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史铁生创作的小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老人》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写的一部短篇小说。
原文
暴雨过后,树林里飘溢着草木和泥土的气息。这是一座荒芜了的古苑。远处,殿堂的屋顶在夕阳下泛起耀眼的黄光了。时间是七八年夏天的一个下午。
两个人的头发都已经花白了。他们同时收拢了伞,仿佛刚刚觉出雨停了。他们一直坐在老柏树下的青石上,鞋和裤筒都湿透了。
“别总想那些年的事了,咱们见面又不是为了伤心。”年老的男人想笑一笑,但笑得很不自然,脸上的肌肉发僵。
“忘不了。”另一个老人说。她显得精神恍惚。
“连我自己都不记得那么清楚了。”
“冬冬就说,有时候是冤枉人的人比被冤枉的人记得还清楚。”女的说。
男的不出声地笑笑,低下头看看自己的脚。怎么会忘呢?他又想起了那条冰冷的河、无边的雪野上的那缕孤烟、还有春天翻了浆的小路……“总回忆往事是衰老的象征,咱们还不老。”他低着头说。
“不,毕竟是老了。‘她望望他的头发,也想到了自己的头发。”冬冬说我越来越象他外公、外婆了。有时候连我自己也这么觉得;我的一举一动,甚至说话的声音、语气,都象他们。”
云散尽了,落日很大,很静。一群鸽子在那一大片红光中飞着。
“我并不记恨他们。”男的说。
沉默了好一会,他又说:“可我真是没想到,他们会那样去死……在我的印象中,你父亲非常坚强,你母亲也总是很乐观。”
“越是这样的人,越受不住冤屈和悔恨。”女的说,“主要是悔恨。那些日子他们时常提起你、对我说,如果还能见到你,让我告诉你,当年的争论是你对了。我不知道他们已经准备好了去死。那情景就象是一对殉情的恋人。那是六八年。”
一群孩子从不远处的一片木板房里跑了来,在树林里叫喊着,追逐着;有的穿着凉鞋,有的穿着棉鞋,有一个小姑娘光着脚。
“那是什么地方?”年老的男人问。
“木板房里吗?好像是个接待站。”
“是从各地来的,”女的又说,望着那群孩子。
“还当是带他们来逛北京呢。”还是女的说。
“问题都在解决,一切都在好起来。”男的望着那片木板房。
孩子们在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在水洼里越来趟去,在湿漉漉的草地上又滚又爬,在树枝上打漂悠儿,钻到石凳下去捉蜗牛……响亮的笑声就象树丛间那些归巢的鸟儿。
“孩子们总是想那些高兴的事,心里除了希望,没有别的。”男的说。
“所以他们是孩子。”
“我们也还不老,也还是要有一颗童心。”
“可我们有过。冬冬说……”
他望着那群孩子,臂肘支在膝盖上,十指交叉在一起,紧握着。她看着他。他有那么多深深的抬头纹了,那里面至少有一条是她亲手刻下的,她想。
“冬冬怎么说?你还没说完呢。”他提醒道。
“慢慢再说吧。”她避开他的目光。
树林里飘浮起薄薄的水雾、草地上还剩些淡淡的阳光,一条一缕、星星点点的。
“喔!看那是啥地方?!”那个光脚丫的小姑娘跑着喊,站住,呆望着远处的古殿。
“哟!”一个穿棉鞋的男孩子跑到小姑娘身旁,也愣住了,“好阔气呀!”
孩子们都围拢过来。古老的殿堂在夕阳中显得辉煌。
“是我最先看见的。”光脚丫的小姑娘说。
“我第二,我第二先看见的。”那个男孩子一股劲对小姑娘说,希望她能证明这一点。
年老的男人出神地望着那群孩子。他又想起了那条冰冷的河,河底的沙砾扎着他的脚,他在那水面上看见过他的冬冬……
女的摘去落在他背上的一根白发。
他没理会;只是出神地望着那群孩子,象囚徒望着蓝天。
他这么喜欢孩子!她想着,心里难过极了。
“童心是个永恒的主题,”他说,醒来了似的,“我最近发表了一个歌颂童心的短篇,你看到了吗?”
