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經濟增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增長速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實力增長速度的標誌。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投資量勞動量生產率水平。用現價計算的GDP,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規模,用不變價計算的GDP可以用來計算經濟增長的速度。[1]

定義

經濟增長,狹義指GDP增長。增長屬於宏觀經濟範疇。

釋義

經濟增長(economic growth):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較早的文獻中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總產出與前期相比實現的增長。總產出通常用國內生產總值(GDP)來衡量。對一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經濟增長率來表示。設△Yt為本年度經濟總量的增量,Yt-1為上年所實現的經濟總量,則經濟增長率(G)就可以用下面公式來表示:[2]

G=△Yt/Yt-1

由於GDP中包含了產品或服務的價格因素,所以在計算GDP時,就可以分為,用現價計算的GDP和用不變價格計算的GDP。用現價計算的GDP,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規模,用不變價計算的GDP可以用來計算經濟增長的速度。

含義

經濟增長是經濟學家和記者常用的表達方式,意思是一個國家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對比往年的增長率。更一般地來探討,經濟增長的涵義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一個經濟體系生產內部成員生活所需要商品與勞務潛在生產力之擴大(亦即生產可能曲線向外擴張)。生產力之成長主要決定於一個國家自然資源稟賦、實質資本累數量累積與質量提升、人力資本累積、技術水準提升以及制度環境改善。因此,經濟增長也意涵決定生產力之諸多因素的擴展與改善。

支持經濟增長的人認為它可以增加一個國家的財富並且增加就業機會。經濟正增長一般被認為是整體經濟景氣的表現。如果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為負數,即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往年減少就叫做經濟衰退。通常情況下,只有當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個季度持續減少,才被稱為經濟衰退。

度量

度量經濟增長速度快慢的指標是經濟增長率。度量經濟增長除了測算增長總量和總量增長率之外,還應計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總值及其增長率。拉動國民經濟增長有三大要素,分別是投資、出口和消費。

經濟增長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統計數據。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總量對比往年的GDP總量,而得出經濟增長的百分比。

如果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為負數,即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往年減少,就叫做經濟衰退。

零增長負增長

零增長,有時候會表示為GDP與往年持平。而負增長則表示本年度的GDP低於往年,往往會被形容為"不景氣"或經濟衰退。零增長有時會被認為也是負增長,因為考慮到通貨膨脹以及物價上漲的原因,同樣數量的貨幣的購買力會低於往年。

增長源泉

國家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是一個古老、同時也經常被人們忽視的概念。比較優勢產生於一個國家的要素稟賦。任何國家、任何地區、甚至是任何個人都具有獨特的比較優勢。它的廣泛存在使得社會分工成為可能。利用比較優勢最好的辦法是依靠市場。只有市場才可能擔當起對無數物品進行定價的職能,而價格是國家、地區和個人確定各自比較優勢必不可少的參數。國家對市場的干預如果扭曲了價格信號的話,就會妨礙經濟主體對自身比較優勢的認識,從而使得社會資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過去的歷史和當前的東南亞危機都說明了這點。

公共品的提供

但是,對比較優勢的利用離不開一個社會對公共品的積累。公共品是具有外部性的產品,即它所產生的社會收益超過了個人所願意負擔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介入就非常必要。有效的公共品的提供需要完善的市場機制和領導機制。這要求存在一種合理的機制來規範和監督當權者的領導行為。公共品得以有效提供的基礎是全社會的通力合作,經濟的穩定和持續增長,以及充分就業和資源的正常流動。東亞各國在提供公共品方面做得很好,主要表現在它們對教育的大量投入、對社會基礎設施的重視,等等。

增長政策

也稱作"積極財政政策"。國家可以採取擴張性的利息、稅收、財政和匯率政策來增加經濟增長,但是每一種政策的作用都有其局限性。而且這些政策在本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發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提出這一理論的凱恩斯也被稱為"資本主義的救星",但是其作用越來越受到質疑。

調整利率政策

降低中央銀行利率從而降低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這一政策將鼓勵公司貸款,這一部分貸款必將轉化為投資或資金流周轉,即消費。這一政策還可以降低通貨緊縮的危險。經濟學家非常害怕通貨緊縮,因為它將會帶來經濟衰退,並且當利率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後將導致市面上流動性不足的情況。當通貨緊縮到來的時候,人們趨向於減少消費,因為通貨緊縮的特徵是價格降低,那麼控制當前消費就有可能節省開支。但是降低利息又會增加通貨膨脹或流動性過剩的危險。

稅收政策

降低個人或公司稅率。這種措施和降息一樣會促進公司投資和個人消費。個人消費的增加又反過通過創造需求來促進公司的發展。但是這樣做的危險是增加財政赤字。但是增加財政赤字不是必然的,因為稅率降低了,但是經濟增長了,徵稅的基數擴大了,關於它們之間的關係相見稅收。

財政政策

增加國家財政開支。這一措施將會同時創造就業機會、需求、有時會吸引投資。首先政府開支本身就是投資工程項目,這些項目創造了就業和對其他行業的需求,這些從業者又產生了新的需求,以此類推,理論上可以創造數倍於政府投資本身的經濟增長。這一政策相對於利息政策來說還具有如下優勢:加息的時候人們會把多餘的錢用於存款而不用於消費或者投資;而在增加財政開支的時候,我們確信增加的收入會大部分轉變成消費以滿足從業者的基本需求。另外人們處於個人應付經濟危機也必須有足夠的存款,具體數額根據國家具體的經濟局勢和社會保障情況各不相同。這一政策的缺點是擴大財政赤字,並且由於公共投資的目的必須明確,而且其效率經常受到質疑。

