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美國

移除 132,749 位元組, 4 年前
<div style="width[[File:960px;"><div style="float:right; text-align:center">美國001.jpg|缩略图|居右|250px|[http://wwwi.epochtimes.com/b5assets/uploads/152015/11/12/n45720321510271502002483-600x400.htmjpg<img src="br> 原圖鏈接] [http://iwww.epochtimes.com/assetsb5/uploads15/201511/1112/1510271502002483-600x400n4572032.jpg" width="250" height="300"/><br> htm 圖片來源大紀元]</div>]] '''美利堅合眾國'''({{lang-en|'''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縮寫为 {{lang|en|U.S.A.}}、通稱为 {{lang|en|United States}}、縮寫為{{lang|en|U.S.}}、或{{lang|en|America}}、{{lang|en|The States}}),中文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美国州份|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美国领土#非合并建制领土|五个自治领土]]及[[美国本土外小岛屿|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制|共和国]]{{NoteTag|1=五个自治领土指[[美屬薩摩亞]]、[[關島]]、[[北馬里亞納群島]]、[[波多黎各]]和[[美属维尔京群岛]]。另有11个无常住人口的岛:[[貝克島]]、[[豪蘭島]]、[[賈維斯島]]、[[约翰斯顿环礁]]、[[金曼礁]]、[[中途島]]和[[帕邁拉環礁]]。美国关于[[巴霍努埃沃浅滩]]、[[納弗沙島]]、[[塞拉尼拉浅滩]]和[[威克島]]的领土主权存在争议<ref>U.S. State Department, [http://www.state.gov/j/drl/rls/179780.htm Common Core Document to U.N. Committee on Human Rights], 2011-12-30, Item 22, 27, 80.— and U.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Report, [http://www.gao.gov/archive/1998/og98005.pdf U.S. Insular Areas: application of the U.S. Constitution], November 1997, p. 1, 6, 39n. Both viewed 2016-04-06.</ref>}} 。[[美國本土|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美國領土|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各国和地区面积列表|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國家人口列表|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美国种族及民族|民族]]和[[多元文化主义|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ref name="DD">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Dealing with Diversity''. Chicago: Kendall/Hunt. ISBN 0-7872-8145-X.</ref>。[[美国地理|美国地形与气候]]複雜多样,是多种野生动物的家园<ref>{{cite web |url = http://www.nwf.org/wildlife.aspx |title = Wildlife Library |publisher = 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 |accessdate= 2014-12-23 }}</ref>。
== 國名 ==
=== 英文名稱 ===
[[File:Unclesamwantyou.jpg|right|thumb|由[[詹姆斯·蒙哥馬利·弗拉格]]繪製的1917年美軍募兵海報]]“The United States”這個名字是對美國最傳統和正式的名稱,出現在獨立宣言與美國憲法(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在官方場合,國家安排需求說到美國時,一般均必須運用此通稱。最初是複數,例如“The United States are”,包括1865年批准使用的《[[美國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直到[[美國内戰]]結束後才使用單數,“The United States is”。 現在单数形式是標準<ref>Wilson, Kenneth G. (1993). ''The Columbia Guide to Standard American English''.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p. 27–28. ISBN 978-0-231-06989-2.</ref><ref>{{cite web|url=http://itre.cis.upenn.edu/~myl/languagelog/archives/002663.html|author=Zimmer, Benjamin|date=2005-11-24|title=Life in These, Uh, This United States|publisher=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Language Log|accessdate=2008-02-22}}</ref>,簡稱爲U.S.。“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由約翰·迪金森編寫于1776年6月17日的聯邦條款第二草稿出現<ref>Safire, William (May 14, 2003). No Uncertain Terms: More Writing from the Popular "On Language" Column in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imon and Schuster. ISBN 978-0-7432-4955-3.</ref>,縮寫是U.S.A.。作為法定政權的名稱,它的應用度並没有US廣泛。雖然兩者都可使用,但也有特定的使用範圍,USA使用最多的地方就是在體育賽事上。例如在電視上顯示參賽選手國家的旗子使用ISO標準,簡稱就是U.S.A,除此之外,美國簽署官方文件必須在第一次出現的時候使用代表政權的全名“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另一種簡稱是“America”,1507年,由[[德國]]製圖員[[馬丁·瓦爾德澤米勒]]製作的《世界地理概論》中,美洲首次在世界地圖上被標注為“America”。<ref>{{cite news|url=http://www.usatoday.com/news/nation/2007-04-24-america-turns-500_N.htm?csp=34|title=Cartographer Put 'America' on the Map 500 years Ago|work=今日美國|date=2007-04-24|accessdate=2008-11-30}}</ref>因為[[意大利]]探險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指出這塊大陸是新大陸而非當時包括[[哥倫布]]等人所認為的亞洲東部。美國因美洲而得名。在英語中,亞美利加和美利堅為同一詞“America”,只是中譯不同,前者指美洲,後者指美國。<ref>{{cite web|url=http://www.archives.gov/exhibits/charters/charters.html|title=The Charters of Freedom|publisher=National Archives|accessdate=2007-06-20}}</ref><ref>{{cite web|author=McClure, James|url=http://www.ydr.com/ci_9569289|title=A Primer: The 'First Capital' Debate|publisher=YDR.com|date=2008-06-12|accessdate=2010-07-26|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5113013/http://www.ydr.com/ci_9569289|archivedate=2015-09-25}}</ref>“[[哥倫比亞 (美國)|哥倫比亞]]”是美國一度流行的名稱,來自[[哥倫布]],一些美國事物至今仍沿用“哥倫比亞”的名稱,如[[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等。<ref>Doug Brokenshire (1996). Washington State Place Names. Caxton Press. p. 49. ISBN 978-0-87004-562-2.</ref>
=== 漢字名稱 ===
官方文件可溯自[[乾隆]]年間之「咪唎𠼤」<ref>{{cite book |author=劉芳、章文欽 |title=《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下冊)》 |url=http://www.macaudata.com/macaubook/book216/index.html |format= |accessdate= |edition= |series= |date=1999-11 |publisher=[[澳門基金會]] |language= |isbn=972-658-080-3 |pages= |chapter=第十五章 澳門與歐亞各國的關係:六 美國 |chapterurl=http://www.macaudata.com/macaubook/book216/html/068901.htm |unified= |quote= }}「𠼤」為[[粵語字]]也是[[喃字]]。</ref>,[[曾國藩]]也指出“咪夷質性醇厚,於中國時思效順。”<ref>[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20434&page=13 《籌辦夷務始末·卷之七十二》]。出自《遵旨復奏借俄兵助剿[[髮逆]]並代運南漕折》,原文:「咪唎𠼤人性質醇厚,其於中國素稱恭順。」</ref> [[道光]]年間則稱「米利堅」<ref>{{cite web|url=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8/7d/c6.html |title=件名:米利堅國商船求在寧波報稅通商事(556486) |publisher=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date=2016-06-16 |accessdate=2017-05-23}}</ref>,後採[[裨治文]]等人譯“亞美理駕合眾國”,簡稱“美國”或“合眾國”,参見1844年《[[s:望廈條約|望廈條約]]》、1858年《[[s:中美天津條約|天津條約]]》、1901年《[[s:辛丑條約|辛丑條約]]》;1860年以降逐漸用「美」代「米」<ref>{{cite web |author={{lang|ja|千葉 謙悟}} |script-title=ja:言語文化交流と翻訳語 ―近代中国語を軸として―|url=https://www.waseda.jp/inst/wias/news/2009/03/06/3452/ |format= |accessdate= |date=2009-03-06 |website={{lang|ja|早稲田大学高等研究所}} |language=ja}}</ref>,及至[[宣統帝|宣統]]退位前簽訂《[[s:各國禁煙公約|各國禁煙公約]]》為「美利堅合眾國」。
 
此外,尚有「咩哩干」(《[[海錄]]》)<ref>{{cite web|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faQpAAAAYAAJ&pg=PA39-IA7 |title=《海國聞見錄》+《海錄》 |publisher=Books.google.com.tw |date= |accessdate=2017-05-23}}</ref>、「彌利堅」(《四洲志》、《[[海国图志]]》)、「美利哥」(《[[瀛寰志略]]》提及別名)譯名等等;日本與華交流亦受影響,例如[[江戶時代]]《[[神奈川條約]]》使用美國譯名「米利堅合眾國」、「亞墨利加」可見於《[[s:瀛寰志略/北亞墨利加米利堅合眾國|瀛寰志略·卷九·北亞墨利加米利堅合眾國]]》,也就是日文簡稱「米国」由來。
美國的[[諺文]]名稱「{{lang|Ko|미국}}」所對應的[[朝鮮漢字|朝-{}-鮮漢字]],在[[韓國|-{zh-hans:韩国; zh-hant:南韓;}-]]([[標準韓國語]])為「{{lang|Ko|美國}}」,在[[朝鮮|-{zh-hans:朝鲜; zh-hant:北韓;}-]]([[文化語]])則為「{{lang|Ko|米國}}」;至於美國在[[越南語字母|越南國語字]]中的慣用名稱「{{lang|vi|Hoa Kỳ}}」,所對應的[[儒字|越南漢字]]名稱為「{{lang|vi|花旗}}」。
== 歷史 ==
{{Main|美國歷史}}
=== 原住民與歐洲殖民者 ===
[[File:Columbus Taking Possession.jpg|left|thumb|[[西班牙]]探險家[[哥倫布]]和他的船員認為扺達[[印度]]時的情景,但他們卻不知道身在[[美洲]]]]
[[File:MayflowerHarbor.jpg|200px|right|thumb|1620年,100餘名[[英國]][[清教徒]]乘[[五月花号]]來到新大陸。这幅圖画是由[[歐洲]][[畫家]]威廉·哈尔索尔於1882年所畫的作品]]
 
{{See also|前哥伦布时期|伍德兰期|密西西比文化}}
考古学研究顯示,公元前5万年左右人类开始出现在[[美洲]]。基本与人类出现在[[日本]]和[[斯堪的纳维亚]]的时间相同。史前移民来自[[亚洲]]和[[欧洲]]。主要的[[移民]]活动发生在约1.4万-1.1万年前。之后形成[[美洲原住民]]。<ref name=" 美国人民">{{cite book |author=(美)Gary B.Nash 等 编著 |others = 刘德斌 主译 |title=《美国人民/上》|location=北京|publisher=北京大学出版社|page = 4 |ISBN =978-7-301-09546-1|date=2008}}</ref>
1607年,位于[[伦敦]]的[[弗吉尼亚公司]]在北美[[切萨皮克湾]]的[[詹姆斯敦 (弗吉尼亞州)|詹姆斯敦]]建立[[英国]]第一个短暫[[殖民地]]<ref name="美国人民"/>。其后,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东北部和中部陆续建立殖民地。1624年,[[荷兰]]在[[哈得逊河]]口建立殖民地-[[新尼德兰]],并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扩展到[[康涅狄格]]和特拉华河谷<ref name="美国人民" />。1652年至1675年英国与[[荷兰]]的三次[[英荷戰爭]]后,荷兰永久撤离北美,英国得到新尼德兰并继续拓展殖民地。至1775年北美[[美國獨立戰爭]],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现美国境内先后建立13個[[殖民地]]([[新罕布什尔州|新罕布什爾]]、[[麻薩諸塞州|馬薩諸塞]]、[[羅得島州|羅得島]]、[[康乃狄克州|康涅狄格]]、[[纽约州|紐約]]、[[宾夕法尼亚州|賓夕法尼亞]]、[[新泽西州|新澤西]]、[[特拉华州|特拉華]]、[[马里兰州|馬里蘭]]、[[弗吉尼亞州|弗吉尼亞]]、[[北卡罗来纳州|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州|南卡羅來納]]和[[佐治亞州|佐治亞]])。
=== 獨立與扩张 ===[[File: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1819), by John Trumbull.jpg|200px|right|thumb|各殖民地的代表簽訂《[[美國獨立宣言|獨立宣言]]》時的場景]]{{Main|美國獨立戰爭|美國革命|美國領土擴張|美國領土變遷}}
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13個北美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關係趨於緊張,導致1774年與1775年的一連串武裝衝突。出席第二屆大陸會議的13個殖民地的代表們在1776年7月4日簽下《[[美國獨立宣言]]》,使得武裝衝突轉化為[[美國獨立戰爭|獨立戰爭]],代表們並於會中決議創立大陸軍以對抗英軍,由[[乔治·华盛顿]]領導。1781年,《邦聯條例》獲得13個構成州的全數同意,一個永久性邦聯成立。經歷艱苦的獨立戰爭後,大陸軍團終於擊敗英軍,使得英國於1783年簽下《[[巴黎條約 (1783年)|巴黎條約]]》,正式承認13個北美殖民地的独立。1787年的制憲會議,提出了一部使邦聯轉變成聯邦體制的憲法,1789年6月,這部《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獲得13個邦聯構成州中的9個州批准而生效,建立了史上第一個聯邦制國家。
19世纪起,美國國内開始出現“天定命運論”,[[昭昭天命]]成為美國19世紀時的政治標語<ref>Stephanson's ''Manifest Destiny: American Expansionism and the Empire of Right''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Manifest Destiny in the 20th century, particularly as articulated by [[Woodrow Wilson]] and [[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ref><ref>{{cite book|author=Robert J. Miller|title=Native America, Discovered And Conquered: Thomas Jefferson, Lewis & Clark, And Manifest Destiny|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ccnP7tWU7hwC&pg=PA120|year=2006|publisher=Greenwood|page=120}}</ref>,其中一層含義就是美國人是“天選之民”必須要擴張領土與勢力。在美國的擴張主義思潮領導下,美國西進運動崛起,開始向西部開始擴張。從1803年至1848年,成立的美國的面積幾乎擴大三倍,胸怀[[美國例外主義|新的共和國]]「[[昭昭天命|註定擴展至整個大陸]]」的理想,朝廣闊無際的原野拓展,甚至在「[[路易西安納購地]]」之前便已深入內陸<ref>[http://eps.berkeley.edu/~brimhall/EPS170AC_LNS170AC/L-20.pdf Manifest Destiny- An interpretation of How the West was Won]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906192756/http://eps.berkeley.edu/~brimhall/EPS170AC_LNS170AC/L-20.pdf |date=2006-09-06 }}. Crossroads of Earth Resources and Society. URL accessed on 4 May 2006.</ref>。這種擴展在[[1812年战争]]時遭到短暫的阻撓,但很快隨著戰爭的結束而繼續進行。從此役之後,美國民眾增強「從大洋到大洋」擴展的思潮,認為是不可抵抗的命運。1848年美國攻陷南方的墨西哥首都,贏得[[美墨戰爭]]。墨西哥承認德克薩斯併入美國,也割讓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相當一半的領土給美國<ref>加利福尼亞(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仍屬墨西哥)、內華達、猶他的全部地區,科羅拉多、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和懷俄明部分地區</ref>。美國政府鼓勵民眾向西墾荒,還鼓勵修築鐵路,與美洲原住民發生更多衝突。19世紀後期美軍與民兵發動多次剿滅美洲原住民行動,直到永遠結束美洲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為止。
 
=== 奴隸制、內戰和工業城市化 ===
[[蓋茨堡之役]]是[[南北战争|美國內戰]]的主要轉折點之一。]]
{{Main|美國内戰|美國重建時期}}
隨著國家不斷擴展和發展,一個新的問題也逐漸浮現,北方主導的聯邦政府與南方的州政府在蓄奴問題和州權上有所分歧:北方州反對擴展奴隸制度的(並非反對奴隸制),反對新加入的州實行奴隸制度;而南方州反對北方州干涉其生活方式,因為他們的[[棉花]]經濟產業是全盤依賴於[[奴隶制度|奴隸制度]]的。
 
在[[共和黨 (美國)|共和黨]]的[[亞伯拉罕·林肯]]於1860年當選總統後,衝突徹底爆發<ref>Morrison, Michael A ''Slavery and the American West: The Eclipse of Manifest Destiny and the Coming of the Civil War''. Page 176.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ISBN 978-0-8078-4796-1.</ref>,這是由於林肯所屬的共和黨反對擴展奴隸制度。[[南卡罗来纳州]]成為第一個宣布脱离聯邦的州,六個南部州也相繼分離,于1861年成立[[美利堅聯盟國]]以對抗聯邦政府。林肯就任後不久,內戰正式爆發,[[南北战争|美國內戰]]以聯邦在1865年取得勝利告終,同時終結奴隸制度以及州是否有權脫離联邦的爭議。這場內戰成為美國歷史的主要分水嶺,聯邦政府的權力從此大為增加<ref>De Rosa, Marshall L. ''The Politics of Dissolution: The Quest for a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American Civil War''. Page 266.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 January 1997. ISBN 978-1-56000-349-6</ref>,也確立共和黨控制美國政壇的地位,直至1933年為止。
 
[[File:Ellis island 1902.jpg|right|thumb|176px|1902年[[美国东岸]]的移民在[[纽约]][[埃利斯岛]]创办工厂,铁路和农场。]]
內戰期間的科技發展和來自歐洲的大量移民潮为美國的新興產業提供大量的勞動力,在從前乏人問津之處建立許多社區和城市,加快美國的工業發展以及邁向國際強權的速度。接著,美國在海外进行許多[[帝國主義]]的冒險,包括在[[美西战争]]<ref>Spielvogel, Jackson J. ''Western Civilization: Volume II: Since 1500''. Page 708. Wadsworth Publishing: 10 January 2005. ISBN 978-0-534-64604-2</ref>勝利後吞併[[波多黎各]]和[[菲律宾]]等西班牙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使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的列強之一。
 
=== 兩次世界大戰與大萧条 ===
{{Main|一戰|大蕭條|羅斯福新政|二戰}}
[[File:Dust Bowl&nbsp;- Dallas, South Dakota 1936.jpg|left|thumb|176px|[[黑色风暴事件]]在[[北美大平原]]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於1914年爆發,美國最初保持中立;由於[[德國]]發動的[[無限制潛艇戰]]擊沉在大西洋航行的美國船隻,造成許多美國平民的無辜死傷,激怒美國民眾。在战争最後阶段,1917年美国加入[[協約國列表|协约国]]以對抗[[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由於歷史原因,美國大眾对於[[英國]]和[[法國]]較为同情,雖然有部分[[德裔美國人|德裔]]和[[愛爾蘭裔美國人|愛爾蘭裔]]反對介入<ref>Eric Foner and John A. Garraty, ''The Reader's Companion to American History.'' Page 576. 21 October 1991. Houghton Mifflin. ISBN 978-0-395-51372-9.</ref>。為了保護美國投資者和聯邦政府在歐洲的大量投資也是美國參戰的主因之一。在美國於1917年參戰後,对戰局有所扭转,使協約國在1918年獲勝。戰後,擔心过度捲入歐洲事務,美國參議院并未批准協約國制裁同盟國的[[凡尔赛条约]];相反,美國採取孤立主義政策。
1941年12月7日在[[日本]][[珍珠港事件|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加入[[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以對抗[[軸心國]]。接下來的多场战役成為美國歷史上代價最高昂的一場戰爭,然而前線和大後方创造的大量工作機會、以及軍工產業帶動的生產復甦,使美國經濟完全走出大恐慌的陰霾。美國婦女也因此大规模踏入工作職場<ref>Walker, John F, and Vatter, Harold G ''The Rise of Big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Page 63. M.E. Sharpe: May 1997. ISBN 978-0-7656-0067-7.</ref>。
{{clear}}
 
=== 冷戰時期和種族衝突 ===
{{Main|冷戰|朝鲜戰爭|越南戰爭|古巴導彈危機|阿富汗戰争 (1979年)|太空競賽|美國黑人民權運動}}
[[File:Abernathy Children on front line leading the SELMA TO MONTGOMERY MARCH for the RIGHT TO VOTE.JPG|200px|thumb|[[美國黑人]]民权運動的领导人[[马丁·路德·金]]]]
[[File:Buzz salutes the U.S. Flag.jpg|180px|left|thumb|1969年,美國太空人[[巴兹·奥尔德林]]在[[月球]]上豎起國旗]]
在戰爭勝利後,美國和[[蘇聯]]的衝突逐漸浮現,美國代表的是经济方面实行[[资本主义]]政策的[[市場經濟]]模式和政治上的[[自由民主制]],而蘇聯則代表实行[[社会主义]]政策的[[計劃經濟]]模式和[[一党专政]]制度,蘇聯的崛起和意識形態的衝突造成1940年代末期開始的[[冷战]]。兩國在許多地區和國家進行一連串[[代理人戰爭]],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5次[[中東戰爭]]以及几乎触发核大戰的[[古巴导弹危机]]、以及[[阿富汗战争 (1979年)|阿富汗战争]]。
 
