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聖巴德利爵主教座堂 (奧克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聖巴德利爵主教座堂

圖片來自xuite

圣巴德利爵及圣若瑟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St Patrick and St Joseph,通称圣巴德利爵主教座堂)是天主教奧克蘭教區的天主教堂。[1]

原址

1841年6月1日,主教让·巴蒂斯特·彭派利尔把圣巴德利爵主教座堂原址定为教会领地。19世纪40年代奥克兰地区就有300个到400个的爱尔兰牧师,所以在1843年1月29日,当地开设一座教学楼、一座牧师宿舍和一座附属礼堂(刚开始是便民设施)。逐渐地,附属礼堂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堂。1845年,澳籍建筑师沃特·罗宾逊在大主教彭派利尔的鼓励下来到奥克兰,并且受托设计一座石质教堂。新教堂在原址上建造,位于现在的联合大街和温德姆大街交界处。

1848年奥克兰被定为教区,随后主教彭派利尔展开了法国和罗马的访问之旅,1850年4月,主教彭派利尔回到奥克兰(當時是新西蘭首府),将其定为他的總部,因此圣巴德利爵得以从附属礼堂逐渐演变为教堂,最成为天主教主教座堂。那是一座风格简约的教堂,有700个座位,原料是采自当地的、经过捶打的火山渣。教堂的建筑结构非常坚固,这是沃特·罗宾逊当时许多建筑设计的共性。

发展

1884年5月4日,教堂为增建一个新中堂而奠基(长24.4米,宽12.2米),原来的石质教堂变为耳堂,同时在圣坛的东面树立一栋墙,上面凿有壁龛。增建的部分,出自设计师爱德华·马奥尼之手。1884到1885年间,中堂的扩建根据爱德华·马奥尼的设计进行。中堂建有塔楼,塔楼上装有从罗马运来的鸣钟,同时也从伦敦的布朗普顿圣堂,运来了一座600磅重的风琴。1885年3月15日,教堂的增设部分,在威灵顿教区總主教雷德伍德的主持下啟用。

托马斯·马奥尼是爱德华·马奥尼的儿子,同时也是老马奥尼在建筑上的搭档。1907年,托马斯·马奥尼负责为在1848年损坏的教堂进行修复设计,修复内容包括中堂扩长(扩长12.2米),增设圣殿和3个宽大的走廊入口(其中一个入口通往洗礼池),间隔出4个衣物间和2个附属礼堂。圣巴德利爵能从一个小礼堂逐渐发展成一个宏大而庄严的主教座堂,原因在于奥克兰地区强烈的天主教氛围,使得作为天主教堂的圣巴德利爵能从中得益。1908年2月23日,一座全新的翻新教堂——即现在看到的圣巴德利爵,在悉尼總主教莫兰樞機主持下啟用。

祝圣礼

1963年9月1日,總主教利斯顿在圣洁和建造坚固的圣巴德利爵主教座堂里,主持了祝圣礼。

新改变

2007年,教堂完成了主体大修工程,工程包括内部结构的调整。主教座堂已经被注册成为历史遗址。文森特·沃德导演执导的1988年电影,《中世纪的导航者》中的高潮部分,就有圣巴德利爵主教座堂的镜头(特别教堂的尖顶部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