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穿越非洲兩百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戰爭、貧困、腐敗、疾病……非洲問題從何而來?

熬過了混亂期的非洲,該如何擺脫殖民主義的夢魘,抓住發展的機遇?

從合作夥伴到命運共同體,中國在非洲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過去兩百年,非洲人民走過了被殖民、求獨立的歷史時期,現已進入謀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 。重新認識非洲、重估非洲的價值是作者寫作的初衷,更是時代的重要命題。

作者曾兩度深入非洲,試圖通過遊走、觀察和研究等方式去解答這些問題。他以歷史的脈絡為經,以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問題為緯,深入地討論了非洲問題的形成、發展與現狀,揭示了非洲三代領導人和非洲人民不斷探索發展道路的曲折歷程。

由於特殊的歷史文化原因,非洲僅有北非地區有過統一政權國家,其餘國家的疆界和政權組織都是近一百餘年才形成的。無法自主掌控自身命運的非洲大陸,在古代基督文明、伊斯蘭文明勢力,以及近代西方殖民主義、中東亂局的外延等各方勢力的影響下何去何從?又對其當下的社會狀況產生了怎樣的作用?

作者簡介

郭建龍,自由作家,社會觀察家,曾任《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已出版社科歷史暢銷書《汴京之圍》、「中央帝國密碼三部曲」《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中央帝國的哲學密碼》《中央帝國的軍事密碼》;歷史遊記《穿越百年中東》;小說《告別香巴拉》;文化遊記「亞洲三部曲」《印度,漂浮的次大陸》《三千佛塔煙雲下》《騎車去元朝》等。

最新出版《穿越非洲兩百年》,講述親身遊歷非洲17個國家50多座城市的真實故事,尋訪非洲大陸的苦難與希望、創傷與渴望。

原文摘錄

非洲的每個國家和每一個人都過着一種被迫的生活,他們的命運由許多偶然因素決定。在西方人到來之前,每一個部族都曾經是獨立的,並沒有想到要在個國家的框架之下生活。但歐洲人來了,將非洲帶入了現代文明的紛爭之中。 馬依噶不認為歐洲人是壞的,他們帶來了汽車、輪船和藥品,讓人們更容易生存。同時,他們還將國家這個超越種族的概念傳授給了非洲人。現在,不同的種族必須學會在同一個國家架構之下生存。每一個國家都有許多不同的種族。他們的國界都不是自己決定的,而是歐洲人在殖民地時期就已經劃定好的,非洲人只有乖乖地繼承下來,沒有任何重新劃分的機會。人 如果歐洲人僅僅帶來了團結與和平共處的觀念,還是有利的。但他們還同時帶來了另一個觀念,那就是民族自決和民族獨立。這個觀念甚至影響着歐洲人本身,不管是蘇格蘭還是加泰羅尼亞都試圖獨立。對於非洲人來說,更難以把握到底是國家重要,還是種族重要。 為了讓反對派暫時閉嘴,本·阿里不得不勉為其難地建立了超過突尼斯財政承受能力的警察力量,進行維穩工作。 當數量龐大的警察隊伍建立後,接下來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警察也是人,也需要吃飯養家。警察的數量一多,依靠政府財政吃飯的人數就大大增加了。 由於突尼斯的財政並不算寬裕,總統不得不採取另一個做法:讓警察自己去找食養活自己。也就是說,因為付不起高工資,政府給警察的薪水是比較低的,但是警察可以通過一定的罰款來補貼自己。 如果要獲得更多罰款,那麼必須與許可證制相配合。這種制度的特徵是許可證多,規矩多,需要交錢的項目多,一旦沒有許可證,就要罰款。 這樣一來,警察就可以通過罰款獲得足夠的「合法收入」。比如,如果警察向某個小販直接要錢,那是腐敗,可是一旦政府規定,從今往後禁止小販在街上擺攤,除非有許可證,如果沒有,就要沒收或者罰款,這就讓許多小販處於「非法經營」的狀態,而警察可以「合法」地運用權力來獲得收入了。

書評

提到非洲總是給人一種荒涼的感覺。我曾經在許多場合說過,我認為非洲是整個世界良知上的一塊傷疤。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 1、非洲已經度過了最初的混亂期,開始了自己的發展期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微博上關於美國非洲裔黑人弗洛伊德之死的新聞是鋪天蓋地,這個事件從美國一直蔓延到全球,引起無限的爭議。

關於非洲問題,多年以來一直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從非洲戰亂不斷,到大量難民集體湧入歐洲,非洲給世人的形象一直就是戰爭、落後、疾病、貧窮……這些粗暴的標籤,將非洲的形象進行了固化。

