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老子的选择(李高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老子的选择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老子的选择》中国当代作家李高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老子的选择

从华山到楼观,应该说是老子智慧的选择。

周敬王四年(前516)七月,时任朝廷守藏史的老子李耳,见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内乱频起,预知周王朝气数将尽,便辞官不做,西隐秦地。老子进入潼关后,曾在关门逗留过一段时日。虽然桃林(潼关古称)风景宜人,毕竟离要塞太近,杀气过重,他还是选择了关西的华山。老子到华山,先隐在北麓的一个道观。因老子住过,人称“柱臣观”。老子骑青牛常来往于华麓与岳庙。岳庙有一古柏,虬蟠如龙,形貌奇古。老子每次瞻拜岳神,都将牛系于古柏之上,那柏便被后世称作“青牛树”。后来老子渐渐移居岳顶,以便就近采服灏天之气。其时华山还无路,老子便驾青牛犁石凿道,以便人们升岳朝拜。岳路草创后,老子移居聚仙台,后来登上峰巅。朝阳、松桧二峰都留有这位圣哲的胜迹。老子曾登临太华极顶落雁峰,在仰天池畔观阴阳之变化,食天地之精华。后来仙棲于丹炉峰,在那里烧茅炼丹,体悟道理。大约是华山三峰太过险峻,生存条件所限,亦或是距关门太近,为历代兵家常争之地,最终老子离开华山,继续西行。

在终南山怀抱的楼观,老子决定留下来,将其作为终身归隐之地。老子选择楼观,首先是一种自然选择。楼观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心,背靠秦岭,其奇、古、名、幽诸特色与华山所共有,而林木之秀美,山川之润泽,却胜于华山。故史书有载:“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名。”苏轼也曾赋诗称赞:“此台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这里不似华山挺拔险峻,不易攀登,也远离军事重镇潼关,没有兵火之扰。而且山势平缓,上下方便,不须费大力气,便可以同自然对话。尤其是“十里瀑声”的野牛河飞瀑,“仰首一线天”的四十里峡,“可观黄河日出,能看行云雾海,风鸣林啸,五月飞雪”的首阳山以及溶洞、风井、石林带等,几乎都是原始状态,这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十分谐和。其次,老子选择楼观,也是一种文化选择。楼观位于关中古老文化中心地带,北有中华民族摇篮渭河,西有周先民遗址,周文王、周武王出生并兴起于斯,道家杰出人物姜尚也曾垂钓磻溪以待明主;而远古时期华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和炎帝,以及医药之祖神农,教民稼穑的农业之祖后稷,都曾经活动在这秦岭渭水之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楼观四周的每一方沃土,都蕴含着中华古文化与古文明的基因。

其实老子选择楼观,直接的诱因,大抵和尹喜有关。尹喜本是周时一位高道,在当时学界颇有名气,连孔子都称他关夫子。他做关令时望气知老子到来,便邀其西行楼观。之前老子就闻听尹喜在终南山结草为楼,观星望气,精思至道。老子迢迢西来,就是要会这位颇具神通的道友,共研宇宙人生大道。最终老子辗转来到这里。终南山水启迪了他的灵智,与尹夫子思想的碰撞激起老子真知的火花,使得他的道学思想更趋完备,更趋成熟,终于在这里完成并宣讲了那部日后成为中国智慧高点和精神巅峰的《道德经》。老子天人合一、阴阳协调、虚无恬淡、自然无为的道家哲学,凝结着高度的人生智慧,成为照亮人类文明的不灭火焰。

据说,老子后来又西迈流沙去教化胡人。老子虽然离开了他先后选择的华山与楼观,却将道的种子播撒在这里,以故千百年来西岳华山成为闻名古今的道教名山,而楼观则成为金声玉振的道教祖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楼观与华山东西相映,表里呼应,同气连枝,引领着北方乃至全国的道场活动。从轩辕黄帝登岳会神,到老子隐居峰麓参玄悟道始,从尹喜结楼修道始,楼观与华山道教活动分别已有3000余年历史。秦汉以来,华山与楼观已成为朝野共仰的仙山。西魏初年,寇谦之再传弟子韦节移居华山,撰写了攘斥佛教、阐扬老子思想、鼓吹老子西升化胡的论著,使华山教团与楼观教团的主张倾向一致。北周与隋之交,楼观著名道士王延,在华山得焦旷传授《三洞秘诀真经》,并与焦旷同至石室,“餐松饮泉,绝粒幽处,北周武帝钦其高道,遣使访之”。他精选华山道士8名,与同时应诏楼观道士严达、苏道标等入京,“共弘玄旨”。而楼观因是老子著经布道处,又是老子终极归隐之地,成为中国道文化发源地,有道源仙都、天下第一福地之称。自周至清,有60余位皇帝亲往或派员祭拜老子达百余次。有唐一代,道教成为国教,楼观与华山道教最为繁盛。由于唐皇室与老子联宗,加封老子为“玄元皇帝”,高祖李渊亲莅楼观,改楼观台为宗圣宫。玄宗以梦老子为由,改宫为观。一时观貌豪华,道士云集,香火盛极。而唐太宗因华山是其本命山,亦加封华山神为“金天王”,还差一点在华山举行封禅大典。楼观台与华山道教,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从金元以至明清,两地都是全真教主要道场,而且几乎都是全真龙门派的本山(当然华山还有华山派)。数千年来,老子播下的道的火种,在秦地发扬光大楼观华山作为标立于中国道坛的双峰,发散着魅人异彩

大约老子化胡归来,又归楼观,最终化形于此,现有这里的老子墓可以作证。但一些学者对此颇多质疑。其实老子仙蜕葬于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亦即中国文化之魂已恒久的凝聚在楼观的云空,已被国人认知。穿越数千年时空,一代一代朝圣问道的香火一直绵延至今。尤其在道德滑坡的当代,越来越多的国人将这里视为心灵的栖息地和思归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这种智慧选择,其实也是中华这个东方古老民族的智慧选择。

[1]

作者简介

李高田,1972年10月,博山。在生活的渺茫中,想起学生时代的梦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