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镜质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结构镜质体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汉字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2]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名词解释
结构镜质体是指在普通显微镜下具有植物细胞结构的镜质组组分,其细胞壁部分称为结构镜质体。其中细胞腔开放成近圆形的称结构镜质体1;细胞壁强烈膨胀,细胞腔闭合成为断续线条的称结构镜质体2。细胞腔往往被无结构镜质体、树脂体、微粒体或粘土矿物所充填。结构镜质体按原来植物属分为科达木结构镜质体、真菌结构镜质体、木质结构镜质体、鳞木结构镜质体和封印木结构镜质体五个变种。
结构镜质体的颜色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时,随着煤化度由低到高的变化,在透射光下镜质组的颜色由桔红渐变到棕红;在反射光下,其颜色由深灰渐变成浅灰色,直到白色,无突起 。
镜质组的分类
根据烟煤显微组分分类,镜质组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煤岩,显微组分,即结构镜质体、无结构镜质体和碎屑镜质体。
①结构境质体是指具有植物细胞结构的镜质体;
②无结构镜质体不显示植物细胞结构;
③碎屑镜质体则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碎屑状镜质体。
镜质组的特点
在透视光下镜质组各显微组分的形态各异。镜质组的内生裂隙较发育,其密度为1.3~1.8/cm3。与其他煤岩显微组分相比,镜质组的反射率属中等,并随煤化度提高而增大。镜质组的平均最大反射率已被公认为表征煤化度的参数。在炼焦过程中,镜质组是活性组分,具有一定的粘结性和膨胀性。在肥煤阶段,镜质组的奥亚膨胀度、基氏流动度和罗加指数都有极大值。反射率为0.65~2.00%的镜质组,是决定煤的粘结性强弱和所得焦炭质量的重要组分,它在热解过程生成的非挥发性液态产物参与粘结和成焦过程。在煤的液化过程中,镜质组同样是活性组分。在反射率相同的情况下,富含沥青质的、带荧光的镜质组具有较高的粘结性和膨胀性 。
参考文献
- ↑ 云端超市•第407期┃“说文解字,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文字”——篆书研究 主讲人:倪文东,搜狐,2022-10-28
- ↑ 为什么中国人会发明象形文字?,搜狐,20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