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纳粹文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内容简介
《2666》作者 向博尔赫斯《恶棍列传》致敬之作
一部跨越美洲的百年怪谈
这是一部伪造的作家辞典。
◎本书收录了92 名文坛恶棍,怪人,骗子,疯子,以及神秘主义者。
◎本书收录了这些人的生平及作品简介, 并竭尽所能地嘲笑他们。
◎书中故事始于20 世纪初, 直至2 1 世纪中叶, 跨度长达百年。
◎本书还特别收录美洲大陆相关出版机构、杂志社。
作者简介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1953—2003)出生于智利,父亲是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1973年波拉尼奥再次回到智利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却遭到逮捕,差点被杀害。逃回墨西哥后他和好友推动了融合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街头剧场的“现实以下主义”(Infrarealism)运动,意图激发拉丁美洲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1977年他前往欧洲,最后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结婚定居。2003年因为肝脏功能损坏,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
波拉尼奥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199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而其身后出版的《2666》更是引发欧美舆论压倒性好评,均致以杰作、伟大、里程碑、天才等等赞誉。苏珊·桑塔格、约翰·班维尔、科尔姆·托宾、斯蒂芬·金等众多作家对波拉尼奥赞赏有加,更有评论认为此书的出版自此将作者带至塞万提斯,斯特恩,梅尔维尔,普鲁斯特,穆齐尔与品钦的同一队列。
原文摘录
他试着写口头诗:不是呐喊,不是模拟的声音,不是与圣经平行的某个部落那丧尸般的人们的语言游戏,不是他自己的一部分,也不是回忆童年和初恋的农夫絮语,而是一个热情洋溢、亲切熟悉的声音,如同世界末日来临时的电台主持人。 克劳迪娅难过地说:“你是我的死敌啊。”
书评
“为什么中国没人成为波拉尼奥这样的流亡者啊?”
“因为西语区多啊,难道你想流亡去新加坡?”
“我的意识是……北岛出去之后写作也没有长进嘛…”
这是朋友看了《美洲纳粹文学》之后的吐槽。而我至今没有看《2666》,没有看《荒野侦探》,甚至连《护身符》这样短小的一本书都还没有看,照理说实在是没有资格在这儿对波拉尼奥说三道四的,因为有朋友真的在大概两年里翻来覆去看了几遍《2666》,然后打算写一部四十万字的小说。而同时也有朋友说,波拉尼奥绝不是那种可以成为老师的作家。但是《地球上最后的夜晚》这段时间来都是我的案头书(没错,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暂时已经被我放回了书架上),因为最近在写关于作家的小说,当然看《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真的是要谨慎,反正我常常看着看着,便觉得自己毫无再写下去的必要,顺便觉得之前推崇的耶茨真是太滥情太二流。
《美洲纳粹文学》是一本可以顺着《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看下去的书。其实在看《地球上最后的夜晚》这本最早的小说时,就已经被里面以B为线索串起来的流亡小说家们的纷纷登场所折服。到了《美洲纳粹文学》这本书里,他竟然虚构了92个人物,足足一本文学史。而且他向来就是擅长在那些虚构的作家和作品间扫荡,这本书简直一瞬间打开一个巨大的脑洞。
这些虚构的人物和真实的历史事件交织在一起,同时又和真实的人物之间有所交集,真是太有趣。前段时间还看到有批评家教育青年作者说什么是虚构的能力。看看这本书就知道了。当然也有朋友怀着忧患的心情说,这当中未免涉及太多文坛八卦了,如果中国有哪位作家写了这样一本书出来,那还不得把所有人都给得罪了。
向来有人质疑波拉尼奥的小说技巧。小说常常叙述到中段就突然结束了,有人死了,或者离开了,故事并没有结束,但是叙述就此结束了。《安妮·穆尔》更妙,这个小说是第一人称叙述的,但是在整个小说的前二分之一处,这个第一人称大概只出来过一次,还是偷偷出来的,稍微不小心,就会以为是以安妮为主角的第三人称叙述。然后到了后半部分,第一人称陆续冒出来了,最后是是以第一人称收尾的。这个奇怪却又完全不露痕迹的结构我真喜欢啊。而结尾也是波拉尼奥短篇的招牌结尾,就是安妮失去音讯了。所以到底你们所说的技巧是怎么回事啊,波拉尼奥的厉害就在于,读完他的书以后,顿时又能抛弃很多作家,或者说可以把本来犹豫不知如何分类的一部分作家,立刻归入二流作家行列里去。
此刻,脑子里真是已经列出一大堆名单。
不过有一个问题是,《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我大概精读了两遍以后,依然想读第三遍,太多微妙的地方容易瞬间滑过。《美洲纳粹文学》看到一半以后便已经想好要重看一遍。一遍,两遍,都会有太多疏漏。这样下去,还是根本没有勇气翻开《2666》来看啊。至于标题里面的问题,其实我由于知识背景的缺陷而根本想不明白,但是如果只是抱着无知从单纯的文学层面来解读他的小说(其实单纯的文学层面也完全不容易),虽然也获得乐趣,却实在丧失太多意义带来的思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