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荃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繆荃孫 | |
---|---|
出生 | 1844年9月20日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晚號藝風老人 |
職業 | 中國近代藏書家 |
知名作品 |
|
繆荃孫,(1844.9.20 -1919.12.22),字炎之,又字筱珊,晚號藝風老人,江蘇江陰申港鎮繆家村人。中國近代藏書家、校勘家、教育家、目錄學家、史學家、方志學家、金石家[1]。我國文化教育科技界尊稱他為中國近代圖書館的鼻祖。清光緒年間進士。繆荃孫幼承家學,11歲修畢五經。17歲時太平軍進江陰,侍繼母避兵淮安,麗正書院肄業,習文字學、訓詁學和音韻學。21歲舉家遷居成都,習文史,考訂文字。24歲應四川鄉試中舉。1876年33歲時會試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此後事編撰校勘十餘年。
生平簡介
繆荃孫出身於官宦家庭,生而聰穎,幼承家學,11歲已 讀完儒家五經。
清光緒丙子(1876年)考中進士,
1888年任南菁書院山長。
1891年掌濼源書院。
1894年任南京鐘山書院山長,兼掌常州龍城書院。
1901年任江楚編譯局總纂。
1902年,鐘山書院改為江南高等學堂,任學堂監督。癸卯新學制實施後,廢古江寧府學,兩江總督府擬在江寧"先辦一大師範學堂,以為學務全局之綱領",1902年5月出任學堂總稽查,負責籌建江南最高學府三江師範學堂,並與徐乃昌、柳詒徵等七教席赴東洋考察學務,學堂遂仿日本東京大學,在南京國子監舊址築校,以後更名兩江師範及復建南京高師,為南京大學近代校史之開端。
1907年受聘籌建江南圖書館(今南京圖書館),出任總辦。
1909年受聘創辦北京京師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任正監督。
1914年任清史總纂。
1919年12月22日在上海逝世。
成就及貢獻
著名方志學家
張之洞總纂《順天府志》,招之相助,發凡起例,皆出於他。七年編成,時推巨著。清廷開館修史,應國史館總裁潘文勤所請,編輯清史儒林、文苑、循吏、孝友、隱逸5傳。初為分纂,再任總纂。後因在評價紀大奎(1746一1825)對經學貢獻上,與掌院徐桐相左,因紀寫過關於《易經》論文,主旨謂《易經》用於占卜,而極少評價該書本身,故繆氏認為,紀大奎應視為星相家而非學者。「易有經學之易,有術數之易,朱子注參同契,四庫列之道家,而不入經部;大奎未可補入儒林」。由於觀點不同,繆在翰林院備受徐桐壓制。他就憤而辭職,遂於光緒十九年張之洞聞而招之,至武漢重修《湖北通志》。民國三年(1914年),趙爾巽在北京負責重開清史館,特聘繆荃孫為清史總纂,草擬全史凡例,並負責儒林、文苑、循吏、孝友、隱逸、土司、明遺臣七傳的編寫。《江蘇通志》重議開局,被請擬訂碑銘大綱,自發家藏拓本10800多種,編錄考訂,一手成之。四年江陰續修縣誌,被推為總纂,親定大綱,延邑中通才任分纂,自總其成。八年秋,《江陰縣續志》、《江蘇通志·金石卷》同時告成。於是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在上海寓所與世長逝。故《江陰縣續志》為其絕筆之作,此志刊行後,成為一代名志,為廣大方志家所推崇。
偉大的教育家
