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哈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老哈河 | |
---|---|
老哈河,是中國遼河西源西遼河上源,古代稱之為烏候秦水,蒙古語稱之為"老哈木倫","老哈"來自於契丹語,是"鐵"的意思。發源於河北省七老圖山脈海拔1490米的光頭山,向東北流入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境內,於翁牛特旗與奈曼旗交界處,與自西向東流的西拉木倫河匯合後成為西遼河。老哈河長約425公里(一說445公里 ),流域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黑里河、坤頭河、英金河、羊腸河、崩河、飲馬河等河流。
幹流上遊河谷狹窄,兩岸山地聳峙,河水奔流於谷底,水流湍急。中遊河水逐漸進入黃土丘陵區,因農業開發較早,植被覆蓋率低,導致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在這一流域,兩岸有許多支流匯入,水量猛增,河水在丘陵間前進,河道異常彎曲,使得河床經常擺動。自烏敦套海以下的下游,河流注入沖積平原,沒有支流匯入,河床落差很小,河水流速減緩,使河水攜帶的上、中游泥沙淤積於此,抬高了河床,不利於河道的穩定。[1]
老哈河流域人類文明歷史悠久,創造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就曾生活在老哈河河畔。由契丹族建立的遼國的陪都--中京,也於河畔迎接過許多個日出日落。位於敖漢旗與翁牛特旗交界處的老哈河上的響水瀑布,美麗壯觀,水花潔白如玉,分成三級下落,三次巨響,兩岸山壁回音,響聲如雷,數里外可聞,引得當年巡視到此的乾隆皇帝,豪興大發,賜此瀑布名"玉瀑",並做詩一首刻於崖上,至今仍清晰可見。[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老哈河
英文名稱 老哈木倫
所屬水系 遼河支流(或西源)西遼河上源(或南源)
流經地區 河北省、赤峰市、通遼市
發源地 河北省七老圖山脈海拔1490米的光頭山
主要支流 黑里河、坤頭河、英金河、羊腸河、崩河、飲馬河
河長 425公里(一說445公里)
河流面積 約3.3萬平方公里
平均流量 4.03億立方米
落差 1215米
河口 開魯縣蘇家堡
幹流概況
老哈河,又稱"老河"、或"土河"。秦至西晉稱烏候秦水,南北朝稱土河,隋朝時稱"托紇臣水",唐朝時稱"土護真水",遼金時始稱"土"(即"土護真河"的簡稱)。金後期及元朝時又稱"塗河"、"深河"。 明稱老哈母林,清代始稱老哈河(簡稱老河、哈河)。
幹流走向
老哈河發源地馬盂山,也叫光頭山,海拔1738.4米,為遼河源國家森林公園最高峰,屬京東第二峰,為七老圖山東南段,是七老圖山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契丹始祖傳說"就源於此。主峰下的龍母洞常年滴水,四季恆溫。
老哈河,發源於河北省平泉縣的柳溪滿族鎮光禿山(光頭山)東麓,為遼河源頭,經五個鄉鎮:柳溪滿族鎮、七家岱滿族鄉、黃土梁子鎮、北五十家子鎮、平房滿族蒙古族鄉,由北五十家子鎮的北五十家子村入內蒙古自治區的寧城縣境內。境內流長57公里,流域面積為914.23平方公里。河流水量受降水影響,7~8月份降水時期,河流為汛期,其餘為平水期。
老哈河,出河北省平泉縣,在寧城縣甸子鄉七家入赤峰市境,流經寧城縣、喀喇沁旗、赤峰市的元寶山區、松山區、敖漢旗、翁牛特旗6旗縣區,於翁旗白音他拉蘇木(原大興鄉,為翁牛特旗大興農場所在地)海力吐東敖包出境。河流全長425公里(一說445公里 ),境內長368公里。河道總落差1215米,平均比降1.5‰,全部流域面積28,162.8平方公里,境內面積20,787.3平方公里。
老哈河,最後經翁牛特旗大興鄉海力吐東敖包進入通遼市,流經奈曼旗。在通遼市境內,自奈曼旗葦蓮蘇鄉西奈曼營子入境,入境後的老哈河屬於界河,河左岸為赤峰市翁牛特旗,右岸為奈曼旗。流經葦蓮蘇鄉、平安地鄉,境內河道比降2‰。葦蓮蘇、平安地兩鄉在該河引水灌溉。奈曼旗境內,老哈河入境水量約為5.23億立方米。老哈河入境55公里(一說66.6公里)、西拉木倫河入境27公里後,兩河在開魯縣蘇家堡西遼河水利工程樞紐上游4.4公里處相匯,匯合後的河段與東遼河對稱為西遼河,是遼河主流。
同時,老哈河,中游,出寧城縣的四家村東,流經建平縣西北邊境,為建平縣與內蒙古的寧城縣、喀喇沁右旗、赤峰市區的界河。在建平縣三家鄉西胡素台村西入建平縣境,然後向北流12公里,東岸經三家鄉的五十家子村、太平莊鄉的要道吐村,西岸經寧城縣二十家子村、南山嘴村。之後,河流轉西北流又折向東北流,至太平莊鄉的幺二營子又轉向北流,右納東南來的海棠河。河水繼續北流,至八家鄉山根村,有漢長城從喀喇沁右旗甸子鄉跨過老哈河入建平縣境。再北流至黑水鎮,轉向西北流,至熱水鄉的下灣子屯,有燕長城從赤峰縣美麗河鄉的黑山頭跨過老哈河進入建平縣境。轉西流復折東北流,經老官地鄉後匯入英金河,繼續東北流,於建平縣最北端哈拉道口鄉的大嘎岔村離建平縣境進入內蒙古赤峰縣境。在哈拉道口鄉北、赤峰縣境內又納入蹦河,之後,老哈河曲向西北流,至內蒙古境內的大榆樹附近匯入西遼河。流經建平縣境段長118公里。
