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休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脊休克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术语。
中国,从来就是一个文化底蕴极度丰富的国家,中国的文字,更是凝聚着中国的文化精魂[1]。中国最早出现的和文字相关的文化记忆就是仓颉造字,小小的文字中蕴藏了无限的文化[2],然后就出现了最初的甲骨文。
名词解释
脊休克指的是脊髓突然横断失去与高位中枢的联系,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也称为脊髓休克。
产生原因
反射消失是由于失去了高位中枢对脊髓的调节作用(主要是易化作用),而不是由于损伤刺激引起的。
特点介绍
反射活动暂时丧失,随意运动永久丧失。表现为:脊休克时断面下所有反射均暂时消失,发汗、排尿、排便无法完成,同时骨骼肌由于失去支配神经的紧张性作用而表现紧张性降低,血管的紧张性也降低,血压下降。
脊休克常见于动物实验中将脊髓与延髓的联系切断,用以研究脊髓单独的功能,在这种动物被称为脊动物。
人类由于外伤也可出现脊休克。
恢复
1、一些以脊髓为中枢的反射活动可以逐渐恢复,恢复速度与动物种类密切相关,越低等恢复越快,青蛙几分钟,人类数周到数月。
2、反射恢复的顺序为由简单到复杂。
3、脊休克恢复后再次横切脊髓不再出现脊休克。
4、脊休克恢复后部分反射比脊髓横切前亢进如屈肌反射、发汗反射,此为失去上位中枢的抑制作用所致。
5、脊髓神经轴突虽然可以再生但是由于局部胶质细胞的浸润、形成瘢痕,阻碍了其再生,所以横断面以下的感知觉和随意运动能力不能恢复。
参考文献
- ↑ 中国汉字魅力无穷,搜狐,2022-11-20
- ↑ 诗酒趁年华 | 品中国文字 悟千年精魂,搜狐,201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