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國太空總署]]的努力下,后於1969年7月20日(美國時間)[[阿波罗11号|第一次成功派人登上月球]]。
 
同時在美國國內,美國社會的[[种族隔離]]現象逐漸受到重視,尤其是在南方。從1950年代開始,這些歧視法律受到[[马丁·路德·金]]等人领导的[[民權運動]]的挑戰,最後終於廢除南方各州的種族隔離法律,[[1964年民權法案]]也定下條文禁止對任何種族及性別任何形式的歧視,包括工作和教育的歧視。雖然如此,美國種族問題及經濟不平等的深層矛盾至今仍未完全解決<ref>Klarman, Michael J. ''From Jim Crow to Civil Rights: The Supreme Court and the Struggle for Racial Equality''. Page 55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4 May 2006. ISBN 978-0-19-531018-4.</ref>。
=== 當代 ===
[[File:UA Flight 175 hits WTC south tower 9-11 edit.jpeg|thumb|2001年9月11日,[[九一一事件]]在[[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爆发]]
{{See also|反恐戰争}}
經歷19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後,[[羅納德·雷根]]在1980年當選總統。在1980年代,他大力推行[[雷根經濟學]],美國經濟於1980年代開始復甦。蘇聯在1991年[[苏联解体|解体]],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國依然繼續派兵參與海外的戰爭,例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在1990年代,拜[[數位革命]]以及[[互联网]]製造的大量工作機會和技術變革之賜,美國經濟经历史無前例的繁榮成長,新興的[[硅谷]]成為世界資訊產業的龍頭重鎮,誕生諸如[[蘋果公司]]以及[[Google]]在內的大量資訊產業公司。
在21世紀初發生的[[九一一袭击事件]],縱使事件直接導致的傷害有限,但已然重创美国民众的信心。這起事件促使美國的外交政策将對付[[恐怖主义]]威脅作为焦点之一。美國政府開始反恐戰爭和行動——[[阿富汗战争 (2001年)|阿富汗战争]],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後,于该年12月份建立起阿富汗临时政府;又在2003年發動[[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侯赛因]]的政權,建立[[伊拉克臨時政府]]。由于美国對於當地政府过于强势的态度及军事力量,引发所駐兵地区人民的担忧。美国在反恐驻兵过程中,因為各種機遇而發生一些廣為流傳的虐囚醜聞和襲擊無辜平民事件,如[[美軍虐待伊拉克戰俘事件]]、[[美军亵渎古兰经事件]]、維基解密公布的美軍屠殺伊拉克平民錄像以及美國設在世界各地的黑獄等等,受到当地人士及世界多国的强烈谴责。
 
自2008年底,美国经济陷入[[次贷危机]],经济一度遭受重創,目前已經進入復甦期,失業率也已從最高峰的百分之十開始下滑。不過,整起次貸危機對於美國的世界強國地位目前依然未有動搖。2009年1月20日,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非洲裔美國人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巴拉克·侯赛恩·奥巴马]]宣誓就职,於2017年1月卸任。2017年1月20日,美国历史上最年長的总统[[唐納·川普]]宣誓就职。
== 地理 ==
{{Main|美國地理}}
 
美國領土廣闊,本土三面臨水,氣候適中,資源豐富,地理由東低地爬升到西部高地。
=== 領土面積 ===
{{Main|美國領土}}
{{See also|国家面积列表}}
 
* [[美洲]]第二大的國家,世界總面積第三大的國家,陸地面積第四大的國家,领土包括[[美国本土]]、[[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面积约937万平方公里(其中纯陆地面积约915万平方公里,内陆水域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如果加上[[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约16万平方公里,河口、港湾、内海等沿海水域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面积约为963万平方公里,如果再加上领海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面积约为983万平方公里。如果只计纯陆地面积,美國(约915万平方公里)[[国家陆地面积列表|排名第三]],僅次於俄羅斯、中國,在加拿大(约909万平方公里)之前<ref>{{cite web| url = http://education.yahoo.com/reference/factbook/countrycompare/area/3d.html;_ylt=As1XMsN8kgSx746VWazy_s7PecYF| title = World Factbook: Area Country Comparison Table| publisher = Yahoo Education| accessdate = 2007-02-28| deadurl = yes| archiveurl = http://arquivo.pt/wayback/20090724122121/http://education.yahoo.com/reference/factbook/countrycompare/area/3d.html;_ylt=As1XMsN8kgSx746VWazy_s7PecYF| archivedate = 2009-07-24}}</ref>。
* [[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列明 9,833,517 km² 该数字是加上[[领海]]面积<ref name="WF"/>
* 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1989年至1996年初始版美國總面積列明 9,372,610 km²。1997年變更至 9,629,091 km²,2004年變更至 9,631,418 km²,2006年至 9,631,420 km²,2007年至 9,826,630 km²,2010年至 9,826,675 km²。<ref>{{cite web |url=http://www.theodora.com/wfb/abc_world_fact_book.html|title=Countries of the World: 20 Years of World Facts|publisher=geographic.org|accessdate=2008-08-17}}</ref></small><ref>{{cite web|url=http://unstats.un.org/unsd/demographic/products/dyb/DYB2005/Table03.pdf|title=Population by Sex, Rate of Population Increase, Surface Area and Density|publisher=UN Statistics Division|work=Demographic Yearbook 2005|accessdate=2008-03-25|format=PDF}}</ref>
* 《[[大英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则記載9,525,067 km²,该数据包括纯陆地面积9,147,643 km²、内陆水域面积221,783 km²、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面积155,641 km²;不包括沿海水域面积(内水面积)109,645 km²及领海面积198,921 km²。<ref>{{cite web|url=https://global.britannica.com/place/United-States|title=United States|publisher=Encyclopedia Britannica|accessdate=2016-11-29}}</ref><ref>{{cite web|url=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4274948.html |title=美自称面积比中国大-有四种统计方法 号称排世界第三 |publisher=World.people.com.cn |date= |accessdate=2017-05-23}}</ref>
==== 領土開拓史 ====
{{main|美國領土變遷}}
 
{{Multiple image
|align = right
|direction = vertical
|width = 200
|image1 = U.S. Territorial Acquisitions-zh-classical.png
|caption1 = 美國疆域變更圖
|image2 = United States 1789-03-1789-08.png
|caption2 = 1789年的美國領土由東岸的13個州组成,而當時西部地區大多為[[西班牙]]所有,北方阿拉斯加則是俄國領土,夏威夷則是獨立王國
}}
 
 
自1783年9月3日《[[1783年巴黎條約|巴黎條約]]》簽訂,美國獨立獲得承認以來,美國領土向西逐步擴張,前後擴張7次,州數也由最初的13州增加到目前的50州。
在大平原西部則有高聳的[[洛磯山脈]],從南至北將美國大陸一分為二,在[[科羅拉多州]]的最高峰到達4270米<ref>Peakbagger.com, [http://www.peakbagger.com/list.aspx?lid=21360 Colorado 14,000-foot Peaks], ''URL accessed 2006-05-03.''</ref>。在以前洛磯山脈還有頻繁的火山活動;如今則只剩下一個區域([[怀俄明州]][[黃石國家公園]]的超級火山—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
[[File:Basin New.png|thumb|200px|大盆地的位置-橙色部分]]
在洛磯山脈以西有一个高原内陆盆地—[[大盆地]],该地帶有大量的高山、鹽帶平原和山谷,其间的沙漠称为[[大盆地沙漠]],是北美最大的沙漠。[[內華達山脈 (美國)|內華達山脈]]本身也有崎嶇的峽谷。在大盆地的西南方則有低於海平線的[[死谷]](Death Valley),那裡也是[[西半球]]最低矮的地區之一。大盆地帶北方和[[喀斯喀特山脈]]東方的則是[[哥伦比亚高原]],有著一個大規模的火成岩區,是地球上最大的洪流玄武岩地區。而在大臉盆地帶西方的內華達山脈則有美國本土海拔最高的[[惠特尼山]](4418米)。
 
[[File:Colorado Plateaus map.png|left|thumb|200px|科羅拉多高原跨越南部四州]]
由[[科羅拉多河]]貫穿的[[科羅拉多高原]]坐落於[[四角落州]]正中央,高原跨猶他州、科羅拉多州、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高原的面積是337,000平方公里,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达600至3870米,並且有經過強烈侵蝕的砂岩地帶,這些紅土高原也是數個國家公園坐落的地方,包括[[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布萊斯]]、[[科羅拉多大峽谷|大峽谷]]和[[錫安國家公園|宰恩]]等。
=== 氣候 ===
[[File:Climatemapusa2.PNG|200px|left|thumb|美国气候带地图]]
{{Main|美國氣候}}
 
由於幅員遼闊和众多的地理特徵,美國幾乎有着世界上所有的氣候類型:
* 东北部沿海和五大湖区属柯本氣候分類法的“[[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或周淑貞氣候分類法的[[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受[[拉布拉多寒流]]和南下冷空气影响,冬季较冷,夏季较温和,多雨雪,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
* 西部太平洋沿岸:南段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北段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或周淑貞氣候分類法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File:Average precipitation in the lower 48 states of the USA.png|thumb|200px|美国各地平均降雨图]]
影響美國氣候的主要是北極氣流,每年從太平洋帶來大規模的低氣壓,這些低氣壓在通過[[內華達山脈 (美國)|內華達山脈]]、[[洛磯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時夾帶大量水分,當這些氣壓到達中部大平原時便能進行重組,導致主要的氣團相遇而帶來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時這些暴雨可能與其他的低氣壓會合,繼續前往東海岸和大西洋,並會演變為更激烈的東北風暴(Nor'easter),在美國東北的中大西洋區域和[[新英格蘭]]形成廣泛而沉重的降雪。大平原廣闊無比的草原也形成許多世界上最極端的氣候轉變現象。
=== 生物 ===
[[File:Bald Eagle Portrait.jpg|160px|thumb|[[白頭海鵰]]從1782年後便正式成為美国的[[国鸟]]]]
 
美國有超過17,000種本土的植物和樹種,光是[[加利福尼亞州]]就有5000種,從熱帶地區至北極都有植物分布,美國的植物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同時,數千種非本土的外來物種有時也會影響到本土的動植物。美國本土有超過400種哺乳類、700種鳥類、500種爬蟲類和兩棲類以及900,000種已經被發現的昆蟲<ref>National Biological Service, [http://biology.usgs.gov/s+t/index.htm Our Living Resources]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711030504/http://biology.usgs.gov/s%2Bt/index.htm |date=2007-07-11 }}, ''URL accessed 14 June 2006.''</ref>。許多植物和動物都僅限於它們的分布區域,有些則瀕臨絕種的危險。
=== 水文與山脈 ===
{{main|美國河流列表|美國山川列表}}
[[File:Mississippi watershed map 1.jpg|170px|thumb|left|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地图]]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長的河流,水系全長6270公里,为世界第四長河(前三为[[尼罗河]]、[[亚马逊河]]和[[长江]]);流域面積2,980,000平方公里,是北美大陆流域面积最广的水系,两岸多湖泊和沼泽。本流源頭在[[明尼苏达州]][[落基山]]北段,流经[[中央大平原]],注入[[墨西哥湾]]。除了主流外,可通航的支流约有40条,水深2.75米的航道达1万公里,并通过运河与[[五大湖]]连成一巨大的内河航运系统。
{{Multiple image
|align = right
|direction = horizontal
|width = 190
|image1 = AppalachianLocatorMap2.png
|caption1 = [[阿巴拉契亚山脉]]图
|image2 = RockyMountainsLocatorMap.png
|caption2 = [[落基山脉]]图
}}
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和西部的[[洛磯山脈]](属于世界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是美国的两大山脉。
=== 地區劃分 ===
{{main|美國地區}}
 
[[美國人口調查局]]將美國分成四大地區,然後再细分為九個分區:
[[File:US 9 regions.svg|thumb|right|美國人口調查局分區圖:四種顏色代表四大地區]]
[[File:US Census geographical region map.png|thumb|right|九個分區]]
* 第一區 (東北)
** 第一分區 (新英格蘭區)
=== 國家公園 ===
[[File:Yellowstone Castle Geysir 2.jpg|thumb|200px|[[黄石國家公園]]内正在噴發的城堡噴泉]]
{{Main|美國國家公園列表}}
 
[[黄石国家公园|黄石]]是美国的第一座[[国家公园]],也是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由[[尤利塞斯·S·格兰特]]于1872年签署法令成立。1916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法》颁布,成立[[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内政部下辖)以管理这些公园,其目的为“保护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和历史遺跡,为人们提供休闲享受,同时不能破坏这些场所,将之流传给后代。”
美国目前一共有58座国家公园,14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共有27个州拥有国家公园,包括美属萨摩亚和美属维尔京群岛。阿拉斯加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各有8座国家公园,居各州之冠。成立国家公园须由美国国会通过相关法案颁布。
 
== 法律與政治 ==
{{Main|美國政治}}
 
=== 法律 ===
{{Main|美國法律}}
 
美国法律继承英国的[[判例法]]传统,美国法院承袭“[[遵循先例]]”原则,属于[[英美法系]](海洋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叶以前,早期的美国案件仍然经常引用当时的英国案例来应用,此后随着美国逐步发展起自己的法律制度,到如今美国的绝大多数司法引用自国内案例。
 
美国宪法是最重要的法律来源,所有其他法律都源于宪法并低于宪法的效力。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基於憲法的最高性,如果国会通过与宪法相冲突的法律,最高法院可判定该法[[违宪]],任何一個美国法院都可以根据宪法来审理案件。美國最高法院於[[馬伯利訴麥迪遜案]](1803年)中確立法院的這項權力,使得美國成为世界上第一個有[[違憲審查]]制度的國家。
 
目前美国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成文统一法是《[[统一商法典]]》(UCC,1952年公佈)与《[[模范刑法典]]》(ALI)。
 
各州拥有自己的州宪法,他们保留制定除联邦宪法、联邦法律和联邦参议院批准的国际条约规定之外的任何法律的全权。几乎所有的州都以英国普通法作为立法基础。[[路易斯安那州]]因受法国《[[拿破仑法典]]》之极大影响而成例外。
 
==== 憲法 ====
[[File: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page 1.jpg|thumb|200px|美國憲法原稿第一頁]]
{{Main|美國憲法}}
 
美国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共和立憲制|立憲共和国]],1789年正式生效的《[[美国宪法|宪法]]》是世界上最早并仍在运作的成文宪法。
美国宪法以及[[美国权利法案|权利法案]]等一系列修正案致力维护公民[[自由]]:包括言论、宗教信仰和出版自由;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财产权。虽然美国獨立宣言被認為是世界[[人权]]進展的里程碑,其後制定的憲法被視為是民主和人權的重要文獻,但美國本身歷史證明,其具体实践中也有争议:直到1865年奴隸制度廢除;女性到1920年取得投票權;1964年《[[1964年民权法案|民权法案]]》才正式立法禁止涉[[种族主义|种族歧视]]的法律。
 
=== 聯邦權力機構 ===
[[File:Capitol Building Full View.jpg|thumb|200px|美國國會大廈全景。國會扮演的是[[美國聯邦政府|聯邦政府]]裡的[[立法部門]]角色。]]
[[File:G.W. Bush delivers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jpg|thumb|200px|美國國會開會時的場景。國會由100名參議員和435名眾議員組成,都是由美国公民選出。]]
{{Main|美國聯邦政府|美國聯邦機構列表}}
 
[[美国联邦政府|联邦权力机构]]本身有三个分支,且[[權力分立|互相监督和制衡]](三權分立):
* [[立法部門|立法机关]]:即[[美国国会|国会]],由[[美国众议院|众议院]]和[[美国参议院|参议院]]两部分组成。拥有联邦立法权,宣战权,条约批准权,政府采购权和弹劾权;
* [[行政部门|行政机关]]:即[[美国总统|总统]],总统提名和参议院批准的[[美国内阁|内阁]]官员及其下属,负责行使基于联邦法律的治理权;
* [[司法部門|司法机关]]:即[[美国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和下级的联邦法院,法官由总统提名并经参议院批准;拥有释法权和推翻违宪的法律的权力。
 
=== 國会 ===
{{Main|美國國會}}
美國國會實行[[兩院制|兩院立法體制]],設众议院和参议院。
[[美国参议院]]设有100席,而无论人口众寡,每个州在参议院都有2个席位,这保障小州在联邦的地位和利益。参议员任期6年,每隔兩年約三分之一的参议员必须重选。
 
{{See also|美國各州人口列表}}
=== 總統 ===
[[File:WhiteHouseSouthFacade.JPG|thumb|200px|美國[[白宫]]南面]]
{{Main|美國總統}}
總統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有权提名联邦各部部长和局长、最高法院法官、大使等各项人选,在获得参议院三分之二通过后即可上任。任期内全家居住在[[白宫]]内。總統可以否決任何獲國會通過的法案,但是如果法案獲國會兩院均以三分之二票數通過,總統的否決權將會被推翻。總統可以向国会提出各种咨文和立法计划。
总统每四年选举一次,个人最多只能任两届。虽然总统和副总统选举是由全民普选方式举行,不过产生方式是由选举人票(选举人由民选产生)所决定——除了[[缅因]]和[[内布拉斯加]]两个州按普选票得票比例分配选举人票外,其余48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均实行“胜者全得”制度,即把本州的选举人票全部给予在该州获得相对多数普选票的总统候选人,全国选举人票为538张,候选人至少获得270票才能当选,數目等同國會議員總和及三張[[華盛頓特區]]的選舉人票。[[选举人团]]所谓“[[间接选举]]”只是礼仪性的程序,当选的选举人在选举人团投票时必须把票投给在该州获胜的总统候选人,因此大选结果通常在大选投票日当天便可根据各州选举结果算出。美国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亚州]]所拥有的选举人票多达55张,其次為[[德克薩斯州]]的38張,而人口较少的[[阿拉斯加州]]等7州則只有3张选举人票。鉴于这种情况,在历届美国总统选举中,人口众多的州都成为总统候选人争夺的重要目标。美国历史上曾数次发生这种情形,一些总统候选人虽然在大选中获得的选民票少于对手,却因得到足够的选举人票而当选。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少數選擧人可以操控選舉;相反,選擧人把票投給誰,還是要依靠普選的結果,只是因爲當初在設計的時候未能考慮到這種制度所隱藏的缺陷(由於當時美國通訊不發達,為防止民粹主義影響美國,故設立此機構)而導致普選票少於對方但仍舊當上總統的情況(不忠選舉人)。
 
==== 總統辦事機構 ====
[[File:US-WhiteHouse-Logo.svg|thumb|200px|白宫標誌]]
{{Main|美国總統辦事機構}}
1939年,国会通过一项重组法案,由此创立直接向总统负责的办事机构。至今机构数量和职员得到大幅扩充。大多数机构的主要领导不须通过国会参议院的确认,只有少数例外,如美國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局長和美国贸易代表(皆為內閣部長層級),其中许多工作人员来自联邦政府部门。各办事机构都由[[白宮辦公廳主任]]领导。
* 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
* 情报顾问委员会
 
