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秆锈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竹秆锈病
症状
竹秆被害后,材质变黑发脆,影响工艺价值。发病重的竹子可能枯死。被害重的竹林,生长衰退,发笋减少。病害多发生在竹秆的中下部或基部,有时小枝上也发生。6~7月间,受害部分产生黄褐色或暗褐色粉质的垫状物(病菌的夏孢子堆),成椭圆形或长条形。到11月~第2年春产生橙褐色如天鹅绒状,着生紧密,不易分离,呈革质的垫状物(病菌的冬孢子堆)。这黄褐色垫状物脱落后,竹秆发病部位成黑褐色。[1]
病原
担子菌亚门的[[皮下硬层锈菌Stereostratum corticioides (Berk.et Br) Mangn ]]
发生规律
病菌通过孢子随风传播。在生长过密和经营管理不善的竹林内较易发生。病害都发生在2年生以上的竹子上,当年生的竹子未见发病。
分布与危害
危害:竹子[2]
防治方法
①加强竹林经营管理,合理砍伐,不使竹林过密,也可减少病害的发生机会;
②发病轻的竹林,应及早砍除病竹,烧除病部,以免病菌继续蔓延传播;发病重的竹林喷0.5~1度(波美)的石硫合剂,或氨基苯磺酸,每隔7d喷1次,连续喷3次,效果较好;
③化学防治:建议用20%国光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或12.5%烯唑醇可湿粉剂(国光黑杀)2000-2500倍,25%国光丙环唑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连用2次,间隔12-15天。 注意:使用唑类药剂防治锈病时,幼嫩花木及草坪一定要注意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不可加量和缩短间隔期使用,以免发生矮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