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绵拳」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 次修訂)
行 1: 行 1:
 
[[File:绵拳7.jpg|320px|缩略图|右|<big>绵拳</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3/3d4025a29cba4c9e94a9a95f63828a77.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94100783_174721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File:绵拳7.jpg|320px|缩略图|右|<big>绵拳</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3/3d4025a29cba4c9e94a9a95f63828a77.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94100783_174721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绵拳是一种均匀柔和、圆活连贯、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属于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的运动柔似棉花,形意相随,连绵不断,动作运行处处为弧形,同时劲力寓于其中,舒展沉实,得势则刚,击人以寸劲,实用性强。
+
''' 绵拳''' 是一种均匀柔和、圆活连贯、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属于[[ 上海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之一。它的运动柔似棉花,形意相随,连绵不断,动作运行处处为弧形,同时劲力寓于其中,舒展沉实,得势则刚,击人以寸劲,实用性强。
  
2014年11月11日,绵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4年11月11日,绵拳经[[ 国务院]] 批准列入第四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ref>[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3891 绵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ref>
  
 
==历史源流==
 
==历史源流==
行 9: 行 9:
 
 绵拳起源于何时、何地、由何人所创,至今尚难找到确凿的证据。但是通过上海绵拳代表人物孙福海之子——孙长根、弟子孙宝庆的回忆,可以确定在上海最早传播绵拳的人是孙福海的师父孟光银。1920年前后,孟光银来到上海传授绵拳,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完善。
 
 绵拳起源于何时、何地、由何人所创,至今尚难找到确凿的证据。但是通过上海绵拳代表人物孙福海之子——孙长根、弟子孙宝庆的回忆,可以确定在上海最早传播绵拳的人是孙福海的师父孟光银。1920年前后,孟光银来到上海传授绵拳,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完善。
  
 孟光银(原名孟招德,又名孟关宇或孟关雨),原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沧州顺德镖局的镖师,主要在山东、河南两地走镖,后拜一位经商的老翁学拳而得绵拳。这在清末民初武术家吴志青所撰写的《太极正宗》中收录的《向恺然先生练太极拳之经验》一文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
 孟光银(原名孟招德,又名孟关宇或孟关雨),原是[[ 清朝]] 同治、[[ 光绪]] 年间沧州顺德镖局的镖师,主要在[[ 山东]] [[ 河南]] 两地走镖,后拜一位经商的老翁学拳而得绵拳。这在清末民初武术家吴志青所撰写的《太极正宗》中收录的《向恺然先生练太极拳之经验》一文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上海李瑞九家曾聘有拳术教师孟某,所擅长之拳称绵拳,共有八路架式,亦有两人推手法,用意颇似太极。闻孟某少时,在山东、河南之间保镳为业,富有膂力,尤善单刀,其名颇显。孟年少气盛,自负其技睥睨侪辈,一日携镳投宿於旅店,与同道者谈武艺,有旁若无人之概。忽有同宿一须发皓然之老叟在旁冷笑,鄙视之意现於颜色。孟不能堪,忿然谓叟曰:若龙钟似此,岂亦能武,将毋倚老卖老,以为我没奈何乎?叟从容曰:强中更有强中手,武艺谁敢称能,因见汝年轻,不知天高地厚,故不自觉其笑之出於鼻也,怒将何为?孟益不能忍,必欲与叟较,叟亦不辞。孟方出手,已跌数步,意不测叟以何种手法,能跌人如此乾脆。孟初以叟年迈,恐其不胜技击,故出手未尽其长。至此,乃以全力赴之,不料一迎叟身,手脚如被蛛网缠缚,有力无所施,欲跳脱亦不可得,中心惶急,遍身汗出如流。见叟张两臂往复搓弄如玩圆球,神气闲逸,绝无寻常比试态度。孟始知非敌,跪请拜师。叟曰:拜师则可,但汝当弃所业随我经商。孟亟思得其传,竟弃镳业,从叟往来贩运於山陜之间。
+
 上海李瑞九家曾聘有拳术教师孟某,所擅长之拳称绵拳,共有八路架式,亦有两人推手法,用意颇似太极。闻孟某少时,在山东、河南之间保镳为业,富有膂力,尤善单刀,其名颇显。孟年少气盛,自负其技睥睨侪辈,一日携镳投宿於旅店,与同道者谈[[ 武艺]] ,有旁若无人之概。忽有同宿一须发皓然之老叟在旁冷笑,鄙视之意现於颜色。孟不能堪,忿然谓叟曰:若龙钟似此,岂亦能武,将毋倚老卖老,以为我没奈何乎?叟从容曰:强中更有强中手,武艺谁敢称能,因见汝年轻,不知天高地厚,故不自觉其笑之出於鼻也,怒将何为?孟益不能忍,必欲与叟较,叟亦不辞。孟方出手,已跌数步,意不测叟以何种手法,能跌人如此乾脆。孟初以叟年迈,恐其不胜技击,故出手未尽其长。至此,乃以全力赴之,不料一迎叟身,手脚如被蛛网缠缚,有力无所施,欲跳脱亦不可得,中心惶急,遍身汗出如流。见叟张两臂往复搓弄如玩圆球,神气闲逸,绝无寻常比试态度。孟始知非敌,跪请拜师。叟曰:拜师则可,但汝当弃所业随我经商。孟亟思得其传,竟弃镳业,从叟往来贩运於山陜之间。
  