==== 聯邦行政部門 ====
{{Main|美国聯邦行政部門}}
 
聯邦各行政部門的最高首長除了司法部外皆稱為部長,是[[美國內閣]]的成員。
 
现在美国有15个联邦行政部门:
[[File:Department of state.svg|thumb|200px|美國國務院徽章]]
* [[美國國務院|國務院]]:1789年建立,是[[美国宪法]]生效后联邦政府成立的第一个重要部门。主要負責外交事務,相當於[[外交部]],是美国最龐大的政府機構之一,其行政首長为[[美国国务卿|国务卿]]。
* [[美國財政部|財政部]]:1789年建立。
* [[美國國防部|國防部]]:1947年建立,办公点是[[五角大廈]]。
* [[美國司法部|司法部]]:非[[司法机关]],其部門長官不稱部長,而稱[[美国總檢察長]]。[[联邦调查局]](FBI)就隶属其下。
* [[美國內政部|內政部]]:负责管理联邦政府拥有的土地,这与大多数国家的内政部负责警察和安全事务不同。
* [[美國農業部|農業部]]
* [[美國商務部|商務部]]
* [[美國勞工部|勞工部]]
*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衛生及公共服務部]]
* [[美國住房及城市發展部|住房及城市發展部]]
* [[美國交通部|交通部]]
* [[美國能源部|能源部]]
* [[美國教育部|教育部]]
* [[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退伍軍人事務部]]
* [[美國國土安全部|國土安全部]]
 
==== 聯邦政府獨立機構 ====
{{Main|美國政府獨立機構}}
獨立機構是除了上面15个政府部门以外具备一些行政权力的联邦部门,主要是以多数成員組成的委員會组成共治的機構。因其技术的专业性和政治上的中立性更能保证他们能够在所从事的领域获得高效率,所以下列部门的负责人的领导职务的任免主要受国会和法规的制约,而非总统的意愿。
 
目前主要獨立機構如下:
[[File:Marriner S. Eccles Federal Reserve Board Building.jpg|thumb|200px|美联储总部大楼。]]
* [[聯邦儲備系統]]:1913年建立,具有[[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负责管理并规范银行业、执行货币政策。具体由十二个地区性[[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储备银行]]运作。最高管理层[[聯邦儲備委員會]]由六名委员组成,委员会主席从委员中产生,皆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主席任期四年可以连任。因其专业性委员和主席任期往往跨越多届总统及国会任期。
* [[中央情報局]]:1947年成立,收集和分析关于国外政府、公司和个人,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报,协调其他国内情报机构的活动,并把这些情报报告到美国政府各个部门。
* [[美國太空總署]]:1958年成立,承担美國太空科研項目。
* 美國環境保護局
* [[聯邦選舉委員會]]:監視聯邦選舉的競選活動和資金籌集活动。
* [[聯邦通信委員會]]
*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准司法联邦机构。负责向立法机构和执法机构提供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意见,还负责判断进口对美国工业的冲击,对不公平贸易(例如:倾销及专利、商标及版权侵犯)采取措施。
*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保護購買股票和債券的投資者。
* 國家勞動關係委員會:保護雇員和劳动关系。
* 國家檔案和記錄局:管理有关國家歷史的國家檔案文件。
* 社會保障局:管理國家由退休金、殘障金和生存金構成的社會保險項目。
* 人事管理辦公室:確保公平和基於優點地挑選和對待國家公務員隊伍。
* 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調查美國的所有商業航空、某些主要鐵路和其它事故。
* [[美國郵政局]]
* 美國國際發展局:管理美國在發展中世界、中部和東部歐洲、以及前蘇聯的成员國的外國經濟和人道主義援助項目。
 
=== 聯邦司法 ===
[[File:Supreme Court.jpg|left|200px|thumb|联邦最高法院大楼]]
{{Main|美国法院|美国联邦法院}}
美國聯邦法院负责審理兩個或以上的州之間的糾紛、違犯聯邦法律、國際條約、美國憲法、海洋商業法、破產法等有關案件。
 
聯邦法院分为三个层级:初審法院即[[美國地區法院]],共94个,审理联邦司法管辖权内的案件;[[美國上訴法院]]共12个,主要裁定来自于其联邦司法管辖区内对于地区法院判决的上诉案件,大多数案件的终审判决均来自于上诉法院;終審法院即[[美國最高法院]],每年仅接受少于100个司法案件的审理,主要职责是对美国宪法作最终解释。
 
联邦最高法院由9名大法官组成,其中1位是[[美国首席大法官]]。每个大法官都是由总统提名,經过参议院听证后批准委任。对于提交的各种案件,一般由9位大法官以简单多数票的表决方法来决定。
 
=== 州與地方選舉 ===
{{See also|美國州份}}
美國各州政府均擁有自己的州憲法,擁有自己的州參眾兩院(除了[[內布拉斯加州]]只有[[一院制|一個議院]])。各州舉行選舉的年分皆不相同。州長任期四年(佛蒙特州和新罕布什爾州的州長任期兩年),可以連任,部分州會對州長的任期設限制,一些州則不設任期限制。
=== 聯邦與州政府的關係 ===
{{See also|聯邦制}}
在联邦体制内,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很复杂。根据[[美国法律]],各州是主权实体。然而,在[[美国内战]]和“[[德克萨斯州诉怀特案]]”建立的规则是,州无权脱离联邦;根据宪法,也无外交权。美国联邦法律在經過憲法授權的領域要高于各州所制订的不同的法律,但是联邦政府的权力只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之内行使;所有未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由州政府和人民自行保留。
 
一般而言,州内事务的主导权完全在各州政府手中。这包括内部通讯;关于财产、工业、商业以及公共设施的法规;州的相关法律,诸如死刑;以及州内部的工作情况。很多州立的法律在各州之间都十分相似。在还有一些领域中州的管辖权与联邦政府的管辖权是重叠的。
最近几年,联邦政府在医疗、教育、福利、交通、住宅以及城市发展等领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州的宪法与联邦宪法基本相符,除了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人权和政府组织。而在商业、金融、公共服务和福利机构等方面,州宪法往往比联邦宪法更为详细。
=== 政黨 ===
{{Main|民主党 (美國)|共和黨 (美國)}}
{{See also|美國政黨列表}}
美国联邦和州的政府与议会主要有两个政党竞争:[[共和黨 (美國)|共和党]]和[[民主党 (美国)|民主党]]。一些小党的参选人有时也有可能当选。
2016年11月9日,共和黨唐納·川普當選第45任美國總統,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政治素人總統。
 
== 行政区划 ==
{{Main|美国州份|美国行政区划|美国各州首府列表}}
{{Image label begin|image=Blank US Map.svg|width={{{width|700}}}|float={{{float|none}}}}}
 
<!-- States are grouped from East to West, and listed from North to South -->
{{Image label small|x=0.105|y=0.060|scale={{{width|700}}}|text=[[华盛顿州|华盛顿]]}}
{{Image label small|x=0.090|y=0.135|scale={{{width|700}}}|text=[[俄勒冈州|俄勒冈]]}}
{{Image label small|x=0.035|y=0.310|scale={{{width|700}}}|text=[[加利福尼亚州|加利福尼亚]]}}
 
{{Image label small|x=0.190|y=0.170|scale={{{width|700}}}|text=[[爱达荷州|爱达荷]]}}
{{Image label small|x=0.130|y=0.250|scale={{{width|700}}}|text=[[内华达州|内华达]]}}
{{Image label small|x=0.230|y=0.270|scale={{{width|700}}}|text=[[犹他州|犹他]]}}
{{Image label small|x=0.195|y=0.380|scale={{{width|700}}}|text=[[亚利桑那州|亚利桑那]]}}
 
{{Image label small|x=0.280|y=0.100|scale={{{width|700}}}|text=[[蒙大拿州|蒙大拿]]}}
{{Image label small|x=0.285|y=0.195|scale={{{width|700}}}|text=[[怀俄明州|怀俄明]]}}
{{Image label small|x=0.320|y=0.290|scale={{{width|700}}}|text=[[科罗拉多州|科罗拉多]]}}
{{Image label small|x=0.300|y=0.380|scale={{{width|700}}}|text=[[新墨西哥州|新墨西哥]]}}
 
{{Image label small|x=0.405|y=0.105|scale={{{width|700}}}|text=[[北达科他州|北达科他]]}}
{{Image label small|x=0.405|y=0.170|scale={{{width|700}}}|text=[[南达科他州|南达科他]]}}
{{Image label small|x=0.415|y=0.240|scale={{{width|700}}}|text=[[内布拉斯加州|内布拉斯加]]}}
{{Image label small|x=0.445|y=0.310|scale={{{width|700}}}|text=[[堪萨斯州|堪萨斯]]}}
{{Image label small|x=0.455|y=0.380|scale={{{width|700}}}|text=[[俄克拉何马州|俄克拉何马]]}}
{{Image label small|x=0.430|y=0.470|scale={{{width|700}}}|text=[[得克萨斯州|得克萨斯]]}}
 
{{Image label small|x=0.512|y=0.130|scale={{{width|700}}}|text=[[明尼苏达州|明尼苏达]]}}
{{Image label small|x=0.530|y=0.227|scale={{{width|700}}}|text=[[艾奥瓦州|艾奥瓦]]}}
{{Image label small|x=0.550|y=0.310|scale={{{width|700}}}|text=[[密苏里州|密苏里]]}}
{{Image label small|x=0.540|y=0.395|scale={{{width|700}}}|text=[[阿肯色州|阿肯色]]}}
{{Image label small|x=0.565|y=0.495|scale={{{width|700}}}|text=[[路易斯安那州|路易斯安那]]}}
 
{{Image label small|x=0.565|y=0.165|scale={{{width|700}}}|text=[[威斯康星州|威斯康星]]}}
{{Image label small|x=0.605|y=0.250|scale={{{width|700}}}|text=[[伊利诺伊州|伊利诺伊]]}}
{{Image label small|x=0.678|y=0.190|scale={{{width|700}}}|text=[[密歇根州|密歇根]]}}
{{Image label small|x=0.645|y=0.280|scale={{{width|700}}}|text=[[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
{{Image label small|x=0.715|y=0.255|scale={{{width|700}}}|text=[[俄亥俄州|俄亥俄]]}}
{{Image label small|x=0.675|y=0.325|scale={{{width|700}}}|text=[[肯塔基州|肯塔基]]}}
{{Image label small|x=0.670|y=0.360|scale={{{width|700}}}|text=[[田纳西州|田纳西]]}}
{{Image label small|x=0.605|y=0.450|scale={{{width|700}}}|text=[[密西西比州|密西西比]]}}
{{Image label small|x=0.665|y=0.430|scale={{{width|700}}}|text=[[亚拉巴马州|亚拉巴马]]}}
 
{{Image label small|x=0.920|y=0.100|scale={{{width|700}}}|text=[[缅因州|缅因]]}}
{{Image label small|x=0.830|y=0.115|scale={{{width|700}}}|text=[[佛蒙特州|佛蒙特]]}}
{{Image label small|x=0.915|y=0.140|scale={{{width|700}}}|text=[[新罕布什尔州|新罕布什尔]]}}
{{Image label small|x=0.930|y=0.168|scale={{{width|700}}}|text=[[马萨诸塞州|马萨诸塞]]}}
{{Image label small|x=0.925|y=0.185|scale={{{width|700}}}|text=[[罗得岛州|罗得岛]]}}
{{Image label small|x=0.905|y=0.200|scale={{{width|700}}}|text=[[康涅狄格州|康涅狄格]]}}
{{Image label small|x=0.805|y=0.165|scale={{{width|700}}}|text=[[纽约州|纽约]]}}
{{Image label small|x=0.775|y=0.225|scale={{{width|700}}}|text=[[宾夕法尼亚州|宾夕法尼亚]]}}
{{Image label small|x=0.885|y=0.235|scale={{{width|700}}}|text=[[新泽西州|新泽西]]}}
{{Image label small|x=0.837|y=0.270|scale={{{width|700}}}|text=[[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br />特区]]}}
{{Image label small|x=0.870|y=0.280|scale={{{width|700}}}|text=[[马里兰州|马里兰]]}}
{{Image label small|x=0.882|y=0.260|scale={{{width|700}}}|text=[[特拉华州|特拉华]]}}
{{Image label small|x=0.745|y=0.280|scale={{{width|700}}}|text=[[西弗吉尼亚州|西弗吉尼亚]]}}
{{Image label small|x=0.820|y=0.305|scale={{{width|700}}}|text=[[弗吉尼亚州|弗吉尼亚]]}}
{{Image label small|x=0.800|y=0.350|scale={{{width|700}}}|text=[[北卡罗来纳州|北卡罗来纳]]}}
{{Image label small|x=0.795|y=0.400|scale={{{width|700}}}|text=[[南卡罗来纳州|南卡罗来纳]]}}
{{Image label small|x=0.740|y=0.445|scale={{{width|700}}}|text=[[佐治亚州|佐治亚]]}}
{{Image label small|x=0.790|y=0.530|scale={{{width|700}}}|text=[[佛罗里达州|佛罗里达]]}}
 
{{Image label small|x=0.105|y=0.525|scale={{{width|700}}}|text=[[阿拉斯加州|阿拉斯加]]}}
{{Image label small|x=0.265|y=0.595|scale={{{width|700}}}|text=[[夏威夷州|夏威夷]]}}
{{Image label end}}<noinclude>
除[[夏威夷州|夏威夷]]外,其余49個州都位於美洲大陸。其中除[[阿拉斯加州|阿拉斯加]],其他48州連同華盛頓特區彼此相連,又稱[[美國本土]]。一些人將阿拉斯加也視為「本土」州,因為雖然它和「下方的48州」之間被[[加拿大]]隔离,但從地理上它仍是北美大陸的一部分。所有這些用詞通常都包括[[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第五十個州夏威夷州則位於太平洋的[[群島列表|群島]]上。
 
美國也佔有其他土地、地區和佔領區。最特别的是美國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其本身並沒有州的地位,在國會亦無代表,但在總統選舉有3張選舉人票。其他的海外島嶼領土包括[[美屬薩摩亞]]、[[關島]]、[[北马里亚纳群岛]]、[[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等。[[帕邁拉環礁]]是美國唯一的合併非建制領土,但目前並無人居住。[[美国本土外小岛屿]]則由[[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許多無人居住的島嶼組成。此外,自1898年始,美國在[[古巴]]的[[關塔那摩灣]]擁有一個規模龐大的海軍基地。
 
之前由美國佔領的地區包括[[巴拿馬運河]]區域,自1903年至1979年一直屬於美國領土。另外,[[菲律賓群島]]從1898年至1946年間也屬於美國領土,1935年美國在那裡建立了[[菲律賓自治領|菲律賓自治邦]]作為轉型至完全獨立的國家前的過渡形式,最後在1946年菲律賓正式獨立,但美國仍在那裡保留軍事基地,美國和菲律賓不論在軍事、文化和經濟上關係依然密切。
 
除了美國的實際州和領土外,有數個國家自願加入為美國的聯合邦(Associated States),包括了[[密克罗尼西亚联邦]](1986年以來)、[[帛琉]](1994年以來)、以及[[馬紹爾群島]](1986年以來),這些國家都保有國際法的主權以及對於國土的最高控制權力。不過,這些國家的政府都允許美國提供防衛和金融協助,美國也給予這些國家特殊待遇,提供許多加入美國國內政策計畫的機會,包括災害防治、救災、和重建等計畫。這些自由聯合邦都依賴美國提供的金融協助以维持政府運作和資金需求。
 
=== 城市 ===
{{Main|美國城市列表 (按人口排列)|美国各州最大城市列表}}
<gallery>
File:Top of Rock Cropped.jpg|thumb|300px|[[纽约]]
File:LA Skyline Mountains2.jpg|thumb|300px|[[洛杉矶]]
File:ChicagovanafSearsTower.jpg|thumb|300px|[[芝加哥]]
File:Panoramic Houston skyline.jpg|thumb|300px|[[休斯顿]]
</gallery>
 
目前全美國有大約77%的人口居住於城市地區,其中又有半數以上集中於37座主要的大城市。這些城市也形塑了美國的文化、傳統和經濟。在2004年,全美有251個超過了10万人的都市,以及9個超過100万人的大都市,包括了好幾個重要的[[全球城市]],例如[[纽约|紐約市]]、[[洛杉磯]]和[[芝加哥]]。此外,若將市中心外的都會區域也算進去的話,美國有50個超過了一百萬人的大都會<ref name=infoplease>{{cite web|url=http://www.infoplease.com/ipa/A0763098.html | language=英语 | title=Top 50 Cities in the U.S. by Population and Rank |publisher=infoplease.com |date=2010年 |accessdate=2011年6月15日}}</ref>。亦是每年[[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評選中,最多國內城市名列前茅的國家之一。從中國人的構成在[[纽约]]和[[布魯克林]]最迅速增長的人口。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right; margin-right:60px"
|-
!rowspan=2| 排行
! rowspan="2" style="text-align:center;"|都市
!rowspan=2| 人口<br /><small>僅限市內</small>
! rowspan=2| 人口<br />密集度<br /><small>每平方英哩</small>
! colspan="2"|大都會區域
!rowspan=2| 地區
|-
!|<small>百萬</small>
!|<small>排名</small>
|-
| 1 ||align=left | [[纽约|纽约市]] || '''8,363,710''' || 26,402.9 ||19.0 ||1||align=center |[[美國東北部|東北部]]
|-
| 2 ||align=left | [[洛杉矶]] || '''3,833,995''' || 7,876.8 || 12.8||2||align=center |[[美國西部|西部]]
|-
| 3 ||align=left | [[芝加哥]] || '''2,853,114''' || 12,750.3 || 9.5 ||3|| align=center |[[美國中西部|中西部]]
|-
| 4 ||align=left | [[休斯敦|休士頓]] || '''2,242,193''' || 3,371.7 ||5.7 ||6|| align=center |[[美國南部|南部]]
|-
| 5 ||align=left | [[鳳凰城 (亞利桑那州)|鳳凰城]] || '''1,567,924''' || 2,782.0|| 4.2 ||12 || align=center |[[美國西部|西部]]
|-
| 6 ||align=left | [[費城]] || '''1,447,395''' || 11,233.6|| 5.8 ||5 || align=center |[[美國東北部|東北部]]
|-
| 7 ||align=left | [[圣安东尼奥 (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 || '''1,351,305''' || 2,808.5|| 2.0 ||28 || align=center |[[美國南部|南部]]
|-
| 8 ||align=left | [[達拉斯]] || '''1,279,910''' || 3,469.9|| 6.3 ||4 || align=center |[[美國南部|南部]]
|-
| 9 ||align=left | [[聖地牙哥 (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 || '''1,279,329''' || 3,771.9 || 3.0 ||17||align=center |[[美國西部|西部]]
|-
|10 ||align=left | [[聖荷西 (加利福尼亞州)|聖荷西]] || '''948,279''' || 5,117.9|| 1.8 ||31 || align=center |[[美國西部|西部]]
|}
 
== 經濟 ==
{{Main|美國經濟}}
美國經濟高度發達,生產規模巨大,生產技術領先,部門結構完整;農工業均發達先進;公路、航空的技術及運量均居世界首位;對外貿易額世界第二;金融業非常發達;經濟規模長期居世界首位,人均GDP超過5萬美元,高居人口5000萬(含)以上國家首位,是世界上重要的經濟體,在人類的經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發展史 ===
{{Main|美國經濟史}}
[[File:Photos NewYork1 032.jpg|thumb|200px|right|[[紐約]][[華爾街]]代表了美國強大的金融力量。]]
[[File:SanJoseDowntownIMG016elf wb.jpg|thumb|250px|世界上很多著名的[[電子科技]]公司都位於[[矽谷]],它們為美國在國內及國外圴帶來龐大的[[盈利]]]]
 
綜觀美國經濟史,是一個成功的從[[殖民地]]經濟逐漸過渡到在20世紀時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國的歷程。
美國於19世纪末期就已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系|經濟體]],至今國民一直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00年代[[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就超過四萬美元,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
 
=== 宏觀經濟 ===
经济体系兼有[[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特征。在这个体系内,企业和私营机构做主要的[[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决策,政府在国内经济生活中的角色较为次要;然而,各级政府的总和却占GDP的36%;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社会福利|社会福利网]]相对较小,政府对商业的管制也低於其他已開發國家<ref>[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features/index/countries.cfm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2006]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213211732/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features/index/countries.cfm |date=2008-02-13 }} by [[傳統基金會]]. ''URL accessed 13 May 2006.''</ref>。
 
