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士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耶士谟(1824年-1909年),外文名:William Ashmore,美国人,来华传教士。
传教士(亦译宣教士)一般指西方国家的宗教组织向海外派出的,传播天主教[1]、基督教的人员。1622年,罗马教廷设立了负责向新大陆传教区的教廷传信部[2](今万民福音部)。
人物简介
耶士谟出生于俄亥俄州的普特南(Putnam),父母名叫撒母耳和南茜。耶士谟毕业于格林威勒的文学和神学院(Granville Literary and Theological institute,后来成为俄亥俄州格林威勒的丹尼森大学),以及位于肯塔基州Covington的西方浸会神学院。之后,他在俄亥俄州汉密尔顿的第一浸礼会教会短期牧会。1850年,他和妻子马大(Sanderson)受美北浸礼会(American Baptist Missionary Union)差派,到暹罗的华人中间开展工作。第二年他们到达曼谷,与美国浸会差传会的传教士遴为仁(William Dean) 及高德(Josiah Goddard)一起工作。
耶士谟掌握了潮州方言,注重街头布道。7年之后,耶士谟迁往香港。1858年,在他妻子去世之后,他又迁到中国大陆的汕头。他在汕头开创了新的宣教工场,取代香港成为美国浸会在华差传的中心。耶士谟专注于培训华人同工,是美国浸会传教士中任用华人同工最多的一个。1863年,耶士谟回美国休假期间,与俄亥俄州黎巴嫩地方的爱丽莎(Eliza Dunlevy)结婚。1870年代,耶士谟在美北浸礼会总部担任总干事。在此期间,妻子爱丽莎罹患重病,终因不治而逝。1890年,他又与夏洛特·布朗(Charlotte Brown,赴日传教士Nathan Brown的遗孀)结婚。之后,这对夫妇踏上了最后一次宣教旅程。耶士谟在汕头创办了一所实力雄厚的神学院,堪为训练本地教会领袖的典范。退休后,耶士谟再次担任美北浸礼会总干事(1885-1889)。期间他撰写了各种题材的文章,包括圣经权威和在远东的浸会差会历史。耶士谟除了将传福音,建教会作为他的首要工作外,他还在汕头创办了一所女子培训学校,和一所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神学院。
参考文献
- ↑ 如何正确区分天主教和新教?看完这个终于搞清楚了,搜狐,2019-01-05
- ↑ 浅谈传信部历史职能,新浪博客,201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