河道特徵
河段劃分如下:
從河源至黑里河口為上游段。河段長57公里,平均比降7.4‰,境內主要支流為黑里河,流域面積653.16平方公里,屬天然次生林區,植被良好。
從黑里河口至紅山水庫為中游段。河段長217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8‰,河槽寬淺,兩岸比較開闊。流域地貌,除沿河兩岸有3-5公里寬的河川平地外,大部為600-1000米的黃土丘陵及中低山區,植被蓋度低,水土流失比較嚴重,河流含沙量及輸沙量從上而下,隨着支流匯入逐漸加大。
從紅山水庫至與西拉木倫河匯流處,為下游段。河段長151公里,河道比降0.9‰。兩岸多為沙質丘陵台地。河道特點是從中游的寬闊平川進入寬窄不一的峽谷,且落差較集中。從紅山水庫至高力罕的峽谷段,比降大,落差集中,水能源豐富。自高力罕以下河谷逐漸寬展,兩岸多為沙丘、平原。
水文特徵
黑里河口站,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005億立米,含沙量2.71公斤/立米。 建平縣境段最大流量為984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為3383平方公里。太平莊站,多年平均徑流量4.0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含砂量88.2公斤/立方米。
主要支流
全水系共有大小河流165條,境內94條,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其中:年平均徑流量在1億立米以上的大型河流(幹流除外)有英金河(古稱樂水、落馬河)、陰河(元稱英金河)、錫伯河、西路嘎河(元稱白羊河)、坤兌河5條。總河長4339.6公里,河網密度為0.15公里/平方公里。
黑里河,為老哈河主要源頭之一,黑里河長64公里,河水的流量並不比平泉馬孟山遼河源的小,於寧城縣南部甸子鄉七家自然村南入赤峰境與老哈河匯流,流域面積653.16平方公里。
英金河,古名英格河。英金系蒙古語英格的諧音,意為母駱駝,此河上源是赤峰市郊區境內的陰河,舍路嘎河,半支箭河,錫伯河等四條河流會於赤峰北大橋後為英金河。自赤峰北大橋東流會昭蘇河,流經王家店、水地等鄉境內,再經元寶山區建昌營鎮入老哈河。此河大部為郊區與紅山區,元寶山區的界河。全長191.4公里,流域面積1,057平方公里,彎曲度1.50,平均比降1/300,河床寬50-120米,水深0.25-0.6米,常年流水河。於郊區段流長40公里,沿河灌渠二條,可灌溉農田20萬畝。
陰河,"陰"為蒙古語"英金"的諧音,亦稱英金河。遼,金時期曾稱"落馬河"。源於河北省圍場縣境內都呼岱山,東流入赤峰市郊區西部,經大廟鎮,孤山子鄉。至初頭朗鎮入舍路嘎河。全長138.4公里,流域面積3,226平方公里,平均比降l/250,河床平均寬度150米,常年流水。於郊區境內流長100公里,水渠較多,可用灌溉面積8萬畝。
昭蘇河,古名輞子河,卓索河,今名昭蘇河。昭蘇系蒙古語,意為夏營地。此河兩岸,過去'是牧民夏季放牧的好地方,故得名。發源於赤峰市郊區西北部大六份鄉上馬場村,南流經大六份,又折東流經崗子,大五十家子,鹼場、木頭溝等鄉,折向南流經當鋪地鄉,再東流至王家店鄉境內入英金河。流長123.5公里,河床平均寬100米,流域面積935平方公里,彎曲度1.48,比降1/250。常年流水河,可用灌溉農田1萬畝。
錫伯河,原名陰涼河,後因鮮卑族遊牧於該河流域,蒙古語稱錫伯高勒(鮮卑河),後演變成西白河、西白葛河,迄至今日的錫伯河(見《龍泉寺碑文》和《蒙古遊牧記》)。發源於喀喇沁旗旺業甸鎮的大店北溝,流經喀喇沁旗旺業甸,美林、王爺府、四十家子、錦山、龍山,駝店,牛家營子八個鄉,鎮及赤峰市郊區,在紅山區西部與陰河匯流,入英金河,全長116.7公里,河床平均寬90米,流速為0.7米/秒,常年流水,結冰期3個月(12月中旬至3月中旬),可灌溉農田。
半支箭河,古名哈爾吉河。哈爾吉系蒙古語,意為不全封凍的河。半支箭的來歷,含義待查。發源於喀喇泌旗倉頭壩,東流23公里至赤峰市郊區猴頭溝鄉境會烏台圖河,又東流13公里至城子鄉境會義盛源河,再東流至五三鄉境南行入錫伯河。於赤峰市郊區段流長43公里,河床平均寬100米,季節性流水河。
舍路嘎河,古時曾名饒樂河,錫爾哈河,涉拉嘎河,西路嘎牙河。"舍路嘎"系蒙古語,意為黃羊甸子。據傳,因河水流經黃羊出沒的草甸子,故得名。發源於河北省圍場縣東北部,會諸小水東流入赤峰市郊區西部境內的老府鎮,經王府鄉,至初頭朗鎮會陰河,再東流至赤峰北大橋入英金河。於郊區段流長90公里,河床平均寬150米。常年流水河。赤峰市郊區二道河子水庫建於此河上游。