各地区的经济活动重心不一。例如:[[纽约|纽约市]]是[[金融]]、[[航运]]、[[出版]]、[[广播 (大众媒体)|广播]]和[[廣告]]等行业的中心,也是世界名列前茅的經濟中心;[[洛杉矶]]是[[音樂專輯|唱片]]、[[电影]]和[[电视]]节目制作中心,也是[[北美洲]]西岸以至[[亞太區]]的經濟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区是技术开发中心,[[硅谷|矽谷]]更是全球高科技和科研中心;[[美國中西部]]是[[重工业]]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车城,[[西雅圖]]是飛機製造城,[[芝加哥]]是该地区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东南部以医药研究、[[旅遊业]]和建造业为主要产业,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製造業的投資。
[[File:Farming near Klingerstown, Pennsylvania.jpg|thumb|250px|left|一座位於[[宾夕法尼亚州|賓夕法尼亞州]]的牧場。[[农业]]只佔了不到1%的GDP,但仍是重要的經濟活動,特別是農業出口全世界第一,供貨不及甚至會影響國外的民生物價。]]
美国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金融業]]、[[航运|航運業]]、[[保险|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占最大比重,全国四分之三的劳力从事服务业<ref>[http://www.issues.org/15.2/herzenberg.htm "Toward a Learning Economy" by Stephen A. Herzenberg, John A. Alic, and Howard Wial]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927081001/http://www.issues.org/15.2/herzenberg.htm |date=2006-09-27 }}. 2006. Toward a Learning Economy. ''URL accessed 3 May 2006.''</ref>,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纽约]]不僅是全國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服務中心。[[#教育|教育]]是美國最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求學,也為此吸納了不少人才。
 
美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黄金]]、[[石油]]和[[鈾]],然而許多能源的供应都依赖於外国進口。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之一,主要农产品包括了[[玉米]]、[[小麦]]、[[糖]]和[[烟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区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誉为“世界粮仓”<ref>Frazier, Ian. ''Great Plains.'' Page 9. 4 May 2001. Picador; 1st Picado edition. ISBN 978-0-312-27850-2</ref>。
 
美国[[第二产业|工业]]产品主要包括了[[汽车]]、[[固定翼机|飞机]]和电子产品。美國是[[固定翼机|飛機]]、[[钢|鋼鐵]]、[[武器|軍火]]和[[消費電子產品|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美国也有發達的[[旅游|旅游业]],排名世界第三<ref>[http://tinet.ita.doc.gov/analysis/keyfacts99.html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vel Industry- Key Facts About Inbound Tourism]. 8 May 2000. ITA Office of Travel & Tourism Industries. ''URL accessed 3 May 2006.''</ref>。
 
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毗邻的[[加拿大]](19%),[[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12%)、[[墨西哥]](11%),[[日本]](8%)紧随其后,每天大約有價值高達11億美元的產品流經美加的國界。美国经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经济体。美国经济高度发达,全球多个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国的证券市场和債劵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
 
從1980年代[[罗纳德·里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相對減少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拋棄了自經濟大恐慌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干涉主義的[[凯恩斯主义]]經濟政策。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並更依賴於[[自由市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縱使新自由主義所帶來的經濟寬鬆為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好處,由這種經濟制度衍生的[[財閥|財團]][[壟斷]]問題,不平等競爭問題,以及最低薪資問題都一再成為社會的爭議焦點,往往是國會選舉與總統大選時期的爭議話題之一。
 
1990年代,[[电脑]]及[[互联网]]的普及令美国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及全球科技的领先地位。21世纪初,互联网经济泡沫破滅,导致美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陷入持久低速增长。雖然美國經濟在2003年後恢復較好的成長局面,但於2007年又爆發[[次貸危機|次級房貸風暴]],令美國及整個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且美國金融與經濟的威信一落千丈,並且以[[美元]]計算國際黃金和原油的地位也被拿出來討論,隨後到2008年,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演變成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導致[[2007年-2013年环球金融危机|金融海啸]]波及各國經濟,令全球的金融業、房地產、汽車業、奢侈品、與民間實質消費的成長嚴重下跌,尤其是英美為首的已開發國家。目前已經逐漸進入後金融海嘯時代,經濟的模式與未來的重新檢討與改革正逐漸明朗,但不確定性相當高(大量印製鈔票),儘管如此,但美國經濟的份量仍是相當的高。
 
=== 工業 ===
美国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工业门类齐全且生产技术先进。传统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化工、石油、飞机、机械、造船、电力、采矿、冶金、印刷、纺织、制药、食品、军火等。汽车产量和发电量均占世界的1/5以上。石油不輸出。新兴工业部门有电子电器、光电、激光、精密机械、宇航、核能、新能源、机器人、新型材料、生物制药、高速铁路系统、尖端武器等。其中电子电器、光电、宇航、核能、生物制药及尖端武器等工业居世界领先水平。
 
=== 農業 ===
美国是世界第二大农业国,足見其具备农业生产的大多优良条件:世界第四大河密西西比河纵贯南北,平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近一半,耕地面积占世界的十分之一;纬度适中,国土辽阔,三面临海(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临墨西哥湾),气候类型齐全;经济发达,农业生产技术先进;交通发达;农作物品种优良等。美国的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烟草、肉蛋奶产量均名列前茅,其中小麦产量占世界的近十分之一;大豆和玉米均占40%左右,畜牧業極盛,而且大量可供人類食用的糧食在美國是作為牲畜飼料使用的,儘管是人均消耗肉類與浪費食物最多的國家,但因為產量極為驚人,剩餘的糧食出口和外銷依舊達到世界第一之譜。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本土并没有热带分布,因而需要大量进口可可、咖啡、天然橡胶、香蕉等热带作物,美國產熱帶水果可以透過電腦控制環境的[[溫室]]栽培,美國國內超過一半的水果都在科技發達的[[加利福尼亞州]]產出。此外不單只看務農的經濟收入,由於高度機械與科技化,如果将诸如農機、冷凍、裝銷、生物科技、環境工程等附屬產業加疊起來,實際上可形成相當可觀的數字,例如在美國的[[孟山都]]公司雖然是化學工廠,但也涉及醫藥領域,甚至同時經營氣象等業務,這種分工精密而先驅的生產體系遍佈各產業,讓產值得以變得極高,生產成本又不斷下探,這種「西裝革履的牧人」、「實驗室的農夫」乃是美國公事包農業的特色。
 
=== 科學技術 ===
{{main|美国科技}}
[[File:Space Shuttle Columbia launching.jpg|200px|thumb|[[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哥倫比亞號]][[航天飞机]]发射,並执行载人任务。]]
 
美国在科学和技术研究,以及技术产品创新方面都是世界首屈一指。同時美國擁有世界上絕多數的核心科技,所以美國相對於別國的科技的發展一直佔優。
 
人類工業史上許多最重要的[[發明]],包括了軋棉機、通用零件、[[生產線]]等都是源自美國,其中工業的[[生產線]]尤其重要,它使得工業的「大量生產」從夢想變為真實。其他重要的發明還包括[[固定翼机|飛機]]、[[電燈泡]]、[[电话]]。
 
美国在20世纪開展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时期,美国最早研制出原子弹,將人類科技帶入原子時代的新紀元。在[[冷战]]时期,美国最终在[[太空科学]]和技术领域全面領先,从而在[[太空競賽|太空竞赛]]中擊敗[[蘇聯]],也从而导致了[[火箭|火箭技术]]、武器研究、[[材料科学]]和[[電子計算機|计算机]]等领域的重大进步,1969年7月,当[[尼尔·阿姆斯特朗]]从[[阿波罗11号]]飞船中走出,成为踏上月球的第一人时,标志着竞赛达到巅峰。
 
二战以来,美國为[[電子計算機|计算机]]与[[互联网|網際網路]]發展史上貢獻至丰,包括二战中发明的计算机和初期的军事化应用,到今日以[[谷歌]]、[[微软]]、[[IBM]]、[[英特爾]]、[[苹果公司|苹果]]、[[惠普公司|惠普]]和[[戴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公司都为[[电脑]]和信息化领域做出了巨大的革新和贡献。此外美國国防部創辦的[[ARPANET|ARPA网]]也是網路技術的先驅。
 
在科学研究方面,美国学者赢得了顯著大量的[[诺贝尔奖]],特别是在[[生物]]和[[医学]]领域,充份彰顯美國優越的研究環境以及對一流人才的磁吸能力。[[国立卫生研究院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是美国[[生物医学]]的聚焦点,並已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使人類对[[肿瘤]]、[[阿兹海默病]]等疾病的治癒研究进入重要階段<ref>[http://www.genome.gov/ The 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2006. 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Accessed 2006-05-02''.</ref>。航空和航天研究的政府机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波音|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之类的私营企业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 交通運輸 ===
[[File:Map of current Interstates.svg|left|thumb|250px|美国的[[州際公路系統]]网,大多属高速公路,全線至少四線行車。]]
由于美国的国土较为辽阔且三面临海加之经济发达,使得其許多交通方式的运输技术与运量均居世界首位。公路、铁路的密度处世界领先水平,高速鐵路建設則因為航空業的優勢巨大,遠遜於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國家。航空港和港口数量居世界前列。因旅客鐵路網的相應限制,美國國內通勤旅客最常使用的長途旅行方式以駕駛與航空為主。
 
==== 公路 ====
由於[[汽车]]產業在美國的發展相當早,美國許多城市的發展都提前顧慮到將城市和住宅區搭配道路網絡的設計。為連結遼闊的國土,美國設計並建造了高通行量、高速度的[[高速公路]],美国的国家交通系统主要便是依赖這些高速公路网。當中最重要的是[[州際公路系統|州际高速公路]]系統的建設。這些高速公路在1950年代經由当时的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授權建造。根据2004年的数据,美國的公路总长为6,407,637公里,名列世界第一。
[[File:La city hwys.jpg|thumb|200px|right|[[洛杉矶]]的[[高速公路]]交流道系統,有著相當複雜而且運作良好的道路網絡,為世界各國經常進行[[參考]]的對象。]]
在[[大英帝国|殖民地]]时代,美国多数地区遵行[[道路通行方向#美国|左驶规则]]。[[美國革命|美國獨立]]後,受支持其獨立的[[法国|法國]]和后来的18世纪欧洲移民的影响<ref>The Rule of the Road: An International Guide to History and Practice by Peter Kincaid (Greenwood Press, 1986; 239 pages; ISBN 978-0-313-25249-5</ref>,逐渐將[[道路通行方向]]改為右駛,此规则在美国内战之后通行于全国。
 
==== 鐵路 ====
美國建造了橫貫大陸的[[鐵路運輸|鐵路]]網絡,用以在48個州之間運載貨物。[[美鐵|美國鐵路公司]](Amtrak)所經營的鐵路網也橫貫了48個州中的46個,專門用於客運用途。美国的铁路总长度位居世界第一<ref>[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rankorder/2121rank.html CIA - The World Factbook - Country Comparison :: Railways]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830085442/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rankorder/2121rank.html |date=2006-08-30 }}</ref>。根据2007年的数据,美国的铁路总长为226,427公里。然而由於美國高速公路及民航客運十分發達,其機動性及省時性均遠高於鐵路,使得美國的鐵路客运不及西欧和日本那般发达。美國政府的分析認為空中客運是導致客運鐵路公司在1970年代接連倒閉的主因。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發展[[大眾運輸]]已經是全世界對抗[[全球变暖|全球暖化]]而達成一致的共識。包括由[[加利福尼亞州]]所提案發展的[[加利福尼亞高速鐵路]]計劃在內,美國[[政府]]以及各州政府已經開始了大眾鐵路運輸的可行性研究與籌備工作,為未來[[交通]]形態的轉型作準備。
 
==== 城市交通 ====
美國許多城市擁有[[公共交通]]系统,而在[[纽约|纽约市]]的[[紐約地鐵|地鐵網路]]是當中最大的,每日[[通勤]]人次為世界第二高,僅次於[[日本]][[東京]][[東京地下鐵|地鐵]],而其[[區域鐵路|通勤鐵路]]和[[公共汽車|公車網路]]則延伸至[[長島 (紐約)|長島]]、[[紐約上州]]、[[新泽西州]]和[[康乃狄克州]],構成了世界上載客量最大的交通網之一。但是普遍而言,美国城市的公共交通相較於其他[[已開發國家]]仍較為落後,除了少數如紐約、[[芝加哥]]及[[旧金山|舊金山]]等公共運輸較發達的[[都會區]]外,人们外出時最常依賴的運輸模式仍然是以[[轿车|私人汽車]]為主。
 
==== 水運 ====
[[File:Manhattan.jpg|thumb|200px|由紐約市以西的紐華克港眺望曼哈頓。]]
美国是世界上海岸线第三长的国家,故形成了众多优良港口。大西洋西岸的纽约港,墨西哥灣北岸的休士頓港,以及太平洋东岸的洛杉磯港(長灘港)是美国最大的三个國際貨物港口,同时也是吞吐量居世界前列的顶级大港。纵贯美国南北的密西西比河航运量居世界河流前三名,加之其上游通过运河与五大湖及哈得孙河相连,内河航运十分便利。座落在密歇根湖南岸的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为著名的内陆港口。
 
==== 航空 ====
[[File:KATLatNight-DSC.jpg|left|thumb|200px|哈茨菲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夜景]]
美國是人類發明出首架飛機並首次實現飛行的國家,对于拥有辽阔国土且经济发达的美国,自然的成為國內航線最發達的國家,特別是由於客運鐵路的缺乏,數百哩以上的旅程,國內各地區長途交通幾乎全依賴飛機。以乘坐飛機的形式前往另一個城市,對美國人如同家常便飯。因此全國遍佈有一萬五千個以上的機場,是機場最密集的國家,佔據全球總數的25%。以乘客量而言,在2004年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機場中就有17個位於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哈茨菲尔德-杰克逊亚特兰大国际机场|亚特兰大哈兹菲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以運貨量而言,在同一年裡,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貨運機場就有12個在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孟菲斯國際機場]](MEM)。此外,芝加哥、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西雅图、休斯敦、迈阿密、华盛顿等也为重要的航空港。正因為美國在全球航空業的分量之重,[[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所頒布的規定甚至成為了全世界航空業的另一個參考標準。
 
=== 旅遊 ===
尽管美国建國的历史只有200多年,但发达的国民经济和举世无双的现代文明加之瑰丽旖旎的自然风光使得其成为旅游强国。被誉为世界第一大都市的[[纽约]]、尖端建筑云集的[[芝加哥]]、历史文化名城[[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天使之城[[洛杉矶]]、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賭城[[拉斯維加斯]]等。自然景觀的[[黄石公园]]、[[科羅拉多大峽谷]]、[[盐湖城]]、[[奧林匹克國家公園]]、[[五大湖|五大湖风景区]]、[[夏威夷群島]]、神秘的[[阿拉斯加州]]等都是長年旅遊業經久不衰的旅遊目的地。而[[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美國太空總署]]等等極具魅力的建設也吸引大量的觀光收入。
 
=== 對外貿易 ===
[[File:美国 Usa treemap.png|200px|thumb|以28种颜色分类描述此国的产品出口,每种颜色盒代表一类产品,其大小代表此产品在此国总出口产品中的比重。]]
美國是世界第二大貿易國,世界最大進口國,世界第二大出口國。美国是小麦、玉米、大豆的最大出口国。同时也是航空、电子、化工类产品的主要出口国。此外,美国还是世界最大的[[军火]]出口国。美国主要进口的商品有化石能源、电力、工业原材料、一般工业制成品、橡胶、可可、咖啡等。美国的主要贸易对象有加拿大、中国、日本、墨西哥、德国、英国、法国、沙特阿拉伯、印度、韓國、巴西等。其中,加拿大和中国为美国最重要的两个贸易伙伴国。
 
== 人口 ==
{{Main|美国人口}}
 
=== 历史 ===
{{Main|美国人口历史}}
 
在1880年到1900年间,美国的城市人口比率从28%上升到40%,1920年达到50%,部分是由于[[欧洲]][[移民]]的缘故。在1890年后,美国的农村人口由于机器化的普及使得农民的工作被机器取代而移居到城市的影响成垂直下降趋势。
 
=== 现状 ===
{{Main|美國各州人口列表}}
[[File:US population map.png|left|200px|thumb|2000年美國人口密集度分布圖。]]
[[File:Census-2000-Data-Top-US-Ancestries-by-County.svg|thumb|200px|来源国家族群分布,2000]]
 
截止到2010年,美國人口總計已达到3.08亿,是世界上人口仅次于[[中国]]、[[印度]]的[[国家人口列表|人口第三大國]],人口增長率為0.59%<ref name=autogenerated2>[http://factfinder.census.gov/home/saff/main.html#People People]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106190829/http://factfinder.census.gov/home/saff/main.html |date=2011-01-06 }}. 12 June 2006. American Fact Finder. Accessed 13 June 2006.</ref>。其中,白人占64%,其余分别为拉美裔、非洲裔、亚裔等。从各州情况来看,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州,为3720万;怀俄明州人口最少,只有56.4万;得克萨斯州人口绝对数量增长最多,比2000年增加430万,达到2510万。美国黑人、拉美裔和亚裔等少数族裔总人口已达到1.007亿人(截至2006年7月),美国拉美裔人口突破5000万,占美国人口约六分之一(16.66%),继续稳居美国头号少数族裔位置。美国华裔人口约400万(截至2011年)。通用英语。其中约300万人能够说汉语。51.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他居民信奉天主教、犹太教等,不属于任何教派的占4%。
=== 社会阶层 ===
{{Main|美国社会阶层}}
 
