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绿釉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绿釉陶是四川著名产品。因采用“孔雀绿石”配料而得名。产品呈宝石绿色,清爽素雅。叩之有金属清脆的声响。釉不含铅,无毒、无味、耐高温、耐酸碱,在川陶中独具一格。八十年代初,在四川美术学院协助下,发展了多种花釉,如雨点釉铁红釉、粉蓝釉等。产品由原来的十多种增加到二百多种,产品中有:富有民族风格的龙凤酒具,小巧玲珑的变形动物,造型各异的花瓶、花插、壁挂、台灯、茶具、笔洗等。

会理绿陶主要的原材料为白泥陶土,以特殊工艺制作,釉色用天然孔雀石碾制成浆再加谷糠灰浆、坯浆制成。经验丰富的釉工配制出的绿釉,烧成后碧绿、晶莹,极为光亮。在各种温度下,可出现墨绿、碧绿以及别称“青菜绿”等不同色调。因其色呈绿色,独具特色,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绿陶”。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公告“会理绿陶”获准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这标志着“会理绿陶”有了一张标志,其特定人文技艺和自然资源价值的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对推动会理绿陶发展具有深远意义。[1]

[]

工艺特色

会理的陶瓷业能逾数百年而兴盛不衰,溯其根源在于本地丰富的原材料和独特的釉色原料,还有历代能工巧匠的精湛工艺。会理陶瓷资源丰富,盛产优质陶土、高温粘土、高岭土、金、银、铜、镍等有色矿产釉料和木材、燃煤等。会理的陶釉采用一次上釉高温(1300℃左右)烧制,形成了主色“绿、红、黄”的高温三彩。从历代墓葬出土的陶瓷器物和窑址挖掘的陶瓷残片来看,会理陶艺从早期的碗、罐、杯、盘、盆、缸等日常生活用品逐渐发展到后来的钵、壶、瓶、盂、人物、鸟兽等工艺品。从单纯使用土子(二氧化锰)绘制三方纹或二方连续带图案,到使用孔雀石(铜矿石)、明珠料、青花料为釉料,烧制绿釉、青花器皿,再发展到后来创造性使用金、银、铜、铁、钒、钛、钴、锰、镍等有色金属矿石为釉料,烧制出翠绿、碧绿、粉蓝、铁红、黑金沙雨点、冰花、土黄、板栗等四十余种釉色,仿古件、飞禽走兽、人物花鸟等三百七十多种美术陶瓷产品。其日常陶瓷用品古朴简洁,结实耐用,价廉物美;而制作的人物花鸟、瓶、鼎、尊等工艺品因釉色晶莹光洁,立意浑厚古雅,色泽凝重斑斓,造型优美大方而深受群众喜爱。

工艺流程 一、制泥

会理陶的胎料主要产于距县城约15公里的原会理美术陶厂的后山――白泥山,山上有原生粘土和二次沉积泥,泥料的配制十分灵活,一般按陶器造型的需要选择以粘土或二次沉积泥为主料,也可将二者混合作为主料,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泡沙石,助溶剂等配料,再经过洗选、粉碎、过筛、清洗、沉降、压液、练泥、陈腐。会理泥料的可塑性很大,在成型时需根据器型大小选择粗或精细泥料。

二、制坯

会理陶的坯体主要是通过拉坯成型或注浆成型,拉坯成型的传统会理陶使用的是比较原始的慢速轮制工具。会理常年多风,气候干燥且日照时间长,使得注浆成型的效率非常高。当地陶厂和一些陶艺作坊都存有数以万计的石膏模子。在制坯时要充分考虑到坯子阴干和烧制后的收缩比,根据不同器型大小需要和泥料的软硬程度适当进行放尺。除了拉坯成型和注浆成型,还可以通过手工捏制法,盘筑法,打泥片,印坯等方式制坯。


三、修坯

为了使会理陶的表面更加光洁、细腻,便于施釉,需要对其进行修坯。成形后的会理陶坯必须进行干燥,当坯体有一定的强度时,即当地人称为“牛皮坯”(坯子的颜色呈现为牛皮纸般的暗黄色),即可开始修坯。

四、施釉


会理陶施釉之前必须清洁坯体后才可上釉。会理陶常用的施釉方法有浸釉,喷釉,浇釉,刷釉、荡釉等,有时打破常规的施釉方法会得到不少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会理陶的釉色多以乳浊釉为主,釉浆的覆盖力很强。在施釉之前要充分了解各种釉色的特点,注意釉色的收缩率和流动性。