匯率政策

降低本國貨幣的匯率(低匯率政策,匯率,對低匯率政策的支持和反對意見,中央銀行如何調節本國貨幣的匯率)。這個政策將會增加出口,因為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變得更加便宜。出口的增加將會使生產商增加投資和創造就業機會從而也增加消費。缺陷在於,本國上在國際上的價格最終是由生產商決定的,如果生產商同時提價,則不能起到相應的作用,並且進口商品的價格會相應變得很高。長期實施低匯率政策會導致通貨膨脹。

增長方式

概述

經濟增長方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實現模式,它可分為兩種形式:粗放型和集約型。根據總量生產函數分析和資本產出彈性與勞動產出彈性的計算,可將一個時期的經濟增長率進行分解,即由生產要素投入量增加導致的經濟增長和由要素生產率提高導致的部分。如果要素投入量增加引起的經濟增長比重大,則為粗放型增長方式;如果要素生產率提高引起的經濟增長比重大,則為集約型增長方式。但經濟增長方式的區分只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二者有時還是互相交叉的。

經濟增長方式的選擇應堅持以下三條原則:(1) 是否有利於持續、協調的經濟增長;(2) 是否有利於投入產出效益的提高;(3) 是否有利於滿足社會需要,即有利於經濟結構優化、社會福利改善和使環境得到保護等。

分類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經濟增長方式可歸結為擴大再生產的兩種類型,即內涵擴大再生產和外延擴大再生產。

外延擴大再生產就是主要通過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來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的增長。

而內涵擴大再生產,主要通過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來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使用效益來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水平的提高。

現代經濟學從不同的角度將經濟增長的方式分成兩類,即粗放型經濟和集約型經濟。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資金、資源的投入來增加產品的數量,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則是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來增加產品的數量和提高產品的質量,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

粗放型經濟

在現代,主要的粗放型經濟形式有兩種:一是遷移農業,二是遊牧業。遷移農業主要分布於森林一類的地方。比如在亞馬遜熱帶雨林,土著人就有這種經濟形式;遊牧業當然主要分布在草場草地一類的地方,比如我國西藏部分地區。其基本特徵是依靠增加生產要素量的投入來擴大生產規模,實現經濟增長。以這種方式實現經濟增長,消耗較高,成本較高,產品質量難以提高,經濟效益較低。

集約型經濟

其基本特徵是依靠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利用效率,來實現經濟增長。以這種方式實現經濟增長,消耗較低,成本較低,產品質量能不斷提高,經濟效益較高。

方式轉變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指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增長方式為主轉向集約型增長方式為主。這種轉變是漸進的,需要有一個過程,是全局性的,不排斥某些地區、城市、企業在某些條件下實行粗放型增長。各地區和城市受其所處環境、市場條件、技術發展水平以及就業狀況等因素的制約,經濟增長方式可能存在很大差異,增長方式的轉變也不會步調一致。

相關內容

技術進步的作用

(1)科學技術是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它一旦加入生產過程,就轉化為物質生產力。科學技術在當代生產力發展中起着決定性作用,技術進步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

技術進步通過兩種途徑來推動經濟增長:

一是技術進步通過對生產力三要素的滲透和影響,提高生產率,推動經濟增長。

二是在高科技基礎上形成的獨立的產業,其產值直接成為國民生產總值的組成部分和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

(2)我國實現技術進步的途徑:

第一,從我國國情出發,實施正確的科學技術發展戰略。

第二,着重發展關鍵技術。

第三,改革科技體制推動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此外,還要注意經濟增長與其他兩個重要概念的區別。首先,與經濟周期波動中產出的恢復性增長不同,經濟增長在此來說是一個長期概念,其實質是潛在國民產出的增加或經濟系統生產能力的增長。其次,經濟增長也不同於"經濟發展"(economic development)。如果說經濟增長是一個單純的"量"的概念,那麼經濟發展就是一個比較複雜的"質"的概念,衡量的是一個國家以經濟增長為基礎的政治、社會、文化的綜合發展。也就是說,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

增長必要性

中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必要性在於:

第一,中國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國民生產總值的總量和人均量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只有實現較快的經濟增長,才能逐步趕上並最終超過它們。

第二,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質量比較差。只有實現經濟較快的經濟增長,才能較快地增加人民群眾的收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第三,中國也面臨着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失業、社會保障、環境污染等),沒有較快的經濟增長也難以解決。

歐洲

法國政府首次承認之前對於2013年經濟增長的預期過於樂觀,0.8%的增長目標確難以實現。

報道稱,總統奧朗德12日在與盧森堡首相容克會面後向記者表示,之前法國政府對於2013年0.8%的經濟增長預期遠遠高於經濟學家和國際組織的預測,根據當前公布的多項數據顯示,此預期目標確實難以達到,政府將予以修正。同時,奧朗德表示因經濟增長乏力,之前確定的公共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降至3%以下的預期也將無法實現。

報道稱,如果經濟增長低於預期,政府必須決定是否採取新的財政緊縮措施。因此,調整預期後,法國政府緊接着將面臨的艱巨任務就是在緊縮財政和保持經濟活力之間尋求一個最佳平衡點。

換檔期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曾培炎指出,在國際環境不同以往的情況下,我國當前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發生了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其主要特徵是:經濟進入"轉型期"、社會進入"矛 盾凸顯期"、改革進入"攻堅期"、增長進入"換檔期"。

圍繞"經濟發展新階段--新機遇·新挑戰·新發展"的主題,探討了國際經濟形勢、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曾培炎認為,原有的全球政治經濟均衡狀態正在被打破,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發生很大變化。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