2004年美国[[社会学]]家''Leonard Beeghley''调查出的五类美国社会阶层分布如下<ref>Beeghley, L. (2004).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Boston, MA: Pearson, Allyn & Bacon.</ref>,收入单位都是美元:
[[File:South San Jose (crop).jpg|thumb|位于[[加州]][[聖荷西 (加利福尼亞州)|聖荷西]]郊区的一片中产家庭聚集区]]
* 高收入家庭占5%——家庭净财富在100万以上,普遍具有大学以上文化;
** 其中顶级高收入家庭占0.9%——千万富翁与亿万富豪;
按照个人或家庭收入高低所形成的社会阶层来看,明显得出个人受教育程度与之关系密切,2005年美国全體家庭的年收入中位數為46326美元,而18%的家庭收數超過10万美元,而個人年收入的中位數則為32,140美元(僅計算25歲以上的個人)<ref name="U.S. Census Bureau median income of persons age or older">{{cite web|url=http://pubdb3.census.gov/macro/032006/perinc/new03_001.htm |title=U.S. Census Bureau, median income of persons, age 25 or older |accessdate=2006-12-09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319232115/http://pubdb3.census.gov/macro/032006/perinc/new03_001.htm |archivedate=2007-03-19 }}</ref>。擁有較罕見的工作技巧,或從事社會上普遍認為較為重要工作的人,也是較高社會地位的人,而這些人通常有較高的個人收入:具有专业与[[博士]]学位的人的收入是美国收入前15%的主要组成部分,前15%的收入者平均賺取62,500美元以上;而具有[[大学]]学士学位的人的收入居于中产行列,他们大多属于是[[中产阶层]]<ref name="U.S. Census Bureau household income 2006">{{cite web|url=http://pubdb3.census.gov/macro/032006/hhinc/new02_001.htm |title=U.S. Census Bureau, household income, 2006 |accessdate=2007-02-08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1230144047/http://pubdb3.census.gov/macro/032006/hhinc/new02_001.htm |archivedate=2006-12-30 }}</ref>。
=== 語言 ==={{Main|美国英语}}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style="margin-left:1em; float:right"|+ '''美国居家使用的超过100万人口的语言<br />2010年'''<ref name="MLA Data">{{cite web|url=http://www.mla.org/map_data |title=United States|publisher=[[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accessdate=2013-09-02}}</ref>|-! 语言 !! 占人口百分比 !! 人数|-| [[英语]] <small>(只讲英语)</small> || 80% || 233,780,338|-| ''除英语外的其他语言'' || ''20%'' || ''57,048,617''|-| [[西班牙语]]<br /><small>(不包括[[波多黎各]]和[[克里奥尔语]])</small> || 12% || 35,437,985|-| [[汉语]]<br /><small>(包括[[现代标准汉语]]和所有汉语方言)</small> || 0.9% || 2,567,779|-| [[他加禄语]] || 0.5% || 1,542,118|-| [[越南语]] || 0.4% || 1,292,448|-| [[法语]] || 0.4% || 1,288,833|-| [[韩语]] || 0.4% || 1,108,408|-| [[德语]] || 0.4% || 1,107,869|}  虽然美国没有法定[[官方语言]],[[英语]]卻是事实上的国家语言。据2008年统计,约3億1480萬(99.6%)的五岁以上人口在家只说英语。英语是最通用的交流语言,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语也是移民归化的要求之一。 一些美国人呼籲把英语提升为官方语言,有28个州已经通过地方法律确保英语的官方地位;有3个州承认其他语言与英语有平行地位:[[路易斯安那州]]的[[法语]],[[夏威夷州]]的[[夏威夷语]]和[[新墨西哥州]]的[[西班牙语]]。 除英语外,使用人口超过100万人的语言包括[[西班牙语]]、[[汉语]]、[[他加祿語|塔加洛語]]、[[越南语]]、[[法语]]、[[韩语]]、[[德语]]。<ref name="MLA Data"/> === 宗教 ===[[File:Pisgah.jpg|thumb|200px|一座位於[[北卡羅來納州]]的[[美南浸信会]]教堂。南部聖經地帶的新教徒人口極多,是美國最為虔誠的地區之一。]]{{Main|美國宗教}}美國建國前的英國殖民地時期,沒有宗教自由,當時存在非常嚴酷的宗教法令,對不信仰基督新教的人進行歧視、迫害,主要針對[[天主教徒]](部分基於反教權主義)而且基督宗教各派別控制的地區對其它派別的教徒也實行歧視政策<ref>[http://www.america.gov/st/democracy-chinese/2008/June/20081024170533eaifas0.7785608.html 宗教自由的來源]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116162523/http://www.america.gov/st/democracy-chinese/2008/June/20081024170533eaifas0.7785608.html |date=2008-11-16 }}</ref>。 美國建國後,[[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于1791年通過,禁止[[美國國會]]立法設立[[國教]],美國成為首個明文保障[[宗教自由]]權利的國家,[[美國聯邦政府]]實行[[政教分離]]制度,不能支持也不能反對任何一種宗教。但正是因為保障宗教自由發展,基督教的勢力自建國後開始在美國蓬勃發展,並在美國政治选举中有相當的影响力,除[[约翰·肯尼迪]]为天主教徒外,历届[[美國總統]]都是[[基督新教]]信徒。 2007年的官方估計數字<ref>{{cite web|url=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us.html |title=CIA - The World Factbook - United States |publisher=Cia.gov |date= |accessdate=2017-05-23}}</ref>:* [[基督新教]]——51.3%* [[天主教]]——23.9%*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門教]]——1.7%* [[东正教]]——1.6%* [[猶太教]]——1.4%* [[佛教]]——0.7%* [[伊斯蘭教]]——0.6%* 其他或沒有表明——2.5%* 無宗教信仰——16.1% 在所有發達國家中,美國是宗教氣氛最濃厚的一個國家。不過[[美國各州]]分佈的情況很不相同。美國虔誠保守的基督徒多分佈於南部和中西部各州,多是共和黨的支持者,南部黑人區、东北部和西部沿海各州的基督徒也多持開明態度,多是民主黨的支持者。 南方州中,[[美南浸信會]]是最大的教派,其後是[[衛理宗|衛理公會]];而在東北[[新英格蘭]]地區和南部接近[[墨西哥]]的邊境地帶中,天主教是佔主導地位,因為當地的人口很多都是歐洲天主教地區(如[[德國]]南部[[巴伐利亞]]、[[愛爾蘭]]、[[義大利]]和[[波蘭]])移民的後裔,或者是北美洲其他地方(如[[魁北克]]和[[波多黎各]])移民的後裔,南部則主要是來自墨西哥的拉美裔移民。美國其他的大部分地區的基督教人口則都是多種教派混合在一起。儘管大多數美國基督徒信奉[[基督新教|新教]],但因為新教徒往往屬于各個不同的教派,因此[[天主教會]]擁有最多的成員,而天主教徒隨著更多的拉美裔移民增加而有所增加,而他們的高生育率亦有助增加美國的基督徒數量,特別是天主教會。[[摩门教]]的势力也不容小觑。 根據The Angus Reid World Poll調查,總的來說,美國基督徒過去數十年來出現減少的趨勢,特別是1960年代之後。1992年83%的受調查者稱信仰基督教,而2014年的調查發現信仰基督教的人降落到70.6%。 == 社会与生活 ===== 居民收入 ==={{Main|美国各州国内生产总值列表}}{{See also|美国贫困问题}}美国的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全国的人均年收入是4.7万美元<ref name="US Census Bureau news release in regards to median income">{{cite web|url=http://www.census.gov/Press-Release/www/releases/archives/income_wealth/002484.html |title=US Census Bureau news release in regards to median income |accessdate=2006-06-29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627041510/http://www.census.gov/Press-Release/www/releases/archives/income_wealth/002484.html |archivedate=2006-06-27 }}</ref>。这些指标接近后工业化国,如[[瑞士]](5.4万美元),但财富在已開發國家中相对集中,与分配更加公平的[[西欧]]和[[澳大利亚]]相比,40%的人口相对更为贫困,僅獲得1%,而前20%的人则更富裕,佔有70%的經濟成果<ref>[http://citeseer.ist.psu.edu/cache/papers/cs/1185/http:zSzzSzwww.nuff.ox.ac.ukzSzeconomics_wpzSzw13zSzlyonrev.pdf/atkinson95income.pdf Income Distribution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by A B Atkinson]. September 1995. Nuffield College in Oxford. ''URL accessed 2006-06-03.''</ref>,尤其是其中前1%,能分配到國家財富的40%之多。自1975年以来,[[社會流動]]程度较低,劳动力市场两极化,经济增长的成果流向收入较高的20%的家庭<ref>[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us.html#Econ Economy]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830011047/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us.html |date=2006-08-30 }}. 2006-06-13. CIA World Factbook. ''URL accessed 2006-06-15.''</ref>。 美国的居民家庭收入水平较高,但各州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距,比如[[西維吉尼亞州]]的中间家庭收入为3.3万美元,而[[新罕布什尔州]]则高达5.7万美元<ref name="US Census Bureau,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by state 2004">{{cite web|url=http://www.census.gov/hhes/www/income/income04/statemhi.html |title=US Census Bureau,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by state 2004 |accessdate=2006-07-01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924163536/http://www.census.gov/hhes/www/income/income04/statemhi.html |archivedate=2005-09-24 }}</ref><ref>{{cite web|url=http://www.bfs.admin.ch/bfs/portal/de/index/themen/die_schweiz_in_ueberblick/fuehrungsgroessen/sektoriel/03_02/03_02_06.html |title=Swiss Government,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2003 |accessdate=2007-01-19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113164847/http://www.bfs.admin.ch/bfs/portal/de/index/themen/die_schweiz_in_ueberblick/fuehrungsgroessen/sektoriel/03_02/03_02_06.html |archivedate=2007-11-13 }}</ref>,一般則都介于[[英国]](45575美元)<ref name="UK Parliament question">{{cite web|url=http://www.parliament.the-stationery-office.co.uk/pa/cm200506/cmhansrd/cm060719/text/60719w1831.htm|title=UK parliament discussion showing median household income|accessdate=2006-12-31|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705201958/http://www.parliament.the-stationery-office.co.uk/pa/cm200506/cmhansrd/cm060719/text/60719w1831.htm|archivedate=2007-07-05}}</ref>和[[新西兰]](30256美元)兩者之間<ref name="New Zealand income survey">{{cite web|url=http://www.stats.govt.nz/products-and-services/hot-off-the-press/nz-income-survey/new-zealand-income-survey-jun06qtr-hotp.htm?page=para004Master |title=New Zealand income survey showing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accessdate=2006-12-31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1130041654/http://www.stats.govt.nz/products-and-services/hot-off-the-press/nz-income-survey/new-zealand-income-survey-jun06qtr-hotp.htm?page=para004Master |archivedate=2006-11-30 }}</ref>。 中等收入群的长期工资趋势自1970年代一直陷入停滞,而低收入者的总体收入在下降,虽然时均劳动生产率业已大幅提高。美国各州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在时薪7-8美元左右,大约只有西欧以及[[澳大利亚]]标准的一半。<ref>{{cite web|url=http://www.federalreserve.gov/boarddocs/speeches/2006/20060831/default.htm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07-04-15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428134647/http://www.federalreserve.gov/boarddocs/speeches/2006/20060831/default.htm |archivedate=2007-04-28 }}. 2006-08-31. Remarks by Chairman Ben S. Bernanke. ''URL accessed 2007-02-02.''</ref><ref>"United States."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7.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25 Mar. 2007 http://www.britannica.com/eb/article-256639.</ref> [[非法移民]]所得的低工资使之成为最贫困的10%劳动力,<ref>[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5312900]. 2006-03-30. NPR: Illegal Immigrants and the U.S. Economy. ''URL accessed 2007-02-02.''</ref>然而肉类包装业和农业之类的产业大量依赖於非法劳工。<ref>[http://www.usatoday.com/news/nation/2002-08-08-illegal-immigrants_x.htm]. CNN: Social Security campaign costs immigrants their jobs. ''URL accessed 2007-02-02.''</ref>在2005年的一份来自美国劳工部的报告中说,自1960年代以来,工资占国民GDP的比例之低和企业盈利水平之高同时创了历史纪录<ref>[http://www.nytimes.com/2006/08/28/business/28wages.html?pagewanted=2&ei=5090&ex=1314417600&en=ea4fce3d527e44a0&partner=rssuserland&emc=rss]. 2006-08-28. NY Times: Real Wages Fail to Match a Rise in Productivity. ''URL accessed 2007-02-02.''</ref>。 [[女权主义]]运动带来了美国和欧洲女性就业率的大幅度上升。1950年代美国婚后女性就业率仅为11%,甚至少于1920年代。<ref>{{cite web|url=http://www.cqvip.com/QK/85435A/201202/42514300.html |title=《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2期,杨俊霞:简评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 |publisher=Cqvip.com |date= |accessdate=2017-05-23}}</ref>经历了在1960年代、1970年代伴随着带有浓烈地[[左翼]]色彩的[[民权运动]]而出现的的女权运动高潮后,1978年美国已婚女性就业率上升到50%。1997年达到61%,在1990年到21世纪初的头几年的经济繁荣期时,认同“返回家庭相夫教子”的“选择女权主义”逐漸回潮,<ref>{{cite web|url=http://www.gmw.cn/01ds/2006-02/08/content_370856.htm |title=贝蒂·弗里丹:她的一生和女权运动的未来 |publisher=Gmw.cn |date=2006-02-08 |accessdate=2017-05-23}}</ref>已婚女性就业率曾经回落到54%,<ref>[http://book.sina.com.cn/nzt/soc/mgsrhpyjyd/28.shtml 新浪网读书频道2005-12-12:家庭主妇在美国回潮]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103212943/http://book.sina.com.cn/nzt/soc/mgsrhpyjyd/28.shtml |date=2013-11-03 }}</ref>在2008年底[[2007年-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因为生活压力增大所迫,美国已婚女性就业率重新上扬<ref>{{cite web|url=http://news.sohu.com/20080509/n256757528.shtml |title=搜狐新闻,2008年5月9日:美国就业市场呈现“阴进阳退”趋势 |publisher=News.sohu.com |date= |accessdate=2017-05-23}}</ref>,只是性別收入並不平等,女性薪水一直低於男性,男性從業者的工作傷害也更多。而此現象僅非洲裔除外,原因是因為黑人青年衝動未婚生子或父親坐牢因素,單親媽媽需要養孩子而必須工作的比例較高。 === 医疗保健 ==={{Main|美國醫療系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的医疗系统总体表现排名,美国在世卫组织会员国中名列第15位。<ref>{{citeweb|url=http://www.who.int/whr/2000/en/annex09_en.pdf|title=Overall Health system attainment in all Member States, WHO index, estimates for 1997|publisher=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accessdate=2006-1129}}</ref>以占[[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产值]]比例和人均花费指标衡量,美国在健康方面的花费(私人和公共花费共计)远超其他国家。<ref>''OECD Health Data 200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29 Countries'' (Paris: OECD, 2000); see also [http://dll.umaine.edu/ble/U.S.%20HCweb.pdf "The US Healthcare System: The Best in the World or Just the Most Expensive?]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421103048/http://dll.umaine.edu/ble/U.S.%20HCweb.pdf |date=2007-04-21 }} 2001. The University of Main. Accessed 29 November 2006.</ref>然而,如此高的支出并未提供水准相应的公共健康保障。[[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的资料表明,美国与其他西方工业化国家相比,婴儿死亡率较高,国民平均壽命略低於[[瑞典]]<ref name="CIA Factbook, Sweden health">{{cite web|url=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sw.html#People |title=CIA Factbook, Sweden health |accessdate=2006-10-31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1031233246/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sw.html |archivedate=2006-10-31 }}</ref>、[[德国]]<ref name="CIA factbook, Germany health">{{cite web|url=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gm.html#People |title=CIA factbook, Germany health |accessdate=2006-10-31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1101000629/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gm.html |archivedate=2006-11-01 }}</ref>和[[法国]]<ref name="CIA factbook, France health">{{cite web|url=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fr.html#People |title=CIA factbook, France health |accessdate=2006-10-31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1031225825/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fr.html |archivedate=2006-10-31 }}</ref><ref name="CIA factbook, US health">{{Cite web|url=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us.html#People |title=CIA factbook, US health |accessdate=2006-10-31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1101002837/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us.html |archivedate=2006-11-01 }}</ref>等国。美国医生的平均工资是世界最高的。<ref>{{cite web|author=Uwe E. Reinhardt, Peter S. Hussey and Gerard F. Anderson |url=http://content.healthaffairs.org/cgi/content/abstract/21/3/169?maxtoshow=&HITS=10&hits=10&RESULTFORMAT=&fulltext=cross-national+comparison&andorexactfulltext=and&searchid=1&FIRSTINDEX=0&resourcetype=HWCIT |title=Cross-National Comparisons Of Health Systems Using OECD Data, 1999 - Reinhardt et al. 21(3):169 - Health Affairs |publisher=Content.healthaffairs.org |date= |accessdate=2017-05-23}}</ref>但[[肥胖症]]仍是[[公共卫生]]难题,估计造成的年度医疗开支达数百亿美元。在統計上美國中低收入者肥胖比率偏高。<ref>[http://news.bbc.co.uk/2/hi/americas/3418603.stm "Obesity cost US $75bn, says study" by Jannat Jalil]. 21 January 2004. ''BBC''. Retrieved on 5 October 2006.</ref> 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美国保健制度不是完全公费,而是公私共同支付,美國並無全民健保,美國總統[[比尔·克林顿|柯林頓]]任內其妻希拉里曾花費許多心力想建立全民健保,讓美國人人有醫療保險,然而卻被國會與利益團體否決掉。据2004年资料,个人健康花费中私营保险业支付占36%,个人占15%,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占44%。<ref>[http://www.cdc.gov/nchs/data/hus/hus06.pdf Health, United States, 2006].