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胡正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胡正寰照来自华人百科

胡正寰(1934年7月18日-),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祖籍湖北孝感,零件轧制成形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男,汉族。1956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毕业后留校一直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90年赴苏联白俄罗斯科学院物理技术研究所讲学与访问。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为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就

从事轴类零件轧制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40多年。主要成就表现以下三个方面:1. 是中国轴类零件轧制技术主要开创人。 从1958年起从事零件轧制技术研究工作。 领导的课题组,现已全面掌握并推广套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该项高新技术国家之一,本人是中国该技术公认的主要开创人。 该成果被国家科委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成果选集(1977~1988)》。 为中国轴类零件轧制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准做出重要贡献。 领导的课题,经鉴定确认为国内领先、国际上先进的成果主要有:

① 在零件轧制理论内容上有:轧件的旋转条件、基本轧齐曲线方程、斜轧轧辊的辊形曲面等;

②研制成功复杂、高精度、多品种轴类零件100多种;

③ 设计出高刚度、工艺性能优良的系列化零件轧机10多种,已列为国家专业标准。

④ 建成零件轧制模具研制中心,实现模具CAD、部分实现模具CAM。

在科技转化生产力上成绩显著。 领导的课题,被原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与冶金部等列为重点推广项目。在全国23个省市建成并投产90多条零件轧制生产线,其中7条卖给美国等国。研制成功并投产的零件200多种,包括:汽车、耕耘机、机车等发动机的轴类零件以及球磨机与轴承中的钢球等,累计生产200多万吨,经济效益显著。由于科技转化工业突出,在1995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被国家科委成果司评为"全国十大典型推广项目"之一。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多篇,专著5本。其中《斜轧与楔横轧》是国内外零件轧制方面有代表性的专著,该书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发明、国家科技进步等国家级奖5项。

北京科技大学的西北一角,缺少校园独有的静谧,却多了机器的轰鸣声。每天清晨,人们总会看到满头银发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胡正寰,步履稳健地走进国家高效零件轧制研究与推广中心,开始一天的工作。 零件轧制技术是一种机器轴类、球类等零件成形的新工艺、新技术。与传统的锻造、切削方法相比,具有生产率高、材料利用率高、零件性能好等特点。 这项技术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却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汽车、发动机、摩托车所需轴类零件,球磨机、电镀的中球类零件,有著大量市场需求。

轴类零件轧制开创者

60年来,胡正寰一直从事轴类零件轧制成型的研究与应用工作,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开创人。

在研究中心二楼,记者看到各种尺寸的轴类、球类样品被放置在展示柜里。这正是胡正寰团队亲手调试、轧制成形的高质量样品。截至目前,由该研究中心研发、企业投产的轴类、球类零件品种多达500馀种,产量超过500万吨。 新中国成立不久,当时国家最缺两样东西:一是粮食,二是钢铁。1952年,胡正寰正值高中毕业,怀揣实现钢铁强国的梦想,他考取了刚成立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前身)。 大学时期的胡正寰成绩优异、勤学好问;实习时,他天天泡在工厂车间里,接触钢铁生产,成了一个光荣的“钢小伙”。 1958年,留校工作不满两年的胡正寰,在一次翻阅国外文献资料时发现,里面记载了一种用轧制方法生产钢球的新工艺。与传统的锻造方法相比,它具有生产率高10多倍、生产环境好等优点。“这项工艺将是机器零件生产的变革,冶金轧制技术从只能生产等截面的板管型材,发展到还将能生产变截面的零件。”胡正寰向记者回忆。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胡正寰团队满怀激情,日夜奋战,加班加点,仅用40天就完成了实验轧机的图纸设计,60天左右加工出轧机。机器安装好后,通过反复试验和调试,1958年国庆节前,“扑通、扑通”,终于轧出一些钢球。当时,《光明日报》《北京日报》都对这项创新成果进行了报导。 “实验室产出百分之一的好产品就预示成功,而工业生产产出百分之一的次品也属于失败。”胡正寰经常告诫学生:“虽然都是百分之一,却有著截然不同的含义。”在成果转化初期,在实验室轧机上进行小批量生产时,总数不到10万粒钢球,仅设备上的大小事故就十几起,螺丝断过、轴承碎过、轴扭曲过,连机器都倾翻过,“真是吃尽苦头、伤透脑筋”。

[1]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

  1. [1] 每日头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