缨冠蜂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缨冠蜂鸟(学名:Lophornis ornatus)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蜂鸟之一,体长仅6.6厘米,重约2.3克。
背部铜绿色,额及下体绿色。臀部具白色条纹,飞行时尤显。
缨冠蜂鸟的红褐色冠羽呈火炬状,不算长,非常醒目。
冠羽与脸颊突起的橙色或红色的缨羽为该鸟主要特征,缨羽在阳光照射下呈现金属光泽。
分布于南美洲中北部。缨冠蜂鸟以各种花的花蜜为食,
偶尔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不惧生人,易于接近。
在枝上经常做出一些憨态可笑的动作,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种蜂鸟。[1]
繁殖方式
独栖性鸟种,繁殖期配对。雄鸟在雌鸟前以“U”形飞翔求偶。交尾后,雄鸟立刻飞离。雄鸟不参与选址营巢和抚育后代。
雌鸟单独营巢,巢由植物纤维编制而成,呈杯状,外饰以青苔作伪装。
整个鸟巢被置于隐秘的灌丛或小乔木上(距地约2米的枝叉上)。
垫窝材料通常是较柔软的植物纤维、动物毛发和羽绒,并用蜘蛛丝和其他粘着材料进行结构强化,
给鸟巢以两倍伸缩的弹性,为雏鸟将来的成长留够空间。
平均每窝产卵1~3枚(通常2枚),卵白色。由雌鸟单独孵卵,孵卵期13~14天。
雄鸟负责巢域警戒。刚孵出的雏鸟眼未开启,无法活动,由雌鸟照顾饮食(食物主要为半消化的昆虫,
因为花蜜无法为雏鸟提供足够的蛋白质),雌鸟用长嘴将食物喂入雏鸟的喉咙,这样食物可直接落进它们的胃里。
同其他蜂鸟的情况类似,雏鸟仅由亲鸟抚育1~2周,随后被遗弃在巢中,
小家伙们甚至要单独熬过约12天的寒夜。雏鸟出生19~20天后羽毛丰满,
可离巢活动。[2]
形态特征
雄鸟嘴喙短直呈红色,先端黑色。颈侧有几簇深褐色或橙色的羽毛呈放射状外延,上具黑色点斑。
羽冠深褐色或橙色。背部铜绿色,腰、胁有白色纹带。额及羽下绿色。尾羽红褐色,具金属光泽。
雌鸟颈侧无深褐色或橙色的饰羽,也无羽冠,该部分全为绿色。羽下红褐色。
腹部颜色偏淡。尾铜绿色,且杂有暗淡斑纹,尾端白色。
雄性幼鸟类似雌鸟,但喉部白色,有暗斑。腰白色;额微红。接近成熟期的幼鸟颈部有细微羽缨。
成鸟平均体长6.6~8cm(包括尾长);重约2.3g。
栖息环境
栖息于潮湿森林的边缘、灌木丛和热带稀树草原以及花园、种植园等人工耕种区。常见于空旷的野外。
生活习性
缨冠蜂鸟主要以树木、草本植物、灌木和附生植物上所开的各种色彩鲜艳、有香味花朵的花蜜为食。
青睐高糖量的花蜜,能在某区域挑选出含高能量的花朵并专门守护。
它们尾巴上翘着悬停半空,伸展如吸管一般的长舌头采啄花蜜,每秒舔食多达13次。采食期间,偶尔会吊在花上。
会拜访当地提供糖水的蜂鸟喂食器,悬停或栖立在水槽或喷水器的边缘,啜饮里面的糖水。
缨冠蜂鸟也捕食小型蜘蛛和昆虫,以保证足够的蛋白质供应,特别在育雏期,此类蛋白质可确保幼鸟的正常生长。
通常突袭飞行中昆虫,而停驻枝叶间或受困蜘蛛网的也不能幸免。筑巢期的雌鸟,每天捕捉昆虫多达2,000只。
雄鸟圈定捕食区域,闯入领地的其他雄性和大型昆虫(比如大黄蜂、天蛾等)都会被驱离。
它们通过空中飞行和威吓行为保护自己的领地。
该鸟在原产地作局部和季节性的迁徙。
分布范围
原产地:巴西、法属圭亚那、圭亚那、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委内瑞拉。
繁殖地分布于委内瑞拉东部、特立尼达岛、圭亚那地区和巴西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