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红鳍鲌

来自 养殖技术 的图片

拉丁学名: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

别 名:短尾鲌、

黄掌皮、噘嘴子浮鲢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 纲:辐鳍亚纲

目:鲤形目

亚 目:鲤亚目

科:鲤科

亚 科:鲌亚科

属:鲌属

种:红鳍鲌

亚 种:无

命名者及年代:

Basilewsky,1855

保护级别:(IUCN)2010年

ver 3.1——无危(LC)

中文学名:红鳍鲌

外文名:Redfin culter

红鳍鲌(学名: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是鲤科鲌属的一种鱼类。体长,侧扁。腹棱完全。口上位,口裂几与身体垂直,下颌向上翘。眼中等大,眼后缘至吻端的距离小于眼后头长。侧线完全,侧线鳞59~62枚。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硬刺;胸鳍尖,末端伸达腹鳍起点;尾鳍深分叉。体侧面及腹部银白色,背鳍、尾鳍浅灰色。 红鳍鲌喜栖息于水草繁茂的湖泊中,在河流中通常生活在缓流里。红鳍鲌为凶猛性肉食性鱼类,幼鱼以枝角类、桡足类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以鱼、虾、螺、昆虫、幼虫和枝角类等为食。分布于中国、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越南。 [1]

目录

红鳍鲌形态特征

红鳍鲌(13张) 背鳍Ⅲ-7;臀鳍Ⅲ-25~27;胸鳍Ⅰ-13~14;腹鳍Ⅰ-8。侧线鳞59~62(上鳞数:11~12,下鳞数:5-Ⅴ)。背鳍前鳞53,围尾柄鳞17~18。鳃耙25~29。下咽齿3行,2·4·4-5·4·2或2·4·4-4·4·2。

体长59~232毫米。体延长,侧扁,背部显著隆起,腹缘浅弧形,在腹鳍基部处凹入,腹面自胸鳍基部至肛门具一肉棱,尾柄较短,尾柄长为尾柄高0.8~1.1倍。体长为体高3.4~4.1倍,为头长3.6~4.3倍。头中大,背面略平坦。头长为吻长3.1~3.7倍,为眼径3.3~4.2倍,为眼间隔3.9~4.9倍。眼中大,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径为跟间隔1~1.3倍。眼间隔略宽平。鼻孔每侧2个,上侧位,近于跟前缘。口中大,上位,直裂。下颌上翘,突出于上颌之前。唇薄,下唇褶连续。上颌骨后端伸达鼻孔前缘下方。无须。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细长,密列。下咽骨狭长。下咽齿和端钩状。 体被较小圆鳞。侧线稍下弯,后部伸延于尾柄中央。

背鳍基部短,起点在腹鳍起点后上方,距吻端的距离大于距尾鳍基的距离,末根硬棘状鳍条盾缘光滑。臀鳍基部长,起点在背鳍基部稍后下方。胸鳍下侧位,几伸达腹鳍起点。腹鳍较胸鳍短,起点距胸鳍起点较距臀鳍起点为近,不伸达肛门。尾鳍分叉,下叶稍长。

腹膜白色或淡灰色,鳔分3室,中室较长大,后室极小。 体背侧灰色,腹侧银白色。背鳍和尾鳍淡灰色,臀鳍桔红色。

红鳍鲌生活习性

红鳍鲌喜栖息于水草繁茂的湖泊中,在河流中通常生活在缓流里。适应能力较强,能在碱度较大的水体中生存。生长较慢。红鳍鲌为凶猛性肉食性鱼类。幼鱼以枝角类、桡足类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以鱼、虾、螺、昆虫、幼虫和枝角类等为食。

红鳍鲌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越南。 广布于中国各大江河、湖泊,主要分布于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中国海南岛与台湾亦有分布。

红鳍鲌繁殖方式

3龄性成熟。繁殖季节自小满至小暑(5月下旬至7月上旬),历时约50天。亲鱼大多集中在水草繁茂的敞水区,或沿岸泄水区产卵。卵具粘性,卵粒大,卵径0.7~1.3毫米。产出后便附着在水草上发育,在马来眼子菜、聚草的茎、叶和菱的根须上,粘附的卵尤多。产卵时亲鱼甚活跃,常跃出水面,击水之声可闻。生殖季节雄性头部和胸鳍具白色珠星。

亲鱼来源 采用人工繁殖的亲鱼,或从天然水域中采捕野生的红鳍鲌鱼种,在普通养鱼池塘培育至性腺发育成熟。收集来的鱼种要求鱼体健壮无伤,并经过30克/升的食盐溶液浸浴消毒10~15分钟后再下池培育。

亲鱼培育 收集来的红鳍鲌按常规养鱼方法管理。每天投喂少量鮰鱼饲料或麦皮等商品饲料,不定期地向池中投放采集来的水蚤、桡足类以及小杂鱼虾等天然活饵料。整个培育过程应十分注意水质控制,经常注换水,保持池水清新,溶氧充足,促其性腺发育成熟。在培育过程中要注意尽量减少拉网次数,以免频繁操作使亲鱼跳窜受伤而影响其性腺的正常发育。

