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穿越非洲两百年

内容简介

战争、贫困、腐败、疾病……非洲问题从何而来?

熬过了混乱期的非洲,该如何摆脱殖民主义的梦魇,抓住发展的机遇?

从合作伙伴到命运共同体,中国在非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过去两百年,非洲人民走过了被殖民、求独立的历史时期,现已进入谋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重新认识非洲、重估非洲的价值是作者写作的初衷,更是时代的重要命题。

作者曾两度深入非洲,试图通过游走、观察和研究等方式去解答这些问题。他以历史的脉络为经,以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问题为纬,深入地讨论了非洲问题的形成、发展与现状,揭示了非洲三代领导人和非洲人民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曲折历程。

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原因,非洲仅有北非地区有过统一政权国家,其余国家的疆界和政权组织都是近一百余年才形成的。无法自主掌控自身命运的非洲大陆,在古代基督文明、伊斯兰文明势力,以及近代西方殖民主义、中东乱局的外延等各方势力的影响下何去何从?又对其当下的社会状况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简介

郭建龙,自由作家,社会观察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已出版社科历史畅销书《汴京之围》、“中央帝国密码三部曲”《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历史游记《穿越百年中东》;小说《告别香巴拉》;文化游记“亚洲三部曲”《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三千佛塔烟云下》《骑车去元朝》等。

最新出版《穿越非洲两百年》,讲述亲身游历非洲17个国家50多座城市的真实故事,寻访非洲大陆的苦难与希望、创伤与渴望。

原文摘录

非洲的每个国家和每一个人都过着一种被迫的生活,他们的命运由许多偶然因素决定。在西方人到来之前,每一个部族都曾经是独立的,并没有想到要在个国家的框架之下生活。但欧洲人来了,将非洲带入了现代文明的纷争之中。 马依噶不认为欧洲人是坏的,他们带来了汽车、轮船和药品,让人们更容易生存。同时,他们还将国家这个超越种族的概念传授给了非洲人。现在,不同的种族必须学会在同一个国家架构之下生存。每一个国家都有许多不同的种族。他们的国界都不是自己决定的,而是欧洲人在殖民地时期就已经划定好的,非洲人只有乖乖地继承下来,没有任何重新划分的机会。人 如果欧洲人仅仅带来了团结与和平共处的观念,还是有利的。但他们还同时带来了另一个观念,那就是民族自决和民族独立。这个观念甚至影响着欧洲人本身,不管是苏格兰还是加泰罗尼亚都试图独立。对于非洲人来说,更难以把握到底是国家重要,还是种族重要。 为了让反对派暂时闭嘴,本·阿里不得不勉为其难地建立了超过突尼斯财政承受能力的警察力量,进行维稳工作。 当数量庞大的警察队伍建立后,接下来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警察也是人,也需要吃饭养家。警察的数量一多,依靠政府财政吃饭的人数就大大增加了。 由于突尼斯的财政并不算宽裕,总统不得不采取另一个做法:让警察自己去找食养活自己。也就是说,因为付不起高工资,政府给警察的薪水是比较低的,但是警察可以通过一定的罚款来补贴自己。 如果要获得更多罚款,那么必须与许可证制相配合。这种制度的特征是许可证多,规矩多,需要交钱的项目多,一旦没有许可证,就要罚款。 这样一来,警察就可以通过罚款获得足够的“合法收入”。比如,如果警察向某个小贩直接要钱,那是腐败,可是一旦政府规定,从今往后禁止小贩在街上摆摊,除非有许可证,如果没有,就要没收或者罚款,这就让许多小贩处于“非法经营”的状态,而警察可以“合法”地运用权力来获得收入了。

书评

提到非洲总是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我曾经在许多场合说过,我认为非洲是整个世界良知上的一块伤疤。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 1、非洲已经度过了最初的混乱期,开始了自己的发展期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微博上关于美国非洲裔黑人弗洛伊德之死的新闻是铺天盖地,这个事件从美国一直蔓延到全球,引起无限的争议。

关于非洲问题,多年以来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从非洲战乱不断,到大量难民集体涌入欧洲,非洲给世人的形象一直就是战争、落后、疾病、贫穷……这些粗暴的标签,将非洲的形象进行了固化。

