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织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下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霍普特曼的两个经典剧本,其中《织工》是以1844年西里西亚织工起义为题材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剧中被压迫被剥削的工人第一次以英雄人物的姿态登上舞台。剧本向人们指出:安分守己只能招致敌人的残杀。只有起来斗争,才是唯一的生路。《沉钟》里的铸钟师为了铸就一口宏钟,历经艰辛,却始终不得成功。他左右摇摆在世俗社会和仙界之间,迷惘不已。 表达了艺术家徘徊在崇高理想与世俗追求之间的矛盾。

作者简介

盖哈特·霍普特曼Gerhart Hauptmann(1862—1946)生于德国西里西亚中部的萨兹布隆。祖父是织工,父亲是旅店老板,哥哥卡尔·霍普特曼是著名的诗人。盖哈特·霍普特曼早年学过雕塑,后受自然主义思潮影响开始文学创作。成名剧作《日出之前》(1889)首演成功后,他又转入写实主义,接连发表了《织工》(1892)、《海狸皮大衣》(1893)和《弗洛里安·盖尔》(1896)等现实主义剧作。其中《织工》被看作是德国戏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894年,梦幻剧《翰奈尔升天》的发表,标志着作家的创作又发生了转折,开始走向象征主义。这一时期的重要剧作《沉钟》,为作家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霍普特曼杰出的创作,使他生前获得国内外的众多荣誉和奖励,仅维也纳皇家学院就三次颁发给他格瑞帕泽奖。1912年,霍普特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原文摘录

5月底的一天,天气显得非常燥热,时钟指向了12点,但站在大屋子外面等待宣布结果的织工仍然有很多,他们好像是在等待法官判决自己的生死,痛苦和焦虑充斥着他们惶恐不安的内心。屋外咳嗽声不断,所有的织工看上去都像是饱受欺辱、怀有无尽悲屈的乞丐。但他们似乎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等待,所以从他们的身上看不出任何异样的情况。这里的很多织工看上去都很相像,目光呆滞,面相苦涩沉闷,胸腹干瘪,骨瘦如柴,也许是由于在织布机旁坐的太久的缘故,膝盖都直不起来,有的像书生,有的像小学老师。相比之下,织工的妻子大多都一样,不安的表情下显出一副筋疲力尽的样子。她们身上的衣服破旧不堪,满脸愁容。队伍中也有一些面黄肌瘦、身材矮小的小女孩,在她们的身上完全看不出一个少女应有的阳光和娇气,反而是那双凸在脸上无神干瘪的大眼睛让人心生怜悯。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