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ref>在2005年,4120万居民(美国总人口的14.2%)至少在该年度的某一段时间没有医疗保险;不过其中三分之一家庭收入超过5万美元,而这类人口又有一半人收入超过7.5万美元。<ref>[http://www.census.gov/hhes/www/hlthins/hlthin05.html Income, Poverty, and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5.]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324080942/http://www.census.gov/hhes/www/hlthins/hlthin05.html |date=2007-03-24 }} U.S. Census Bureau.</ref>另外,够资格加入公费医疗保险的人有三分之一未加入。医疗保险在美国传统上属于雇员福利。同时,无论病人是否有能力支付费用,医院必须提供急诊服务,然而急診之後醫院可趕走付不出錢的病人。在美国,医药费是导致个人破产的最大因素。<ref>[http://content.healthaffairs.org/cgi/content/full/hlthaff.w5.63/DC1 "Illness And Injury As Contributors To Bankruptcy"], by David U. Himmelstein, Elizabeth Warren, Deborah Thorne, and Steffie Woolhandler, published at Health Affairs journal in 2005, ''Accessed 05 October 2006''.</ref>美国在医疗研究投入了巨额资金,大多数为私人投资。据2000年统计,私营非盈利机构投入占7%,私营企业占57%,税金支持的[[国立卫生研究院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占36%。<ref>[http://hsc.utoledo.edu/research/nih_research_benefits.pdf The Benefits of Medical Research and the Role of the NIH].</ref> === 教育 ===[[File:Harvard Law School Library in Langdell Hall at night.jpg|thumb|left|[[哈佛法学院]]图书馆傍晚景色]][[File:Wfm stata center.jpg|thumb|200px|[[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學院]]的[[電腦科學]]中心。]]{{Main|美国教育|美國高等教育|美國大學列表}}在美国,教育管理是州或地方政府的责任,而非联邦政府。不过,联邦政府教育部可以通过控制教育基金来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有法定义务在公立学校接受从小学到12年级的教育;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分公立、私立两种,大部分是公立学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另外,中小学校一般免费或半费供应午餐,学生由校车定点接送。通常,18岁才可以毕业,但是许多州允许16岁以上的学生离校。除了上公立学校,家长也可以选择在家教育孩子,或送他们去教会或[[私立学校]]。[[高級中學|高中]]毕业后,学生们可以选择上公立或[[私立大學|私立]]大学。公立大学从联邦或州政府接受经费,也接受其他途径的资金,但大多數的學生在畢業後仍需償還學生貸款。私立大学的学费通常比公立大學還高。許多學生會在进入大學和學院前進入職場或軍隊以賺取學費,美軍和許多私人企業也會補貼職員的高等教育學費。 美国有很多大学。从360多年前移民美国[[清教徒]]于1636年9月创建了全美的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后,美国的高等教育继承了欧洲古老大学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及[[牛津大学]]的传统。发展到今天已有2600多所颁发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四年制大学<ref>{{cite web|url=http://www.voanews.com/specialenglish/archive/2005-05/2005-05-11-voa1.cfm |title=Just How Many Universities Are There in the U.S.? |date=2005-05-11 |author=Nancy Steinbach |publisher=[[美国之音|美國之音]]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525085717/http://www.voanews.com/specialenglish/archive/2005-05/2005-05-11-voa1.cfm |archivedate=2009-05-25 }}</ref>。而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则多达3400所。这些大学没有固定的形式,有大有小,大的如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有近5万名的学生,小的如加利福尼亚州的[[深泉学院]]只有26个学生。有的大学校园广阔美丽,教学设施齐全,有的大学则设在闹市当中的几所其貌不扬的教学楼裡面,校园和周围的市区没有高墙相隔,而和周围的市区完全融合在一起。 美国的大学有着公立和私立之分,有四年和两年之分,有区域性和全国性之分,有专科学院和综合学院之分等等。这些学校完全独立,与哪个政治、教派都没有关系,每个大学的日程表、教纲、教育宗旨,连发给各个教学员工的工资都不一样。 200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的[[教育指数]]<ref>[http://hdrstats.undp.org/en/indicators/93.html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9]{{dead link|date=2018年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將美國的教育水準列為世界第21。目前有7660萬的美國人正在接受教育(從幼稚園直到大學都包括在內)。[[美國大學列表|美国的许多高等院校]]也非常有竞争力,無論是公立或私立的。全美保守估計有約3400所大學。著名高校包括[[常春藤盟校]]成員,另也有[[史丹福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等等,為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 === 飲食 ===[[File:Motherhood and apple pie.jpg|thumb|200px|right|[[蘋果派]]為美國最著名的[[甜品]]]][[File:Roast turkey.jpg|thumb|200px|right|在美國,每逢[[節日]],人們會吃[[火雞]]]]{{Main|美国烹饪}}美国飲食吸收了[[美國原住民]]的烹飪法和食材,例如[[火雞]]、[[马铃薯]]、[[玉米]]、[[南瓜]],这些都成了美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蘋果派]]、[[比萨饼]]、[[漢堡 (食物)|漢堡包]]原先都是來自或改良自[[歐洲]],現在則是美國[[快餐]]文化的象徵。[[墨西哥卷饼|墨西哥捲]]和[[墨西哥薄饼|炸玉米餅]](tacos)則源自[[墨西哥]]。由[[非裔美國人]]在身為[[奴隸]]時從[[非洲]]引入的「[[心靈食物]]({{link-en|Soul food|Soul food}})」也成了大眾的[[家常菜]]之一。整体而言,由于大量摄入高热量食物,美国的饮食结构不太健康,国内肥胖问题非常严重。 [[美國人]]的飲食習慣常是一日三餐。早餐時間大約在早上7點到8點。早餐内容各地自有差別。一頓簡單的早飯,可能為[[果汁]]、[[牛奶]]、[[麥片]]、烤[[麵包]]以及[[咖啡]]等簡便食品。早餐通常在家裏用餐,不過也有時候借早餐的機會來討論業務等商業活動,稱為“工作早餐”。午餐的時間基本在中午12點至下午2點。因為時間短且人們離家不見得近,所以學生與上班族很少回家吃飯,而是從家裏帶餐點來,故相比較而言美國人的午餐是三餐中最簡單的,生[[蔬菜]][[沙律|-{zh-hans:沙拉; zh-cn:沙拉; zh-tw:沙拉; zh-hk:沙律;}-]]、[[三明治]]、[[漢堡 (食物)|漢堡]]或[[西式餡餅|餡餅]]、[[熱狗]]等,再來一杯[[飲料]]。晚餐在傍晚6點至7點左右開始,一般都比較豐富,所以在[[美国英语|美式英语]]中[[晚餐]]也有正餐、大餐的意思。在晚餐時一般都會先來一份[[果汁]]或是[[濃湯]],然後再上主菜。常擺在餐桌上的主菜有[[牛排]]、[[豬排]]、烤[[牛腩]]、[[炸雞]]、[[炸蝦]]、[[火腿]]和烤[[羊排]]等。多數的美國人喜歡在享用完晚飯後再來一些甜食,比如[[蛋糕]]、[[冰淇淋]]和[[巧克力]]。在周末或假日,許多家庭只吃兩頓飯。他們把早飯和午飯和在一起吃叫做[[早午餐]],由[[早餐]]和[[午餐]]相加而得。一般比較正式。有的家庭星期天不做飯,全家去[[餐馆]]用餐。在一些[[美国节日]],美國家庭也時常舉行[[露营|野餐]]和[[户外运动|户外]][[燒烤|烤肉]]。 === 传媒 ==={{Main|美国媒体}}美国是个[[新闻自由]][[美国新闻自由|高的国家]],这源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美国宪法]]对公民自由的严格保护。加之经济的高度发达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传播媒介系统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媒体涵盖了所有主要的形式,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互联网。大多数媒体都属于商业化的私有媒体公司,他们依靠广告、订阅以及出售版权盈利。 美国三大传媒公司为[[时代华纳]](拥有[[有线电视新闻网]]、[[HBO|家庭影院频道]]、[[时代周刊]]和[[华纳兄弟电视网]]等品牌)、[[新闻集团]](拥有[[福克斯廣播公司]]、[[華爾街日報]]和[[紐約郵報]])和[[迪士尼]](拥有[[美国广播公司]])。 ==== 电视 ====全美的地方电视台有几千家,其中绝大多数分别从属于七大私营全国[[无线电视]]网:传统的三大电视网——[[全国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以及近些年迅速崛起的四大电视网——[[福斯廣播公司]]、[[联合派拉蒙电视网]](UPN)、[[华纳兄弟电视网]](WB)和[[艾恩电视台|帕克斯电视网]](PAX)。 除上述无线电视网之外,美国还有很多[[有线电视]]频道,其中以播放電影、原創的電視影片、紀錄片的[[HBO|家庭影院频道]]和全球第一个设置全天24小时新闻频道的[[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实力最为雄厚,这两家皆為[[時代華納]]公司所擁有。更值得提的是CNN.com是互联网历史上的第一个新闻网站(1995年8月30日建立),目前全球2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10亿人可以收看到CNN节目。 ==== 广播电台 ====美国的广播有两种制式,分别是调频和调幅。美国最常见的两类电台分别是谈话台和音乐台,其中音乐台所占比重很大,分类也十分细致。 大多数的美国电台都是私营的商业电台。[[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则是美国最大的公共广播网络。 ==== 报纸 ====[[File:NewYorkTimes.svg|thumb|200px|right|《[[纽约时报]]》标题]]绝大多数美国的报纸都是私营的,广告收入是主要经济来源。影响力最大的是《[[纽约时报]]》,该报被誉为“美国社会的忠实记录”,其新闻报道的视角遍及全国各个方面,深受学者和专家们的喜爱。以商业、金融报道为主的《[[华尔街日报]]》和西部的《[[洛杉矶时报]]》的影响力也很大,但两者在新闻界的地位不及《纽约时报》。《[[今日美国]]》虽然有逾百万销量,但只关注娱乐、体育等领域的话题,缺乏主流媒体应有的严肃性,其影响力远不及上面三大报。这四种报是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它们都在全美大多数城市发行。 ==== 杂志 ====[[File:Time Magazine - first cover.jpg|thumb|200px|1923年3月2日《时代》創刊封面]]美国的杂志业非常发达,杂志的类型和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杂志在美国任何一座大城市的报摊上都可以买到。绝大多数杂志社都隶属于某个大型媒体公司旗下。 美国三大主流新闻类周刊:* 《[[時代 (雜誌)|時代]]》:1923年创办,現今共有四種版本,分为美國版、歐洲版、亞洲版、南太平洋版。是當代国际最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刊物。* 《[[新闻周刊]]》:1933年首发,多国发行,发行量仅次于《时代》。*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48年由《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合并而成。 其他杂志主要有:* 1888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创立的介绍地理科学的《[[国家地理 (杂志)|国家地理]]》(月刊):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杂志,每个月以各种不同的语言出版九百万册,拥有超过5千万的读者。* 1894年創辦的音乐类杂志《[[告示牌 (雜誌)|告示牌]]》* 1913年出版的[[时尚 (杂志)|时尚]]杂志《[[名利场 (杂志)|名利场]]》* 1917年创办的[[商业]]杂志《[[福布斯]]》* 1953年创办的《[[花花公子]]》([[月刊]])和1965年发行的《[[閣樓 (雜誌)|閣樓]]》为知名的[[成人杂志]]* 以《[[綜藝]]》(''Variety'',1905年創辦)、《[[荷里活報道]]》(1939年創辦)和《[[娱乐周刊]]》(1990年创办,属于时代华纳集团)为代表的影视娱乐杂志。 ==== 互联网 ===={{See also|互联网历史}}正如[[互联网]]是发源于美国一样,美国也自然是网络最丰富和发达的国家。主流传媒公司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网站,有些是完全免费的,而有一些则只部分免费。 美国人创办的网站如[[Facebook]]、[[亞馬遜公司|Amazon]]、[[Google]]、[[Wikipedia]]、[[YouTube]]和[[Twitter]]都是全球访问和使用人数最多的网站。隨身智慧型移動終端的時代來臨後,諸如Instagram以及Pinterest等等的互聯網平台也獲得了世界範圍內普遍的人氣。 美国是一个[[美国网络审查|互联网高度自由的国家]],网络言论受《[[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强力保护。因此,政府审查网络言论的情况很少出现。不过,美国也在互联网上进行以[[棱镜计划]]为代表的[[美国的大规模监控|大规模监控]],因此被[[无国界记者]]列为“互联网敌人”之一。 === 治安 ===[[File:Homicide rate2004.svg|thumb|200px|[[已發展國家]]之間的兇殺案發生率排名,美國在這方面遠超過[[歐盟]]與許多[[西歐]]地區的國家。]] 治安主要由当地警察局和治安部门警长负责,州警提供边境服务。联邦部门如[[联邦调查局]]和[[美国法警]]具有各自的职责范围。联邦和州法采用[[普通法]]审理案件。州法院审理大多数犯罪案件,联邦法院审理特定的罪案和受理上诉案。 在[[发达国家]]行列中,美国的暴力犯罪尤其是使用枪支实施暴力和凶杀的犯罪率一直都高于其他发达国家<ref>{{cite web |url=http://www.unodc.org/pdf/crime/eighthsurvey/8sv.pdf|title=Eighth United Nations Survey of Crime Trends and Operations of Criminal Justice Systems (2001–2002)|publisher=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UNODC)|date = 2005-03-31|accessdate=2008-05-18}} {{cite journal |author=Krug, E.G, K.E. Powell, and L.L. Dahlberg |title=Firearm-Related Death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35 Other High- and Upper-Middle Income Countries |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volume=7|issue=2 |pages=214–221 |url=http://ije.oxfordjournals.org/cgi/content/abstract/27/2/214 |doi=10.1093/ije/27.2.214 |pmid=9602401 |issn=0300-5771|date=1998年4月}}</ref>。2007年平均每10万人有5.6名凶手<ref name="Crime 2007">{{cite web|url=http://www.fbi.gov/ucr/cius2007/data/table_01.html |title=Cr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Volume and Rate per 100,000 Inhabitants, 1988–2007 |work=Cr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7 |publisher=FBI |accessdate=2008-10-26 |date=2008年9月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020083428/http://www.fbi.gov/ucr/cius2007/data/table_01.html |archivedate=2008-10-20 }} </ref>,这一数据是邻国加拿大的三倍<ref>{{cite web|url=http://www40.statcan.ca/l01/cst01/legal02.htm?sdi=crimes|title=Crimes by Type of Offence|publisher=Statistics Canada|date=2008-07-17|accessdate=2008-10-26}}{{dead link|date=March 2010}}</ref>。美国的凶杀率于1991年到1999年增长了42%,目前形势大体稳定<ref name="Crime 2007"/>。因此[[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枪支拥有权]]也成为美国政治辩论中的一大话题。 [[美国监禁制度|美国拥有全球最高记录的监禁率]]<ref name="SP">{{cite web|url=http://www.sentencingproject.org/doc/publications/inc_newfigures.pdf|title=New Incarceration Figures: Thirty-Three Consecutive Years of Growth|accessdate=2007-06-10|publisher=Sentencing Project|date=2006年12月|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10214453/http://www.sentencingproject.org/doc/publications/inc_newfigures.pdf|archivedate=2016-04-10}}</ref>和最多的囚犯数<ref>{{cite web|author=Walmsley, Roy |url=http://www.kcl.ac.uk/depsta/rel/icps/world-prison-population-list-2005.pdf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628215935/http://www.kcl.ac.uk/depsta/rel/icps/world-prison-population-list-2005.pdf |archivedate=2007-06-28 |title=World Prison Population List |accessdate=2007-10-19 |publisher=King's College London,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Prison Studies |date=2005 |deadurl=yes }} For the latest data, see {{cite web|url=http://www.kcl.ac.uk/depsta/rel/icps/worldbrief/north_america_records.php?code=19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804061423/http://www.kcl.ac.uk/depsta/rel/icps/worldbrief/north_america_records.php?code=190 |archivedate=2007-08-04 |title=Prison Brief for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date=2006-06-21 |accessdate=2007-10-19 |publisher=King's College London,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Prison Studies |deadurl=yes }} For other estimates of the incarceration rate in China and North Korea see {{cite web|author=Adams, Cecil |url=http://www.straightdope.com/columns/read/2494/does-the-united-states-lead-the-world-in-prison-population |title=Does the United States Lead the World in Prison Population? |date=2004-02-06 |accessdate=2007-10-11 |publisher=The Straight Dope }}</ref>。2008年初有超过230万人处于监禁中,几乎每100名成年人就有超过1人被关押<ref>{{cite web|url=http://www.pewcenteronthestates.org/news_room_detail.aspx?id=35912 |title=Pew Report Finds More than One in 100 Adults are Behind Bars |date=2008-02-28 |accessdate=2008-03-02 |publisher=Pew Center on the States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303025427/http://www.pewcenteronthestates.org/news_room_detail.aspx?id=35912 |archivedate=2008-03-03 }}</ref>。目前的监禁率是1980年的七倍<ref>{{cite web|url=http://www.ojp.usdoj.gov/bjs/glance/tables/incrttab.htm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611192107/http://www.ojp.usdoj.gov/bjs/glance/tables/incrttab.htm |archivedate=2007-06-11 |title=Incarceration Rate, 1980–2005 |accessdate=2007-06-10 |publisher=U.S. Dept. of Justice,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 |date=2006 |deadurl=yes }}</ref>。非裔美国男性的在押率是白人男性的六倍、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裔男性的三倍<ref name="SP"/>。2006年美国的关押率是波兰的三倍,也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最高的国家<ref>{{cite web|url=http://www.kcl.ac.uk/depsta/rel/icps/worldbrief/highest_to_lowest_rates.php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824173340/http://www.kcl.ac.uk/depsta/rel/icps/worldbrief/highest_to_lowest_rates.php |archivedate=2007-08-24 |title=Entire World—Prison Population Rates per 100,000 of the National Population |accessdate=2007-10-19 |publisher=King's College London,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Prison Studies |date=2007 |deadurl=yes }}</ref>。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美国联邦的{{link-en|司法判决指导方针|United States Federal Sentencing Guidelines}}和{{link-en|针对毒品犯罪的政策|Drug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ref name="SP"/><ref name="HRW">{{cite web |url=http://www.hrw.org/legacy/reports/2000/usa/Rcedrg00-05.htm |title=The Impact of the War on Drugs on U.S. Incarceration |accessdate = 2007-06-10 |publisher=Human Rights Watch|date=2000年5月}}</ref>,比如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涉及金额很小的毒品交易而入狱<ref>[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SocCul-USJail-041603CN31.cfm 华盛顿观察的报道]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40603044742/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SocCul-USJail-041603CN31.cfm |date=2004-06-03 }}</ref>。 虽然大多数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不过目前美国联邦政府针对一些特定犯罪保留死刑,以及有34个州还保留着该制度。自1976年美国最高法院恢复实施死刑以来(之前暂停了四年),到目前已有1000多名罪犯接受了死刑<ref>{{cite web |url=http://www.deathpenaltyinfo.org/executions-united-states-2007 |title=Execu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7|accessdate = 2007-06-15 |publisher=Death Penalty Information Center}}</ref>。