尤其是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作品《饥饿的苏丹》,一个饥饿的苏丹女童瘦得皮包骨头,无力地跪倒在地上,而秃鹰在她身后虎视眈眈,好像是时刻在准备猎食这个女孩。这幅照片对世人的冲击是无比巨大的。更是加深了世人对落后非洲的印象。


随着中非贸易的加速,非洲与中国的交往日益密切,非洲人在中国定居得越来越多,由此也引发不少社会问题。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在疫情期间,因为防疫措施和隔离措施,引发了本地居民与外籍人士之间的摩擦。

另外最近在赞比亚,接连发生针对中国人的事件,更为恶劣的是在5月24日, 赞比亚卢萨卡市发生一起恶性刑事案件,3名中国公民被暴徒杀害,在国内引发了众多的关注。


非洲到底怎么了?对于这个拥有着10亿人口的大陆,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它?如何正确面对非洲贫穷落后、种族冲突、政局动荡的现状?《穿越非洲两百年》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非洲,一个充满发展前景的非洲。在这里,虽然有些地方战乱依然在延续,虽然有些国家还没有找到自己发展的道路,但是大部分的国家已经度过了最初的混乱期,开始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2、从“全球城市”廷巴图克一瞥非洲文明 其实在历史上,非洲曾经有过极为辉煌的文明。

说到非洲,东非曾发掘出最古老的人类化石,迄今已经有320万年的历史。

非洲拥有着四大河流,分别是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均孕育出了灿烂的非洲古代文明。

其中,尼罗河流域还是世界级古代文明的摇篮,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与中国并列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以金字塔为象征的辉煌文化。

在《穿越非洲两百年》中,重点提到了马里的一个城市,廷巴图克。这座城市唯一尼日尔河中游的北岸,鼎盛时期的廷巴图克,不仅是西非的经济中心, 还对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地中海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是当时不折不扣的“全球城市”。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盐从北方来,金子从南方来,知识和学问,都得从廷巴克图来。”这充分说明了当时廷巴图克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廷巴图克能够享誉阿拉伯世界和欧洲,其实主要的一个原因还要归功于“黄金之王”坎库·穆萨。穆萨在位期间,为了提升国家的影响力,他开始了著名的“黄金朝圣”之旅。

穆萨带着庞大的朝圣队伍,沿途经过很多城市,目的就是在到达开罗之前让更多的人见证廷巴图克的辉煌。随行骆驼80到100峰, 每峰携带大约300磅黄金;奴仆500名, 每人携带黄金40磅。整个阿拉伯世界为之轰动,“黄金之国”的名声不胫而走。

但是后来廷巴图克随着撒哈拉商道的改路和战争,日渐衰落。现在的廷巴图克,只是一个破败不堪的小镇,在极端宗教主义的控制下,几乎与世隔绝,外界很难得到他的消息。外国人想要进入廷巴图克就得冒着被绑票甚至是撕票的危险。

2014年法国曾经拍过一部叫做《廷巴图克》的电影,在开幕的镜头中,就是一场追逐戏。追逐者的枪生,绝望的叫喊声,奔跑的受害者,沉默的小镇。廷巴图克就像是一座极端宗教笼罩之下的悲哀之城。鞭刑、活埋、石刑……很难想象这是身处于二十一世纪。


《穿越非洲两百年》的作者向往着廷巴图克,他不惜冒险登上开往廷巴图克的船,险些因为疟疾丧命,经历了沿途政权的叛乱,险些被当地的人骗进极端分子的手中,最终也没能进入那个心心念念的“全球城市”。

电影《廷巴克图》的结尾是一个绝望的世界,面对着极端分子的迫害,当地的居民毫无还手的能力。无辜的夫妻被枪杀,年幼的女儿在沙漠中无助地奔跑,一直到世界的尽头,隔着屏幕都能品出那浓浓的绝望感。

而《穿越非洲两百年》的作者眼见着廷巴图克而不能进入的时候,他心中是不是也存着相同的绝望呢?