 这段文字记载为绵拳的早期发展提供了佐证。文中较为详尽地记载了孟光银学习绵拳的经过。然而,“老翁”是自创绵拳,还是从他人学的绵拳,由于史料的缺乏,已不得而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孟光银学得绵拳的时间应该是在民国以前。也就是说,绵拳至少在清代就已经形成并开始流传了。
+
 这段[[ 文字]] 记载为绵拳的早期发展提供了佐证。文中较为详尽地记载了孟光银学习绵拳的经过。然而,“老翁”是自创绵拳,还是从他人学的绵拳,由于[[ 史料]] 的缺乏,已不得而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孟光银学得绵拳的时间应该是在[[ 民国]] 以前。也就是说,绵拳至少在清代就已经形成并开始流传了<ref>[https://www.sohu.com/a/190492308_298089 【中华武术】绵拳的源流 ],搜狐,2017-09-07</ref>
  
 据文中记载,孟光银来到上海住在富商李瑞九家,并被聘为拳术教师教授绵拳。孙福海是孟光银在上海收的最早的徒弟之一,他随孟光银学习绵拳达八年之久,得其真传,成为绵拳的积极传播者。20世纪50年代初,孙福海迁至上海兰桂坊(上海市杨浦区兰州路857弄7号),并在兰桂坊教授绵拳。当孟光银逝世后,孙福海尊师遗嘱,专教劳动人民,以便作为他们防身自卫、强身健体之用。其间,孙福海在所学绵拳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最后发展成了符合上海地域文化的绵拳。由于孙福海在世时收徒较多,这样孙福海就成为了上海绵拳的代表人物。孙福海传其子孙长根、孙林根及弟子孙宝庆、杨连权、田其芳、陆凤池、顾祝卿、王松荣、朱葆生、卢德成、王志文、叶秀成、唐存贵、陈博群、马益州等人,这些人也都成为上海绵拳的积极传播者。
+
 据文中记载,孟光银来到上海住在富商李瑞九家,并被聘为拳术教师教授绵拳。孙福海是孟光银在上海收的最早的徒弟之一,他随孟光银学习绵拳达八年之久,得其真传,成为绵拳的积极传播者。20世纪50年代初,孙福海迁至上海兰桂坊(上海市杨浦区兰州路857弄7号),并在兰桂坊教授绵拳。当孟光银逝世后,孙福海尊师遗嘱,专教[[ 劳动]] 人民,以便作为他们防身自卫、强身健体之用。其间,孙福海在所学绵拳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最后发展成了符合上海地域[[ 文化]] 的绵拳。由于孙福海在世时收徒较多,这样孙福海就成为了上海绵拳的代表人物。孙福海传其子孙长根、孙林根及弟子孙宝庆、杨连权、田其芳、陆凤池、顾祝卿、王松荣、朱葆生、卢德成、王志文、叶秀成、唐存贵、陈博群、马益州等人,这些人也都成为上海绵拳的积极[[ 传播]] 者。
  
 
==拳理特点==
 
==拳理特点==
 +
 
 绵拳的拳理特点:
 
 绵拳的拳理特点:
  
1、刚柔相济,注重技击
+
1、刚柔相济,注重[[ 技击]]
  
 
2、近靠远打,后发制人
 
2、近靠远打,后发制人
行 26: 行 27:
 
3、下盘稳固,力由腰发
 
3、下盘稳固,力由腰发
  
4、呼吸自然,收放自如
+
4、[[ 呼吸]] 自然,收放自如
  
 
5、功法架子,内外兼修
 
5、功法架子,内外兼修
 +
 +
==视频==
 +
===<center> 绵拳 相关视频</center>===
 +
<center> 上海绵拳肘法展示,非常灵活 </center>
 +
<center>{{#iDisplay:f09454ffxjt|560|390|qq}}</center>
 +
<center> 绵拳学习 </center>
 +
<center>{{#iDisplay:m0384bvmzkv|560|390|qq}}</center>
 +
 +
==参考文献==
 +
[[Category:武術]]