尤其是1994年普利策新聞特寫攝影獎作品《飢餓的蘇丹》,一個飢餓的蘇丹女童瘦得皮包骨頭,無力地跪倒在地上,而禿鷹在她身後虎視眈眈,好像是時刻在準備獵食這個女孩。這幅照片對世人的衝擊是無比巨大的。更是加深了世人對落後非洲的印象。


隨着中非貿易的加速,非洲與中國的交往日益密切,非洲人在中國定居得越來越多,由此也引發不少社會問題。體現最明顯的就是在疫情期間,因為防疫措施和隔離措施,引發了本地居民與外籍人士之間的摩擦。

另外最近在贊比亞,接連發生針對中國人的事件,更為惡劣的是在5月24日, 贊比亞盧薩卡市發生一起惡性刑事案件,3名中國公民被暴徒殺害,在國內引發了眾多的關注。


非洲到底怎麼了?對於這個擁有着10億人口的大陸,應該用什麼樣的眼光去看待它?如何正確面對非洲貧窮落後、種族衝突、政局動盪的現狀?《穿越非洲兩百年》告訴讀者一個真實的非洲,一個充滿發展前景的非洲。在這裡,雖然有些地方戰亂依然在延續,雖然有些國家還沒有找到自己發展的道路,但是大部分的國家已經度過了最初的混亂期,開始了自己的發展道路。

2、從「全球城市」廷巴圖克一瞥非洲文明 其實在歷史上,非洲曾經有過極為輝煌的文明。

說到非洲,東非曾發掘出最古老的人類化石,迄今已經有320萬年的歷史。

非洲擁有着四大河流,分別是尼羅河、剛果河、尼日爾河和贊比西河,均孕育出了燦爛的非洲古代文明。

其中,尼羅河流域還是世界級古代文明的搖籃,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與中國並列被譽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創造出以金字塔為象徵的輝煌文化。

在《穿越非洲兩百年》中,重點提到了馬里的一個城市,廷巴圖克。這座城市唯一尼日爾河中游的北岸,鼎盛時期的廷巴圖克,不僅是西非的經濟中心, 還對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地中海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是當時不折不扣的「全球城市」。


有一句諺語說得好:「鹽從北方來,金子從南方來,知識和學問,都得從廷巴克圖來。」這充分說明了當時廷巴圖克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廷巴圖克能夠享譽阿拉伯世界和歐洲,其實主要的一個原因還要歸功於「黃金之王」坎庫·穆薩。穆薩在位期間,為了提升國家的影響力,他開始了著名的「黃金朝聖」之旅。

穆薩帶着龐大的朝聖隊伍,沿途經過很多城市,目的就是在到達開羅之前讓更多的人見證廷巴圖克的輝煌。隨行駱駝80到100峰, 每峰攜帶大約300磅黃金;奴僕500名, 每人攜帶黃金40磅。整個阿拉伯世界為之轟動,「黃金之國」的名聲不脛而走。

但是後來廷巴圖克隨着撒哈拉商道的改路和戰爭,日漸衰落。現在的廷巴圖克,只是一個破敗不堪的小鎮,在極端宗教主義的控制下,幾乎與世隔絕,外界很難得到他的消息。外國人想要進入廷巴圖克就得冒着被綁票甚至是撕票的危險。

2014年法國曾經拍過一部叫做《廷巴圖克》的電影,在開幕的鏡頭中,就是一場追逐戲。追逐者的槍生,絕望的叫喊聲,奔跑的受害者,沉默的小鎮。廷巴圖克就像是一座極端宗教籠罩之下的悲哀之城。鞭刑、活埋、石刑……很難想象這是身處於二十一世紀。


《穿越非洲兩百年》的作者嚮往着廷巴圖克,他不惜冒險登上開往廷巴圖克的船,險些因為瘧疾喪命,經歷了沿途政權的叛亂,險些被當地的人騙進極端分子的手中,最終也沒能進入那個心心念念的「全球城市」。

電影《廷巴克圖》的結尾是一個絕望的世界,面對着極端分子的迫害,當地的居民毫無還手的能力。無辜的夫妻被槍殺,年幼的女兒在沙漠中無助地奔跑,一直到世界的盡頭,隔着屏幕都能品出那濃濃的絕望感。

而《穿越非洲兩百年》的作者眼見着廷巴圖克而不能進入的時候,他心中是不是也存着相同的絕望呢?

