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红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红曲
31_162102_1.jpg
圖片來源 https://www.zhongyao360.com/yingyangjiazhi/18102051.html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红曲

汉语拼音:Hónɡ Qū
别名:赤曲、丹曲、红米、福曲、红大米、红槽
性味归经:味甘,性微温。归脾、大肠、肝经。无毒
功能:健脾消食,活血化瘀
主治:饮食积滞,脘腹胀满,赤白下痢,产后恶露不尽,跌打损伤

红曲,中药名。为曲霉科真菌红曲霉MonascuspurpureusWent.的菌丝体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红曲米。具有健脾消食,活血化瘀之功效。常用于饮食积滞,脘腹胀满,赤白下痢,产后恶露不尽,跌打损伤。[1]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红曲

拼音名:Hónɡ Qū

英文名:Red rice

别名:赤曲、丹曲、红米、福曲、红大米、红槽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nascus purpureus Went.

出处

出自《饮膳正要》

来源

药材基源:为曲霉科真菌红曲霉的菌丝体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红曲米

原形态

菌丝体大量分枝,初期无色,渐变为红色,老后紫红色;菌丝有横隔,多核,含橙红色颗粒。成熟时在分枝的顶端产生单个或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褐色,(6-9)μm×(7-10)μm。在另外菌丝顶端还产生橙红色单个球形子囊壳(闭囊壳);闭囊壳橙红色,近球形,直径25-75μm,内含多个子囊。子囊球形,含8个子囊孢子,成熟后子囊壁消失。子囊孢子卵形或近球形,光滑,透明,无色或淡红色,(5.5-6)μm×(3.5-5)μm。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此菌在自然界多存在于乳制品中,亦可用粳米作培养基进行人工培养,使之成红曲米。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江西浙江台湾福建广东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红曲呈长卵形、类椭圆柱形或不规则形,略扁,长5-8mm,宽2-3.5mm,厚1.5-3mm。表面紫红色或棕红色,凹凸不平,有的具浅纵、横纹理。质脆,易沿横纹理断开,断面平齐,边缘红色至暗红色,中部略凹,白色至浅红色。气特异,味淡、微甘,以红透质酥、陈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淡红色。菌丝有隔、多核,有分枝,紫红色。枝端可见单个或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球形、椭圆形或梨形,褐色,(9-11)μm×(6-9)μm。枝端还可见单个类球形的橙红色子囊壳(闭囊壳),内有多数子囊,子囊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圆形或近球形,光滑,无色或淡红色,(5-6.5)μm×(3。5-5)μm。

药理作用

红曲发酵后可分离到辅酶Q10,辅酶Q10又名癸烯醌,是细胞代谢及细胞呼吸的激活剂,能改善线粒体呼吸功能,促进氧化磷酸化反应。它本身又是细胞自身产生的天然氧化剂,能抑制线粒体的过氧化,有保护生物膜结构完整性的功能。对免疫有非特异的增强作用,能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率,增加抗体的产生,改善T细胞功能。

炮制

  • 1.筛净灰屑,拣去杂质。
  • 2.红曲炭:将净红曲微炒,使外部呈黑色,内部呈老黄色为度,喷淋清水,冷却。

性味

甘;温;无毒

归经

肝;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健脾消食。主饮食积滞;脘腹胀满;赤白下痢;产后恶露不尽;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

脾阴不足及无食积瘀滞者慎用。

  • 1.《本草经疏》:无积滞者勿用,又善破血,无瘀血者禁使。
  • 2.《本草从新》:忌同神曲,脾阴虚胃火盛者勿用。能损胎。

各家论述

  • 1.《饮膳正要》:健脾,益气,温中。
  • 2.《本草衍义补遗》:活血消食,健脾暖胃,赤白痢下水谷。

3.《纲目》:治女人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擂酒饮之良。

  • 4.《本草备要》:入营而破血,燥胃消食,活血和血。治赤白下痢,跌打损伤。
  • 5.《医林纂要》:解生冷物毒。
  • 6.《本草经疏》:红曲,消食健脾胃与神曲相同,而活血和伤,惟红曲为能,故治血痢尤为要药。得降香、通草、鲮鲤甲、没药,治上部内伤,胸膈作痛,或怒伤吐血,和童便服有效;同黄连、白扁豆、莲肉、黄芩、白芍、升麻、干葛、乌梅、甘草、滑石、橘红治滞下;同续断、番降香、延胡索、当归、通草、红花、牛膝、没药、乳香治内伤瘀血作痛;同泽兰、牛膝、地黄、续断、蒲黄、赤芍药治产后恶露不尽腹中痛。
  • 7.《本草求原》:粳米饭加酒曲窨造,变为真红,能走营气以活血,燥胃消食。凡七情六欲之病于气以致血涩者,皆宜佐之。故治冷滞赤白痢、跌打损伤、经闭、产后恶血。[2]

摘录

中华本草

参考资料

  1. 红曲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红曲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