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 | |
---|---|
奥斯卡奖杯 |
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1]于1977年3月28日在美国加州洛杉矶音乐中心(L.A. County Music 引Center)举行。主持人:本届颁奖活动由沃伦·比蒂(Warren Beatty)、艾伦·波士汀(Ellen Burstyn)、 简·方达(Jane Fonda)和 理查德·普赖尔(Richard Pryor)主持 。
《电视台风云》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二部获得3项表演奖的影片,第一部是1951年的《欲望号街车》。1977年1月14日,最佳男主角获得者彼得·芬奇(Peter Finch)因心脏病发作,死于洛杉矶的BEVERLY-WILSHIRE酒店大堂内。他是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去世之后获奖的演员。丽娜·维尔特米勒(Lina Wertmuller)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被提名最佳导演的女性。
目录
关于奥斯卡金像奖
自第一届以来,除1930年和1933年以外,奥斯卡金像奖都是每年举行一次。规定每年3月左右对上一年度的影片和演职员进行评奖。评选和颁发奖由学院组织专门的管理委员会主持。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仪式始终是美国好莱坞的一个盛大节日。世界好多国家都通过电视台转播大会盛况。
奖项分布
颁发的奖项有23个,其中除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和男演员奖、最佳导演奖之外,还有最佳摄影、美工、服装设计、原剧本、改编剧本、改编配乐、剪辑、视觉效果、作曲、音响奖等等。此外,还有给那些在 电影界做出巨大成绩的老演员 和老电影工作者的"特别奖"和一定数量的补充奖。 直到1931年,有个新来的学院女秘书看到这尊铜像,惊呼使她想起了叔叔奥斯卡,一位记者立即把她的话报道出去。从此,人们便把这个人像称为"奥斯卡"。奥斯卡金像奖也因此得名。
奖杯设计
奥斯卡金像由学院早期成员之一赛德里克-吉本斯设计。他在一次宴会上,在桌布上描绘出了金像的草图,并最终由洛杉矶著名艺术家乔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于1929年5月16日颁发。每尊金像均为合金铸成,再镀以24K纯金。金像高13.5英寸(约34.3厘米),重8.5磅(约3.8公斤),造型为一名手拄长剑的武士站在电影胶片盘上,片盘上的五条轮辐象征着学院最初的五个部分:演员、导演、制作人、技师和剧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欧文斯公司铸造。奥斯卡奖这个别称从何而来已无法考证,最普遍的说法是学院图书馆馆员、后任学院执行主管的玛格丽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时
曾说这尊金像很像她的奥斯卡叔叔,于是记者和学院的成员们开始以这个名字称呼它。1934年,华特·迪士尼在领奖时引用了这个名字,由此奥斯卡奖这一别称日渐被人们所熟悉。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一直到1939年才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字。
颁奖会场
柯达剧院(Kodak Theatre)位于好莱坞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启用,是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的举行地点,在2002年开始成为奥斯卡的永久颁奖地。