亲鱼选择 总的挑选原则是个体大、健壮、无伤、性腺已发育成熟,一般个体重0.5~0.75千克。性成熟雌鱼的腹部膨大而松软,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微红。性成熟雄鱼的副性征明显,头部及体表出现“追星”,手摸有粗糙感觉,轻压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

人工催产 人工催产时间选择4月底至5月初为宜,这时的水温对亲鱼催产、受精卵的孵化是适宜的。用于人工催产的亲鱼,最好选用3冬龄以上,个体重0.5千克以上,且鱼体健壮无伤,性腺发育成熟的亲鱼,以保证有较多的怀卵量和良好的催产效果。将选好的亲鱼置网箱中待用,雌雄比例为1∶2。催产药物为鲤鱼脑垂体(PG)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采用腹鳍基部一次性注射,以减少操作造成亲鱼损伤。雌鱼的催产剂量为PG4粒/千克或HCG1000IU/千克,雄鱼的剂量减半。催产注射时间在下午15~18时进行。亲鱼注射完毕即移至已事先布置鱼巢(棕片)的直径4米、水深1.2米的圆形水泥环道池中,每口放2~3组亲鱼,随后开始冲水1小时左右,临产前(当亲鱼在水面追逐时)再冲水1小时左右,以增加刺激。水温24~27℃范围内,效应时间为12~15小时。产卵持续时间为1.5~2小时。

人工孵化 红鳍鲌的受精卵属粘性卵,浅黄色,卵径1.2毫米左右。由于环道池既作“产卵池”,又当“孵化池”,因此产卵结束时,将亲鱼及时移出环道池。另外,考虑到人工鱼巢附卵不很均匀,环道池的池壁和池底也会粘附受精卵,因此在孵化早期适当加大流水量,以增加池水交换量,保持水中溶氧充足。在水温24~27℃条件下,受精卵经28小时孵出仔鱼。刚孵出的仔鱼长约4毫米,鱼体透明细小,卵黄囊较大,活动能力弱;2日龄仔鱼长约5毫米,鱼体呈半透明状,眼点明显,活动能力增强,从摆游向平游过渡;3日龄仔鱼长约6毫米,卵黄囊消失,腰点形成,体色逐渐变深,开始平游,消化器官发育基本完成,可开口摄食,此时开始投喂少量蛋黄等饵料,并适时移至鱼苗池进行夏花鱼种培育。

红鳍鲌养殖技术

育苗池准备 用于红鳍鲌夏花鱼种培育的池塘为普通的鱼种培育池即可,面积在700~1200平方米,泥质底,蓄水深1.3~1.5米。进苗前10天,按常规方法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培育池进水可用60目的筛绢袋过滤处理,水源的水质清新,无污染。水位先控制在0.6米左右并进行“肥水”,以备鱼苗下塘。

鱼苗放养与培育 红鳍鲌仔鱼下塘时间均定为7~8日龄时进行,主要考虑的是红鳍鲌刚孵出的鱼苗特别细小嫩弱,待仔鱼相对粗壮时下塘可提高夏花鱼种培育成活率。尽管仔鱼下塘时间较其它鱼苗延长,由于红鳍鲌仔鱼鱼体扁薄细嫩,不象“家鱼苗”那样容易操作,因此下塘操作过程仍须小心仔细,捕苗、计数等应采取带水操作,以避免鱼苗伤亡。放养密度均在7万尾/亩左右。鱼苗采用“肥水”下塘方式放养,前期以投喂黄豆浆为主,随着鱼苗个体增长,改投鳗鱼饲料、米糠、麦皮以及鮰鱼配合饲料等,每天投喂2~3次,直到夏花鱼种出塘。由于红鳍鲌偏肉食性,培育期间,要不定期地向培育池投放水蚤、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以补充天然活饵料的不足,保证鱼苗的生长需求。适时加注新水,保持正常培育水位和水质清新。同时,按照常规鱼类夏花培育管理办法,每天巡塘,观察并记录气候、水质、鱼的摄食活动及生长等情况。培育红鳍鲌夏花鱼种可选用常规鱼种池,小型水泥池当然也行,但管理相对困难。另外,红鳍鲌较常规家鱼性情暴躁、易跳,离水很快死亡,出塘前应经过数次拉网和“上箱”锻炼,操作过程务必小心,不要使鱼苗受伤。夏花鱼种出塘前,经2~3次拉网和“上箱”锻炼,但是拉网及“上箱”的密度也不应过大,以免造成局部缺氧而死亡。经过锻炼的鱼苗活力明显增强,可按常规鱼苗的出塘方法进行包装和运输。

红鳍鲌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0年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15年5月20日)——无危(LC)。

红鳍鲌主要价值

红鳍鲌肉质洁白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 红鳍鲐为上海地区习见食用淡水鱼,是淀山湖重要经济鱼类之一。

参考来源

  1. 红鳍鲌, 养殖技术,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