3、真主還是耶穌?:非洲歷史上的宗教之爭 在非洲,宗教的發展歷史比較久了。從15世紀葡萄牙航海達伽瑪從歐洲沿非洲海岸探險,沿途就發現了許多與非洲做生意的阿拉伯商賈。

在非洲與亞洲貿易往來最頻繁的地區,阿拉伯人、非洲人文化交流、貿易往來日益繁盛,文化、生活習慣日趨相近。

經貿的交流離不開宗教的廣泛傳播,為迎合阿拉伯地區的商人,薩赫勒地區掀起了一股皈依伊斯蘭教的熱潮,伊斯蘭教成為了維繫不同族群之間的重要精神紐帶。


一方面,對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商人來說,伊斯蘭教是他們的護身符或通行證;另一方面,對於非洲的國王來說,伊斯蘭教則是吸引外商不可或缺的籌碼。

如果不是歐洲人的殖民主義政策,或許整個非洲大陸早已經變成了綠色。

伴隨着殖民統治,歐洲開始瘋狂瓜分非洲,而基督教則順勢在非洲也進入了他的「黃金時期」。為了順利將基督教引入非洲,基督教進行了非洲化運動,將西方基督教的教義、禮儀、神學中融入非洲當地傳統宗教的成分。

經過這樣一番包裝,原本是以西方文化為內核的基督教義,演變成為具有非洲傳統宗教與文化內涵的,被本地原住民所認同的「改良」基督教,這也是基督教能夠在非洲得以傳播的重要原因。

與伊斯蘭教那種「個人化」的宗教不同,非洲的基督教是一種「集體化」的宗教。為了與非洲文明融合,非洲的教堂里人們也是敲鑼打鼓,載歌載舞,與西方教堂神聖嚴肅的氛圍完全不同,極具非洲特色。


藉助基督教非洲化運動,基督教在非洲得到了迅速發展,遍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每一個國家,並且於1960年超過該地區的穆斯林人數,成為非洲的第一大宗教。但是在非洲的大地上,依然有着不少人頑強地信仰着伊斯蘭教。或許這也是因為伊斯蘭教也有不少人特別極端,因此他們能夠抵制現代社會的世俗化潮流,並成為信仰的堡壘。

像廷巴圖克,就是伊斯蘭國ISIS北方反叛的中心城市,整個城市都在極端宗教主義的控制之下,人們被捲入混亂的旋渦,無法主導自己的生活,在世界的盡頭呼喚着自由的到來,卻不知道何時能來。

從歷史的進程來看,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在非洲的發展過程中都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這兩種宗教又是相互擠壓與衝突的。

一方面,伊斯蘭教在殖民統治時期被邊緣化,失去了政治上的主動性和進取性;另一方面,西方的殖民政策又加劇了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之間的隔閡,為之後非洲大陸宗教分歧與衝突埋下了禍根。

4、不是非洲人的過錯,而是西方人的罪惡:英法的「2C」和「2S」殖民策略 從16世紀到19世紀,非洲一直是殖民者「黑人獵獲所」。隨着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殖民者開始改變掠奪非洲的政策,逐步把非洲各國變成它們的殖民地。


在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逐步衰落之後,英國與法國成為了長期掌控世界話語權的兩大殖民地國家。

其中英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法國被稱為「非洲憲兵」,從稱呼上也能看出這兩個國家對世界的影響力。

英國與法國為了爭奪殖民地勢力範圍,進行了長達百年的殖民戰爭,尤其是在非洲這塊土地上,法國憑藉着地理位置近水樓台先得月,而英國靠着強大的海軍力量染指非洲。

19世紀,英法兩國在對非洲採取殖民競賽時,殖民政策有兩個特殊的名詞,「2C」和「2 S」。

具體來說的話,英國的「2C」規劃是「縱向到底」。非洲是一個龐大的大陸,英國人不可能占領全部,但它希望有一條貫穿非洲大陸的軸線,從北面埃及的開羅(Cairo)一直延伸到南面南非的開普教(Cape Town)。「2C」亦即「Cairo to Cape Town」。

與此同時,作為英國人最大的競爭對手,法國的政策是「2S」,也就是「橫向到邊」。既然英國人從南向北尋找軸線,法國人就要從東向西尋找軸線。法國在非洲最重要的領地,亦即「2S」戰略的西端包括兩塊:第一塊是阿爾及利亞,這裡距離法國只隔着一個地中海,已經被當作法國本土的延伸;另一個則是塞內加爾(Senegal),是法國在西非最早的立足點。