五、烧制

经过成形,干燥,修坯,施釉后的半成品,必须要经过高温烧制才为成品。早期会理陶是在依山势而建的阶梯龙窑中烧制,烧窑所用燃料是当地的木柴、松柴等,窑具种类主要有间隔器(支钉,当地人称为抱母鸡籽)、匣钵等。会理美术陶厂于1977年引进推板窑,批量生产工艺陶,但烧制费工费料,且成品率也不高,所以通常使用电窑或气窑。会理陶的烧成温度在1200~1270℃左右,烧制的温度根据各种釉色的需要而变化,烧制的时间在8~10个小时。由于当地优质而稳定的胎料、釉料及当地陶工的高超技艺,会理陶得以在氧化气氛中一次性高温烧成。成品的收缩率大概在20%。

艺术特点 会理陶属于民窑生产,生产工艺不受任何束缚,工匠艺人均来自民间,生产随心所欲,产品多为满足大众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些产品不免粗糙,但有一股沉稳、古拙的气息。会理陶的产品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得以畅销云南、四川的很多地区。

会理陶采用高温无铅釉彩烧制,釉层玻化,坯体瓷化,属于日本等国称为“炻器”的范围。会理陶的最大特色是其釉料以会理当地的天然矿石为主要发色原料,釉色烧成稳定,光洁度高,釉面效果浑厚素雅,自然纯朴。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为釉料的配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会理陶的釉色自宋末元初发展到已有几百个种类,上千种釉面效果。按色彩来分可归纳出八个釉系,分别是绿釉系、红釉系、黑釉系、金沙釉系、乳白釉系、黄釉系、花釉系、结晶釉系。

会理绿陶

“前有唐宋青瓷,后有明清绿瓷。”会理制陶业历史久远,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了陶器。会理制陶始于唐盛于明。因为是用孔雀石配方烧制而成绿釉陶,故有“会理绿陶”美誉,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绿陶。

据专家考证,会理烧制的绿釉陶的历史可追溯到宋朝,历经数百年在民间兴盛不衰,至今,仍有民间人士传承祖辈工艺手工制作绿陶。因其釉色意境,会理绿陶深受各界赞扬和珍爱,产品远销美国、新加坡、黎巴嫩、日报及中国香港、澳门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件绿陶产品的诞生,首先要选用会理当地的天然泥巴晒干,加水成泥,然后加入白砂石、粘土,再加水拌匀制成浆,干燥后而得坯泥。坯泥就可用来制作各种造型,如茶杯、陶罐、酒具等。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制釉。使用金、银、铜、、钒、钛、钴、锰、镍等有色金属矿石为釉料,将矿石粉碎制成浆,经过淘洗,和入不同颜色的矿石浆水,就制成不同颜色的釉。老韩说:“绿陶以釉色取胜,我研制的釉色如今有近千种,可烧制出翠绿、铁红、碧绿、土黄、粉蓝、雨点等四十余种釉色。”

经过修坯、脱坯,就可把釉上到坯上,完后入窑烧制。老韩说:“绿陶都是一次上釉,高温烧成。”老韩家有11个土窑,都是仿制古代的窑建成,由于他的父亲、师傅、师祖等都是以制陶为业,老韩也因此掌握了精湛娴熟的工艺。每一窑都采用1300度左右的高温烧制,经过50小时的烧制,即可出炉。出炉后的产品主色为“绿、红、黄、黑”。

会理绿陶特殊的工艺是用陶的原材料(即高温粘土)制作,用瓷的工艺(即达1200度以上的高温)成型烧造。一般陶都是低温烧制,高温下会熔融。而会理绿陶却是高温烧制,达1260度以上,像烧瓷一样的温度。它与瓷不同是作胎原材料不同:瓷是瓷土,而它是陶土。这就是会理绿陶的又一特殊之处。会理绿陶都是一次上釉高温烧成,是致密烧结,所以它的总气孔率和吸水率与瓷器一样都非常低,声音清脆,属精陶。而且高温釉不含铅,无毒无害、耐高温、耐酸碱,所以人们对会理绿陶又引申了一层绿色环保之意,‘绿陶’的‘绿’就有了双重意思。

地理位置

会理县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示范区腹心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1°52′~102°38′,北纬26°5′~27°12′,县城距州府所在地西昌市180公里。东部和北部分别与会东、宁南、德昌县相邻;西与攀枝花市仁和区及盐边县、米易县接壤;南与楚雄州元谋县、武定县,昆明市禄劝县隔金沙江相望,辖元面积4527.73平方公里,共有人口43.91万(2012年)。

会理县,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历来是川滇两省交界的军事和经济重镇,是川滇两省商旅物资的集散地,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从县境南北贯通达100多公里,途经44个乡镇,会理县城是这条古道的重要驿站,素有“川滇锁钥”的美誉。

2011年11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将会理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1年,会理县成为中国第118个、四川省第8个、凉山彝族自治州第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