。

这种疼痛感还来自对于大地苍生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在《田垄的眷恋》一文中,作者对父亲的描写,书写了一位在拆迁后的土地上种植收获的父亲形象。父亲在零星的土地的种植菜蔬,那是千百年以来农人对于土地最大的最本真的热情,里面饱含着对土地的敬畏,不敢浪费土地的虔诚,相信土地能给家庭给生活带来富足的信心。这种与土地的感情,紧紧相依,不曾淡化过。因此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勤劳的父亲形象,还有对于土地朴素而炽热的情感,这种感情只有把命运与土地联系在一起才会有的。在作者深情的回忆与描写中,更会读出作者对拆迁后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与同情。这是本文值得学习的地方。关注当下人的境遇,用笔书写被我们遗忘的角落,这是一个作家的珍贵的使命。

看到作家关注现实生活的热烈的情绪,以及对自己生活的土地和人的关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句是对雪荷散文情怀的最好的注脚。

雪荷对于儒释道的研读,让她的字里行间多了一些飘逸与豁达。而她对于鲁迅,路遥和三毛的作品的阅读,让她有了既关注大地平凡世界的人,也会对历史和社会有深刻的顿悟。在《战士的独白》中,作者的视角锐利而独特,还是以家国情怀解读鲁迅先生的思想体系,作者深入学习通读鲁迅著作,看到的是一位伟大的战士的忧思和呐喊,他所有的恨和爱都是扎根在中国积贫积弱的辽阔的土地上的。这篇文章是近年来关于鲁迅作品解读的难得的佳作。因为作者没有沿用和借鉴别人的成果,所有的感想都是来自自己的对于文字的理解,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此我也能感受到作者那颗冷静宽阔和滚烫的炽热情怀,那种情思与鲁迅的内心是一脉相承认的。

雪荷对于《平凡的世界》一书的阅读,让她感喟生命的平凡中的创造力。

雪荷一直行走在大山和乡野里面,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精美的文字最近几篇文章多了一些暖意,比较之前的作品,她不仅仅是关注自然,也开始关注当下人的状态,充满了悲悯与同情。这个非常好,就是要不断扩大写作范围,在更加广袤的视野中重新有新的审美注入文字,在自然与社会中寻找一个支点,寻找和谐的关系,寻找人与自然的痛点。很高兴作者对大地始终有一份感恩感激的深情,这是更加可贵的气质。这也需要她不断向生活去学习和观察,从自然走进生活,相互映衬,参照,才会在文字的书写上有新的角度和感悟。

[1]

作者简介

刘亮,供职于兖矿济宁二号煤矿,兖矿文学创作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