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
图片来自百科知识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发生在1860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 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战后大沽口完全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控制。

战争经过

北塘登陆

清军在北塘除了装设一部分地雷外,并无驻军加强防备,给了可趁之机。俄国驻北京公使尼古拉·伊格那提耶夫侦知了北塘未设防的相关情况将其告知英法。1860年8月1日,借助俄国人的引导,联军出动军舰30多艘和陆战队5000人在北塘附近顺利登陆,没有遭到任何攻击,并就地掠夺物品。

新河、塘沽炮台的失陷

顺利占领北塘后,1860年8月12日联军2000人在往大沽探路途中与清军遭遇,开了打响战斗的第一炮,随后占领新河。接著与4000名配备大刀、长矛弓箭蒙古骑兵战斗,在动用了阿姆斯特朗炮后击退清军。清军撤回塘沽

8月14日,联军进攻塘沽炮台,集中36门后膛炮和阿姆斯特朗大炮炮轰清军兵营,便发起冲锋。联军士兵纷纷架起梯子试图爬进城墙,最后施米茨中校站在城上挥舞三色旗,清军士兵开始逃亡。战斗结束了。

攻占大沽口炮台

1860年8月21日,英军部属2500名士兵,法军部属1000多人和2连炮兵作为进攻大沽口的兵力。早上6点法军炮兵和英军的榴弹炮对著右岸第一座炮台开炮。英军以47门大炮同法军密集的炮轰那炮台,联军战舰也发炮协助。清军在炮火的差距下渐渐不敌,而且射击无法精准。7点半时联军发起冲锋开始白刃战,临近10点攻下第一座炮台。接著约100名清军士兵逃亡,多数守军战死。当晚,大沽炮台的剩馀清军全数缴械投降。

结果

以联军胜利而结束。共缴获了大炮518门(110门为铜制大炮)和军用物资。透过劝降的手段,联军只攻取了两座炮台,杀死炮台守将乐善后,成功使南岸的剩馀清军就地投降。8月23日英军上将贺布北上直达天津,总督恒福出外迎接,清朝再派桂良恒祺与联军代表额尔金在天津议和。

背景

英法联军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大败,使本来想教训清朝政府相当愤怒。英国《每日电讯报》出现占领北京城,永久占领广州,把皇帝赶出皇宫的声音。英国内阁从1859年9月16日起开8天的会议,最终一致主张对中国增兵,并攻入北京作为目的。法方任命孟托班为总指挥。联军在上海聚集,1860年4月21日占领定海,后陆续占领大连湾烟台,以完成对渤海湾军事上的封锁。大连湾和烟台则作为联军进攻大沽口的基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