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聰明藥 | |
---|---|
聰明藥是一種神經興奮類的西藥,包括利他林、莫達非尼等。一些大學生和企業管理人員服用類似於興奮劑的藥物,來增強記憶力,使思維更靈活。
「聰明藥」的主要成分是哌醋甲酯。哌醋甲酯在世界各國都將它列為管制藥品,我們國家早在1996年便將它列入第一類精神藥品名單進行嚴格管理。[1]
來源
「聰明藥」這個名字來源於一個設想:英國媒體報道,一個名為「前瞻」的科學家智囊團在一份獨立報告中,勾畫了20年後藥物的發展前景,認為未來人們會服用激活大腦功能的「聰明藥」,但是緊接着就有國內及國際的專家從藥理學的角度指出:如果服用「聰明藥」能夠讓人聰明,那麼,這個效果也會是很短暫的;當藥效過去以後,很可能聰明程度就回到從前,甚至還不如從前。
熱點
3月時,一篇《我吸毒了 媽媽餵的》的報道火了。報道中提到,高三女生田靜(化名)因考試壓力大,服用了媽媽給的「聰明藥」,最初,她每天早晨上學前吃一片,覺得變化不大。兩三個月後,服藥量變成了每天兩片、三片。田靜感覺自己的課堂專注度提高了,服藥兩個多月後的一次月考,考進了班級前十。但與此同時,她也開始掉發、失眠。媽媽發現了這些異常,便讓她停了藥。可停藥後,她開始頭疼、噁心,渾身上下說不出的難受,課又聽不進去了,看書、做題也不行。她只得偷偷上網找藥、買藥。新買到的藥跟媽媽買的不一樣,但田靜想:也許是出廠商家不同吧?她實在忍不住要吃這個聰明藥。吃完以後,一如既往頭疼、噁心,一度還出現了幻覺。[2]
藥效
利他林屬中樞神經興奮劑的西藥製劑苯哌啶醋酸甲酯,是一種治療兒童注意力缺陷及多動症的神經類藥物,服藥後可以讓孩子的精神高度集中。但利他林屬於國家嚴格管制的精神藥品,即便醫院處方也要限量,還需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來決定用藥的劑量。
家長所要開的「聰明藥」,還有另一種同樣屬於神經抑制類的西藥——「莫達非尼」,有人稱其為「不夜神」,一般用於治療嗜睡症和睡眠呼吸暫停。「莫達非尼」同樣屬於處方藥,它與「利他林」有類似的功能,在使人鎮定下來之後變得精力集中,還能使短期記憶力有所提高。
副作用
服用利他林會產生胃腸道不適、嗜睡、心慌、心跳加快等副作用,嚴重的會影響中樞神經。本來考生在中考、高考時就精神壓力大、神經緊張,再服用這樣的中樞興奮藥物,可能讓考生興奮過度,甚至狂躁;長期服用還會產生成癮性。
莫達非尼的副作用較少,主要包括失眠和食慾減退及過敏反應等。但專家指出,莫達非尼的用藥安全性,到目前為止,還缺乏長期的跟蹤觀察,尤其對兒童尚缺乏應用經驗的相關數據和調查。
使用現狀
聰明藥在增強智力的同時,也緩解了很多患者的痛苦。但這些藥物也可能被濫用,尤其是要面臨標示外濫用(用作藥物所標明的療效外使用)的風險。聰明藥的濫用現象在校園中尤其常見。 2007年,一篇調查報告指出,在過去12個月中,美國有160萬人並非為了治病而服用過處方興奮劑。合法的精神興奮劑包括苯哌啶醋酸甲酯 (methylphenidate,即利他林)、安非他明(amphetamine)及莫達非尼(modafinil)。據報道,在某些學校,1/4的學 生都在服用這些藥物。2008年,《自然》雜誌發起的一次網上調查顯示,來自60個國家的1,427位科學家中,20%的人表示服用過苯哌啶醋酸甲酯、莫達非尼或β-受體阻斷劑(能減輕怯場反應)。
而中國每逢高考和中考之前,家長也會扎堆為孩子開聰明藥。
研究發展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埃里克·坎德爾。他在軟體腹足類動物海兔的研究中,發現記憶的奧秘其實就隱藏在神經細胞的連接點——突觸之上。[3]
記憶的關鍵角色是CREB蛋白,它如同大腦中的雕刻家,通過改變大腦中突觸的形狀和神經元的間隔距離來形成各種各樣的記憶。這種蛋白減少,就意味着記憶力的下降。研究者希望通過增加CREB的含量來增加記憶力,這方面的研究看起來一帆風順:1997年坎德爾創立記憶藥業,2002年與瑞士羅氏公司合作,找到以CREB為靶點的候選藥物。最先投入臨床試驗的是MEM1414。
在記憶形成的過程中,CREB並非唯一主角。作為重要的記憶分子開關,NMDA蛋白也能大顯身手。一些科學家開始用NMDA蛋白製造聰明藥,其中最成功的是華裔科學家錢卓培育的一隻名為「杜奇」的小鼠。這隻小鼠大腦中的NMDA蛋白非常高,學東西更快,記憶維持得更長,對於新環境的適應能力更強。[4]
「聰明藥」不能濫用
參考文獻
- ↑ 讓部分考生成癮的「聰明藥」,什麼來頭. [2019-12-13].
- ↑ 服用「聰明藥」 健康人能獲益嗎. [2019-12-13].
- ↑ 切膚之痛吃藥變聰明? 聰明藥是改善腦功能的新手段. [2019-12-13].
- ↑ 科學家造「聰明大鼠」 憑基因治療提高記憶力. [201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