坤都倫河,位於寧城縣人民政府駐地天義鎮西北30公里處,發源於存金溝鄉龍潭梁,是寧城縣第二條大河,常年流水,由西向東橫向奔流,蒙古族人稱納木坤都倫河,亦稱坤都倫河,坤頭河,漢譯為橫向奔流的河。流經存金溝,三座店,大城子、小城子,汐子五個鄉鎮,在汐子鎮蟠龍山下匯入老哈河。中下游是寧城縣和喀喇沁旗的界河。此河在寧城縣境內流長約63公里,河床寬約150米,流域面積1,350平方公里。沿河兩岸地勢平緩,土質肥沃,是沖積平原。沿河兩岸勞動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但在舊社會,由於反動統治階級不顧人民疾苦,坤都倫河曾多次泛濫成災,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的損害。解放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疏河道,築河堤,興修水利,使坤都倫河造福於人民。如今,·坤都倫河沿岸已成為寧城縣第二條米糧川。
羊腸子河,發源於翁牛特旗西部石頭梁山東麓的玻力科,由西向東,大部分流經翁旗楊樹溝門鄉,頭段地鄉i高家梁鄉、杜家地鄉、橋頭鎮,解放營子鄉,通過赤峰市郊區的哈拉道口鎮和波羅和碩鄉,子翁牛特旗烏敦套海鎮境內注入老哈河(紅山水庫)。該河流全長152.5公里,其中流經翁旗境內長達113.6公里。羊腸子河系蒙古語,是以此河中游杜家地鄉境內的因只嘎梁取名。"因只嘎高勒,漢譯為黃羊羔之河,後習稱羊腸子河。又因此河發源於玻力科(村),別稱玻力科川,玻力科"正音正字為玻日和,系蒙古語,漢譯為草深林密、野獸出沒,少見行人之險地。羊腸子河為常年性河流,河床寬約100米,年平均流量0.42立方米/秒,河流平均比降為6.2‰,總流域面積2,503平方公里。在翁旗境內的流域面積2,022平方公里。結冰期歷年平均129天。主要水產為魚,養魚水面202畝。沿河主要建築物有橋頭橋,以及大小灌渠26條,揚水站12座,可灌溉農田84,000畝。
海棠河,發源於建平縣小塘鄉的海棠溝,橫穿小塘鄉、白山鄉和太平莊鄉後匯入老哈河,其間建有前城子、新城和白山3座中、小型水庫。
蹦河(蚌蹦河),發源於建平縣的建平鎮,北流至北二十家子鎮的扎蘭營子出建平縣境,經敖漢旗,於赤峰縣境匯入老哈河。
響水玉瀑,位於內蒙古敖漢旗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90公里,在敖潤蘇莫蘇木與翁牛特旗高日罕蘇木接壤的老哈河上。老哈河向東奔流中,穿越科爾沁沙地的石山,形成聞名遐邇的瀑布,清乾隆皇帝賜名"玉瀑",當地人稱"響水"。老哈河流經敖漢北境時,以其桀驁不訓的雄風躍上大漠中的石山,把石山劈開寬50米深30米,長約700米的峽谷,以萬夫難擋的水速飛瀉而下,迸發出雷鳴般巨響。形成了大漠中雄偉壯麗的瀑布景觀。由於地勢複雜,河水一頭跌進3米多深的石井中,原本放蕩無羈的河水被激怒了,仰天長嘯,旋即而出。前行不到20米,再跌入石井,復又躍出,三次跌入,三次跌出,同時發出三聲巨響。兩岸石壁回音相和,震天撼宇,隆隆如雄渾壯闊的大漠交響曲。響水除水聲奇壯外,石奇還是一景。響水怪石嶙峋,或如萬馬奔騰,或以長劍依天,或象金蟾盪水。河南岸一石尤為奇特,酷似一把石椅,寬2米,長19米,坐高10餘米。靠背扶手左右對稱,石椅結構準確,惟妙惟肖。這便是傳說中康熙皇帝的太師椅。石椅西側18米處,有1個高約22米,直徑11米的石樁,形如"寶塔",傲立挺拔,甚為雄奇,石樁兩側的石坡上有十幾個碗口大小的印痕,酷似馬蹄印。傳說是康熙帝乘馬觀響水留下的痕跡。關於響水,《清史稿》及有關史書均有記載,康熙37年(公元1698年)康熙皇帝曾來這裡觀賞風光。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秋,清皇帝弘曆去盛京拜謁祖陵,途經敖漢北境,距響水10公里,即聽到河水的轟鳴聲,聞聲轉輦響水,並賦《觀敖漢瀑布水》長詩一首。
水利工程
水庫工程
紅山水庫,1958年10月至1965年10月興建。位於西遼河支流老哈河中游,翁旗、敖漢旗、郊區交界處。控制流域面積24,486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74%,是以防洪為主,灌溉發電、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按千年一遇設計,萬年一遇校核。總庫容25.6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7.46億立方米,興利庫容3.14億立方米,死庫容5.1億立方米,由主壩、副壩、輸水洞、泄洪洞、溢洪道、電站組成。
烏蘭召水庫,位於敖漢旗薩力把鄉老哈河支流飲馬河中游。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總庫容896萬立方米,為小(一)型水庫}1年10月動工,1959年末竣工,國家補助投資20萬元。1965年淤平報廢后,將壩址上移3公里重建,設計總庫容為126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306萬立方米,死庫容146萬立方米,成為中型水庫。水庫由主壩、副壩、溢洪道、輸水洞組成。改建工程國家補助投資12.87萬元,完成土石方1萬立方米,用工25.8萬工日,於1966年竣工。1985年又淤平。經過三年施工於1992又建成一條泄洪、沖沙洞,力圖恢復部分庫容,延長水庫的使用年限,增加農民的受益。