繆荃孫在編輯清史,任國史館總纂時因持論見忌於繼任總裁、大學士徐桐,趁繼母病故,於清光緒十四年奉柩歸里。應江蘇學政王先謙聘為南菁書院掌教,分經學、詞章,與定海黃元同先生分任之。守喪三年,期滿除服,去山東掌教濼源書院。清光緒二十年張之洞任兩江總督,聘繆荃孫為南京鐘山書院山長,兼領常州龍成書院山長之職,講學之外,編刻叢書,日事校勘,搶救古籍,成績斐然。八國聯軍之役,列強宰割中國,危機日甚一日,張之洞集東南名流於武昌討論,繆荃孫應邀前往,為推行洋務,張之洞設江楚編譯局,由繆荃孫主持局務。由於新學興起,翌年7月,改鐘山書院為江南高等學堂,任監督(校長),兼領中、小學堂。為改革教育,十二月親赴日本考察學務。從日歸後,他親自參與商定課程,編寫課本,採取中西之學兼重,訪聘真才實學的教員,講述教授管理之法。第一屆畢業生頗有明達通才,為士林所敬重和取法,清特詔加為四品卿銜。後因為專門創辦江南圖書館之需要,辭去學堂監督職務。
傑出的目錄學家
宣統二年(1910年)繆荃孫奉調去北京,在創辦京師圖書館任正監督期間,親自清理秘閣藏書,分類清理內閣大庫珍本,纂成《善本書目》8卷,《各省志書目》4卷等,時江蘇議修通志,被延為總纂,定例分授協纂諸人,定期編輯。同時,廣購圖書館古籍,集刻京師藏書目錄。,1912年,民國成立後,他移居上海,繼續從事目錄學的研究,著書立說,前後撰有《藝風堂文集》、《藝風堂藏書記》、《藝風堂友朋書扎》、《清學部圖書館善本目錄》、《清學部圖書館方志目》、《藝風堂金石文字目》、《南北朝名臣年表》、《近代文學大綱》等,不下二百餘卷。戊申(1908年)張之洞負責學部,奏請繆荃孫調北京創辦京師圖書館,任館長之職,時圖書館尚未建造,暫時借城北積水潭廣化寺為儲書之所,同時,籌備基建,聘請館員,一手創成京師圖書館,並重價購買了姚覲元的私人藏書,以充實京師圖書館之藏書。辛亥革命爆發後,繆荃孫辭歸南返,寓居上海後,他仍建議並協助盛宣懷在滬搜輯《常州先哲遺書》,創建愚齋藏書樓,刊印《愚齋府稿》,廣收圖書,從而保存了大量古籍。並倡結詩社,整理舊籍,購書刻書,自己節衣縮食,創建藝風堂,藏書金石古董11000件,保護了大量古籍、古董不致流失,為後人保存了大量精神財富,顯示了一位愛國者的高尚情操。縱觀繆荃孫之一生,他不僅是一位博學通儒,著作等身,其學問造詣是多方面的,不愧為是歷史學家、方志學家、目錄學家、藏書家、金石家、教育家,更重要的是他在中國圖書事業上有着不可磨滅的貢獻。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人們研究學問,問津科技,都離不開圖書,書籍幾乎成了文化與學術的同義詞。繆荃孫創辦了南北兩京圖書館,自己創建了藝風堂,為盛宣懷創造了愚齋藏書樓,他是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的奠基人,譽稱為中國近代圖書館之父。[2]
個人著作
自編有《藝風堂藏書記》、《續記》、《再續記》,輯校過明徐勃(字惟起,明代藏書家)《紅雨樓題跋》、清錢曾《讀書敏求記》、黃丕烈《堯圃藏書題識》,並為江南(今南京)和京師(今北京)圖書館編制書目,自己輯刻有《雲自在龕叢書》、《對雨樓叢書》、《藕香零拾》、《煙畫東堂小品》等。除此之外,他還編過方志、目錄,曾任幾個省志和縣誌的總纂或纂修;他收藏的金石碑帖、拓本有上萬種,且編有《藝風堂藏金石文字》18卷,《金石分地編》24卷,擬補王昶《金石萃編》而未成。他承襲乾嘉學派以漢學為歸,有《藝風堂文集》等多種詩文集傳世。 《書目答問》光緒二年刊成,署張之洞,實繆荃蓀代撰。見《藝風堂自訂年譜》。柳詒徵是繆荃孫弟子,他說:"文襄之書,故繆藝風師代撰。"(《書目答問補正·序》)。范希曾也說:"張氏《書目答問》,出繆筱珊先生之手。"(《書目答問補正·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