柯达剧院,可容纳3,400名观众,设有全美国一个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宽,75呎深。舞台后的记者室可容纳多达1,500名记者。剧院由柯达公司赞助7500万美元建成,并获此冠名权。
剧院现由洛杉矶市拥有,并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向市政府租用,以举行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柯达剧院的入口摆放有柱装饰,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奥斯卡金像奖得奖人的名字,亦预留位置予未来的得奖人。
在其他时间,柯达剧院则供举办演唱会等表演,及其他种类的颁奖礼。
获奖及提名名单
奖项 | 获奖人 / 获奖影片 | 提名名单 |
---|---|---|
最佳影片 | 《洛奇》 | 《总统班底 / 大阴谋》、《奔向光荣 / 光荣之路》、《电视台风云》、《出租车司机》 |
最佳男主角 | 彼得·芬奇《电视台风云》 | 罗伯特·德尼罗《出租车司机》、吉安卡罗·贾尼尼《七美人》、威廉·霍尔登《电视台风云》、西尔维斯特·史泰龙《洛奇》 |
最佳女主角 | 费·唐娜薇《电视台风云》 | 玛丽-克里斯汀·巴洛特《表兄妹》、塔里亚·希雷《洛奇》、希希·斯派斯克《魔女嘉莉/卡丽》、丽芙·邬曼《面对面》 |
最佳男配角 | 贾森·罗巴兹《总统班底 / 大阴谋》 | 尼德·巴蒂《电视台风云》、伯吉斯·梅雷迪思《洛奇》、劳伦斯·奥利弗《霹雳钻/小人物与大逃犯》、布特·扬《洛奇》 |
最佳女配角 | 比阿特丽斯·斯特雷特《电视台风云》 | 简·亚历山大《总统班底/大阴谋》、朱迪·福斯特《出租车司机》、李·格兰特《苦海余生/海上惊魂三十天》、派珀·劳里《魔女嘉莉/卡丽》 |
最佳导演 | 约翰·G·艾维尔森《洛奇》 | 艾伦·帕库拉《总统班底/大阴谋》、英格玛·伯格曼《面对面》、西德尼·鲁迈特《电视台风云》、丽娜·维尔特米勒《七美人》 |
最佳原创剧本 | 《电视台风云》 | 《表兄妹》、《正面》、《洛奇》、《七美人》 |
最佳改编剧本 | 《总统班底 / 大阴谋》 | 《奔向光荣/光荣之路》、《卡萨诺瓦/美男子》、《百分之七的解决》、《苦海余生/海上惊魂三十天》 |
最佳摄影 | 《奔向光荣 / 光荣之路》 | 《金刚》、《我不能死/廿三世纪大逃亡》、《电视台风云》、《一个明星的诞生/爱情万年青》 |
最佳艺术指导/道具布景 | 《总统班底 / 大阴谋》 | 《不可思议的萨拉》、《最后的大亨》、《我不能死/廿三世纪大逃亡》、《英雄本色》 |
最佳服装设计 | 《卡萨诺瓦 / 美男子》 | 《奔向光荣/光荣之路》、《不可思议的萨拉》、《逾越节的阴谋》、《百分之七的解决》 |
最佳音效 | 《总统班底 / 大阴谋》 | 《金刚》、《洛奇》、《银线号大血案/大陆横断超特急》、《一个明星的诞生/爱情万年青》 |
最佳电影剪辑 | 《洛奇》 | 《总统班底/大阴谋》、《奔向光荣/光荣之路》、《电视台风云》、《两分钟警告》 |
最佳配乐 | 《奔向光荣 / 光荣之路》 | 《小鬼头与贼阿爸》、《一个明星的诞生/爱情万年青》 |
最佳原创配乐 | 《凶兆 / 天魔》 | 《迷情记/黑天使》、《不法之徒迈·韦尔斯》、《出租车司机》、《苦海余生/海上惊魂三十天》 |
最佳动画短片 | 《闲暇》 | 《狄达罗》、《街道》 |
最佳真人短片 | 《冰原》 | 《葛藤》、《蜘蛛晨报》、《夜生活》、《排名第一》 |
最佳纪录短片 | 《数我们的日子》 | 《美国擦鞋童》、《黑木》、《道路的尽头》、《宇宙》 |
最佳纪录长片 | 《美国哈兰县》 | 《好莱坞的考验》、《边缘》、《风和人》、《火山:探究马尔科姆·劳瑞笔下的生命和死亡》 |
最佳外语片 | 《黑人为白人作战 / 白与黑》象牙海岸(科特迪瓦) | 《表兄妹》法国、《善意的谎言/ 说谎者雅各布》德国、《日与夜》波兰、《七美人》意大利 |
最佳影片