打虎石水庫,是赤峰第二座大型水庫。位於老哈河支流黑里河下游的寧城縣西泉鄉。控制流域面積540平方公里,占流域總面積632平方公里的85.4%。是以灌溉、防洪為主,兼發電、養魚的大型水庫。總庫容11,96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5757萬立米,興利庫容6322萬立方米,死庫容678萬立方米。設計效益為灌溉22.4萬畝,保護人口21.4萬人,年發電量416萬千瓦時,養魚水面6000畝。水庫由大壩、輸水洞、泄洪洞、電站組成。
高家店水庫,位於敖漢旗寶國吐鄉高家店村。1974年5月動工,1976年7月主體竣工。控制忙牛河支流高家店河,控制流域面積82.6平方公里,總庫容1946萬立方米。水庫由大壩和輸水洞組成。最大壩高18米,壩長513米,輸水洞分設於大壩兩端,最大泄量,東洞為22.3立方米/每秒,西洞為19.9立方米/每秒。由敖漢旗水利隊設計,寶國吐公社施工。設計灌溉面積1.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0.3萬畝,養魚水面1500畝。1984年8月19日出現歷史最高水位98.1米,主體工程未見異常。1977-1985年每年實灌農田0.3萬畝,1985年已淤積148.7萬立米,1982年始捕魚。
二道河子水庫,位於郊區老府鄉西路嘎河幹流上游,1970年3月開工,1972年1月竣工。屬第三次復工興建。控制流域面積1509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9300萬立米,防洪庫容391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810萬立米,死庫容3100萬立方米。水庫工程由大壩、溢洪道、輸水洞組成。最大壩高44.5米,壩長370米。溢洪道為開敞式,淨寬56米,最大泄量370立方米/每秒。輸水洞為有壓隧洞,最大泄量313立方米/每秒。設計灌溉面積12.4萬畝,養魚水面5400畝。
三座店水庫,是大(II)型水庫,是內蒙古自治區"十五"期間最大的水利建設項目,工程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境內西遼河支流陰河的下游,壩址在赤峰市松山區初頭朗鎮三座店村上游0.5公里處,距赤峰市城區35公里。三座店水庫主要功能包括城市防洪、供水、生態農業灌溉等。工程設計總庫容3.05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2 842平方公里,年徑流1.41億立方米,可將赤峰城區防洪標準由原來的5~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每年向赤峰城區供水4 745萬立方米,可為下游生態農業灌溉提供補充水源,年發電692萬千瓦時。工程於2005年開工建設, 2009年工程達到下閘蓄水的要求,2011年底全部完工。
孟家段水庫,位於遼河幹流中游(西遼河)右岸,地處通遼市奈曼旗明仁蘇木和八仙筒鎮之間。該水庫從蘇家堡水利樞紐南分洪閘進水,由上下兩庫組成,其中上庫庫容為5870000立方米,下庫容為49300000立方米,總庫容為108000000立方米,是一座及防洪、灌溉、養殖、旅遊於一體的平原大型水庫。孟家段水庫工程由上庫、主副水庫分洪渠、下庫、泄洪道等組成。水庫級別為二等,建築物為3級。設計洪水標準為50年一遇,設計洪峰為2592立方米。
引水灌溉
美麗河揚水站,位於元寶山區。提老哈河水,設計提水流量0.67立方米/每秒,總裝機537千瓦/4台。設計灌溉面積2.3萬畝,實際灌溉面積0.73萬畝。
蟠龍山灌區,1958年動工興建。灌溉範圍在老哈河左岸的乃林、甸子、馬蹄營子、平莊、美麗河等公社和乃林果樹農場,共27個大隊,189個生產隊的10萬畝農田。乾渠長32公里,支渠15條,長95.7公里,斗渠37條,長187.公里。1959年完成渠首及渠系建築物93項,國家投資97.81萬元,耗用鋼材57i噸,水泥1219噸,木材663立方米,投工82.7萬工日。1960年轉入工程配套,至1985年總投資263.16萬元。
英金河灌渠,"二五"期間赤峰興建最大的灌溉工程。位於郊區東部英金河左岸,由兩座渠首,兩條乾渠組成。一干引水流量13立方米/每秒,長46公里;二干引水流量50立方米/每秒,長53公里。兩條乾渠共有分支渠20條,總長91公里;斗渠76條,總長203公里。支渠以上建築物309座,設計灌溉面積31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21萬畝,保證灌溉面積巧萬畝。灌區內有機電井463眼,井渠雙保險。受益範圍包括郊區的水地鄉、安慶溝鄉、太平地鄉、八肯中鄉、河南營子鄉、安慶溝林場、東沙荒良種場、東湖漁場和元寶山區的風水溝鎮。兩渠首年均進水量1.048億立方米。
水電工程
打虎石水電站,為寧城縣打虎石水庫配套工程,國家投資121萬元,裝50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3台,季節性發電,年發電量416萬度。1977年11月動工,1981年建成試運,1982年併網發電。
鈎魚台水電站,是寧城縣鈎魚台水庫配套工程。國家投資4萬元,裝水輪發電機組250千瓦3台,1979年10月建成,1983年投入季節性發電,年發電量70萬度。
紅山水庫電站,是紅山水庫配套工程,裝水輪發電機組5台,總容量6720千瓦。豐水期遼河灌溉區域用水時發電(季節性發電),年發電量240萬度,已併入電網運行。
