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我们怎么过正月(李彦良)
作品欣赏
童年时我们怎么过正月
传统的正月里节日很多,而且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说辞,还有约定俗成的规矩仪式,让孩子们觉得不只感到快乐,也觉得有意思,还不容易忘记。
初一是大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逢到大年初一,再穷的人家,做爹妈都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愉快,穿衣戴帽,不是新的,也得干干净净。家长还会再三叮咛孩子,大年初一当天不管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也不许哭鼻子流眼泪。清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涮穿戴整齐到大门外放鞭炮后对着家谱磕头祭祖。所谓家谱就是一幅填写着过世先祖名讳的布挂。布挂的顶端画有氏族宗亲的牌位,写明本家族的姓氏和世序。中间是以世序排列的本家族的世系故亲的名讳。底下则是祠堂院落的大门,有台阶,有对联,有守门的狮子,隔着围墙,院子里面有苍松翠柏,有过道厅堂。将上中下三部分连起来看,仿佛一个井然有序的陵园。有的人家即使没有家谱,也得写个先祖的位牌摆在供桌上。跪拜时有年长者燃烛烧香焚纸,号令大家跪下,而后讲追思先祖功德感谢前贤庇荫的话语,表示不忘家风家继。还要讲几句对晚辈文明的吉利话,以示祝福。跪拜结束后,长辈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孩子们自然都喜气洋洋的。庄重的仪式感会让孩子们懂得自己从哪来,该怎么活。尽管我年幼,还不认得字,但爹也要给我讲家谱上的内容,并告诉我哪个名字是我过世的祖父母和曾祖父母。在我长大后,特别是老了之后觉得在童年经历的这种大年祭祖仪式对自己的成长至关重要。那样做并不是封建迷信,其实是进行家庭教育。遗憾的是随着“文革”的“破四旧”,好多人家的家谱被烧了,大年祭祖的跪拜仪式也被中断了。如今,随着老百姓日子的越来越好过,追求和享受物质方面的吃喝玩乐,比穿比戴似乎成了过年的主题了。当我把小时候过年的故事讲给人听的时候,免不了有人笑话我是“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老古董”。但我还是正儿八经地告诉孩子们,中国的大年,为什么叫“春节”,其根本就起源于古老的农耕希望。即使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了所谓的“网络”文化阶段,人也得吃五谷,也离不开家庭亲情的关爱和家族家风的熏染。即使你觉得“跪拜”是“旧礼节”,可在大年初一听听家长讲本家族的好家风也不是什么坏事。离开了农耕文化,也就离开了自然的天道。丢掉了祭祖的仪式,一整天地吃喝玩乐,中国的大年初一说不定会慢慢地变成一个单纯的娱乐性的日子,那样的年,还有中国传统的年味吗?
正月初二,是出嫁闺女回娘家“拜爹娘”的日子,与人们互相走亲戚统称为“拜节”。带的礼品,尽管只是几个馒头,可也觉得很必要和十分贵重。假如回娘家的闺女有个毛驴骑着,那也就够体面了。如果谁家女婿骑个自行车带着闺女来给丈人家拜节了,那就足让邻里羡慕,也是村子里的大新闻了。初二那天,多数人家是闺女女婿和外甥同行,闺女多的人家则如是赶庙,姐妹们聚会,孩子们热闹,自然有说不出的高兴。我呢?也要带着馒头跟在妈的屁股后边蹦蹦跳跳地去给外婆拜节。进门后把馒头摆在家谱前的供桌上,必须先给毛家家谱,给外公外婆磕头,磕头的规矩是不准嬉笑,还必须得五体(双膝,双手和前额头)投地。给谁磕头必须叫应,让对方听着,然后招呼长辈坐下。说“姥爷,我给您磕头啦”,或者“姥娘,我给您磕头了”,但又不能够在长辈的脸前头磕,叫应后,就对着家谱跪倒。据大人们说“正朝着老辈人的脸下跪不礼貌,会折损人家的阳寿”。如果谁家孩子面对面给长辈磕头了,是“傻气”的表现。等把这个跪拜礼完成后,妈才让我去和表弟表妹们玩。记得那年年幼而长相可爱的三表弟见我们跪下了,他也跟着我们跪下了,乐的全家老少都夸他孝顺,都亲他,还不很会说话的他乐得直跳。跪拜完毕,我们几个孩子就围在一起讲故事,叨笑话,绕口令,或跟着年龄稍大点的贵娥姨姨写字和打算盘。因为我们家离得外婆家近,所以我们一般不吃外婆家的午饭,我就又跟着妈妈回家了。长大后慢慢悟到,正月初二出嫁闺女回娘家“拜节”那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实在是好,对于女人来讲,初一在婆家忙乎,初二到娘家看望,也算公道公平。出嫁的闺女回家拜谢养育自己的爹娘,顺理成章。况且不管是“姑表亲,连着筋”,还是“姨表亲,连着襟”,假如不是每年的正月初二见见面,那姑表姨表之间的亲戚们,不都不认识了吗?至于亲戚们之间的互相“拜节”,除了“初五”那天不出门外,哪天也成,人们多在“三、六、九”的日子里出行,意在于图“吉利”。平时里没有机会出门的孩子们在正月里跟着家长“拜节”,就如同过节一样,长见识,开眼界,学礼貌,孩子们自然也开心。古往今来,人们利用正月的农闲,带着孩子在亲朋戚友之间互相走动走动,以示亲近,实在是个教育孩子,更是维系家族和亲友关系的好习惯。
正月初三,是“马王爷”的生日。据说马王爷是赵匡胤在没有得帝之前,流浪到太行山里,留给一个相好的女子的纪念品,他长着三只眼,行侠仗义,怜贫助弱,不慕官宦。赵匡胤得了天下后,就封他为“马王爷”了,掌管着牛、马、驴、骡等大牲畜。牛、马、驴、骡本来都是庄稼人做活的重要伙伴,人过年了,也该让它们在正月里歇一歇了,初三那天不只祭奠“马王爷”,还给家里豢养的大牲畜拌顿好草料。那一天裁缝也要忌用针剪,原因是怕扎瞎马王爷的眼,流年不吉利。所以,妈妈在初二的晚上就把针和剪都藏起来了,怕我到第二天忘了,乱剪胡缝。此事,我记得特别深刻。长大些后,我对妈说:“初三忌用针剪,大概是让女人们多偷偷懒哇,祭奠什么马王爷?”妈说:“老古时候的人就是这么传的,别人咋,咱也咋就是了。”后来,家里不养驴了,也就把初三给马王爷过节,忌用针剪的事都淡忘了。
作者简介
李彦良,山西昔阳人,1948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