《洛奇》[2]是由约翰·G·艾维尔森执导,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塔莉娅·夏尔等主演的剧情片;编剧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制片人罗伯特·查托夫,艾文·温克勒;出品公司联美电影公司,米高梅电影公司。影片讲述了一个寂寂无名的拳手洛奇获得与重量级拳王阿波罗争夺拳王的故事。影片于1976年11月21日在美国上映。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美国东部费城的一个贫民区。三十岁的洛奇 (西尔维斯特·史泰龙饰)体格魁梧,力大如牛。他是一黑社会组织的小喽罗,也是业余拳击手,经常充当陪打人,连打四场,却连一点小费也拿不到。洛奇有个朋友叫波里,在屠宰场干活。一天,洛奇去附近一家商店买东西,看到女售货员瘦弱而羞涩的样子,不知怎么地产生了怜悯。原来她是波里(波特·杨饰)的妹妹,叫艾黛丽安(塔莉娅·夏尔饰),容貌平常,性格内向。洛奇虽脾气习性跟她迥然不同,但已暗中爱上了她,而她却没有轻易的坠入情网。洛奇拼命追求她,这位从没得到男性慰藉的老大姑娘终于与他相爱。两人经常幻想着有一天能改变目前的处境,过上好日子。机会终于来了。美国重量级黑人拳击冠军阿波罗(卡尔·韦瑟斯饰)对手因受伤而退出了比赛,主办人灵机一动,挑选洛奇作为出赛对手。由于此次比赛是庆祝美国建国两百周年的一个项目,优胜者可以获得15万美元巨款,贫困潦倒的三流拳击手洛奇顿时成为电视台和报刊记者竞相采访的对象。虽然洛奇心里明白他是打不赢对手的,但他认为,只要能和世界冠军打15个回合而不被击倒,那就是他的胜利。抱着这一信念,他抓紧时间刻苦训练。洛奇是左撇子,左手勾拳不错,但右手就不行了。在教练米基的悉心指导下,洛奇刻苦训练出一套新拳路。波里为他打气,特别是艾黛丽安把自己的心灵也倾注给洛奇。现在他可不是一个窝囊废了,在理想与爱情的鼓舞下,他精神焕发,斗志昂扬。比赛的那一天,洛奇以昂扬的斗志上阵了,他和阿波罗拼得你死我活。尽管阿波罗不断戏弄他,但他沉着应战。他被打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视线模糊,但他一直苦撑了15个回合……影片以他和女友艾德丽互相拥抱结束。
角色介绍
洛奇 演员 西尔维斯特·史泰龙 洛奇,三十岁,拳手,他是一黑社会组织的小喽罗,也是业余拳击手,经常充当陪打人。在商店认识了女售货员艾黛丽安并相爱。一次机缘巧合被美国重量级黑人拳击冠军阿波罗挑为对手,之后努力训练,在比赛过程中苦撑了15个回合之后输了比赛。
艾黛丽安 演员 塔莉娅·夏尔 艾黛丽安,女售货员,洛奇朋友的妹妹,瘦弱而羞涩,与洛奇在商店相识洛奇,并在洛奇的追求下与之相恋,之后默默支持洛奇,最后与洛奇生活在了一起。
阿波罗 演员 卡尔·韦瑟斯 阿波罗,美国重量级黑人拳击冠军,因对手受伤退出比赛而选择了洛奇作为对手,准备轻易将之击败结束比赛,但是却在台上与之进行了15个回合之后才击败洛奇。
精彩花絮
为了凑足预算,制片方甚至把他们的房子作为抵押。
洛奇镜子上的那些照片,的确是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年少时的照片。
西尔维斯特·史泰龙把电影版权卖给米高梅的条件是,他自己必须是电影的主角。
影片原计划有两个结局,但由于另一个结局需要很多临时演员,这段戏只好作废。
在承认对阿波罗的害怕和怀疑的那场戏中,洛奇是表现振作起来的,史泰龙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来拍摄了这场戏份。
在拳击训练的戏份中,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确实是搏击大块的冻肉。为表现多角度的镜头,他反复这么练习着。当拍摄完成后,他的指关节已经完全平整,一直到现在也是这样。
该片剧本原本有些阴暗:米奇是种族主义者,洛奇最终因不愿成为职业拳手而输掉了比赛,这些元素在影片拍摄期间被酌情更改。
洛奇和艾德在洛奇的厨房亲吻的这段戏,和原剧本上设想的拍摄并不一样。塔莉娅·夏尔的感冒刚好,她担心这样会使得史泰隆生病,所以她亲他的时候很犹豫。但制片方认为这样的表现实际上改进了剧本,于是在影片中保留了下来。
