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肥乡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肥乡区是河北省邯郸市的一个市辖区。地处东经114º37′~115º01′、北纬36º29′~36º40′之间。东与广平县交界,南与成安县相连,西与邯郸市邯山区接壤,北与邯郸市永年区、曲周县毗邻。

邯济铁路横贯东西与邯黄铁路(起点站)相连呈丁字形过境建肥乡站;青兰高速,309国道贯穿其境,交通优势极其明显。

肥乡区域呈北东部较大、南西较小,北东走向较长的不规则形状。海拔2648米,最低点为夕阳西部的小石板河出境处,海拔1340米。滇池湖面平均海拔为1887米。肥乡区处于大陆性气候区,受明显的季风影响。2013年,肥乡区的矿物资源有石油、石膏、煤等。2013年,肥乡区野生植物茅草、芦草、红眼棵、小虫盘等。

2014年,肥乡区全部财政收入完成4.6亿元,居东部县第三位,增长15.1%,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2亿元,居东部区县第二位,增长34.3%,居全市第二位、东部区县第一位。[1]

建制沿革

西汉于县境内东北部置列入县,属广平国。征和二年,在西南部设即裴侯国。

东汉废即是、邯沟两侯国,列治县复名列人县。

建武十三年改属钜鹿郡。建安十七年,再属魏郡。

三国魏黄初二年,析列人、邯沟县地始置肥乡县。

北魏太平真君三年,斥漳县并入列人县。太和二十年,列人县又分出斥漳县。

东魏天平元年,肥乡县并入临漳县,属魏郡。大业三年,肥乡、清漳两县属武安郡。

唐武德元年,肥乡县改属紫州。五代肥乡县属洺州。

宋肥县属河北西路洺州。金肥县属河北西路洺州。

天会七年,肥乡县领新安镇。元肥县属中书省广平路。

明肥县属京师广平府。清肥县属直隶省广平府。

中华民国2年,肥乡县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改属大名道。

民国十七年,属河北省。民国二十六年,属河北省第十六督察区。

民国二十五年五月,肥乡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冀南抗日军政委员会,后属冀南行政主任公署。

民国三十七年五月,属华北人民政府冀南第三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八年八月,属河北省人民政府邯郸地区。

1958年10月,肥乡县并入曲周县,部分地区并入永年县。1961年6月,肥乡县从曲周县分出,恢复肥乡县建制。

1970年,属邯郸地区。1993年,属邯郸市。

2013年,撤销辛安镇乡,设立辛安镇镇(冀民函176号)。调整后,全县辖3个镇、6个乡:肥乡镇、天台山镇、辛安镇镇、大西韩乡、毛演堡乡、元固乡、屯庄营乡、东漳堡乡、旧店乡。

2015年,撤销大西韩乡,设立大寺上镇(冀民函176号)。

2016年9月30日下午,邯郸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动员大会召开,宣读了《国务院关于同意河北省调整邯郸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撤销肥乡县,设立邯郸市肥乡区,以原肥乡县的行政区域为肥乡区的行政区域,肥乡区人民政府驻肥乡镇广安东路1号。

行政区划

2016年,邯郸市肥乡区辖4个镇、5个乡:肥乡镇、天台山镇辛安镇、大寺上镇、毛演堡乡、元固乡、屯庄营乡、东漳堡乡、旧店乡。[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肥乡区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辖区东部。地处东经114º37′至115º01′、北纬36º29′至36º40′之间。东与广平县交界,南与成安县相连,西与邯山区接壤,北与邯郸市永年区、曲周二县毗邻。肥乡是邯郸市“1+6”中心城市,截至2016年,邯郸市肥乡区辖4镇5乡265个行政村,总面积502.5平方公里,总人口40.6万,耕地57.8万亩。肥乡历史悠久。区界西端距邯郸主城区仅9公里,距邯郸机场30公里,随着邯郸东扩、肥乡西进步伐加快,区位优势越发明显。肥乡交通便利,西邻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309国道、邯济铁路、青兰高速公路横穿东西,省道定魏线纵贯南北,邯黄铁路从城区东侧穿过。

地形地貌

肥乡区域呈北东部较大、南西较小,北东走向较长的不规则形状。海拔2648米,最低点为夕阳西部的小石板河出境处,海拔1340米。滇池湖面平均海拔为1887米。

气候

肥乡区处于大陆性气候区,受明显的季风影响。春季盛行偏南风,冬季北风占优势,夏秋两季南北风交替出现。年平均风速为3.3为/秒,最大阵风速曾出现过20.0米/秒,出现在1966年4月6日。各月中4月份风速最大,平均为4.3米/秒;8月份风速最小,平均为2.5米/秒。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170米/秒,日数为19.3天。大风日数以春季为最多,平均为9.8天;秋季最少,平均为2.2天。[3]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13年,肥乡区(时为肥乡县)土地总面积496平方公里,折合49600公顷,人均占有地2.55亩。肥乡区耕地总面积为40301公顷,农业人口均占有耕地2.19亩。在总耕地中,有旱地550774亩,有效灌溉耕地为36630公顷,中耕地面积90.89%,林地面积69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3.9%,人均0.35亩,林地面积有各种果林共3489.2公顷,占耕地面积8.6%。

矿物资源

2013年,肥乡区(时为肥乡县)的矿物资源有石油、石膏、煤等。

生物资源

截至2013年肥乡区(时称肥乡县)境内的动植物资源有:

野生植物茅草、芦草、菅草、刺蓬棵、艾蒿、茵陈蒿、苍耳棵、车苣麻、狗尾草、牛缏草、板板草、蒺莉苗、抓地秧、醋溜酸、灰灰菜、蒲公英、扫帚苗、猪毛菜、刺儿菜、荠菜、大花苗、野薄荷、地黄、兔丝子、米布袋、红眼棵、小虫盘等。

野生动物有哺乳类:野兔、黄鼠狼、田鼠、鼢鼠、刺猬、老鼠;另有:獾、狐、狸等。

鸟类:麻雀、灰鹊、猫头鹰、啄木鸟、布谷鸟、斑鸠、燕子、鹌鹑等。其他如:乌鸦、喜鹊、鹰、鹞、青鹣、鹕、沙鸡、雁、雕等。

两栖类:蛙、蟾蜍。

爬行类:蛇、晰蜴、壁虎等。

昆虫类:蝗虫、蚂蚱、蝇、蚊、虱、臭虫、蚤、蝶、蝉、蚂蜂、土蜂、蟋蟀、螳螂、蝼蛄、金龟子、尺蠖、蚕、蜣螂、萤火虫、瓢虫、蚜虫、草铃、棒象、蜘蛛、蝎子、蜈蚣、蝈蝈、蛴槽、金针虫、地老虎等。

软体动物:蜗牛。

环节动物:蚯蚓。

水资源

2013年,肥乡区总水量为32127万立方米,其中保证为率为50%时,水资总量为16013.5万立方米,保证率为75%时为24095万立方米,保证率为95%时为30520万立方米。水资源年均可利用总量为9747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利用量约为28500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约为68987万立方米。肥乡县人均地表水量约为706万立方米,比中国人均地表水量的2780立方米少2074立方米。地下水年均可采量约为6831立方米,而实际采用已达1026亿立方米,超采5769万立方米,仅可保浇耕地13333.3公顷,全境地下水静水位平均下降为3.5米至4.3米。[4]

经济概况

第一产业

2014年,肥乡区生产总值完成84亿元,增长10.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5亿元,增长24.3%;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9683元,增长1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6443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4.6亿元,居东部县第三位,增长15.1%,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2亿元,居东部县第二位,增长34.3%,居全市第二位、东部县第一位。

第二产业

2014年,肥乡区总投资达到194.78亿元;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0个,完成技改投资35.8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肥乡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6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4.26亿元,增长15.3%。3家企业列入全市百家成长型企业,2家企业列入省"两化"融合重点企业,48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科技型中小企业。

第三产业

2014年,肥乡区总投资317亿元的35个产业项目。实际利用外资完成2658万美元,增长28%,居东部县第一位;出口创汇完成1055万美元;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10.95亿元。新建道路8条,增加里程12.6公里,开发面积达到7.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植树5万株,绿化道路9公里,建设景观节点5处,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7个,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6个,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项目29个,争列省市重点项目12个,丛台酒业搬迁等12个项目竣工投产,四达电机等。[5]

社会事业

城镇建设

2014年,肥乡区完成了14.9公里的"肥馆线"改造升级,建成了26.9公里的"西瓜线"道路,改造309国道东段4.5公里,硬化农村道路463.2公里,建设了新兴街中段、育才街、健康街、民康街,改造了广安路西段、瑞安路西段、兴华街北段等城区道路,硬化了20条7.8公里的城中村小街巷。

教育事业

2014年,肥乡区重点投入3204万元,其中: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1950万元;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和助学金232万元;拨付1022万元,完成了6所学校塑胶田径场、蓝球场建设、购置了140套体育器材和10万册图书,加固校舍5620平方米,对2所幼儿园进行了改扩建。

医疗卫生

2014年,肥乡区重点投入2422万元,其中:拨付区人民医院新建和中医院改建资金1586万元;拨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资金836万元。

社会保障

2014年,肥乡区重点投入2471万元,其中:为全区城乡低保对象5100人发放低保金703万元,有效保障了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及时发放再就业和妇女小额担保贴息贷款1600万元,五七工、家属工本级财政补助168万元。[6]

风景名胜

窦默墓碑

窦默墓碑位于肥乡区城西村,立于元至元二十五年,篆额"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窦公神道碑",青石质,龙首,通高4.7、宽1.1、厚0.33米。碑首为四龙蛟蟠,龙首与碑身连为一体,碑文阳面和阴面共1695个字,刻36行,每行30-60个字左右不等。

平原君赵胜墓

平原君赵胜墓位于肥乡区元固乡西屯庄,现存封土高2.5米,占地面积16平方米。赵胜,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之弟,是赵惠文王及孝成王的相国,号平原君,他与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合称战国"四君子",卒于赵孝成五十三年,葬肥义之乡。

井堂寺

井堂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东部肥乡区城北一公里处,南邻309国道,东邻城区至青兰高速公路连接线,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寺内圣井为河北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著名人物

窦默(1196-1280),字子声,又名汉卿,肥乡区城西村人。元初名臣、名医、名儒,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等职,累赠太师、魏国公,谥号文正。

张学颜(1523-1598)明大臣。字子愚,号心斋,肥乡区彭固村人,嘉靖癸丑进士。历任由曲沃知县、御史、辽东巡抚、户部尚书、兵部尚书之职。

李沆,字太初,肥乡相公庄人。曾祖丰,泰陵令。祖滔,洺州团练判官。父炳,从邢帅薛怀让辟,为观察支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