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红石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红石耳

中文学名: 红石耳
界: 真菌界
门:子囊菌门
纲:茶渍纲
目:石耳目
科:石耳科
属:石耳属
种: 红腹石耳
采收时间:夏季雨后或细雨天
毒   性:无毒

红石耳[1],中药名。为石耳科植物红腹石耳Umbilicariahypococcinea(Jatta)Liano的地衣体。分布于山西、陕西、西藏。具有理气健胃,利水除胀之功效。常用于消化不良,脘腹胀痛,痢疾,疳积

别名

红石耳子、石耳子

入药部位

地衣体

性味

微苦,性

归经

经。

功能主治

健胃消食,理气止痛。用于消化不良,小儿疳积,腹胀,腹痛,痢疾[2]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相关论述

1、《陕西中草药》:“健胃消食,利水消胀,驱虫。主治消化不良,腹痛,痢疾,小儿疳积,痞块,蛔虫症,白带。”

2、《全国中草药汇编》:“理气止痛。”

3、《中国药用孢子植物》:“祛风湿。”

相关配伍

1、治消化不良,胃腹胀痛:红石耳15g,太白米、太羌活各6g,桃耳七2.4g。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2、治痢疾腹痛,疳积:红石耳9g,朱砂七6g,太白米1.5g。水煎服,红白糖为引。(《陕西中草药》)

3、治小儿疳积,痞块,蛔虫症:红石耳6-15g。开水泡胀,用油菜炒后再加开水煎煮,连汤服[3]。(《陕西中草药》)

附注

黑石耳:表面暗褐色,里面黑褐色

白石耳:表面灰白色,里面黄褐色。功效均相似,作类同品入药。

采收加工

夏季雨后或细雨天采收,晒干。

化学成份

地衣体含石茸酸(gyrophoric acid),黑荼渍素(atranorin),苔色酸甲酯(methyl orsellinate)和苔色酸乙酯(ethyl orsellinate),苔色酸(orsellinic acid),β-苔黑酚酸甲酯(methyl β-orcinolcarboxylate), 松萝酸(usnic acid),2,2-双[(1,8-二基-3-甲基)茵醌][4]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地衣体单叶状,不规则圆形,直径1-3(-6.5)cm,边缘瓣裂,有时有小穿孔。上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边缘色较深,平滑或有皱褶,中央脐外稍突起,下表面近脐周围呈橘红色、锈红色,边缘近于黑色,无或有少数假根。子囊盘圆形,黑色,密集在上表面。质脆,易碎[5]

形态特征

地衣体单片状,近圆形,直径可达2-3.6cm。裂片边缘撕裂状或稍向上翘起;上表面灰褐色、黑褐色至浅污黑色,无光泽;下表面光滑,裸露,具少数假根,假根圆柱状;近中央脐部呈深红色、番红色、橘红色,由中央至边缘色泽渐淡,边缘呈暗淡紫褐色。子囊盘散布于上表面,直径约2mm[6]

分布区域

分布于山西、陕西、西藏

生长环境

生于高山带的岩石表面,单生或成片生长。也见于岩石缝中的风化石砾中。

参考资料

  1. 红石耳,360个人图书馆,2018-12-23
  2. 红石耳的功能主治《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医世家
  3. 红石耳的相关配伍,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4. 红石耳的化学成份《中华本草》,中药大全
  5. 红石耳的药材性状,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6. 红石耳的形态特征《中华本草》,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