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脱窠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脱窠臼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随着社制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的汉字也在不断演化着,从最初的甲骨文[1]渐渐发展到了小篆[2],后来文化进一步发展后,才出现了”汉字”这种说法。

名词解释

指戏曲创作应摆脱陈旧的创作模式。所谓窠臼,不仅指以往作品的窠臼,还包括创作者个人的窠臼。由明末清初曲论家李渔(1611—1680)在《闲情偶寄》中提出。李渔认为,戏曲创作的取意、填词应力求新颖,不能蹈袭前人,才可称得上“传奇”。这一术语的提出既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审美心理,也体现了文艺创作必须创新求变的宗旨。

引例1

吾谓填词之难,莫难于洗涤窠臼,而填词之陋,亦莫陋于盗袭窠臼。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 (我认为填写曲词的困难之处,莫过于洗净一切陈旧的套路,而填写曲词的鄙陋之处,也莫过于盗取袭用已有的套路。)

引例2

非特前人所作,于今为旧,即出我一人之手,今之视昨,亦有间 (jiàn)焉。昨已见而今未见也,知未见之为新,即知已见之为旧矣。 (李渔《闲情偶记·词曲部·结构》) (不仅前人的作品,到现在已经陈旧了,即使出自我个人之手的作品,今天看昨天写的,也是有毛病的。昨天见过而今天没有见过,才知没见过的是新的,已见过的是旧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