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阴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脾阴虚 |
脾阴虚,病证名。指脾精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各部的濡养,有赖脾气散精输布。若胃阴虚,或脾虚不运,阳损及阴,或饮食营养不足,均可使脾气散精无源而致本证。临床表现多有胃阴虚症状,并见饥不欲食,肌肉消瘦,体倦乏力等。多见于各类营养不良证。本证多由劳倦内伤,思虑过度,温热病的恢复期,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后期等,耗伤脾脏之阴血及津液所致,进而阴虚火旺,形成本证。临床常见不思饮食,食后腹胀,脘腹灼痛,口唇干燥,干呕呃逆,大便干结,形体消瘦,舌红苔剥,脉细或细数。治宜育阴增液。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脾阴虚
病因;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湿郁化热,损伤胃阴
临床表现; 饥不欲食,食不知味,口渴欲饮,干呕呃逆等
饮食疗法; 蜂蜜、小麻油等份,拌合服用
鉴别诊断; 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特征
名词解释; 脾阴虚 ,病证名。指脾精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各部的濡养,有赖脾气散精输布。若胃阴虚,或脾虚不运,阳损及阴,或饮食营养不足,均可使脾气散精无源而致本证。
临床表现
多有胃阴虚症状,并见饥不欲食,肌肉消瘦,体倦乏力等。多见于各类营养不良证。
病因
若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恣食肥甘,湿郁化热,损伤胃阴;或肺津不足,痨瘵阴亏,子盗母气,耗伤脾阴;或汗吐大泄,医者误治,耗伤脾胃阴津。
鉴别诊断
胃阴虚证与脾阴虚证区别:胃阴虚多为阳热之病所伤,以纳化功能失常为主,临床以饥不欲食,食不知味,口渴欲饮,干呕呃逆,或胃中灼热,或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特征。
折叠编辑本段中医治疗 1.证候
“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治疗当以滋养脾阴,养阴和营为主,药选山药、黄精、芡实、白芍、石斛、甘草等甘平濡润之品。
2.治则
滋养脾阴,养阴和营。
3.主方
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4.方药
沙参、麦冬、玉竹、白芍、天花粉、生扁豆、乌梅、佛手、甘草、五味子。
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温服,分2~3次服用,每日1剂。若兼呃逆,声急促而不连续,可加枇杷叶、石斛、柿蒂等降逆止呕;若时作干呕,可加石斛、知母、竹茹以生津降逆止呕;若大便干结者,可加瓜蒌仁、生首乌、火麻仁以清热润肠通便而不伤正。
饮食疗法
1.黑麻仁
黑芝麻、胡桃仁、松子仁等份,研碎加白糖或蜂蜜适量拌服用,能润肠通便。
2.蜂蜜麻油
蜂蜜、小麻油等份,拌合服用,每次一匙,能润肠通便。
3.薯蓣粥
用生怀山药1斤轧细过箩,每次将山药粉20~30克用凉开水调和入锅内置火上,用筷不停搅之,2、3沸即成粥,不拘时食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