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胶州路街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胶州路街道

图片来自网络

中文名 :胶州路街道

所属地区:上海市普陀区

胶州路街道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区东南部。东与普陀路街道相连,西与长宁区毗连,南与静安区接壤,北隔吴淞江与沙洪浜、东新村、朱家湾3街为邻。面积1.27平方公里。1959年8月建立街道,以胶州路命名。办事处设在胶州路951号,下辖22个居民委员会,共有居民1.4万余户,4.6万余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9万余人。 [1]

基本介绍

街道经济发展很快,现有集体企事业单位50多个,早在1971年就自有资金百万元以上,成为区内第一个“百万富翁”的街道。1980年以来,大力兴办以饮食、综合性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分布于境内各处。境内有上棉一厂、上棉六厂、上棉七厂、上海绢纺织厂上海第四丝织厂、上海第七毛纺织厂、上钢八厂、上海灯泡厂等市属工厂57家。有区属工厂8家。胶州路街道于1983年、1984年2次被评为市爱国卫生先进集体,1985年、1986年2次被评为市文明卫生单位。长寿路(江宁路至胶州路,跨普陀路街道)于1984年9月由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容、交通、卫生”文明街,是当时区内第一条由市命名的文明街,至1990年,长寿路文明街连续7年被评为市级先进。1991年10月4日,调整行政区划,撤销胶州路街道和普陀路街道,合并新建长寿路街道。

历史人文

昔时境内为吴淞江泛滥改道的主要地区。19世纪末,草长浦斜贯中部,北有徐家浜,南有西芦浦、老吴淞江,西临吴淞江三大河曲,大小河浜、水塘密布全境。沿江有曹家渡、谈家渡、小沙渡沟通两岸交通。全境均为农村,有叶家宅、滩上宅、沈家宅等村落,村民以种植粮棉为业。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今胶州路以东之地被扩占为公共租界。20世纪初,租界工部局在境内辟筑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劳勃生路(今长寿路)、槟榔路(今安远路)。同时外商利用特权在吴淞江南岸占地兴办工厂。此后,民族资本家也在境内办厂。大量劳动人民来此谋生,纷纷在境北药水弄一带搭建简屋、草棚或滚地龙聚居,形成了闻名全市的药水弄棚户区。至二三十年代,境内建有以纺织业为主的大中型工厂近20家,是沪西工业区的主要地区之一。劳勃生路、小沙渡路口及曹家渡一带逐渐形成热闹的商业市廛,居民日益增多,河浜、农田消失,全境成为沪西市区的一部分。解放前,境内除北部沿江一带为几家大型工厂所占外,其他地境内多为简屋与工厂交织在一起的居住区。民国34年(1945年),建立区建置时,即为其辖地。

社会事业

解放后,人民政府积极改善棚户简屋区的市政设施,协助居民改建、维修住房,拓宽长寿路。辟建武宁路、武宁路桥、西康路桥,改善了交通。80年代初,将长寿路、常德路、叶家宅路亅一带旧房,改建为多层住宅楼。1985年,开始对药水弄旧房简屋全面改建,兴建高层和多层相结合的住宅群,总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区内吴淞江南岸最大的新型住宅区,今大部分已建成。境内干道,有13条公交线路经过设站停靠。商业主要集中在长寿路两侧,有国营商店75家,集体、个体商店70余家,有菜场2个,集贸市场2处。80年代开始,逐步进行长寿路商业街改造,调整网点,扩大经营范围,装潢门面,装修店堂,新辟自选商场,与普陀路街道商业区长寿路、西康路一带相连,构成本区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境内金融事业也相应发展,于长寿路、西康路南侧新建中国工商银行26层大楼,环以裙房,雄伟壮观。境内有中学4所、小学6所、幼儿园4所、托儿所8所,其中有回民小学及回民幼儿园和托儿所各1所。有街道医院、图书馆、文化馆各1所。有较早建成的沪西电影院和新建的多功能的燎原电影院。普陀区业余大学、区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普陀分校、市经济管理学校设在境内。1990年7月,重建扩建药水弄清真寺,1991年改名沪西清真寺,1992年4月落成开放。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