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群体极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亦称“冒险转移”。指在群体决策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极端化倾向,即或转向冒险一极,或转向保守一极。在早期的一项群体极化的研究中,要求被试者决定是接受有保证而没有兴趣的工作,还是接受有风险但有兴趣的工作。在每个被试者把自己的选择拿到群体中进行讨论后,再要求被试者决定他们的选择。结果发现,被试者如原来选择比较冒险的一端,则在群体讨论后更加冒险;如果原来的选择比较保守,则在群体讨论后更加保守。对产生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其中有两种理论得到较多研究的支持。(1)说服论据理论,认为人们在听取别人支持自己原来立场的论据以后,会变得更相信自己的观点,从而采取更极端的立场。(2)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通过把自己与他人做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观点。当人们在群体讨论中发现别人与自己的观点相似时,他们不愿停留在一般水平上,而倾向于采取极端立场,以表明自己比一般水平更高一些。[1]

含义解释

群体决策可能使个人更加冒险,也可能使个人更加保守。大量的研究发现,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容易走极端( H. Lamm&D.G.Myers,1978;E, Burnstein’1983),即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群体讨论使群体成员所持观点变得更加极端,即原来保守的趋向于更加保守,原来冒险的趋向于更加冒险。

实验研究

詹姆斯·斯托纳(James Stoner,1961)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所使用的问卷是帮助一位工程师换工作:在一家新开的、风险较高的公司从事创造性工作,如果新公司成功了,他将有美好的前途,但新公司失败了他就要失业。高风险性的新公司赢利可能性是1/10、3/10、5/10……甚至到 10/10,你认为在有多大可能赢利的情况下支持这位工程师去新公司工作?让被试单独做出选择,然后群体共同讨论,再让被试单独选择。斯托纳预言,由群体所推荐的意见比个体的要保守。然而结果发现,经群体讨论之后,群体的意见比个体的意见更加趋向于冒险,即为冒险性转移。

论点主张

1.群体决策规则:群体的决策原则(如少数服从多数)将有助于极化现象之产生。此类解释也主张,人们在团体中作冒险决定将觉得较自在,因为其行动之责任已分散至所有成员上。

(1)群体诱发的移转是一种内化的,而非临时性的群体产物。

(2)当群体决策法则中的预备测试决策被取消后,移转仍会发生。

(3)偏态无法说明群体极化。

2.人与人之间的比较(Interpersonal Comparison):这一种的影响是受到社会的规范。从社会比较的过程来探讨,其观点是群体成员会将其意见与群体其它成员相互比较。一种想要被群体所接受及喜爱的需求,将使个体顺从群体之一般意见。人与人互动的动态研究上有以下三点探讨:

(1)在自我评估与推估他人对我之评估间的差异[s3]。

(2)从自我评估与推估他人对我之评估上出现的差异与理想差异,是否会产生预测移转。

(3)揭露出他人的反应后,所产生选择的移转。

3.讯息影响论(Informational influence):人自借听取群体讨论时的争论极获得新讯息(Burnstein &Vinokur,1975)。由于这些论点倾向于支持成员之最初观点,人们会听到更多支持其主张之理由。群体可使成员确信其原来之观点,因此导致更加极端之意见。

在比较群体决策与群体内部成员个人决策时,事实证明,二者之间存在差异。在有些情况下,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保守。更多情况下,群体决策倾向于冒险。

在群体讨论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即群体讨论会使群体成员的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这个方向是讨论前他们已经倾向的方向。因此,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群体讨论会进一步夸张群体的最初观点。

事实上,群体转移可以看作是群体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群体的决策结果反映了在群体讨论过程中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决策规范。群体决策结果是变得更加保守,还是更加激进,取决于在群体讨论之前占主导地位的讨论规范。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冒险转移现象,人们有多种解释。比如,有些学者认为,在群体讨论中,群体成员相互之间变得更加熟悉了,随着他们之间的融洽相处,他们会变得更加勇敢和大胆。

另一种看法是,美国的社会崇尚冒险,我们敬慕那些敢于冒险的人,群体讨论激励成员向别人表明自己至少与同伴一样愿意冒险。不过,最有道理的一种说法是,群体决策分散了责任。群体决策使得任何一个人用不着单独对最后的选择负责任,因为没有一个成员能够承担全部责任,即使决策失败。所以会更冒险。

产生原因

产生群体极化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种途径,即信息影响途径和社会比较途径。信息影响途径是指在群体讨论过程中,成员所提供的绝大多数信息都是支持自己观点的,因此,群体成员逐渐相信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当意见倾向于某一个方向时,大多数论据都用来论证该观点的正确性。于是,最初占优势的意见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即它是在了解了新的信息和听到了新的说服性的意见时产生的。社会比较途径是在群体讨论中,原来认为自己的意见比其他人更好更合理,但是现实中,不可能每一参与者的观点都超过所有成员的平均水平,于是许多成员开始省悟过来,发现自己的观点不像原来所认为的那样合理,结果发生了向极端转移,它是在成员了解了群体的一致意见时产生的:现实生活中,信息影响和社会比较途径常常是一起出现,甚至是相辅相成的。此外,责任分配、群体压力、文化背景和群体领领导者等因素也会导致群体极化现象。

产生意义

群体极化具有双重意义。从积极的一面来看,群体极化能促进群体意见一致,提高群体内聚力和群体行为的一致性。从消极的一面看,它能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更趋激化、极端。

产生影响

“群体极化”具有双重的意义。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它能促进群体意见一致,增强群体内聚力和群体行为。从消极的一面看,它能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更趋极端,群体极化似乎很容易在一个具有强烈群体意识的群体内产生,也许是在这样的群体中,其成员对群体意见常做出比实际情况更一致和极端的错误决定。

人们都习惯于用挑剔质疑的眼光来对待事物,而这个论调一旦确定,大家就会在这个方向上提供更多的论点,只有极小部分的论点会转向另一个方向。其结果,只会让最开始冒出的那个倾向更跨进一步。到最后,你发现其实结果很荒谬,但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在过程中都很自然地选择顺从。

此外,还有社会比较。人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同,也习惯赞同别人,一旦团体成员听到别人相信什么,通常就会调整自己的立场以符合主流方向。持不同看法的人宁愿三缄其口,也不愿犯了众怒,赞同总是比反对更容易。

当然,极端未必是坏事,如果没有“群体极化”,许多重要的价值至今不会顺利实现。例如公民权运动、废奴运动和女权运动,都曾一度被视为极端而遭多方打压。但是,生活中,事实也很清楚,极端可能会伤害很多人,灭掉很多东西,有些时候,你跟着群体作出的决定,回到一个人的时候,会生出很多后悔。

改善方法

1、坚持公平原则,认真听取每个成员的意见或建议,在每个人陈述完意见之初不做出评价。

2、鼓励批评性评价,在别人的评论中看到自己的缺陷,从而更好的完善策划。

3、可以将群体划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再重组在一起表达不同的意见,更容易选择出合理的方案。

4、欢迎局外的专家和伙伴提出批评,局外人的头脑更为清晰(旁观者清),也更能够看出其中的缺失。

5、在实施之前,召开被称为“第二次机会”的会议,容许更多的意见提出,给更多的成员发言权。

6、生活并不是跷跷板,无论永远在高处,还是永远在低处,都不是最佳观测点。有些时候,往中间靠靠,才可能摸清全局,也看到退路。

视频

群体极化 相关视频

意见领袖、沉默的螺旋与群体极化 集智学园
漫画说心理:群体一致与群体极化

参考文献

  1. 什么是“群体极化” ,网易,2012-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