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粩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粩花

粩花也称米花酪,大田俗语吃粩花,是指哪家的姑娘订婚,应按乡俗给乡邻、亲戚、朋友分发喜糖、粩花。

粩花的纯手工制作过程,很能让人回味起传统“古早”味。

简介

中文名:粩花

主要营养成分:糖、淀粉

别称:米花酪

是否含防腐剂:否

外文名:Laohua

储藏方法:食品袋装,常温

主要原料:糯米九棕芋花生油白砂糖麦芽糖

基本内容

粩花是大田前路及闽南地区颇受欢迎的佐茗佳品之一,制作历史悠久。民间传说是诸葛亮首创为刘备迎亲之用。直到办婚事之时,仍以粩花、麻粩、花生粩为订婚糖品。

粩花香甜可口,风味极佳,入口酥脆松软,甜而不腻,且不粘牙。传统上还是用来拜天公的重要供品,又称做“菜碗”。在大田前路及闽南地区,粩花与清茶,四果,十二碗素菜等,列为供奉天公的四大素食供品之一。相传古代地方官员曾将它作为贡品送上宫廷,深得朝廷赞赏,故有“闽南贡品”之称。

粩花是筵席上的珍馐,也是送礼佳品。人们探亲访友时,常以包装成袋的生酪、麻酪或杏仁酪为面前礼,在茶乡,以茶待客,热茶配粩花,真正“古早”味。海外侨胞、港澳台胞、外乡游子归来,都要尝一尝这家乡特产,返回时不忘顺手捎带,让异国他乡的家人、亲友共同分享。

屏山以销定产,确保产品新鲜。

粩花确实是一个很老很老的行当,始于哪年哪月?已老得无从查证了。民间传说是诸葛亮首创为刘备迎亲之用,如果此说属实,当有1700多年历史了。有的说宋元时泉州就有人做了,有的说始于乾隆年间,还以一个故典为证。清代泉州英都举子洪世泽,中博学,被召至武英殿纂修志书,常得乾隆帝指点。某日帝生日,洪世泽奉上家乡的粩花为礼。红艳艳的色彩一下子引起皇帝的兴趣,尝了一口,顿觉香脆可口,遂将粩花定为宫廷甜点,并让洪世泽家人授艺,粩花自此“一朝闻名天下知”。

粩花虽是膨化食品,但在过去身价不菲,并不能常吃到。逢祭神做节,或喜庆之时,才会摆上一盘,惹得馋嘴小孩绕桌不去,淌着口水舔着手指头看直了眼。待诸礼做毕,方可分食。

制作粩花的工序很繁杂,从做粿干、米干、熬糖、裹粩花米每一道工序均是手工制作。

糯米、九棕芋、花生油、白砂糖、麦芽糖是制作主要原料。先将精选的糯米浸泡(至少要72小时),洗净沥干,磨成粉状,拌成粉团,蒸熟后,按一定比例加入九棕芋磨酱泥搅拌,混合均匀,分成大团块,再掺糯米粉,碾压成半公分厚的薄片晒至八成干后切条,再晒至九成干为半成品,以备油炸。

油炸时,要用阴阳油来炸胚,要将油分成两锅,将半成品的“坯模”先放入温度约50~60℃锅里,再用第二锅中的热油(油温约120~150℃)逐步数次舀入第一锅中,使其逐步加热至苏醒舒展,用铲子来回打着转,粿条慢慢膨胀,待伸直后,再全部放入热油锅中进行油炸。经数次翻动,待坯干稍有脆势,没有软心时即油炸完成。

炸粿干需要技巧、火候与时间都是得注意的事,而用九棕芋做辅料,则是可以炸出更香松的粿仔。只有外壳薄,口感才能松脆、细绵、柔软。

熬糖工序,要求很严格。林师傅说,一般15千克白砂糖配30%的水,把白糖熬到一定的浓度,煮炼至似桂圆肉色,那样软硬相宜时退火,加入麦芽糖拌匀,再架上温火,煮沸。林师傅说,麦芽糖浓度必须配合制作时的气温去调节,才能做到不黏牙,酥脆酥软。

在这之前还要先做好粩花米干。制作粩花米干要先把洗净的糯米浸透、蒸熟,晒干后再油炸、沥干。这些工序都准备好了,就把舒展好的粩花粿分批下到熬好的糖锅裹糖,待其浮于糖面,立即捞起,放在事先备好的米干上滚动,粘上厚厚的、均匀的一层即可。若裹上芝麻、花生仁粉、杏仁粉,便成麻粩,花生粩,杏仁粩。再用筛子筛掉多余部分粉粒,就大功告成。[1]

参考文献

  1. 脆米花酥下厨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