玉瀑電站,位於紅山水庫下游,屬老哈河梯級開發電站之一。電站建於20世紀90年代初,屬翁牛特電氣化縣建設骨幹建設工程之一。電站為壩後式水電站,庫容370萬立米。設計水頭19.6米,單機流量16.27m/s,電站裝機2×2500kw,年利用小時3780小時,設計年發電量1890萬kw·h/年。
流域概況
歷史文化
據《遼史》記載,老哈河發源地光頭山,是契丹族的發源地,契丹始祖奇首可汗曾仙居馬盂山,後與天女可敦相遇,生八子,建立契丹古八部,開創了統治中國北方209年的契丹王朝。主峰馬盂山,也叫光頭山,海拔1738.4米,山頂是近萬畝高山草甸,山體是連綿數萬畝茫茫林海。相傳是遼王耶律阿保機遊牧場所,史稱"王爺馬場";遼景宗、遼道宗、以及家喻戶曉的蕭太后都曾在這裡飛騎逐獵,彎弓射鵰。主峰下的龍母洞常年滴水,四季恆溫,流傳着神秘動人的傳說。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出使遼邦途徑這裡,曾寫下了"古北嶺口踏新雪,馬盂山西看落霞"的傳世佳句。遼南院樞密副史陳國公竇景庸墓坐落於石虎村旁,墓後靠毗連五峰,前照高聳並蒂山,北側矗立起三尖柱石,號稱"三柱香",遼河源清澈河水緩緩流經墓前,不見其首尾,盡顯墓地之靈氣;石羊石虎等石像生雖經千年風雨仍保存完好,體現遼代藝術之精湛。
上游所在的平泉縣,歷史上是漢民族和北方少數民族來去分合、馳騁逐鹿的地方,歷史文化具有北方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印記。秦漢時期,平泉屬右北平郡。遼統和二十五年(1007年)建中京。中京之南設澤州,為京畿重地。澤州的建立,是平泉境內首次具有州一級行政建制。
金承安二年(1197年),改澤州為惠州,統領神山、灤陽二縣,平泉為神山縣地。明洪武二十年三月(1387年),大將軍馮勝率軍二十萬出關,分築四城,九月置衛所,其中會州衛、富峪衛在平泉境內。清康熙年間,平泉分屬喀喇沁右旗、中旗地。雍正七年(1729年)十月設八溝廳,屬理轄境內漢民事務。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八溝廳為平泉州,隸承德府。平泉地設八溝廳之後,廳治所在地八溝街已經成為一個塞外商貿重鎮。民國二年(1913年),改平泉州為平泉縣,轄屬未變。
1933年3月,日本侵略者占領平泉,對平泉進行了長達13年之久的殖民統治。1948年5月平泉縣解放,恢復熱河省平泉縣建置。1956年1月,熱河省撤銷,平泉縣歸河北省承德專區管轄。1993年7月後,平泉縣隸屬河北省承德市。
中游所在的寧城縣、喀喇沁旗、赤峰市區、敖漢旗,下游所在的翁牛特旗,屬赤峰市南部,在秦、漢時期分屬燕、東胡、鮮卑,隋唐時設饒樂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明朝時先後屬大寧衛、全寧衛、應昌衛和兀良哈三衛,清代赤峰大部分地區屬昭烏達盟,民國時屬熱河特別區。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先後隸屬於熱河省和內蒙古自治區。1969年劃歸遼寧省,1979年劃回內蒙古自治區。1983年撤銷昭烏達盟設赤峰市。赤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有8000年的人類文明史,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草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紅山文化、草原青銅文化、契丹遼文化、蒙元文化在這裡聚集綿延,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共同築造了中華文明。赤峰地區發現並命名了紅山文化、興隆窪文化、富河文化等8種考古學文化類型,是全國以地名命名文化最多的地級市,全市已發現各個時期古人類文化遺址7300多處。興隆窪遺址被史學界譽為"華夏第一村",紅山文化標誌性器物C型碧玉龍被史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二道井子夏家店遺址被史學界譽為"草原第一城"。
因紅山文化"國寶"碧玉龍的發現,赤峰又被稱為"玉龍之鄉"。在敖漢旗新發現的距今5300年的紅山文化時期陶塑人像,是國內發現的史前同一時期規模最完整、形象最逼真、表情最豐富的人像,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10年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赤峰地區作為遼王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兩大重要都城遼上京和遼中京分別坐落在巴林左旗和寧城縣境內。喀喇沁親王府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蒙古族王爺府。巴林右旗被評為中國好來寶之鄉、中國格斯爾文化之鄉。敖漢旗旱作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暨"世界旱作農業發源地"。