3、真主还是耶稣?:非洲历史上的宗教之争 在非洲,宗教的发展历史比较久了。从15世纪葡萄牙航海达伽玛从欧洲沿非洲海岸探险,沿途就发现了许多与非洲做生意的阿拉伯商贾。

在非洲与亚洲贸易往来最频繁的地区,阿拉伯人、非洲人文化交流、贸易往来日益繁盛,文化、生活习惯日趋相近。

经贸的交流离不开宗教的广泛传播,为迎合阿拉伯地区的商人,萨赫勒地区掀起了一股皈依伊斯兰教的热潮,伊斯兰教成为了维系不同族群之间的重要精神纽带。


一方面,对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商人来说,伊斯兰教是他们的护身符或通行证;另一方面,对于非洲的国王来说,伊斯兰教则是吸引外商不可或缺的筹码。

如果不是欧洲人的殖民主义政策,或许整个非洲大陆早已经变成了绿色。

伴随着殖民统治,欧洲开始疯狂瓜分非洲,而基督教则顺势在非洲也进入了他的“黄金时期”。为了顺利将基督教引入非洲,基督教进行了非洲化运动,将西方基督教的教义、礼仪、神学中融入非洲当地传统宗教的成分。

经过这样一番包装,原本是以西方文化为内核的基督教义,演变成为具有非洲传统宗教与文化内涵的,被本地原住民所认同的“改良”基督教,这也是基督教能够在非洲得以传播的重要原因。

与伊斯兰教那种“个人化”的宗教不同,非洲的基督教是一种“集体化”的宗教。为了与非洲文明融合,非洲的教堂里人们也是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与西方教堂神圣严肃的氛围完全不同,极具非洲特色。


借助基督教非洲化运动,基督教在非洲得到了迅速发展,遍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每一个国家,并且于1960年超过该地区的穆斯林人数,成为非洲的第一大宗教。但是在非洲的大地上,依然有着不少人顽强地信仰着伊斯兰教。或许这也是因为伊斯兰教也有不少人特别极端,因此他们能够抵制现代社会的世俗化潮流,并成为信仰的堡垒。

像廷巴图克,就是伊斯兰国ISIS北方反叛的中心城市,整个城市都在极端宗教主义的控制之下,人们被卷入混乱的旋涡,无法主导自己的生活,在世界的尽头呼唤着自由的到来,却不知道何时能来。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在非洲的发展过程中都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两种宗教又是相互挤压与冲突的。

一方面,伊斯兰教在殖民统治时期被边缘化,失去了政治上的主动性和进取性;另一方面,西方的殖民政策又加剧了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隔阂,为之后非洲大陆宗教分歧与冲突埋下了祸根。

4、不是非洲人的过错,而是西方人的罪恶:英法的“2C”和“2S”殖民策略 从16世纪到19世纪,非洲一直是殖民者“黑人猎获所”。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殖民者开始改变掠夺非洲的政策,逐步把非洲各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


在西班牙、葡萄牙、荷兰逐步衰落之后,英国与法国成为了长期掌控世界话语权的两大殖民地国家。

其中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法国被称为“非洲宪兵”,从称呼上也能看出这两个国家对世界的影响力。

英国与法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势力范围,进行了长达百年的殖民战争,尤其是在非洲这块土地上,法国凭借着地理位置近水楼台先得月,而英国靠着强大的海军力量染指非洲。

19世纪,英法两国在对非洲采取殖民竞赛时,殖民政策有两个特殊的名词,“2C”和“2 S”。

具体来说的话,英国的“2C”规划是“纵向到底”。非洲是一个庞大的大陆,英国人不可能占领全部,但它希望有一条贯穿非洲大陆的轴线,从北面埃及的开罗(Cairo)一直延伸到南面南非的开普教(Cape Town)。“2C”亦即“Cairo to Cape Town”。

与此同时,作为英国人最大的竞争对手,法国的政策是“2S”,也就是“横向到边”。既然英国人从南向北寻找轴线,法国人就要从东向西寻找轴线。法国在非洲最重要的领地,亦即“2S”战略的西端包括两块:第一块是阿尔及利亚,这里距离法国只隔着一个地中海,已经被当作法国本土的延伸;另一个则是塞内加尔(Senegal),是法国在西非最早的立足点。