於 2020年6月2日 (二) 08:42 的最新修訂

綿拳是一種均勻柔和、圓活連貫、剛柔相濟的傳統拳術,屬於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的運動柔似棉花,形意相隨,連綿不斷,動作運行處處為弧形,同時勁力寓於其中,舒展沉實,得勢則剛,擊人以寸勁,實用性強。

2014年11月11日,綿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歷史源流

綿拳起源於何時、何地、由何人所創,至今尚難找到確鑿的證據。但是通過上海綿拳代表人物孫福海之子——孫長根、弟子孫寶慶的回憶,可以確定在上海最早傳播綿拳的人是孫福海的師父孟光銀。1920年前後,孟光銀來到上海傳授綿拳,並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創新和完善。

孟光銀(原名孟招德,又名孟關宇或孟關雨),原是清朝同治、光緒年間滄州順德鏢局的鏢師,主要在山東河南兩地走鏢,後拜一位經商的老翁學拳而得綿拳。這在清末民初武術家吳志青所撰寫的《太極正宗》中收錄的《向愷然先生練太極拳之經驗》一文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載。

上海李瑞九家曾聘有拳術教師孟某,所擅長之拳稱綿拳,共有八路架式,亦有兩人推手法,用意頗似太極。聞孟某少時,在山東、河南之間保鑣為業,富有膂力,尤善單刀,其名頗顯。孟年少氣盛,自負其技睥睨儕輩,一日攜鑣投宿於旅店,與同道者談武藝,有旁若無人之概。忽有同宿一鬚髮皓然之老叟在旁冷笑,鄙視之意現於顏色。孟不能堪,忿然謂叟曰:若龍鍾似此,豈亦能武,將毋倚老賣老,以為我沒奈何乎?叟從容曰:強中更有強中手,武藝誰敢稱能,因見汝年輕,不知天高地厚,故不自覺其笑之出於鼻也,怒將何為?孟益不能忍,必欲與叟較,叟亦不辭。孟方出手,已跌數步,意不測叟以何種手法,能跌人如此乾脆。孟初以叟年邁,恐其不勝技擊,故出手未盡其長。至此,乃以全力赴之,不料一迎叟身,手腳如被蛛網纏縛,有力無所施,欲跳脫亦不可得,中心惶急,遍身汗出如流。見叟張兩臂往復搓弄如玩圓球,神氣閒逸,絕無尋常比試態度。孟始知非敵,跪請拜師。叟曰:拜師則可,但汝當棄所業隨我經商。孟亟思得其傳,竟棄鑣業,從叟往來販運於山陜之間。

這段文字記載為綿拳的早期發展提供了佐證。文中較為詳盡地記載了孟光銀學習綿拳的經過。然而,「老翁」是自創綿拳,還是從他人學的綿拳,由於史料的缺乏,已不得而知。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孟光銀學得綿拳的時間應該是在民國以前。也就是說,綿拳至少在清代就已經形成並開始流傳了[2]

據文中記載,孟光銀來到上海住在富商李瑞九家,並被聘為拳術教師教授綿拳。孫福海是孟光銀在上海收的最早的徒弟之一,他隨孟光銀學習綿拳達八年之久,得其真傳,成為綿拳的積極傳播者。20世紀50年代初,孫福海遷至上海蘭桂坊(上海市楊浦區蘭州路857弄7號),並在蘭桂坊教授綿拳。當孟光銀逝世後,孫福海尊師遺囑,專教勞動人民,以便作為他們防身自衛、強身健體之用。其間,孫福海在所學綿拳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最後發展成了符合上海地域文化的綿拳。由於孫福海在世時收徒較多,這樣孫福海就成為了上海綿拳的代表人物。孫福海傳其子孫長根、孫林根及弟子孫寶慶、楊連權、田其芳、陸鳳池、顧祝卿、王松榮、朱葆生、盧德成、王志文、葉秀成、唐存貴、陳博群、馬益州等人,這些人也都成為上海綿拳的積極傳播者。

拳理特點

綿拳的拳理特點:

1、剛柔相濟,注重技擊

2、近靠遠打,後發制人

3、下盤穩固,力由腰發

4、呼吸自然,收放自如

5、功法架子,內外兼修

視頻

綿拳 相關視頻

上海綿拳肘法展示,非常靈活
綿拳學習

參考文獻

  1. 綿拳,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2. 【中華武術】綿拳的源流 ,搜狐,2017-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