在拍摄最后决战场景时,史泰龙和韦瑟斯全都饱受伤痛之苦,前者肋部青紫,后者鼻骨受损。在拍摄洛奇与艾德里安的初次约会时,剧组本想在冰场营业期间取景,可影片拍摄经费有限,制片方无力支付数百位临时演员的片酬,无奈之下,剧组效仿了洛奇在片中的做法,买通冰场看门人在闭店之后拍摄。
影片制作
创作背景
《洛奇》的剧本由西尔维斯特·史泰龙撰写,创作灵感 源于穆罕默德·阿里与查克·维普纳的拳赛,后者当时还是无名小卒,却坚持到第十五回合才被拳王阿里技术击倒,赛前曾有记者质疑维普纳能否生还,维普的回答是:我是人生中的幸存者,如果我能在海军陆战队中幸存下来,那么阿里的拳头也不足为惧。西尔维斯特·史泰龙观看了该场比赛,被维普纳的精神打动,在拳赛结束后,开始撰写《洛奇》的剧本。
演员选择
米高梅买下了《洛奇》的剧本,希望聘请罗伯特·雷德福、瑞安·奥尼尔、伯特·雷诺兹或詹姆斯·凯恩等演员扮演洛奇,但史泰龙出售剧本的条件之一便是"他自己必须是电影的主角",最终米高梅同意史泰龙出演洛奇一角。关于阿波罗的饰演者,卡利·绍德莱斯曾是扮演艾德里安的最初人选,后来因片酬问题而无缘该片。肯·诺顿也曾希望出演,他正是克里德的角色原型,但他最终让位给卡尔·韦瑟斯。苏珊·萨兰登也曾参加角色艾黛丽安的试镜,但制片方认为面容娇好的她不合适扮演艾黛丽安,最终选择了塔莉娅·夏尔。
获奖记录
时间及奖项类型 | 具体奖项 | 获奖者/获奖作品 | 备注 |
---|---|---|---|
1977年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影片 | 《洛奇》 | 获奖 |
最佳导演 | 约翰·G·艾维尔森 | 获奖 | |
最佳电影剪辑 | Richard HalseyScott Conrad | 获奖 | |
最佳男主角 | 西尔维斯特·史泰龙 | 提名 | |
最佳女主角 | 塔莉娅·夏尔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布吉斯·梅迪斯、波特·杨 | 提名 | |
最佳原创剧本 | 西尔维斯特·史泰龙 | 提名 | |
最佳音响 | Harry W. Tetrick、Bud Alper等 | 提名 | |
最佳原创歌曲 | Bill Conti、Carol Connors等 | 提名 | |
1977年第34届美国金球奖 | 剧情类最佳影片 | 《洛奇》 | 获奖 |
剧情类最佳男主角 | 西尔维斯特·史泰龙 | 提名 | |
剧情类最佳女主角 | 塔莉娅·夏尔 | 提名 | |
最佳导演 | 约翰·G·艾维尔森 | 提名 | |
最佳编剧 | 西尔维斯特·史泰龙 | 提名 | |
最佳电影配乐 | Bill Conti | 提名 | |
1978年第31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 | 最佳影片 | 《洛奇》 | 提名 |
最佳男主角 | 西尔维斯特·史泰龙 | 提名 | |
最佳导演 | 约翰·G·艾维尔森 | 提名 | |
最佳剧本 | 西尔维斯特·史泰龙 | 提名 | |
最佳剪辑 | Richard Halsey | 提名 | |
1978年第1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 最佳外语片 | 《洛奇》 | 获奖 |
1997年第21届意大利大卫奖 | 最佳外国男演员 | 西尔维斯特·史泰龙 | 获奖 |
影片评价
影片结构简洁,感情真挚,尤其能激发观众同情弱者的心态。影片虽然属于小本制作,没有任何大场面,没有精雕细刻的痕迹,但充满了原始之美,表演、台词和配乐都相当到位。《洛奇》用一个美国梦的故事凸现出了美国精神,作为一个下层社会的不起眼人物,他的生活波澜不惊,平淡无奇,本人也似乎显得有些木讷古板,但当世界拳击冠军决定把他视为提高自己声誉的沙包时,他内心那股永不服输的精神才表露无遗,艰苦的训练证实了一个男人在面对巨大压力和挑战时所应该体现的精神。《洛奇》通过影片表现了这种顽强不服输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中某些地方明显是超越国界的。(新浪网评 )[5]
最佳男演员
