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维生素a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维生素a

来自网络的图片

维生素A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有机化合物,化学式是C20H30O,对热、酸、碱稳定,易被氧化,紫外线可促进其氧化破坏。维生素A包括A1及A2,A1即视黄醇。维生素A2即3-脱氢视黄醇,其生理活性为维生素A1的40%。


维生素A有促进生长、繁殖,维持骨骼、上皮组织、视力和粘膜上皮正常分泌等多种生理功能,维生素A及其类似物有阻止癌前期病变的作用。缺乏时表现为生长迟缓、暗适应能力减退而形成夜盲症。由于表皮和粘膜上皮细胞干燥、脱屑、过度角化、泪腺分泌减少,从而发生干眼病,重者角膜软化、穿孔而失明。呼吸道上皮细胞角化并失去纤毛,使抵抗力降低易于感染。我国成人维生素A推荐摄入量(RNI)男性为每日800μg视黄醇活性当量,女性为每日700μg视黄醇活性当量。

含维生素A多的食物有禽、畜的肝脏、蛋黄、奶粉,胡萝卜素在小肠粘膜内可变为维生素A,红黄色及深绿色蔬菜,水果中含胡萝卜素多。

简介

维生素A是一种极其重要、极易缺乏的,为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机能所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它是由美国科学家Elmer Mc Collum和MArgAret Davis在1912~1914年之间发现的。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中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公元581~ 682年)在《千金方》中就记载了用动物肝脏可治疗夜盲症,而有关巴西土人以鱼肝油治疗干眼病、丹麦人以橄榄油治疗干眼病的文献也有记载。在MArgAret DAvis等人从鳕鱼肝脏中提取出一种黄色黏稠液体——维生素A以前,人们并不了解维生素的存在,因此他首先将其命名为“脂溶性A”(A是德文干眼病“AugendArre”的第一个字母)。随着陆续有新的为人体所必需的脂溶性物质被科学家发现,到1920年,“脂溶性A”被英国科学家正式命名为维生素A。

维生素A并不是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一系列包括视黄醇(retinol)、视黄醛(retinene)、视黄酸(retinoic Acid)、视黄醇乙酸酯(retinyl AcetAte)和视黄醇棕榈酸酯(retinyl palmitate)等在内的视黄醇的衍生物,它们的分子结构如图《维生素A的分子结构》所示。维生素A只存在于动物体中,在鱼类特别是鱼肝油中含量很多。植物中并不含有维生素A,但许多蔬菜和水果却都含有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它在小肠中可分解为维生素A,其中1分子β-胡萝卜素可分解为2分子维生素A,而1分子A-胡萝卜素或γ-萝卜素只能产生1分子维生素A。

维生素A呈黄色片状晶体或结晶性粉末,不溶于水和甘油,能溶于醇、醚、烃和卤代烃等大多数有机溶剂。它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但暴露于热、光或空气中则会被轻易破坏,通常应避光保存。维生素A的主体——视黄醇的化学名称为全反式3,7-二甲基-9-(2,6,6-三甲基-1-环己烯基-1)-2,4,6,8-壬四烯-1-醇,其侧链上有4个共轭双键,理论上有16个几何异构体,由于立体位阻效应,自然界存在的几何异构体只有无位阻的全反式体、9-顺式体、13-顺式体、9,13-双顺式体和有位阻的11-顺式体,其中以全反式的生物活性最高。由于维生素A醋酸酯(视黄醇乙酸酯)比维生素A醇(视黄醇)稳定,所以市场上称为“维生素A”的商品,实际上都是维生素A的醋酸酯,它为淡黄色的油状液体,冷冻后可固化,几乎无臭或有微弱鱼腥味,但无酸败味,极易溶于三氯甲烷或酯中,也溶于无水乙醇和植物油,但不溶于丙三醇和水,在空气中和遇光时不稳定[1]

参考文献

  1. 维生素a,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