2006年,美国实施死刑的数量居全球第六,位列[[中国]]、[[伊朗]]、[[巴基斯坦]]、[[伊拉克]]和[[苏丹]]之后<ref>{{cite web |url=http://www.deathpenaltyinfo.org/death-penalty-international-perspective |title=Executions Around the World|accessdate = 2007-06-15|publisher=Death Penalty Information Center|date=2007}}</ref>。2007年[[新泽西州]]成为1976年以来第一个废除死刑的州,此后[[新墨西哥州]]于2009年以及[[伊利诺伊州]]于2011年也相继废除了死刑<ref name="QuinnSignsAbolition">{{cite news|url=http://newsblogs.chicagotribune.com/clout_st/2011/03/quinn-signs-death-penalty-ban-commutes-15-death-row-sentences-to-life.html|title=Quinn Signs Death Penalty Ban, Commutes 15 Death Row Sentences to Life|date=2011-03-09|accessdate=2011-03-09|newspaper=[[Chicago Tribune]]}}</ref>。 === 节日 ==={{Main|美国节日}} 联邦法定假日如下:{|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efefef;"! 日期 !! 节日名称 !! 注明|-| 1月1日 || |[[元旦]] || 庆祝[[公曆]]新年的到来|-| 1月的第三個星期一 || [[馬丁·路德·金紀念日]] || 纪念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牧师]]的生日(1929年1月15日),1986年开始实施。|-| 1月20日 || [[美国总统就职典礼|就职日]] || 总统和副总统的就职日,每四年才有一次,只有[[華府]]的联邦政府雇员,以及[[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政府雇员才可放假。|-| 2月的第三個星期一 || [[總統節]] || 紀念美國首任總統[[喬治华盛顿]]的生日(1732年2月22日),1879年国会确立。|-| 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 || [[陣亡將士紀念日]] || 原为纪念在[[南北战争]]中阵亡的士兵,后扩展到纪念所有因战争牺牲的[[美軍]]官兵,全國悼念時間於[[美東時間]]下午3時開始。一般为5月30日,在民間当天代表[[夏季]]正式開始。|-| 7月4日 || [[美國國慶|獨立日(美國國慶)]] || 纪念美國于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和建立国家|-| 9月的第一個星期一 || [[劳动节]] || 向工作者表达敬意,纪念工人运动的成就。|-| 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 [[哥倫布日]] || 纪念[[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於1492年10月12日由歐洲橫渡大西洋到达并发现[[美洲]]。|-| 11月11日 || [[退伍軍人節]] || 向退伍军人表达敬意,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点正式停战。|-| 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 [[感恩节]] || 庆祝[[秋季]]收获,民众一般烹調[[火雞]]。|-| 12月25日 || [[耶诞节]] || 庆祝[[耶稣]]诞生|} 其他传统与流行节日还有:* [[情人节]]:2月14日,贈送巧克力、贺卡和花等禮物給情人或心儀的人,以表达爱意或友好。* [[复活节]]: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紀念[[耶穌]]於公元33年被釘死後第三天復活的事件。基督徒习惯用[[复活节彩蛋|彩蛋]]做装饰,以復活蛋比喻「新生命的開始」来表达美好的祝福和希望。* [[愚人节]]:4月1日,习惯搞惡作劇。* [[万圣夜|万圣节前夜]]:10月31日,以穿化妝服和嚇人为主题。起源于不列颠[[凯尔特人]]的传统节日,被称为「死人之日」或「鬼节」。在[[万圣夜|万圣节]]前一天晚上庆祝,对美国大多数[[新教]]信徒来讲宗教意义不大。 == 外交 ==[[File:MerkelBushWashington1.jpg|thumb|200px|[[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默克尔]]与美國前任總統[[乔治·沃克·布什|-{zh:布什;zh-cn:布什;zh-tw:布希;}-]]。]]{{See also|美國國務院}} === 外交史 ===[[美國革命]]期間,美國與一些歐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說服了法國、西班牙以及荷蘭協助對抗英國。在接下來的開墾年代裡,美國一直在親法或親英兩個選擇間搖擺不定。當時美國對歐洲事務不願插手,專注於北美的疆土開拓。 後來美国以[[門羅主義]]削弱了歐洲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以確保自己在美洲地區事務的支配權。美國的[[昭昭天命|擴張政策]]陸續引發了與[[墨西哥]]和[[西班牙]]的戰爭,兩戰均以美國的勝利告終。在[[南北戰争]]中,美國指責英國和法國支援南部分裂的[[美利堅聯盟國]],並試圖入侵墨西哥。但在內戰結束後,美國在北美洲的主導地位就再未受過挑戰。 隨著國力漸增,美國開始將注意力轉向海外,尤其是對外貿易的開拓。為此,美國佔領了太平洋的許多領土,包括[[夏威夷州|夏威夷]]、[[菲律宾|菲律賓]],並與歐洲列強競爭在[[中国]]的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聯合國]]的創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並且成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安全理事會]]的五名永久會員之一。 [[冷戰]]期間,美國最初試圖限制[[蘇聯]]於世界各地的影響力。為了对抗蘇聯,美國、加拿大和10個欧洲國家共同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組織]],以聯合盟國對抗任何针对北美和歐洲的軍事行動,後來又有14個歐洲國家陸續加入了這一共同防禦聯盟,包括[[土耳其]]和一些前[[華沙條约組織|華沙條约]]成員國以及部分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出于政治上的現實考量,美國也與[[共産主義]]陣營中部分社會主義國家結成戰略夥伴,例如[[中蘇交惡]]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近年來,由於[[蘇聯解體]],美國失去全球戰略對手,更加關注自身邊界安全,防止[[非法移民]]和非法[[毒品]]進入國內——尤其是針對[[墨西哥]]和[[加勒比地區|加勒比海國家]]。<ref Name=issues>[http://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us.html#Issues "Transnational Issues"]. 20 April 2006. CIA World factbook. Accessed 30 April 2006.</ref>美國也充分利用冷戰後的全球領導地位,基於國家利益和民主自由價值觀,打击[[恐怖主義]]、[[邪惡軸心]]國家和避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其主要目標為维护國家利益,被認為有[[干涉主義]]的性質。近年由於中國在經濟和軍事上的迅速發展,美國逐漸加強在亞洲的軍事部署。 === 现状 ===[[File:Allies & Enemies of U.S.A..png|300px|缩略图|右|美国为深绿色,[[北约]]盟友为[[绿色]],美国的其他盟友为浅绿色,“[[邪恶轴心]]”为红色]]美國具有全球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影響力,其外交政策走向一直是世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美國的外交關係規模是全世界最為龐大的。幾乎所有的國家在華盛頓特區都設有大使館和派駐大使。 在西方世界方面,[[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亚|澳大利亞]],均被視為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亞洲方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後,[[日本]]、[[大韓民國]]和[[以色列]]均與美國有極緊密的外交關係,日、韓兩地更有美軍駐兵(參見[[駐日美軍]]、[[駐韓美軍]])<ref>[http://www.arthistoryclub.com/art_history/Foreign_relations_of_the_United_States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3 October 2005. Art History Club. ''Accessed 2 May 2006''.</ref>。 目前世界上只有[[朝鲜]]、[[伊朗]]、[[叙利亚]]和[[不丹]]四国未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2015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古巴后,古巴與美國恢復兩國中斷超過50年的外交關係。 但在[[中东]]及[[伊斯兰]]社会冷战后的美国外交一直不被看好,甚至常年被媒体评论为失败,从[[巴以冲突|巴以问题]]一直僵持不下,又[[911事件]]开始再到[[阿富汗战争 (2001年)|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战争泥潭]],[[阿拉伯之春]]变成[[阿拉伯之冬]],经历动荡的[[利比亚]]和[[叙利亚]]乃至[[埃及]]、[[黎巴嫩]]至今局势还没有稳定下来,这导致了中东地区的20多个国家的[[反美]]浪潮愈演愈烈。而美国的外交政策也实在让人难以捉摸。据有关信息指出,美国政府在明知恐怖组织的威胁性下,仍然放手不管,导致了如今ISIS对中东威胁的加重。<ref>{{cite web|url=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09-17/4187707.shtml |title=中东掀起反美浪潮 分析称美国中东政策走向失败 |publisher=Chinanews.com |date=2012-08-17 |accessdate=2017-05-23}}</ref><ref>{{cite web|author=2012-12-25 07:13 |url=http://news.qq.com/a/20121225/000128.htm |title=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中东复杂政局仍将持续 |publisher=News.qq.com |date=2012-12-25 |accessdate=2017-05-23}}</ref> == 軍事 ==[[File:USS Nimitz (CVN-68), USS Kitty Hawk (CV-63), and USS John C. Stennis (CVN-74).jpg|thumb|right|250px|美國海軍環太平洋演習中的3個航母戰鬥群]]  [[File:US Navy 060618-N-8492C-212 An Air Force B-2 bomber along with other aircrafts from the Air Force, Navy and Marine Corps fly over the Kitty Hawk, Ronald Reagan and Abraham Lincoln Carrier Strike groups.jpg|thumb|right|250px|[[美國]]因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和[[空軍]],而令其在[[地球]]上每個角落有壓倒性的[[制海權]]和[[制空權]]]] {{main|美军}}美军的海陆空规模一直位於世界前列,而且其軍事花費己约佔全世界總軍費開銷的47%,為世界最強大的正規部隊,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核武器庫,全世界最精良的武器裝備,在近代世界軍事排名中一直保持第一。美國軍隊分為五個軍種:由[[美国国防部|國防部]]管理的[[美国陆军|陸軍]]、[[美國海軍|海軍]]、[[美国空军|空軍]]、[[美国海军陆战队|海軍陸戰隊]]和[[美國國土安全部|國土安全部]]管理的[[美国海岸警卫队|海岸警衛隊]]。[[美国海岸警卫队|海岸警衛隊]]在和平時期由[[美國國土安全部|國土安全部]]管轄,[[戰争]]期間歸[[海軍部]]。 美軍雖於20世紀到今天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戰]]、[[朝鲜战争|韓戰]]、[[越南戰争|越戰]]、[[科索沃戰争]]、[[阿富汗战争 (2001年)|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戰争]]等大小戰争,已多次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如在[[海灣戰争]]中將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但美軍因為這些戰争、維和行動陣亡的士兵人數加起來的總和不足60萬人。 美軍的軍事实力也表現在[[物流管理]]和電戰能力上,在這方面的龐大優勢使美軍能夠迅速集結部隊應付戰爭。美國空軍有[[C-5運輸機|C-5]]、[[C-17运输机|C-17]]等巨型空運載具,並裝備先進的[[F-22猛禽戰鬥機]]。美國海軍有11艘現役大型[[航空母舰|航空母艦]],配合軍事力量投射的原則,使美軍能對大部分的威脅做出迅速反應。美國在1949年4月4日加入地區性軍事防衛組織[[北大西洋公约組織]],也使美國本土有了一層除美軍外的軍事保護屏障。===指揮權===[[美國總統]]是[[美國軍隊]]的最高統帥,軍隊由[[國防部長]]具體負責,軍事指揮權是在各軍種[[Chief of the Defence Staff (United Kingdom)|參謀長]]手上。由他們所組成的 謀長聯席會議制定作戰計劃並組織實施。 == 文化 ==[[File:Elvis Presley promoting Jailhouse Rock.jpg|thumb|left|200px|「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是世界現代搖滾樂的第一把交椅。直到現在,「貓王」的搖滾樂都還影響著流行音樂的譜曲]][[File:Marilyn Monroe at Ciro's.jpg|thumb|upright|美國著名女星[[瑪麗蓮·夢露]]曾於40年代至60年代紅遍全球,被喻為美國的[[性感]]象徵]]{{Main|美國文化}}美國文化根植于英屬殖民地時期,隨著當地環境發展出獨立而獨特的文化,包括了[[西班牙]]-[[墨西哥]]的[[牛仔]]文化、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原住民]]文化和後來的數波殖民潮的強烈影響—包括[[歐洲]]、[[非洲]]和[[亞洲]]。 總體上説,美國文化最顯著的影響來自西歐,特別是[[德意志裔人|德意志]]、[[英格蘭]]和[[爱尔兰共和国|愛爾蘭]]<ref>Adams, J.Q.; Pearlie Strother-Adams (2001). Dealing with Diversity. Chicago, IL: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0-7872-8145-X.</ref>,以及後來的[[義大利]]、[[希臘]]、和[[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中歐猶太人]]的文化影響。原為奴隸的非裔美國人也保存了一些自[[西部非洲|西非]]帶來的文化。美國的地理名稱往往反映了英格蘭、荷蘭、法國、西班牙、和美國原住民等等的綜合歷史成分。 一個描述美國文化的模型是“[[大熔爐]]”:移民帶來自己的文化貢獻,溶入美國文化之中,最終形成一個統一的美國文化。最近常用的模型是“[[沙律|色拉碗]]”:移民帶來的文化會保持一些自己獨立的文化特徵,而非完全融入原有的美國文化,他們所帶來的文化也會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ref>Joyce Millet, [http://www.culturalsavvy.com/understanding_american_culture.htm Understanding American Culture: From Melting Pot to Salad Bowl]. culturalsavvy.com. 2006年6月28日</ref>。現代社會學家對美國文化的目標的認同趨向于多元文化論,而非熔爐,很大程度上放弃了熔爐觀念<ref name=autogenerated1>{{cite book | last =Adams | first =J.Q. | authorlink = | coauthors =Pearlie Strother-Adams | title =Dealing with Diversity | publisher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 location =Chicago, IL | id = 0-7872-8145-X|date=2001}}</ref>。 20世紀之前的美國文化從模仿歐洲(尤其是英國)逐漸發展到擁有自己的特色,二戰後隨美國經濟軍事政治實力的飛躍,它的文化對全世界、特別是歐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時至今日,美國流行音樂響徹全球,美國電影和電視則在全球播放。 針對美國文化這種客觀上“入侵”全球的現象,批評聲不絕於耳。很多歐洲人認為美國文化天真幼稚,特別是以[[法國]]、[[俄羅斯]]等為首的國家對美國文化的進入一直堅決抵制。而東亞、東南亞、南亞和中東地區的文化傳統與美國又大不相同,出現反差不一,深受其影響的有前殖民地[[菲律賓]],以及二戰後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等美國盟國,另一方面部分亞洲的[[伊斯蘭國家]]則對其有很強的抵觸情緒。同時很多加拿大人和澳大利亞人也對美國文化的同化影響十分擔憂。美國文化的全球地位極大程度上促進了[[英语|英語]]的傳播,使其成為世界上的公認“世界語”,[[法國]]則有意在自己能夠影響到的範圍内全力抗擊英語文化的影響,以保存在[[非洲]]公用的[[法語]]優勢。 === 音樂 ===[[File:Louis Armstrong restored.jpg|thumb|200px|[[路易斯·阿姆斯壯]]是美國[[爵士乐]]的代表人物。]]{{Main|美國音樂|葛萊美獎}}[[美國音樂]]的種類和風格之多,正反映出美國的文化沙拉盤的特色。[[搖滾樂]]、[[节奏布鲁斯|節奏布魯斯]]、[[爵士樂]]、[[嘻哈]]和[[鄉村音樂]]等世界聞名的音樂類型都是源自美國。在20世紀初,從美國灌錄、複製的唱片流行音樂逐漸傳播至全世界,一些美國的流行音樂幾乎在世界各地都能聽到<ref>Provine, Rob with Okon Hwang and Andy Kershaw. "Our Life Is Precisely a Song" in the ''Rough Guide to World Music, Volume 2'', pg. 167. ISBN 978-1-85828-636-5.</ref>。至今,互聯網傳媒時代以及網路音樂平台的普及更進一步推動了美國流行音樂的全球化發展。 美國音樂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早期美國原住民的傳統宗教音樂,隨著大量歐洲國家移民的到來,替美國音樂增添了[[基督教|基督教合唱]]、音樂樂譜的色彩。之後的每波移民潮都帶來了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和特色的音樂。大量的非裔美國人也帶來了具有非洲特色的傳統音樂,19世紀後期開始浮現的美國流行音樂很大一部分都是源自這些非裔美國人的[[布魯斯]],以及1920年代開始發展的[[福音音乐|福音音樂]]。非裔美國人音樂成為了美國流行音樂的根基,混合了歐洲與土著的音樂成分。美國也有大量的[[民間音樂]]以及來自烏克蘭、愛爾蘭、蘇格蘭、波蘭、墨西哥和猶太人等移民的音樂。許多美國城市和鄉鎮也都發展出獨立的地區音樂。底特律、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等大城市以及數不盡的小城市都發展出自己的音樂風格。 === 文學 ===[[File:MarkTwain.LOC.jpg|left|200px|thumb|[[馬克·吐温]],1907年。]]{{Main|美國文學}}如同其他所有國家一般,美國的文學是由其獨特的發展歷史所塑成的。在早期,美國是由東岸的一系列英國殖民地所形成的,因此美國文學的傳統較親近於[[英語文學|英國文學]]。不過,隨著歷史的進展和不斷的移民潮,美國文學的特色和寬廣度都已經超出英國文學的範疇。 在最早的殖民時期,美國文學主要的題材是讚揚新大陸替殖民者和歐洲母國所帶來的利益。宗教信仰上的爭議也是題材之一。隨著革命戰爭的爆發和美國的獨立,[[本傑明·富蘭克林]]和[[托马斯·潘恩|托馬斯·潘恩]]等人寫下的政治著作在文學和政治上都有極大影響,也催生了新國家的獨立意識。寫下了[[美国独立宣言|獨立宣言]]並在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托瑪斯·杰弗遜]]也被認為是美國早期最具天份的作家之一。隨著[[1812年戰争]]和對於獨立文學特色的渴望,更多新的、具有美國特色的作家如[[愛倫·坡]]等人逐漸嶄露頭角。奴隸制度的衝突和接踵而來的內戰也對美國文學有深刻影響,到了19世紀末,由於工業化的進展和國土開拓時期的結束,美國文學脫離了原先的邊境文學,[[馬克·吐温]]成為第一個不在東海岸出生的主要作家,開啟美國本土文學之先河。英國作家[[威廉·索默賽特·毛姆|毛姆]]認為[[赫尔曼·梅尔维尔|梅爾維爾]]的《[[白鯨記]]》是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之一,地位更在馬克吐溫等人之上。 進入了20世紀,工業化帶來的社會轉變使美國文學發展的更為多元和複雜。[[歐内斯特·海明威|海明威]]反映了人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厭惡情緒。1925年[[佛蘭西斯·史 特·基·費茲傑羅|費滋傑羅]]出版《[[了不起的蓋茨比|大亨小傳]]》代表著20年代[[大萧条|經濟大恐慌]]前美國人的迷夢。黑人文學、南方文學、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現代文學]]也在同時期興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的世代、新的種族、地區、社會特徵都與之前的时代大不相同,大量的移民文學和新興的女性主義文學也成為美國 學的一部分。 === 影視與戲劇 ==={{Main|美国电影|好萊塢|奥斯卡金像奖|艾美奖|托尼奖}}{{See also|美國電影列表}}[[File:Statue of Liberty from base.jpeg|thumb|200px|在噴射機時代來臨前,數百萬乘船至美國的移民者對美國第一眼的印象,便是紐約港前的[[美国自由女神像|自由女神像]]。]][[File:HollywoodSign.jpg|200px|thumb|位于[[洛杉矶]]的Hollywood标志]][[電影]]誕生發源自美國。英國出生的美國攝影師[[埃德沃德·迈布里奇]]拍下了人類史上第一部電影[[:File:The Horse in Motion.jpg|奔跑的馬匹]]。自從那時開始,美國的電影產業便開始高速發展,[[加利福尼亞州]]的[[好萊塢]]成為電影發展的重鎮,絕大多數電影技術的創新和發展都是源於此處,好萊塢電影也成為美國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在1920年代,美國每年平均產出高達800部正規電影,[[查理·卓別林]]的喜劇、依據小說《[[飄]]》改編的《[[乱世佳人 (电影)|亂世佳人]]》和《[[超人]]》等许多電影流傳至幾乎每個大陸和國家,成為家喻戶曉的美國象徵。這些電影的出口也使美國獲取了巨大的商業利潤,例如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 (1997年电影)|泰坦尼克号]]》、《[[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加勒比海盜:決戰魔盜王|加勒比海盜]]》、《[[阿凡達]]》、《[[變形金剛3]]》等都在世界各地收获了超过10亿美元以上的[[最高電影票房收入列表|票房佳绩]]。 美國也是世界上[[电视|電視]]技術發展和普及最早的國家之一。在今天,美國有著數千家電視台,電視是美國人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喜愛看電視也是大多數美國人的少數共同特徵之一。美國民眾透過電視得知國內外的新聞時事,觀看電影、比賽、卡通和[[肥皂劇]]。99%的美國家庭至少有一部電視機,絕大多數家庭還擁有兩部。 === 運動 ===[[File:2006 Pro Bowl tackle.jpg|200px|thumb|在美國,[[美式足球]]是最受歡迎的觀賞運動。<ref>Maccambridge, Michael. ''America's Game : The Epic Story of How Pro Football Captured a Nation''. 26 October 2004. Random House. ISBN 978-0-375-50454-9</ref>]]{{Main|美國體育}}[[体育|運動]]是美國全國性的休閒活動,其受歡迎的程度是其他休閒活動都無法相比的。職業運動在美國是商機極大的領域,選擇成為職業運動員的人也獲得極高的報酬。世界上收入最高的運動團隊和運動員絕大多數都是在美國<ref>[http://www.forbes.com/2004/06/23/04athletesland.html "The Best-Paid Athletes"]. 24 June 2004. Forbes.com. ''Accessed 2 May 206.''</ref>。被稱為「四巨頭」的運動領域包括了[[棒球]]、[[美式足球]]、[[冰球|冰上曲棍球]]和[[篮球|籃球]]。其他受歡迎的運動還包括[[賽車]]以及被視為美國最古老的運動、源自於美洲原住民的[[袋棍球]]。 美國有著成熟的職業體育聯盟,例如[[國家美式足球聯盟|国家橄榄球联盟]](NFL)、[[美国职棒大联盟]](MLB)、[[国家篮球協會]](NBA)和[[国家冰球联盟]](NHL)等。 美國也是發展[[高爾夫球]]和[[网球|網球]]等運動的主要國家。美國同時亦是西方國家裡[[拳擊]]和[[職業摔角]]的發展中心,比賽往往吸引大量群眾觀戰,同時也吸引各種運動賭博的活動,美國也產出了許多世界知名的拳擊冠軍。其他的格鬥運動,例如源自日本的[[空手道]],在美國也相當受歡迎,並且經常進行比賽。 美國也有許多源自歐洲、並在美國廣泛發展的運動,例如[[賽馬]]。[[英式橄欖球]]也相當受到歡迎。其他的歐洲運動如[[馬球]]和[[板球]]雖然並不普及,但也有不少死忠的觀眾。 雖然[[英式足球]]是全球范围最受歡迎的運動,但足球在美國相較其他國家而言普及度並不高,它是国内特别是拉丁美洲,意大利裔以及西班牙裔社區最受歡迎的運動。然而進入2000年代后,越來越多的美國白人青少年選擇足球作為他們的首選運動,根據[[美國國務院|國務院國情諮詢局]]在2004年的一份調查,在美國有近1600萬人口經常選擇踢足球,而自1987年至2006年,足球亦是唯一一個參與人數取得淨增長的運動<ref>{{cite web|url=http://usinfo.org/zhtw/DOCS/society_soccer.htm |title=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美國參考》-(足球在美國的研究調查) |publisher=Usinfo.org |date= |accessdate=2017-05-23}}</ref>,越來越多的城市成立俱樂部加入到影響力日益擴大的[[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MLS]](美國職業足球聯盟)中;[[美國國家足球隊]]在近幾届[[世界盃足球賽]]中亦取得了不俗的戰績,在[[2002年韓日世界盃]]賽中打入八強,[[2010年南非世界盃]]賽中亦打進複賽。 大學體育運動在美國也相當普及,受歡迎程度幾乎與職業領域不相上下,尤其是在[[美式足球]]和籃球領域。