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東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竹東鎮 |
---|
|
竹東鎮(臺灣客家語海陸腔:zhug dungˋ zhinˊ),舊稱「樹杞林」,位於臺灣新竹縣中心,鎮內人口約萬人,是新竹縣人口僅次於竹北市的第二大行政區,也是臺灣人口第二大鎮,結構上以清朝時來自廣東移民客家後裔族群為主,亦有多數的原住民泰雅族、賽夏族居住。
介紹
竹東鎮在漢人移民未開發前,是泰雅族、賽夏族以及其他平埔族人的聚集地、狩獵地。早期以製造樟腦聞名,其後石油的鑽探、水泥及玻璃工業的設廠及林場集散場的拓展下,成為新竹縣溪南地區的工商重鎮,並曾與東勢、羅東共稱為臺灣三大林業集散地。隨著1973年工業技術研究院設置於頭重里,以及1980年新竹科學園區設置於西鄰的新竹市東區之後,竹東鎮的二重埔地區已逐漸轉型為高科技研發中心。
歷史
竹東古名樹杞林,本是原住民聚集地區大本營 。係因於漢民族初到本地時,見樹杞繁茂成林,故以此命名。然而遠在漢民族入墾之前,竹東地區即有原住民狩獵遊耕,今五豐里番社子疑似為其聚居故地。亦多數客家與當地原住民結婚第二代 外省與原住民組成竹東現今人口。
清乾隆中葉,漢民族越過頭前溪開始進入竹東地區。1769年(乾隆34年)已有廣東省的惠州人入墾上、下七份及麻園肚一帶,並漸形成村落。5年後饒平人林欽堂向竹塹社土木什班、通事丁老吻承墾頭重埔、員山一帶荒地,由六張犁(今六家)率男丁40餘人前往建立村落。乾隆末年,陸豐人彭乾和、彭乾順兄弟由芎林下山遷往樹杞林開墾。1806年(嘉慶11年)彭乾和等奉官諭合夥組成「金惠成墾號」,從事大規模的墾拓。
開發初期,行政區屬於淡水廳管轄,屬竹塹堡東南廂。1875年(光緒元年)淡、新分治,本地改隸屬新竹縣,為竹北一堡樹杞林莊。1889年(光緒15年)新、苗分治,本地改稱為竹塹堡樹杞林莊。
1895年(光緒21年)臺灣島割讓給大日本帝國後,本地改隸為台北縣新竹支廳。2年後恢復新竹縣,本地又改稱為樹杞林辦務署樹杞林街。1898年(明治31年)再廢新竹縣,置新竹辦務署,本地設樹杞林署樹杞林區。1920年(大正九年)行政區域調整,以本地在新竹東方而改名為「竹東」,置新竹州竹東郡竹東街[1]。
戰後新竹州改為新竹縣,轄區為今日的桃竹苗地區,竹東郡改為縣轄區竹東區,竹東街改為竹東區下轄竹東鎮;1946年(民國35年)新竹市擴編,竹東鎮併入新竹市,改為新竹市竹東區;1950年(民國39年)縣轄區制度被廢除,新竹縣拆分為新竹、桃園、苗栗三縣,新竹市降為縣轄市,原新竹市竹東區自新竹市劃出,改為新竹縣竹東鎮。
經濟
竹東鎮位於新竹平原與山地接壤的山麓地帶,地理位置優越,是新竹縣「溪南地區」(包括竹東鎮、芎林鄉、寶山鄉、峨眉鄉、北埔鄉、橫山鄉、五峰鄉、尖石鄉八鄉鎮)的交通網路樞紐與商品集散中心。因此,自清領時期以來,竹東的商業活動便相當興盛。另外,由於鄰近山區富涵石油、天然氣、煤炭、矽砂、石灰石等天然工礦資源,吸引業者來此設廠。竹東以商、工為主流的經濟發展軌跡,也因此與台灣一般平地鄉鎮有所不同。
工業技術研究院位於頭重里,成立於1973年,是台灣最大的產業技術研發機構,也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開路先鋒。透過技術引進、人才培育、衍生公司、育成中心、技術服務與技術移轉等不同方式協助業者,對台灣產業發展歷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
商業
發展
竹東鎮商業發展依時間順序排列為:
- 柯湖里福龍宮前
- 軟橋老街
- 上坪老街
- 樹杞林街
- 東寧路、長春路及東林路週邊
- 五豐、榮華新興商圈
現況
竹東鎮內現在有竹東市區商圈及東寧商圈兩部分:
- 竹東市區:竹東火車站週邊商圈是相較傳統的市區,仁愛路、東林路上的竹東中央市場,是鎮內最大型的傳統市場。到了晚上東林路則有東林路夜市,可說是從早到晚都有攤販商家開業。
商圈隨著市區擴大發展至商華街、東寧路及長春路兩側,東寧路有著客運行經的交通優勢,東寧路三段商家林立,一直到竹東高中前仍還有不少店家。長春路則是從中山路口開始,到朝陽路口為止,是與東寧路同時發展的兩條街。 過了中興陸橋後的長春路三段前是新興商圈,較知名的速食店皆在此設立店面。
- 上舘地區:上舘地區商圈大致在中豐路、東峰路上,這邊人口成長快速,又鄰近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竹東榮民醫院、中油鑽探工程處等,客源充足,形成的商圈以飲食為大宗。
教育
高級中等學校
國民中學
國民小學
- 新竹縣竹東鎮竹東國民小學
- 新竹縣竹東鎮大同國民小學(學校官網)
- 新竹縣竹東鎮上館國民小學
- 新竹縣竹東鎮竹中國民小學
- 新竹縣竹東鎮陸豐國民小學
- 新竹縣竹東鎮二重國民小學
- 新竹縣竹東鎮上智國民小學
- 新竹縣竹東鎮中山國民小學
- 新竹縣竹東鎮員崠國民小學
- 新竹縣竹東鎮瑞峰國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