紅山文化遺址、遼文化遺址已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中游右岸的建平縣,文化底蘊深厚。建平是紅山文化的發祥地,是紅山女神的故鄉。境內發現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譽為"東方文明的新曙光",美、英、日、印等國學者稱之為"世界性發現"。1955年,在建平區南地村出土的古人類上膊骨化石,經人類學家鑑定是猿人化石,距今五六萬年,屬舊石器時代晚期。1981-1985年在建平縣與凌源縣交界處的牛河梁發掘出的女神廟、積石冢群、方形石砌圍牆遺址,經碳十四測定和樹輪較正,距今約5500年。
該遺址可與埃及金字塔、印度亨覺達羅古文明相媲美,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名錄。境內有戰國時期的燕長城、金代古塔、遼代古城遺址。建平縣,夏、商、西周時期境內有戎族活動。春秋時期屬山戎,後併入東胡。戰國初期為東胡地,後燕(國)滅東胡,境內屬燕國領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中央封建集權郡縣制,境內屬右北平郡。漢初為匈奴左賢王地,漢武帝時擊破左地,烏桓遷徙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境內屬烏桓地。
東漢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大挫烏桓之後,烏桓內遷,給鮮卑造成大發展的良機。境內屬鮮卑地。三國時期鮮卑分成東西兩大部,境內屬東部鮮卑。西晉時期,東部鮮卑逐漸分化為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三方勢力,境內地屬鮮卑宇文氏。東晉時期鮮卑貴族與漢族大地主聯合建立了一些封建政權,史稱"十六國",境內先後屬前燕、前秦、後燕、北燕的平州昌黎郡。北魏、東魏、北齊時,境內屬營州建德、冀陽兩郡的平剛、柳城縣。北周時,北齊營州刺史高保寧未降北周,境內仍為高保寧管轄。
西北境與契丹接壤。隋代在舊置營州設營州總管府,開皇元年(581)唯留建德一郡、龍山一縣,後廢郡。十八年(598)龍山縣改為柳城。大業初,廢總管府,置遼西郡。境內屬遼西郡柳城縣,西北與契丹接壤。唐代境內南屬營州都督府,西屬奚地饒樂都督府,餘部屬契丹松漠都督府。奚與契丹錯居。遼代統和二十五年(1007)於故奚王帳地(今寧城縣)建中京大定府。境內屬中京大定府金源縣(開泰二年[1013]置)、富庶線(開泰二年[1013]置),北部屬大寧府高州三韓縣(開泰中置)、恩州恩化縣(開泰中置)。
金代承遼制,境內屬北京路大定府富庶、金源縣、惠州惠和縣,大寧府三韓縣。元代至元七年(1270),改北京路為大寧路,二十二年(1285)改為武平路,二十九年(1292)復改為大寧路。境內屬大寧路富庶縣、金源縣、惠和縣、大定縣。明代初沿用元舊制。洪武二十年(1387)廢元制,置大寧為,境內屬大寧衛。永樂十二年(1414),在老哈河中游建立老哈河衛。景泰以後境內屬兀良哈三衛的諾音衛。清代建縣前,境內西南部屬承德府平泉州,東北部屬承德府建昌縣。
光緒二十九年(1903),析平泉州之東北境喀喇沁右旗舊牧地、建昌縣之北境敖漢三旗舊牧地置建平縣,隸屬朝陽府。中華民國1914年取消清朝舊制,設熱河特別區。建平縣屬熱河特別區。1928年隸屬熱河省。1933年3月,建平縣隸屬朝陽六縣指揮署。1934年,六縣指揮署撤銷,建平縣仍屬熱河省。1945年8月15日東北光復,建平縣屬中共領導下的熱中行政公署。10月,建平縣改屬中共領導下的熱遼行政公署。1947年7月,熱遼行政公署撤銷,建平縣隸屬熱河省人民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5年7月,熱河省撤銷,建平縣劃歸遼寧省錦州地區專員公署。1959年2月,劃歸遼寧省朝陽市人民政府。1964年3月,屬遼寧省朝陽地區專員公署(1968年5月改稱朝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8月又改稱為朝陽地區行政公署)。1984年9月,復建遼寧省朝陽市人民政府,建平縣隸屬之。
社會經濟
老哈河發源地,平泉縣,林業資源豐富,全縣森林面積達到17.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52.2%,活立木蓄積量達到375.8萬立方米。平泉縣是農業大縣,同時也是全國的糧食生產基地。平泉縣是"遼河源頭、契丹祖地、中國菌鄉、神州炭都"。農業形成了食用菌、畜牧養殖和設施園藝三大特色富民產業,工業初步形成了以化工、採礦、釀造、建材、機械鑄造、食品加工為主的多門類工業體系。形成了礦山冶金、食品加工、精細化工、裝備製造四大主導產業,先後獲得中國食用菌之鄉、中國活性炭之鄉、全國商貿流通先進集體等多項殊榮。