許多大學和學院都培養了運動團隊,定期舉行校際間的競賽。大學和學院所培養的運動類型相當廣泛,從[[田径|田徑]]運動到[[水球]]都包含在內。同樣的,美國的高中也有各式各樣的體育活動,有時候這些校際間的比賽還會成為當地的頭條新聞,顯示了美國人民對於運動的喜愛和重視。由于金融危机,美国不得不缩减用于体育方面的开支,致使在最近两次奥运会美国金牌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 旅游景点 ===== 人文景观 ===<gallery mode="packed">File:ChryslerBuildingMidtownManhattanNewYorkCity.jpg|[[紐約市]]File:OneWorldTradeCenter.jpg|位于曼哈顿下城的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File:Statue of Liberty from base.jpeg|[[自由女神像]]File:The_United_Nations_Secretariat_Building.jpg|位于曼哈頓中城的联合国总部大楼File:1 times square night 2013.jpg|[[時報廣場]]夜景File:Unisfera Flushing.jpg|位于纽约皇后区的巨型地球仪File:Lower Manhattan from Helicopter.jpg|紐約曼哈顿File:chinatown manhattan 2009.JPG|thumb|250px|纽约[[曼哈頓華埠]]為美國最多華人居住的地方File:NYC - Washington Square Park - Arch.jpg|[[纽约大学]]華盛頓廣場公園File:New_York_Public_Library_May_2011.JPG|[[纽约公共图书馆]]总部File:New-York-City---Manhattan---Central-Park---(Gentry).jpg|俯瞰中央公園File:MET entrance.jpg|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File:St Bartholomews and The Waldorf Astoria Hotel.jpg|紐約[[华道夫-阿斯多里亚酒店]]File:Broadway Plaza41 jeh.JPG|百老匯广场File:Macys dep store.JPG|紐約的一家[[梅西百货公司]]File:Federal Hall NYC1.jpg|華爾街上的聯邦國家紀念堂File:Derek Jeter batting stance allison.jpg|棒球紐約洋基隊File:Brooklin Bridge-Nueva York7083.JPG|纽约布魯克林大橋File:Liberty Bell 2008.jpg|費城自由鐘File:Lincoln-Memorial WashingtonDC.jpg|林肯纪念堂File:Washington Monument Dusk Jan 2006.jpg|華盛頓紀念碑File:Golden gate2.jpg|金门大桥File:Hollywood boulevard from kodak theatre.jpg|好萊塢大道与星光大道</gallery>* [[費城]][[美國獨立紀念館]]:一棟乔治风格的红砖建筑物,建于1732年到1753年之间,当时为宾夕法尼亚殖民当局的州议会所在地。1776年7月4日,來自英國殖民下的北美十三州的代表在這里簽署了由湯瑪斯·傑佛遜撰稿的《[[美國獨立宣言]]》。1787年,美國憲法也在此地制定。在1790年到1800年費城作為美國首都的這段期間,該建筑是美國國會的所在地。1979年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旧金山]][[金门大桥]]:1933年1月5日開工,1937年4月完工。橋墩跨距長1280.2米,是世界上第一座跨距超過1000米的懸索橋。有世界第四高的橋塔,高達227.4米,全橋總長度是2737.4米。* [[紐約]]** [[自由女神像]]:是法國在1886年贈送給美國的独立100週年的禮物,坐落于纽约市附近的[[自由岛]]。198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美國重要的观光景点及地標。** [[曼哈顿]]:名胜汇集,寸土寸金之地。** [[帝国大厦]]:1930年動工,1931年落成。1931年—1972年曾是全世界最高的大樓。目前是美國与美洲第3高、世界第15高的摩天大楼,地上102层,樓高381米,於1951年增添的天線高62米,總高443米。现代[[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 [[百老匯]]:戏剧的代名词** [[華爾街]]:金融中心** [[中央公園]]:曼哈顿區大型的都市公園,面積843英畝(3.41平方公里),長4公里,宽800米,是常居於狹小單元的當地居民的一方綠洲。由於經常出現在電影和電視劇中,令它成為世界上最有名的城市公園。** [[時報廣場]](又譯為時代廣場):名稱源自《[[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早期在此設立的總部大樓。** [[联合国总部大楼]]:於1949年和1950年間興建,位于曼哈顿区的東側,可以俯瞰[[東河 (紐約市)|東河]]。* [[华盛顿特区]]** [[華盛頓紀念碑]]:1876年开工,1884年12月6日峻工,四年後開放觀光。石碑是以白色大理石建成方尖型,高度是169.3米。** [[林肯纪念堂]]:1915年2月12日动工,1922年5月30日竣工。整座建筑呈长方形,长约58米,宽约36米,高约25米。是一座仿[[古希腊]][[巴特农神庙]]式的[[大理石]]构建的古典建筑。36根白色的大理石圆形廊柱环绕着纪念堂,象征林肯任总统时所拥有的36个州。* [[洛杉磯]]** [[柯達劇院]]:位於[[好莱坞大道]]上,2001年11月9日啟用。由[[柯達]]公司贊助7500萬美元建成,並獲得命名權。現由洛杉磯市擁有,在2002年開始成為奧斯卡奖典礼的永久舉行地。** [[好萊塢星光大道]]:是條沿著美國[[好萊塢大道]]與藤街伸展的人行道 ,上面有2300多顆鑲有好萊塢商會追敬名人姓名的星形獎章,以紀念他們對娛樂工業的貢 ** [[比佛利山 (加利福尼亞州)|比佛利山]]:位於洛杉磯縣西邊的城市。比佛利山和鄰近的西好萊塢被洛杉磯市完全包圍。由比佛利山、洛杉磯的貝萊爾(Bel-Air)以及荷爾貝山(Holmby Hills)三個地區組成。這個區域的高級住宅區被稱為「白金三角」,许多明星现在或以前在此居住。 === 自然风光 ===<gallery mode="packed">File:DSCN4390 americanfalls e.jpg|纽约州尼亚加拉瀑布File:Everglades.jpg|[[佛羅里達州]]大沼澤地國家公園File:Bison near a hot spring in Yellowstone.JPG|黃石國家公園File:Grandcanyon view5.jpg|[[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大峽谷File:Redwoodfallentree.jpg|紅木國家公園裡的加州紅木林File:Olympic National Park coast.jpg|奧林匹克國家公園File:Great Smoky Mountains Overlook.JPG|大煙山國家公園File:1 yosemite valley tunnel view 2010.JPG|優勝美地國家公園File:Carlsbad Interior Formations.jpg|卡尔斯巴德洞窟国家公园File:Reflection in Wonder Lake.jpg|[[阿拉斯加州]]迪纳利国家公园和保留区File:Punaluu Beach Park, Big Island, Hawaii.jpg|夏威夷海滩</gallery>* [[美国国家公园]]** [[黃石國家公園]]:成立於1872年,是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位于中西部[[懷俄明州]]的西北角,並向西北方向延伸到愛達荷州和蒙大拿州,面積達7988平方公里。全球一半以上的間歇泉都在這裡,這些[[地熱]]奇觀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存在的證據。園內約有200多隻黑熊,100多隻灰熊。1978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科羅拉多大峽谷]]:位於[[亞利桑那州]]西北部,是[[科羅拉多河]]經過數百萬年以上的冲蚀而形成,色彩斑斓,峭壁险峻。大峽谷总长446公里,平均深度有1200公尺,寬度从0.5公里至29公里不等。[[大峽谷國家公園]]197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是全美最受歡迎的國家公園之一,據統計每年的参观人次約有400萬。** [[大沼澤地國家公園]]:位于[[佛羅里達州]]南部,內有十分豐富動植物資源。有當地獨有的橡樹、黃瓜、八角蓮、巴婆、野生橘、野生橡膠樹等植物特有種,也是水鳥、鱷魚、水獺等動物的樂園。1979年成为世界自然遺產。** [[紅木國家公園]]:位於加州北部太平洋岸,該公園保護了現存[[加州紅木]]林面積的45%。加州紅木是地球上最高的植物之一。除此之外,該國家公園還保護了一片茂草原(prairie)和一些文化遺址,以及長達37哩的原始海岸。1980年成为世界自然遺產。** [[奧林匹克國家公園]]:位於[[華盛頓州]]西北角的奧林匹克半島上,瀕臨太平洋,離[[西雅圖]]約有三至四小時車程。公園由雪山、溫帶雨林和海濱三部分組成,從海邊的溫暖潮濕到高山上的嚴寒,遊客可於同一次參觀經歷中,體會一年四季的氣候,以及相應的不同自然生態。1981年成為世界自然遺產。** [[大煙山國家公園]]:位於美國東部,跨越[[田納西州]]和[[北卡羅來納州]]。號稱是美東最後一片廣大的原始林,占地2100平方公里。由於公園內的海拔高度變化劇烈,加之降雨量充沛,因而使公園極富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公園也是[[切羅基人]]的世居地。由于441號公路橫貫公園,使得公園成為美國最多人遊覽的國家公園,2008年游客超过900万。1983年成为世界自然遺產。** [[優勝美地國家公園]]:位于加州中部,公園以其壯觀的花崗岩懸崖、瀑布、清澈的溪流、巨杉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聞名於世,超過95%的土地被指定為原生地域。1984年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每年有超過370万人次遊客造訪该公園,大多數是為了[[尤塞米提谷]]而來。** [[卡尔斯巴德洞窟国家公园]]:位于[[新墨西哥州]]东南部,超过117个洞穴,其中最大的一个长达120英里,洞穴居住着超过40万只墨西哥无尾蝙蝠和其他16个物种的动物。1995年列为世界自然遺產。* [[夏威夷]]海滩:美國唯一一個全部位於熱帶的州,由十九個主要的島嶼及珊瑚礁所組成。全部的島嶼原來都是由火山活動所形成。目前只有最大岛[[夏威夷島]]有火山活動。夏威夷的经济主要以觀光業为主,其美丽的热带风光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全世界各地游客。* [[尼亚加拉瀑布]]:[[尼亚加拉河]]连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並分隔美國紐約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在流经宽约350米的美國戈特岛(Goat Island)时跌入断崖,并一分为二形成两个瀑布:美国瀑布(American Falls,为小瀑布)和马蹄瀑布(Horseshoe Falls,大瀑布)。平均流量5720立方米/秒,与[[伊瓜苏瀑布]]和[[维多利亚瀑布]]并称为[[世界三大瀑布]]。它以美丽的景色、巨大的水利发电能力和极具挑战性的环境保护工程而闻名于世,是非常受游客欢迎的旅游景点。 == 其他方面 ===== 美國夢 ===[[File:Times Square 1-2.JPG|thumb|200px|纽约[[時報廣場]]的[[百老匯劇院]]区。]]{{Main|美國夢}} [[美国梦]](American Dream),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獲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透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通常這代表了人們在經濟上的成功或是企業家的精神<ref>Boritt, Gabor S. ''Lincoln and the Economics of the American Dream''. Page 1. December 1994.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ISBN 978-0-252-06445-6.</ref>。許多歐洲移民都是抱持著美國夢的理想前往美國的。 但少数人批評美國夢過度強調了物質財富在衡量勝利和快樂上扮演的角色。因為與其他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是,在美國擁有的經濟自由相當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當有限,這使得美國的社會流動性極大。從美國獨立直至19世紀末期,廣大的土地都無人居住和擁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佔據並投資和開墾。而到了[[工業革命]]時期,美國龐大的自然資源和先進的工業技術則使得快速的社會流動成为可能。{{Citation needed|time=2011-05-14T07:54:30+00:00}} === 人权状况 ==={{Main|美国人权}}{{See also|美国宪法修正案}} 美国开国元勋在制订宪法时就认为限制政府的权力是保证人民的自由的必要措施。[[权利法案]]的目的就是保护公民不受联邦政府侵犯。其中最著名的[[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修正案]]的目标是保护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宗教自由和其他的权利。其他的修正案保护公民受审判团审判的权利、不受无证件的搜查和扣押的权利等等各个方面。  西方世界各國普遍把美国看作人权领袖的模范,并认为上面文件所列举出来的权利是世界上人权中最重要的{{FACT}}. 美国政府自1940年代以来一直批评数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ref>{{cite web|url=http://365jia.cn/news/2012-05-27/88244D099365D077.html |title=多国批美人权报告颠倒黑白 |publisher=365jia.cn |date= |accessdate=2017-05-23}}</ref>。1970年代以来[[美国国务院]]也在其官网每年发布世界各国的详细人权报告<ref>{{cite web|url=http://www.state.gov/j/drl/hr/index.htm |title=Human Rights |publisher=State.gov |date= |accessdate=2017-05-23}}</ref><ref>{{cite web |url=http://chinese.usembassy-china.org.cn/hrr.html |title=人权报告 &#124; Embassy of the United States |publisher=Chinese.usembassy-china.org.cn |date=2016-09-27 |accessdate=2017-05-23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206174103/http://chinese.usembassy-china.org.cn/hrr.html |archivedate=2017-02-06 }}</ref>,因此也遭到被美国批评的国家的反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声称人权属于内政,并在美方公布数日后也发表美国人权报告作为反击。[[俄罗斯]]则举行美国人权听证会,认为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对盟国和敌对国实行明显的双重标准,人权已经成为美国干涉其他国家的政治工具<ref>{{cite web|url=http://www.csstoday.net/Item.aspx?id=28439 |title=俄罗斯首次发表人权状况报告抨击美国 |publisher=Csstoday.net |date= |accessdate=2017-05-23}}</ref>。新加坡外交部在对美国人权报告的回应中认为美国对新加坡使用了双重标准,并对美国保留关塔那摩监狱等美国人权问题上表示不解<ref>{{cite web|ur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8/17/c_123595114.htm |title=新加坡批评美国人权报告双重标准 |publisher=News.xinhuanet.com |date= |accessdate=2017-05-23}}</ref>。越南则批评美国基于偏见和错误的信息,对越南的人权状况作了不客观的评价,与越南的实际情况不符<ref>{{cite web|url=http://news.qq.com/a/20080314/004038.htm |title=越南批评美国2007年人权报告 |publisher=News.qq.com |date=1970-01-02 |accessdate=2017-05-23}}</ref>。[[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则认为美国国务院公布的人权报告是对玻利维亚内部事务的严重干涉,并称美国政府在伊拉克等世界范围内不奉行尊重人权政策的情况下,来谈论拉丁美洲以及玻利维亚的人权问题是没有道德的<ref>{{cite web|url=http://news.qq.com/a/20070407/001491.htm |title=玻利维亚总统批评美国人权报告 |publisher=News.qq.com |date=1970-01-02 |accessdate=2017-05-23}}</ref>。[[巴西]]外交部称巴西不承认美国国务院发表人权报告的合法性,并认为美国才是世界上侵犯人权最严重的国家<ref>{{cite web|url=http://gb.cri.cn/14558/2007/03/08/401@1486957.htm |title=巴西批评美国的国别人权报告 |publisher=Gb.cri.cn |date= |accessdate=2017-05-23}}</ref>。[[古巴]]、[[尼加拉瓜]]、[[朝鲜]]等国要求对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行动造成大量平民死伤进行调查,并审判相关责任人。[[印度]]、[[孟加拉国]]、[[南非]]、[[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指出,美国目前仅加入了约三分之一的国际人权保护公约,建议美国尽快批准和执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条约]]》、《[[儿童权利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等核心国际人权条约<ref>{{cite web|author=1507 |url=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5/13147520.html |title=美国人权状况遭多国批评 |publisher=World.people.com.cn |date=2010-11-07 |accessdate=2017-05-23}}</ref>。 美国对[[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态度冷淡。[[美国参议院]]通过法案决定,美国不会把其[[联合国会费]]中的任何款项交给人权理事会<ref>{{cite web|url=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7/09/14/001973136.shtml |title=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开会 美国国会发火为哪般 |publisher=News.enorth.com.cn |date= |accessdate=2017-05-23}}</ref>。 === 反美现象 === {{Main|反美情绪}}所谓“反美”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仇视美国的心态,但普遍不存在憑空反美,而存在某種因果關係,就反美而言比较极端的就是[[基地组织]]为代表的暴力袭击美国普通民众的[[恐怖主义|恐怖行为]]。 外部产生原因有以下三大因素:# 美国在世界範圍內憑藉其强大影響力,擴張其國家安全利益及價值觀,被政治與軍事敌对势力视为“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而有[[美國帝國主義]]一詞。# 敵對勢力憑藉[[美國國會]]中民主勢力的削弱,以宣稱其民主制度為偽民主# 美国对外经济贸易与对占领地的政策,往往只考虑美国自身的良性发展,并不考虑其政策对外的影响。 自身产生原因有以下三大因素:# 美國在其占領區內宣揚自身的人權和價值觀,但未充分考慮到當地風俗習慣,某些時候強加于人,易使人反感。# 美國雖然具有[[宗教自由]]和禁止[[種族歧視]],但由[[美國人]]大多信奉[[基督宗教]],于历史、政治以及包括[[九一一事件]]在内的恐怖事件等多重因素,美国社会中仍存在對某些宗教和種族的歧視现象,如[[亵渎古兰经|褻瀆]][[伊斯蘭教]]聖物《[[古蘭經]]》,以及有美国人拍攝诋毀和侮辱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電影《[[穆斯林的无知]]》,招致[[穆斯林]]反美浪潮。 ===部分意见==={{Cquote 2|毫無疑問的,蘇聯的垮台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http://www.britannica.com/ebi/article-230262 大英百科]}}{{Cquote 2|...(法國)外交部長Hubert Vedrine指出他將美國定義為一個「超級強國」(hyperpower),他以這一新名詞來稱呼他心目中「一個在所有領域都享有支配地位的國家」...<ref>{{cite web|last=Kolomatsky |first=Michael |url=http://www.iht.com/articles/1999/02/05/france.t_0.php |title=The New York Times - Breaking News, World News & Multimedia |publisher=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date= |accessdate=2017-05-23}}</ref>}}{{Cquote 2|無論今天的美國是否該被稱為一個帝國,最重要的是美國的確與歷史上的那些帝國相當類似。壓倒性的支配力量使美國經常遭遇敵意。<ref>{{cite web|url=http://www.foreignaffairs.org/20040701faessay83406/eliot-a-cohen/history-and-the-hyperpower.html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06-09-04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825044410/http://www.foreignaffairs.org/20040701faessay83406/eliot-a-cohen/history-and-the-hyperpower.html |archivedate=2006-08-25 }}</ref>}}{{Cquote 2|...(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均居世界首位...经济发展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国民经济总值占世界首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和服务贸易国...美国是世界第一军事大国...[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1/28/content_257426.htm 新华网:美国概况]}}{{Cquote 2|...冷戰的結束使美國成為自羅馬帝國以來都未曾出現過的強權...美國在高等教育、資訊科技、文化—包括音樂、電影、電視、和其他藝術上都是世界上的領導者...<ref>{{cite web |url=http://www.nwc.navy.mil/press/Review/2002/spring/art1-sp2.htm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06-09-03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905153532/http://www.nwc.navy.mil/press/Review/2002/spring/art1-sp2.htm |archivedate=2006-09-05 }}</ref>}} == 注释 =={{NoteFoot}} == 参考文献 ===== 引用 ==={{Reflist|colwidth=30em}} === 来源 ===* [http://www.voacantonese.com/content/canotnese-pkg-xyz-yhl-congress-swear-in-0106-2015-ry/2587494.html 美國新國會宣誓就職誓詞歷經修改] == 外部連結 =={{Sisterlinks|美国}} ;政府* [http://www.usa.gov/ 美国政府官方网站]* [http://www.whitehouse.gov/ 白宫网站]* [http://www.senate.gov/ 参议院网站]* [http://www.house.gov/ 众议院网站]* [http://www.supremecourtus.gov/ 美国最高法院网站] ;概览* {{CIA World Factbook link|us|美国}}* {{zh}}[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602183702/http://www.america.gov/mgck/ 美国参考] ;地图* {{Wikiatlas|the United States|美国}} == 參見 =={{Portal|美国|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svg}}* [[五月花号公约|五月花號公約]]* [[美國獨立宣言|美国独立宣言]]* [[美国政府]]* [[美国历史年表]]* [[美国宪法]]* [[美利堅聯盟國|美利坚联盟国]]* [[美国国旗]]* [[美帝国主义]] {{-}}{{Geographic Location|西北 = ([[阿拉斯加]])<br />[[白令海峡]]/{{RUS}}·[[北冰洋]]·[[北太平洋]]([[阿拉斯加湾]]·[[白令海]])|北 = {{CAN}}|東北 = {{CAN}}|西 = [[北太平洋]]|中央 = {{USA}}(本土)|東 = [[北大西洋]]|西南 = [[北太平洋]]([[夏威夷]])·{{MEX}} |南 = {{MEX}}·[[墨西哥湾]]|東南 = [[北大西洋]]·{{BHS}}·{{CUB}}<br />([[波多黎各]]和[[美属维尔京群岛]])<br />[[加勒比海]]·{{DOM}}·{{VGB}}}}{{美国索引|state=collapsed}}{{United States|state=collapsed}}{{America}}{{Navboxes|title = 國際組織成員|list1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G8}}{{世界貿易組織}}}}{{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United States}}[[Category:美国| ]][[Category:北美洲國家]][[Category:聯邦制國家]][[Category:联合国创始会员国]][[Category: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Category:超级大国]][[Category:核武國家]][[Category:1776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Category:1776年美國建立]]
[[newCategory: अमेरिका地理]][[Category:750 美洲史地總論]]
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