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纳德·斯图尔特·托马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罗纳德·斯图尔特·托马斯( Ronald StuartThomas,1913年3月29日 - 2000年9月25日),简称R.S托马斯 。出生于威尔斯的格拉摩根,格拉摩根(现在首府加的夫(Cardiff)),威尔士诗坛泰斗,二十世纪最强硬,最纯洁,最持久的抒情诗人之一。[1]
很多英国学者认为R.S.托马斯是20世纪继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S.艾略特)和威斯坦·休·奥登(W.H.奥登)之后最为优秀的以宗教为主题的诗人。[2]
1935年,毕业于威尔士班戈大学学院。
1964年,被授予女王诗歌金质奖章。
2000年9月25日,RS托马斯因心脏病去世。他的骨灰被埋在安格尔西-波马多(Porthmadog)圣约翰的土地上。在被任命为威尔士系名誉教授之后,在班戈大学的R.S Thomas学习中心的帮助下,他的遗产得以延续。
目录
会在被自己遗忘很久之后,被人们铭记。
1936年,在威尔士教堂任职,并在几个教区任职。
1942年,托马斯被调至蒙哥马利郡的莫那文(Manafon),升职为那里的牧区长。
1946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展现了他朴素的风格。蒙哥马利郡的山区在这里成了他诗歌中的主要风景,还帮助他建立了诗人的荣誉。
1954年,托马斯到阿伯里斯特威斯(Aberystwyth)附近的伊格维斯法赫(Eglwys-fach)担任教区牧师。
1967年,他又向西调到更偏远的利恩半岛(Lleyn)顶端,担任阿伯达伦(Aberdaron)的教区牧师。
1978年,退休后,他与妻子继续在半岛上居住了十五年,他们的萨恩山庄(Sarn-y-Plas)是位于阿伯达伦附近的一栋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小石屋(Plas-yn-Rhiw),俯临一个人迹罕至、环境幽静的海湾。在利恩半岛上托马斯的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3]
20世纪的精神人物—R.S.托马斯
20世纪的威尔斯英语诗坛,R.S.托马斯是继狄兰·汤玛斯(Dylan Thomas)之后又一位饮誉世界的诗人。他生活简朴,终生隐居乡野,其诗也与其人一样拙朴,冷峻肃穆,厚重深刻。
荒山中辛勤劳作的威尔斯农民
威尔斯山区农民过的是一种古老而又真实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扎根在威尔斯乡村文化的律动中。
埃古·普里瑟赫(Iago Prytherch)是诗人在早期诗歌中创造出来的一个普通形象(直接写普里瑟赫的诗共有19首),代表著在荒山中辛勤劳作的威尔斯农民。
更在于从他们身上发掘出一种闪光的东西,即传统的威尔斯乡村文化价值观,希望以此应对英格兰化的社会进程,抵抗消费主义和市场价值的入侵,恢复威尔斯乡村的田园诗意。
一生都在威尔士当牧师的诗人
托马斯的父母都是威尔斯人,但他们不讲威尔斯语,这在上个世纪初的威尔斯特别是南部威尔斯是一种普遍现象,是工业经济发展导致的一种结果。托马斯从小是英语环境下长大的,受的是英语文化的教育。成年后有著强烈民族意识的他对此耿耿于怀。
他的《想起就令他心伤》这样写道:
我生来
就得接受他们
肮脏的喂养,吮吸他们的话语
和母亲受感染的
乳汁,所以无论我现在呕出
什么,仍旧是他们的东西。
上帝总是隐而不见,沉默相待
将他的问题“一一钉在那个无人的十字架上”(《在教堂上》)。通过西进回归到自己心灵中那个真正的威尔斯家园后,他开始对隐身的沉默的上帝进行潜心探索。
神性的种子孕育于自然之中
在托马斯看来中,神性的种子孕育于自然之中,自然是上帝与人交流的一种媒质(见《沼泽》《活的》《突然》《明亮的田野》《利恩的灌木丛》等),只有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悟到上帝通过自然传递的讯息,与他同在。但要接近上帝,在上帝的沉默中得到对他的信念谈何容易,上帝总是不在场,故意隐藏在黑暗中,待快要接近他时,他又离开了,只留下他的回音和脚印(见《经由否定》《缺席》等)。
从自身之外的物质,回到了自身之内
在参悟上帝的过程中,托马斯体会了先贤奥古斯丁的“恐惧”。
认识到要寻求真理,我们必须从自身之外的物质世界回到了自身之内,向内旅行,从肉体回到灵魂。
家庭
第一任妻子
米尔德里德·爱尔德里奇(Mildred Eldridge)1940年,结婚。
1991年,爱尔德里奇因病去世。
第二任妻子
贝蒂·维农(Betty Vernon)1995年,结婚。回到安格尔西居住。
两人都已过耋耄之年,却也如诗般焕发出一首令人迷惑的夕阳恋情。
诗作
农 村
谈不上街道,房子太少了,
只有一条小道
从唯一的酒店到唯一的铺子,
再不前进,消失在山顶,
山也不高,侵蚀著它的
是多年积累的绿色波涛,
草不断生长,越来越接近
这过去时间的最后据点。
很少发生什么;一条黑狗
在阳光里咬跳蚤就算是
历史大事。倒是有姑娘
挨门走过,她那速度超过这平淡日子两重尺寸。
那么停住吧,村子,因为围绕著你
慢慢转动著一整个世界,
辽阔而富于意义,不亚于伟大的
柏拉图孤寂心灵的任何构想。
RS托马斯,把村子提高到了可与柏拉图的思想相媲美的地位,这其中带著极其强烈的他对农村的肯定。
威尔士的山村是落后的,小地方的人过日子没有什么波澜,“一条黑狗/在阳光里咬跳蚤就算是/历史大事”,这种颇具戏剧性的描写有著极强的感染力,农村生活的平凡、农村人的无聊,都在这一句似无心的话语中表现出来。[4]
著作
托马斯生前一共出版了27本诗集,大约1600多首诗,多次获得各种诗歌奖项。
1996年,R.S托马斯以83岁的高龄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尽管他输给了Seamus Heaney,后者后来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致敬中,向R.S托马斯致敬。
早期诗歌
《田野之石》(1946)
《一年之交:1942- 1954 年的诗歌》(1955年)中的歌曲包含了对威尔士人民及其纯朴家园的严厉批评,但越来越富有同情心。
《晚饭的诗歌》(1958年),从他的诗歌主题保持不变,但他的问题变得更加具体,他的讽刺更加痛苦,同情心更加深刻。
晚期作品
《通行之路》(The Way of It,1977)
《频率》(Frequencies,1978),
《从现在到现在》(Before Here and Now,1981)
《后来的诗集1972–1982》(1983)
《RS托马斯诗集1945–1990》(1993年)出版。是诗人75岁之后出版的五本诗集。[5]
托马斯悲痛地嘲笑文化衰败时,他并非没有希望。影响他的教区居民,他的国家和现代世界。
托马斯虽然是一位热情的威尔士民族主义者,却学会了只在三十多岁时讲威尔士语,并且不习惯用那种舌头写诗。
《自传论文集》
《回声慢慢》(The Echo Returns Slow)《自传论文集》(1985)是一本用威尔士语撰写。
自传性诗文集中说道,他住在威尔士西北端的利恩半岛上,极不欢迎汽车和飞机的到来。托马斯不喜欢现代文明,他甚至拒绝使用洗衣机,他说那是来自魔鬼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