中游右岸的建平縣,資源十分豐富。在礦產資源方面,已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55種,主要有鐵、膨潤土、高嶺土、硅石等。鐵礦石探明儲量1億噸以上,全縣鐵精粉生產廠家191家,寬豐集團、建龍集團、金昌集團等一大批的鐵礦企業集團,年生產能力都在10萬噸以上,全縣鐵精粉年產量450萬噸,居全國縣(市)區第六位;建平磷鐵資源豐富,境內有國生、榮田、天寶等一大批大的磷加工企業,全縣磷精粉年生產能力317500噸;
全縣膨潤土總儲量為2.5億以上,是亞洲最大的膨潤土生產基地,國際上知名的加工企業美國唯科集團、德國南化集團在建平建有大的生產企業,全縣有膨潤土加工企業60家,年產值達3億元,年開採加工能力100萬立方米;陶瓷主要原料高嶺土遠景儲量達2億噸以上,硅石儲量達3億噸以上,可為建平陶瓷產業服務百年以上。在農業資源方面,人均耕地3.5畝,居全省縣(市)區第三位,境內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沙棘林102萬畝,年可採摘鮮果20萬噸;馬鈴薯種植面積30萬畝,年產馬鈴薯60萬噸以上;
雜糧種植面積60萬畝,年購銷量35萬噸;豬、牛、羊、禽飼養的規模不斷擴大,其中豬、羊飼養量分別占朝陽市飼養總量的1/2、1/3。先後被國家和省確定為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有機雜糧之鄉、膨潤土之鄉、馬鈴薯生產基地等。
中游所在的寧城縣、喀喇沁旗、赤峰市區、敖漢旗,下游所在的翁牛特旗,屬赤峰市。
寧城縣,有以白酒、啤酒、肉鴨、肉牛為重點的食品加工業,以鋼鐵、原煤、黃金、石材為重點的礦產冶金工業,以化肥、膨潤土為重點的化工工業三大支柱產業。自然資源富集。境內有兩大河流,兩大山脈,有黑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水溫高達104度的中國北方最熱天然溫泉,寧城縣地處多金屬和非金屬成礦帶,發現金、銀、銅、鐵、鉬、煤、膨潤土、高嶺土、珍珠岩等礦產資源34種,開發利用16種,礦床、礦點(礦化點)214處,設置探礦權40個、採礦權116個。
古生物化石產地10處80.17平方公里,分布4個鎮鄉,被譽為世界化石寶庫。寧城是著名的紅山文化和契丹文化發祥地之一,史稱"紫蒙之野",為遼代五都之一--中京所在地。現存春秋戰國時期南山根遺址、小黑石溝墓群,西漢右北平郡治所黑城遺址、漢長城遺址、遼中京遺址、清代法輪寺6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300年皇家陪嫁牡丹、遼代宗教聖地福峰山等眾多歷史文化古蹟。寧城縣是國家首批公布的革命老區,晉察冀抗戰前沿--承平寧抗日根據地中心區,有抗日英雄高橋烈士陵園、承平寧抗日紀念館等自治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過多年打造已形成了"溫泉古都、山水寧城"的塞北特色旅遊品牌。
喀喇沁旗,喀喇沁物產豐饒,特色明顯,全旗中藥材、蔬菜、花卉等特色種植達到33萬畝以上,牛家營子鎮被譽為"中國北沙參桔梗之鄉"。以肉牛肉羊為主的規模養殖業蓬勃發展。形成了銅材冶金、建築建材、輕紡服裝、農畜產品加工等產業體系,錦山工業園被自治區批准為赤峰市首家"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境內名勝古蹟眾多,自然風光、人文景觀與民族風情交相輝映。喀喇沁親王府是"中國最大的蒙古王府博物館"、"內蒙古最大的古建築博物館"、"國家4A級景區"。美林谷滑雪場投入運營,以"一府"(喀喇沁親王府)、"三寺"(福會寺、靈悅寺、龍泉寺)、"三區"(茅荊壩風景區、美林谷旅遊區、馬鞍山風景區)為重點的赤茅百公里文化旅遊產業帶正在形成。
赤峰市區,元寶山區是赤峰市三區之一,位於赤峰市東南部,全區累計探明煤炭儲量20.8億噸,其中可采儲量6.2億噸。生產能力超過2000萬噸的大型煤炭生產企業平莊煤業(集團)公司、總裝機容量180萬千瓦的東北地區骨幹發電企業元寶山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坐落在境內,是全國重點產煤縣和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形成以"一區四園"為載體,能源、化工、綠色食品加工、裝備製造四大產業為主導的工業體系;以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依託,"菜、乳、肉"產業基地建設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為重點的農業產業化體系;以城鄉一體化為目標,輻射城鄉、統籌發展的城鎮體系,全區經濟社會發展處於赤峰市領先水平。