女的没有回答,装作没太注意的样子。
“童心总是想着未来,除了希望,没有别的。”
女的心想:那才糟呢!那希望是经不住磕碰的。“我们都是那样过来的。”她说。
那群孩子静悄悄的,或蹲或站,望着矗立在远处的大殿、大殿闪光的屋顶和红墙。
两个老人也沉默着。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吗?”他搓了一把自己疲倦的脸,转过头来笑笑。
“当然。”她靠在他肩头。她在他衣领里看见了许多疤痕,她没说什么,那是预料中的事。他还是比她坚强,象过去一样。她忘不了过去。
“还记得家乡的那个小池塘吗?”男的说,希望气氛能轻松些。“有一回我让螃蟹夹了脚,你在船上又笑又唱。那时候你总爱唱。在大学里你还是爱笑爱唱。”
两颗斑白的头离得更近了。一只蜂儿在他们头上“嗡嗡”地飞,被他赶开了。
“可生活并不象那些歌,”她说。
过了一会她又说:“我们都老了。你说童心?其实我们的心都不那么干净了。”
“只要我们不要总是想过去!不要总背着那么沉重的负担!”
“不,冬冬也没说要背着过去的沉重的负担!”
“冬冬怎么说?”
“噢,以后慢慢再说吧。冬冬的心才真正是干净的,童心。还是以后说吧……”
那群孩子依然望着古殿的屋顶和红墙。落霞变幻着色彩,古殿显得遥远而神秘。
忽然,木板房那边传来一阵喧哗,夹杂有哭声。孩子们都惊慌地转过身去,听着,望着,互相对视片刻,“忽喇”,都朝那片木板房跑回去。光脚丫的小姑娘摔倒了,但她很快爬起来,追上去,顾不得哭。
“本该是无牵无挂的年龄。”女的望着跑去的孩子说。
“倒象是受惯了惊吓似的,”她又说,“这些年哪!”
“别总想那些年。那些年都过去了。”
女的心里颤抖了一下。四周的水雾更浓了。
许久,女的到底忍不住了,说:“还记得小时候,你外婆讲的那只‘寒号虫’吗?冬冬说……”
“说什么?”
她觉得还是不应该说。将来?将来是后人的事。伤疤、白发、毁掉了的青春、妻离子散……还要他怎么样?还要这一代怎么样呢?
“冬冬怎么了?出了什么事?!你怎么总是一说到冬冬就……
“没什么,真的没什么。他正忙着考大学,要不他也来了。哦,他记得你,记得。那天晚上他一直在等你回来,坐在阳台上不肯回屋,他说你不会忘了他的生日——那年他六岁。今年他二十六了。”
男的从衣兜里掏出一个“不倒翁”。那是一个磨损得很旧了的“不倒翁”,在他手心里摇晃着,象是在叹息时光的飞逝。
“哦——,不过你的话没说完。”
“冬冬好不容易才同意了报考理工科。我怕他拧;他和你的脾气一样,拧。”
“还是没说完,你刚才说到了‘寒号虫’。”
白蒙蒙的水雾在他们身边飘绕。如果是在天上,这就是云。她常梦见他,他也梦见她,还有他们的冬冬。醒来,他们都想到过天堂……不再让铁门和铁条分割人的心。
将来是后人的事?那么谁对过去的事负责呢?她想。她觉得还是应该说。“‘寒号虫’总是在夜里叫:”冷死我,冻死我,等到天明垒个窝!‘可是,第二天夜里它还是那样叫,老是那样叫。”
“冬冬一定是说,我是一只‘寒号虫’。”
“今天我没让他来,我怕他来了要和你吵。他很不喜欢你近来发表的作品。你总说‘不要总去想过去的事了’,可冬冬说,那为什么还要开历史课?既然最近的历史都应该忘记,干嘛还总在说旧社会的苦?还……”
“他肯定还有更激烈的话。”
“他爱你。这是真的。在他懂事之后,他一直很尊敬你。你唯一的一张照片是他保存下来的。”
那群孩子又“卿卿喳喳”地回到了树林里。
“大概没出什么事。”两个老人互相安慰说。
孩子们又聚在一起,朝远处张望。那儿只剩了一座兀傲的灰影。太阳沉没了。
“好气派的地方!”一个孩子说。
“是啥地方呀?”最小的一个小姑娘问。
“唏——,这你还不知道?”大一点的孩子说。
“我不知道,你告诉我吧。”
“看,不是还有两根石柱子?”大一点的那个孩子不断地吸着鼻涕,很满意自己的回答。
孩子们又都默默地望着那座灰影了。
“那里头有什么呢?”
