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老舍公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老舍公园
图片来自trip

老舍公园,旧称青岛第六公园,是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安徽路的一处街心公园。此处原为一处天然冲沟,后经整修成为公园。1999年再次整修后,2000年为纪念作家老舍而改为现名。

历史

老舍公园最初为一处季节性地表径流经年冲刷形成的沟壑,俗称“大花沟”,自观海山山麓发源,向南流入青岛湾。德租时期的城市规划最初计划沿沟壑走向修筑道路,但实际施工时因沟壑填埋成本过高,遂将道路分为东西两条,沿沟壑两侧修筑。道路名为阿尔贝特街,即今安徽路。

1913年,胶澳总督府以建筑废料将此沟壑填埋平整,并遍植草木,辟为一处长330米,宽34米的下沉式街心公园。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后,将阿尔贝特街改名为大村町,街心公园被称为“大村公园”[1]或“大村町谷公园”。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于1923年将大村町改为现名,街心公园改名为“第六公园”,俗称“安徽路公园”,并增植花木300余株。

抗战时期的1940年代,公园遭到破坏,逐渐成为垃圾场[2][3],垃圾在数年内将沟壑填成与路面等高的平地。抗战结束后经济萧条时期,此处又成为一处黑市

1949年后,市政府在此重新栽种花木,开设儿童活动设施,将此处恢复为公园,称为“安徽路公园”。1970年代,公园南部成为集邮爱好者聚集地,之后又变为古玩、收藏品市场。1990年代初,公园一半部分又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1990年代中期又演变为自发的农贸市场,导致公园草坪被破坏,环境与卫生状况逐渐恶化。1999年,市南区政府出资1000万元重修公园,修缮公厕、长椅等设施,安装路灯、庭院灯,栽种树木,修建“叠泉”。经学者鲁海提议、时任市长王家瑞敲定,命名为“老舍公园”,以纪念1930年代曾在青岛工作、居住的作家老舍。2000年7月8日,改造工程竣工。

形制

老舍公园位于安徽路中段,以湖北路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占地面积9800平方米,园内道路及铺装场地5500平方米,绿化用地3526平方米,水面1077平方米。园内有常绿乔木45株,落叶乔木55株,常绿灌木327株,落叶灌木247株,草坪2100平方米。园内设有长廊棚架,并依地势建有阶梯式涌泉[4]。公园南端建有老舍半身铜像,由雕塑家徐立忠设计,老舍夫人胡絜青题字,2000年7月8日由老舍长子舒乙与时任中共市南区委书记王宝琪揭幕。

参考文献

  1. 江本砚, 中国青岛市における公园绿地の形成と変容 (PDF), 筑波大学, 2014-07 [2020-05-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2-24) 
  2. 鲁海,鲁勇著. 《青岛掌故》.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52-1807-4. 
  3.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 (编). 青岛市志·环卫志,第三篇 垃圾治理,第二章 垃圾消纳. 《青岛市志·环保志/环卫志》.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ISBN 7-5000-5760-1. 
  4. 青岛老舍公园. 青岛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官网. 201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