两大老牌帝国,一个在非洲轴线到底,一个在非洲轴线到边,总会有相交的地方,这个兵家必争的地方就位于苏丹的境内。谁占领了苏丹,谁的战略就得到了实现,失败的一方则无法得到一个完整的轴线。

最终,英国赢得了这场胜利,占领了苏丹,而法国人在苏丹以东只占领了如今属于吉布提的法属索马里。英国与法国的斗法,还给苏丹留下了一个极大的隐患,在这个国家的北部,是受伊斯兰教影响的区域,它的居民大都是伊斯兰教徒,而南部(法绍达以南)是伊斯兰教没有影响到的区域,以当地的巫术信仰为主。苏丹独立后,南北双方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造成了分裂。

相对于非洲早期的部落制来说,现代国家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也因为这一制度所内含的暴力与财富的能量,而让欧洲国家可以殖民全世界,并且将这套制度推向了全世界。但是非洲在经过了被殖民,然后独立运动的过程中,却发生了极大的问题。

科利尔发现:“最底层的10亿人的国家历史悠久,但是它们现在的国家很年轻。这些国家往往太小,无法维持安全的规模经济,力不从心地维持着国内的稳定。也因为它们建国的时间不长,很难打造出强有力的民族国家认同,不足以抗衡古老的族裔和宗教认同。”

在建立国家的过程中,构建民族国家的认同具有很强的偶然性,需要出现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非洲国家的建立,到领导人的更替,到社会制度的完善,无不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

从非洲独立到当今非洲,可以说是经历了三代领导人的更迭,而整个非洲的形势也变得越来越光明。

5、从独立运动引领者到高等教育者:非洲三代领导人的功劳及非洲新核心的形成 非洲各个国家的领导人,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的领导人,是非洲殖民时代领导非洲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那些领导人,他们大都由于知识结构有缺陷,虽然可以带领人民闹革命,却不懂得搞建设,导致非洲社会生活出现了衰退;

第二个时期的领导人,是军事政变频发时期的那些领导人,他们大都是军人出身,受到的教育更少,导致了进一步的混乱;

第三个时期的领导人,是民主化运动后的那些领导人,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对于非洲问题也就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正是在这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非洲艰难地度过了独立初期,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


在作者看来,非洲已经初步结束了混乱的时期,开始慢慢地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之所以人们还是一直停留在非洲混乱、贫穷的印象当中,是因为人们习惯性地将非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将又将局部的混乱与无序去代表整体,所以得出了一个相对有些偏颇的结论。

实际上,大部分的非洲国家已经进入了重视经济发展的阶段,并将之作为社会安定的基础。虽然腐败、抢劫、盗窃、暴力时有发生,但大部分人已经有了安全的感觉,普通民众的生活更加稳定了。

初步的稳定之后,非洲开始慢慢回血,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龙头国家,成为非洲复苏的核心。

在东非,核心是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在西非,龙头国家是尼日利亚和塞内加尔,在非洲南部,核心当之无愧的就是南非,在北非,摩洛哥和突尼斯异军突起。

围绕着这些国家,非洲的发展已经开始起步。加之有国际上众多友好国家的支持,非洲已然是一个充满了希望的大陆。

书中举的一个例子非常有趣,在肯尼亚,总统小肯雅塔与中国签订了修建铁路的协议,却遭到反对派的抵制。按照之前肯尼亚人的效率,规划十年,筹款加争吵十年,开工就得等二十年以后,总统都已经换掉了。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中国速度世界无敌,只用了三年就将铁路修建好了。

甚至于说,中国速度也影响到了反对派的工作效率,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慢慢悠悠的去码人,再去集会,再去反对,那根本来不及。

非洲国家能否在第三代领导人的手中和平过渡,迎来新的发展呢?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例子。对于断裂,还是改进,现在暂时还没有办法看到结果,或许对于非洲国家来说,还在探索再探索的路上。

6、非洲需要被理解,需要被认识 古代非洲文化灿烂,现代非洲伤痕累累。

而在这两个历史阶段之间,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非洲到底经历了什么,并不是非常清楚。

非洲需要被理解,需要被认识。

在我们认识非洲的过程中,也是读史明智的一个过程,让当年的悲剧不要重演,同时将对非洲的认知与时代接轨,让非洲那隐隐可见的光明在众人心中留下印记。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