彼得·芬奇[3](Peter Finch),1916年09月28日出生在英国伦敦南肯瑟顿,英国著名演员。1935年开始在澳洲的剧院表演。翌年演出电影处女作《Dave and Dad Come to Town》。其后十多年,他成为澳洲影剧界和广播界的顶尖红星。1977年1月14日,彼得·芬奇因心脏病发作,死于洛杉矶的BEVERLY-WILSHIRE酒店大堂内。1977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他凭借在《电视台风云》中的表现被授予"最佳男主角奖",成为金像奖影史上第一位去世后获奖的影帝。主要成就: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第1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男演员奖 、第34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
演艺经历
彼得·芬奇(Peter Finch)1916年09月28日生于英国伦敦南肯瑟顿,两岁时父母离异,之后他被居住在法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的亲戚轮流照顾,成人后做过多种职业,直至1935年开始在澳洲的剧院表演。翌年演出电影处女作《Dave and Dad Come to Town》。其后十多年,他成为澳洲影剧界和广播界的顶尖红星。英国巨星劳伦斯·奥立佛赏识他的表演,在1949年把他带到伦敦,他在英国影剧圈奋斗多年,成为著名演员。
1976年,彼得·芬奇领衔主演美国著名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的影片《电视台风云》(Network)。彼得·芬奇在本片中的表演被影评人认为是"奥斯卡百大经典表演之一"。
1977年1月14日,彼得·芬奇因心脏病发作,死于洛杉矶的BEVERLY-WILSHIRE酒店大堂内。一个月后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他凭借在《电视台风云》中的表现被授予"最佳男主角奖",成为金像奖影史上第一位去世后获奖的影帝。
最佳女演员
費·唐娜薇(Faye Dunaway,1941年1月14日-)是著名的美國電影演員,代表作有《我倆沒有明天》、《唐人街》。
明星資料
出生地:美國 佛羅里達州 生 日:1941-01-14 學 歷:波士頓大學
得獎紀錄
- 1999 第56屆金球獎 最佳電視女配角
- 1985 第42屆金球獎 最佳電視女配角
- 1977 第34屆金球獎 最佳劇情類電影女主角 《螢光幕後》
- 1977 第49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女主角 《螢光幕後》
- 1968 第21屆英國金像獎 最佳新人獎 《我倆沒有明天》
入圍紀錄
- 2001 第58屆金球獎 最佳電視女配角
- 1994 第51屆金球獎 最佳電視女主角
- 1988 第45屆金球獎 最佳劇情類電影女主角 《夜夜買醉的男人》
- 1978 第31屆英國金像獎 最佳女主角 《螢光幕後》
- 1976 第33屆金球獎 最佳劇情類電影女主角 《Three Days of the Condor》
- 1975 第28屆英國金像獎 最佳女主角 《唐人街》
- 1975 第32屆金球獎 最佳劇情類電影女主角 《唐人街》
- 1975 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女主角 《唐人街》
- 1971 第28屆金球獎 最佳劇情類電影女主角
- 1968 第21屆英國金像獎 最佳新人獎 《Hurry Sundown》
- 1968 第25屆金球獎 最佳新人獎-女性
- 1968 第25屆金球獎 最佳劇情類電影女主角 《我倆沒有明天》
- 1968 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女主角 《我倆沒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