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纳氏鹞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纳氏鹞鲼

学名  Aetobatus narinari

命名者 Euphrasen, 1790

英文名 Spotted eagle ray

别名  Aetobates narinari、鲂仔、

    燕仔𫚉(台东)、花燕子(澎湖)、

    乌燕仔鲂(澎湖)、雪花鸭嘴燕𫚉

观赏鱼/食用鱼  否/否

最大体长     330 cm

分类

  软骨鱼 Chondrichthyes

  燕𫚉 Myliobatiformes

  鲼 Myliobatidae

  鹞鲼 Aetobatus

纳氏鹞鲼,体盘宽约为体盘长的2倍;前缘微凸,后缘凹入。吻较短,弧形,前端钝圆,向头前下斜,突出于腹面上,吻长约等于体盘长的1/8—1/7 (幼体吻较短)。眼圆形,侧位,稍突起;眼径约与喷水孔径相等。喷水孔背位,位于眼后。口中大,平横,口宽小于口前吻长。

鳍脚粗扁,后端圆锥形。背鳍1个,小型;起点距腹鳍终点比其基底长稍小,后端比腹鳍后端前许多。尾细长,约为体盘长之4倍;尾刺1个。

体光滑,背面暗褐色或赤褐色,胸鳍、腹鳍和背鳍上具白色或蓝色斑点,吻上和头上纯褐色无斑点;腹面白色,胸鳍和腹鳍后缘暗褐色;尾鳍具暗褐色和浅色条纹(林沛立2012/11编写)。

可能是Aetobatus ocellatus的误鉴,本种可能只分布于西大西洋海域(Ebert et al. 2013),是需要再进一步研究之鱼种。[1]

栖地环境及深度

底栖型,深度至少30公尺以上。

栖息在浅水区的沙质或泥泞底部(参考文献11230)。以底栖动物为食。用作“ kamaboko”材料(参考637)。经常被海底拖网,沙特尔和刺网渔场捕获,偶尔使用缠结网捕捞,用于捕捞肉类,但由于其通常较小的尺寸而价值有限(Ref.58048)。

分布

西大西洋,也可能是东大西洋台湾分布于西部、澎湖东沙[2]

繁殖

表现出卵胎性(胎盘胎生),胚胎最初以卵黄为食,然后通过特殊结构间接吸收富含粘液,脂肪或蛋白质的子宫液,从而从母亲那里获得额外的营养(参考文献50449)。熊多达4个年轻的(参考5578,6871,37816)。出生时的宽度为17-35厘米(编号37816)。根据Uchida et al(1990)(Ref。51119)的描述,“雄性在水中追赶雌性,然后在其背表面蚕食。雌性停止游泳以开始交配。雄性在胸鳍上咬雌性,向前弯曲一个clasper,然后尝试用任一clasper(通常在水里)进行腹部到腹部的交配。49562)。交配持续20秒至1分钟(参考49562)。

保育

近危(NT) ;评估日期: 2006年1月31日

参考文献

  1. 纳氏鹞鲼,fishdb.sinica.edu.tw
  2. Gymnura zonura,fishbas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