“咱们上去瞧瞧吧。”
“唏——,看把你们能的!”
孩子们又都不说话了,严肃的样子象大人。
年老的男人低声说:“一冬冬想得太简单,他还太年轻呢。”
女的心里又颤抖了一下,想:真是老了。“他们当年就是这么说我们的。”她说。
“我们那时确实是太年轻。”
“可最后,错的不是你。”
“那要看探索什么和怎样探索。”
“冬冬说,都被规定好了还叫什么探索呢?”
这时候响起了一阵警笛声,越来越近。那群孩子又是一阵慌乱,但马上又都平静下来。一辆白色的急救车开到木板房那边去了。
“有人得了急病了。”他说,朝那边望了一会。
“我原以为没出什么事的。”女的说。
等男的转回头来,女的捅捅他,指指那群孩子:“你注意没有?只少了一个小姑娘。”
孩子们散开了,就象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又在树林里叫着、笑着、蹦跳追逐了。只是其中没有那个光脚丫的小姑娘……
两个老人沉默着坐在老树下。天暗下来。他们看得见对方的白发。男的在想着那条冰冷的河、无边雪野上的孤烟、还有泥泞的小路和牛车的木轮……虽然那对他自己来说都已成了过去。女的总想着那个光脚丫的小姑娘和她的那群小伙伴,想着他们将来长大了的时候……
“真的,冬冬的心才是干净的,童心。”她说。
“我能不能见见他?”他瞥了一下手里的不倒翁,“也许,我给他带回来两个老头儿。‘”
“为什么只是见见?他以后会常去看你。”
“以后?现在我也不会妨碍别人的。”
“不不,我知道,我没有那个意思。我只是想等高考报名后再让他来见你……他很拧。”
“象我一样拧。你说过了。”
“他好钻牛角尖。他要是和你争论起来,他非得改报文科不可。他对文史哲都感兴趣。”
又沉默着坐了一会,男的站起来,伸出一只瘦削的手,把女的也拉起来。女的站起来的时候,显得有些吃力。
“人老了有时候很可笑。”他说。
“平时并不这样,只不过是今天坐得太久了。”她说。她希望在他面前仍然显得年轻。
“不,我是说我自己。”
“冬冬也总是说我,说我是个古怪的老太婆。”她笑着。她想到他们俩都老了,却又有一种亲切感。
“可不是吗?你也在限制冬冬,在规定他。”
她挽着他的胳膊,象很多年前那样走着。
“我知道我不应该限制他,可是我怕。冬冬说起话来,嘴上没个把门儿的。他象你;长得也象你,比你还魁梧……”她一路絮絮叨叨地说着。
苍茫的暮色中,他们走出了荒芜的古苑。
女的忽然站住:“那么就明天,让冬冬来?”
“只要今天夜里我别冻死。你说他一直当瓦工?那正好,明天我们商量着垒个窝。”
她高兴地依在他肩上。“其实我常对自己说,我们老了,可别再象他们,临终时只有悔恨。”她的声音有些发娇,虽然老了。
“你书包里是什么?”
“对了,杏!你最爱吃的那种酸杏!”
他酸得直闭眼睛:“你说什么?冬冬长得比我还高?”
“冬冬对他的女朋友说,‘我们老了可别象他们’,他是指我们……”
一九八三年[1]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