兩大老牌帝國,一個在非洲軸線到底,一個在非洲軸線到邊,總會有相交的地方,這個兵家必爭的地方就位於蘇丹的境內。誰占領了蘇丹,誰的戰略就得到了實現,失敗的一方則無法得到一個完整的軸線。

最終,英國贏得了這場勝利,占領了蘇丹,而法國人在蘇丹以東只占領了如今屬于吉布提的法屬索馬里。英國與法國的鬥法,還給蘇丹留下了一個極大的隱患,在這個國家的北部,是受伊斯蘭教影響的區域,它的居民大都是伊斯蘭教徒,而南部(法紹達以南)是伊斯蘭教沒有影響到的區域,以當地的巫術信仰為主。蘇丹獨立後,南北雙方的差異越來越大,最終造成了分裂。

相對於非洲早期的部落制來說,現代國家是一項重大的制度創新,也因為這一制度所內含的暴力與財富的能量,而讓歐洲國家可以殖民全世界,並且將這套制度推向了全世界。但是非洲在經過了被殖民,然後獨立運動的過程中,卻發生了極大的問題。

科利爾發現:「最底層的10億人的國家歷史悠久,但是它們現在的國家很年輕。這些國家往往太小,無法維持安全的規模經濟,力不從心地維持着國內的穩定。也因為它們建國的時間不長,很難打造出強有力的民族國家認同,不足以抗衡古老的族裔和宗教認同。」

在建立國家的過程中,構建民族國家的認同具有很強的偶然性,需要出現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領導人。非洲國家的建立,到領導人的更替,到社會制度的完善,無不體現了這樣一個過程。

從非洲獨立到當今非洲,可以說是經歷了三代領導人的更迭,而整個非洲的形勢也變得越來越光明。

5、從獨立運動引領者到高等教育者:非洲三代領導人的功勞及非洲新核心的形成 非洲各個國家的領導人,主要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的領導人,是非洲殖民時代領導非洲各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那些領導人,他們大都由於知識結構有缺陷,雖然可以帶領人民鬧革命,卻不懂得搞建設,導致非洲社會生活出現了衰退;

第二個時期的領導人,是軍事政變頻發時期的那些領導人,他們大都是軍人出身,受到的教育更少,導致了進一步的混亂;

第三個時期的領導人,是民主化運動後的那些領導人,大都接受過高等教育,對於非洲問題也就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正是在這一代領導人的帶領下,非洲艱難地度過了獨立初期,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期。


在作者看來,非洲已經初步結束了混亂的時期,開始慢慢地向着好的方向發展。之所以人們還是一直停留在非洲混亂、貧窮的印象當中,是因為人們習慣性地將非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將又將局部的混亂與無序去代表整體,所以得出了一個相對有些偏頗的結論。

實際上,大部分的非洲國家已經進入了重視經濟發展的階段,並將之作為社會安定的基礎。雖然腐敗、搶劫、盜竊、暴力時有發生,但大部分人已經有了安全的感覺,普通民眾的生活更加穩定了。

初步的穩定之後,非洲開始慢慢回血,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龍頭國家,成為非洲復甦的核心。

在東非,核心是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在西非,龍頭國家是尼日利亞和塞內加爾,在非洲南部,核心當之無愧的就是南非,在北非,摩洛哥和突尼斯異軍突起。

圍繞着這些國家,非洲的發展已經開始起步。加之有國際上眾多友好國家的支持,非洲已然是一個充滿了希望的大陸。

書中舉的一個例子非常有趣,在肯尼亞,總統小肯雅塔與中國簽訂了修建鐵路的協議,卻遭到反對派的抵制。按照之前肯尼亞人的效率,規劃十年,籌款加爭吵十年,開工就得等二十年以後,總統都已經換掉了。可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中國速度世界無敵,只用了三年就將鐵路修建好了。

甚至於說,中國速度也影響到了反對派的工作效率,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慢慢悠悠的去碼人,再去集會,再去反對,那根本來不及。

非洲國家能否在第三代領導人的手中和平過渡,迎來新的發展呢?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敗的例子。對於斷裂,還是改進,現在暫時還沒有辦法看到結果,或許對於非洲國家來說,還在探索再探索的路上。

6、非洲需要被理解,需要被認識 古代非洲文化燦爛,現代非洲傷痕累累。

而在這兩個歷史階段之間,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非洲到底經歷了什麼,並不是非常清楚。

非洲需要被理解,需要被認識。

在我們認識非洲的過程中,也是讀史明智的一個過程,讓當年的悲劇不要重演,同時將對非洲的認知與時代接軌,讓非洲那隱隱可見的光明在眾人心中留下印記。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