松山區,1983年12月改赤峰縣為赤峰市郊區,1993年7月改稱赤峰市松山區。區境地質複雜,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40餘種礦藏。金屬礦主要有金、銀、銅、鐵、鋁、錳、鉬等,非金屬礦主要有玄武岩、螢石、水晶石、大理石、冰洲石、沸石、珍珠岩、膨潤土等,能源礦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等。松山區是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和紅山文化的核心地帶,是夏家店下層文化、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命名地,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現存歷史文化遺址38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著名景觀有:西水泉紅山文化遺址、夏家店青銅文化遺址、陰河岩畫、陰河沿岸石城群、水地戰國燕長城遺址、猴頭溝遼金瓷窯遺址、海貝爾遊樂園、香山寺風景區、神仙溝生態旅遊風景區、烏良蘇生態旅遊風景區。
敖漢旗,"敖漢"蒙古語譯成漢語為"老大"的意思。全旗有林面積562萬畝,人工牧草保存面積150萬畝,是"全國人工造林第一縣"、"全國人工種草第一縣"、"全國生態建設示範區"、"全國再造秀美山川先進旗"、"國家級林業科技示範縣"。
2002年6月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500佳"榮譽稱號,是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縣級單位,因此敖漢旗被稱為"綠色敖漢"。礦產資源蘊含豐富。境內有金、銀、鐵、鎢、鉬、銅、煤等礦產30餘種,各類礦床、礦點200餘處,礦產資源遍布全旗各地,儲量十分可觀年產鐵精粉250萬噸以上,年產黃金5噸以上,是自治區第一產金大縣,金陶公司是自治區最大的黃金企業,赤峰黃金是內蒙古首家本土黃金上市公司。故又被譽為"金色敖漢"。
以"人文敖漢"而著稱。境內已經發現各個不同時代的古文化遺址和墓葬4000餘處,居全國之冠。有小河西文化、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小河沿文化四種首次發現並以敖漢地名命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有興隆窪原始聚落遺址、城子山山城遺址、大甸子遺址、趙寶溝遺址、戰國燕長城遺址9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8000年的興隆窪文化遺址被譽為"華夏第一村",在興隆溝遺址出土的紅山文化整身陶人被譽為"中華祖神",出土了世界最早的玉器,發現了中國最早龍的雛形,享有"龍祖玉源"的美譽。
全旗耕地面積近400萬畝,糧食常年生產能力10億公斤,是全市、全區產糧大縣,全國糧食主產區。2012年8月,敖漢旱作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3年5月,"敖漢小米"被國家質監總局批准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是東北三省、京津地區農畜產品主要供給基地。"敖漢細毛羊"曾獲周恩來總理親筆簽名嘉獎,"敖漢苜蓿"在1984年獲國家牧草品種委員會命名。"敖漢蕎麥"於2008年被國家農業部評為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敖漢境內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黑山,以真林奇水怪石為勝的清泉谷等山地景觀,響水玉瀑等自然風光,熱水溫泉等旅遊資源,黃羊窪、三十二連山等生態治理工程,有"中國北方最大的夏家店下層文化中心性祭祀址"城子山山城遺址、"海內外孤篇"大甸子遺址、"華夏第一村"興隆窪原始聚落遺址等古文化遺址。
翁牛特旗,自然資源豐富。全旗現有在冊耕地314萬畝,草牧場755萬畝,林地522萬畝。水資源總量6.8億立方米。糧食總產達到21.2億斤,六月末家畜存欄256萬頭只。境內已發現礦種35個,礦點、礦化點337處,初步探明有開採價值的鉛鋅銅等金屬礦產儲量9500多萬噸,金銀等貴金屬礦產儲量196萬噸,螢石、石灰石等非金屬礦產儲量550萬噸,泥炭儲量1.9億噸,陶土儲量7億立方米。風電裝機總量達到85萬千瓦,位居赤峰市首位。
是紅山文化、遼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因境內出土了"碧玉龍"和"黃玉龍",被譽為"玉龍之鄉"。全旗現有上窯古人類穴居遺址、遼代永州城遺址、元代薊國公張英瑞墓地、蒙東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梵宗寺等各類各時期文物遺址413處。境內集草原、沙漠、湖泊、奇山、怪石、松林、響沙於一體,素有"瀚海明珠"、"塞外水鄉"之稱,是距北京、天津、瀋陽、大連等地區最近的草原、沙湖、響沙觀光旅遊區。
以馬鈴薯、甜菜、育肥牛、肉羊、生豬為主的農牧業主導產業,基本形成完整產業鏈條,全旗有8萬農牧戶進入產業化經營領域。蒙都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翁牛特牛肉、羊肉、大米地理標識商標獲得國家工商總局受理並公示。玉龍沙湖景區晉升為國家4A級景區,啟動文化旅遊創意產業園區規劃工作。翁旗獲得"中國最美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