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罗素」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经济
(added Category:英國人 using HotCat
行 44: 行 44: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REFLIST}}
 
{{REFLIST}}
 +
 +
[[Category:英國人]]

於 2020年2月24日 (一) 23:15 的修訂

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
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
原文名 Yammie Nam
出生 1872年5月18日
英國蒙茅斯郡特雷勒克
逝世 1970年2月2日
國籍 英國
職業 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
知名作品 《西方哲學史》
《心的分析》

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英國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20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活動家之一,分析哲學主要創始人。羅素不僅在哲學、邏輯和數學上成就顯著,而且在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和文學等許多領域都有建樹。

人物簡介

羅素1872年出生於英國威爾士的一個貴族家庭,祖父約翰·羅素勳爵在1840年代曾兩次出任英國首相,父親安伯雷子爵(Viscount Amberley)是一名無神論者。羅素的母親也出生貴族,她在羅素2歲時便去世了,2年後,羅素的父親也去世。羅素是這個輝格党家庭的第二個兒子,他的教父是哲學家約翰·斯圖亞特·彌爾。

1883年開始,從其兄弗蘭克歐幾里德數學。在家庭教師輔導下學習。開始哲學思辨,尤其在宗教問題上。悄悄寫下自己的想法在一家雜誌發表。 1890年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大學前三年,他專攻數學,獲數學榮譽學位考試的第七名。 1894年,參加倫理學榮譽學位考試。

1905年,描述理論首獲成功。1907年競選議員失敗。1908年成為皇家學會會員。 1910年,任劍橋大學講師。1920年,訪問俄國和中國,並在北京講學一年。 1921年訪問中國和日本。在倫敦和中國講演"心之分析"。

1949年,被授予勳章。為威斯敏斯特學院演講"原子能與歐洲問題"。 1950年,因積極參加世界和平運動,反對核戰爭,他的作品《哲學問題》獲"諾貝爾文學獎"。

主要貢獻

政治

羅素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但他反對一切反抗行為所懷有的那種天生的激進態度和同志感情,卻使他對社會主義者反抗貧困的鬥爭深表同情,因而他的自由主義並不是古典自由主義,而是具有濃厚社會主義傾向的自由主義。正是由於羅素的主張對自由的限制,他甚至把自己說成是社會主義者。他早期的兩部嚴肅的政治理論著作分別於1916年和1918年出版的《社會重建原則》和《自由之路》。在這些書中,羅素提倡一種基爾特社會主義,這種體系有一個要求,即工人管理工業,而不是由政府管理。羅素認為,國家權力是一種勢在必行的惡,應該被限制,他還把"國家權力過大"看作"現代世界不幸的根源"。

哲學

作為一位哲學家,羅素的思想大致經歷了絕對唯心主義、邏輯原子論、新實在論、中立一元論等幾個階段,主要貢獻在數理邏輯方面,由此出發建立了邏輯原子論和新實在論,使他成為現代分析哲學創始人之一。

邏輯學

作為一位邏輯學家,羅素在數學邏輯方面具有巨大的貢獻,他和懷特海共同寫就了《數學原理》一書,被公認為是現代數理邏輯的基礎,他所提出的"羅素悖論"推動了20世紀邏輯學的發展,他所主張的邏輯主義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數學歷史的發展。

歷史

絕大多數分析哲學家缺乏歷史感,忽視歷史問題和歷史研究,而羅素卻對歷史和歷史理論終生嗜之不倦。他寫過幾十篇歷史論文和散布歷史專著,這三部是:《自由和組織》《1902-1914年協約國政策》和《西方哲學史》。其中,《西方哲學史》 [1]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哲學史著作》。

經濟

在《悠閒頌》(1935)中,羅素比凱恩斯先行一步,向那些總是一味讚揚節儉反對消費的傳統經濟學家挑戰。他寫道:"只要一個人把他的收入用於消費,那麼他也就是把麵包送到別人嘴裡。......從這個觀點來看,真正的惡棍乃是節儉的人。"他認為"節儉這可惡的罪行"是能夠導致失業的。

教育

羅素對教育理論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貢獻。他指出:"教育應該培養求真理的願望,而不是相信某種特殊的信條就是真理。"他主張的教育方法,應"減少很快的講授而多事於討論,給學生以更多的機會使他們受到鼓勵來發表自己的意見,更多地嘗試使教育的內容能使學生感到一些興趣"。對於教師來說,"不僅不應當要求教師發表千篇一律的意見,而且要儘可能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教師各抒己見是健全的教育所必不可少的"。他認為教育不應該是使人輕信的教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