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于文字间的快乐(张福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穿行于文字间的快乐》是中国当代作家张福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穿行于文字间的快乐
喜欢文字,一直以为汉字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识字读书是人生最幸福的事。那些清丽、婉约的古诗词,尤其令我着迷。记得十几岁时看越剧《红楼梦》,黛玉一句“一生与诗书做了闺中伴”的唱词,深深地镶嵌在我记忆里,几十年不曾忘记。那时就想,与诗书做闺中伴,读诗、写诗,用心在文字中行走,对于一个弱女子来说,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而那些带着生命温度并富有哲理的文字,更是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许多时候,打开一本书那扑入眼帘的文字似乎是为你写的或者写的就是你,读之令人不由得怦然心动潸然泪下。此时,便有一种找到知己的感觉。 行走在文字间与文学结缘,或读或写都是一个美丽的行程。每当我写出一篇篇被称作散文的小文时,就会常常为自己庆幸,庆幸在人生行进的旅途里,有这样一段值得记忆值得回味的旅程,庆幸自己有一片安放灵魂的园地,庆幸自己找到一个适合而又喜欢做的事。写作虽然没有改变我的生活但改变了我的心境,那一个个美丽的文字将阴郁的心房擦拭得清朗而明丽,平淡无奇的日子也变得充实而丰盈。那无数个静寂的夜晚,坐在电脑前轻轻地敲击键盘,看着一个个排列如士兵般的方块字精灵样地跳上屏幕,心便随之飞扬。 蓦然回首,回望来路,回想写作的缘由,真是感慨颇多。
那个炎炎的夏日,盘桓于病榻的日子是寂寞的,读书就成为消解寂寞的最好方式,百无聊赖中读着所有能摸到手中所有的书。一日,父亲从单位抱回一摞旧书报放在床边我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手抽出一本旧杂志,只一瞥就觉眼前一亮,几个字活泼泼地跳进眼来,是《小说月报》。看,那个“小”字的竖勾,像一把弯弓,于劲力中透着一股谦逊,而那个“月”字,更是瘦而不弱,宛如一个风姿卓越的少女,亭亭玉立在封面上。
“是谁,将一个个字写得这样精神?写这字的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狠狠地盯着那几个字,这问题也充盈脑间,久久不肯散去。
其时,父亲的世交李叔来了。言谈中,李叔拿起了那本放在书桌边的旧杂志。看到李叔细细地端详封面上的那几个字,我说:“叔,你看这字写得多好,不知是谁写的。”“嗯,是好字,甭管是谁写的,你若喜欢,就自己写,习书也是种锻炼,对你身体恢复也有好处,没准你还能成书法家呢。”同样写得一手好字的李叔,也许是为了安慰生病的我,就这样建议说。
于是,病愈后,我便提着笔立在桌前在旧报纸上点横竖捺地涂写起来。自觉能将那些笔划组合在一起时,我一遍遍地临摹那个“月”字,笔都用秃了许多,却始终也无法写出那种美到极致的韵味来。
一个字的练写实在是乏味枯燥,我试着抄写唐宋诗词。“碧云天,黄叶地……”放下醮着浓墨的笔,静神凝望,就似乎望见了一幅际天极地的苍茫秋景。
原来,文字有着这样的魅力,它能组成诗,拼成画。看似不相干的字,经了大师们的排列组合,就有了内容,有了情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我惊喜着,兴奋着。为了能使那一张张泛黄的旧报,长久地浸润在墨香中,也为了能读到更多优美的词句,图书馆就成了我最好的去处。《千家诗》《诗经》《宋词三百首》……于借还中,一字字一句句地跃上粗糙的纸面。只是那字写得依旧是小学三年级的描红水平,几乎没有什么长进,我也依旧瘦弱着,未见丝毫强壮。所变的是兴趣早已由字而文,《绿化树》《北方的河》《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高山下的花环》……这些发在大型刊物上的小说,都是那时读的。我在一册册的笔记本上抄下一段段的警言丽句,也记下一篇篇的读书心得,一颗心也因文字而细腻敏感,常常会为小说的主人公或哭或笑。
往返借书的日子,渐渐地与在图书馆工作的晓宁熟识起来:“你这么爱看书,为什么不自己写?”“自己写?”这话听起来很熟,与多年前李叔说得一样。 还是静夜的灯下,书写的方式由毛笔而钢笔,由报纸而稿纸。
习字,读书,走着,走着,就远离了初衷,这大概是李叔没有想到的。
那个夏末初秋的午后,天有些阴郁沉闷,似乎是要下雨。在市委门口,我见到了匆匆向外走的市作协主席陈勇。“我看看吧,现在要出去采访。”接过我递上的习作,被晓宁称为老师的作家温和地说。
看着眼前这个说话和气又略带忧郁的人,心中闪过一丝疑惑:这就是作家吗?对作家的崇拜,让我固执地以为:能用文字描绘人生百态的人,定是与常人不一样的人,或者就是些高傲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几天后,我又一次见到了陈勇老师。“不错,你那稿子我看过了,发下期《贺兰山》”。
等待的期望中,一茎文学的芳草,在心的水波里,萌生……
冬天来临的时候,晓宁兴冲冲地给我送来了刊发着那篇小文的杂志。读着印成铅字的短文,多年浮躁不安的心在那一刻安静下来。那一个个排列整齐的方块字,像黑暗中的盏盏灯火,将迷蒙的心照亮,多年的寻觅,也在那一刻有了答案。让纸页笔墨承载人生的苦乐,这也许是每一个最初的阅读者的最终目的。
很幸运,因字而文,心目中远不可及的作家,真实地向我走近。平生所识的第一位作家,为我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
没有滔滔不绝的宏篇大论,没有诲人不倦的枯燥说教,他就那样用温和的语气,讲述着文学上的人和事,也解答着一个初学者心中的不惑。渐渐地熟识起来,才知原来的想法是多么可笑。作家也我等一样平凡普通,若说与常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的儒雅博学却又十分地温和谦逊了。 因为文字,一个个作家朋友走进我的生活,让我单调的生活有了丰富的色彩。烦恼时有了倾诉的对象,孤寂时不再枯坐发呆,而是有了师长们推荐借阅的图书。
因而,我想人在生命运行的历程中,总会遇到令人感动的人和事。那一个个走近你的人,在你的记忆里留下深刻印象的人,都不是偶然的,那是一种缘。
他们等在你生命的每一个沟坎上。有时,是在你迷茫困惑时,为你点亮一盏心灯,拨开你心头的迷雾;有时,是在你彷徨不前时,为你打开一条通途,引导着你向着心中的目标,不停地奋进……
记得那个初冬的午时,在一条不宽展的小巷道里的旧书摊上,我弯腰翻捡着一本本的旧书,以期买到有价值的好书。
“你把这本买上吧。”身后响起一个不大的声音,我抬起头转身望去,只见一张和气的面孔,一双和善的眼睛,“这里面有一篇迟子建的‘亲亲土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呢,她的小说写得非常好。”
“噢,是《小说月报》,这是我很喜欢的杂志啊,与文字文学结缘不就是因它而起的么?”我接过那本揉得很是破旧的《小说月报》,心中一时间涌起几分亲切之感,就像得遇多年不见的老友。我迅速地翻至那篇小说,急不可待地读起来,真是一篇好小说。尤其是小说的结尾,只一句“还跟我的脚呀?”就将农妇李爱杰对丈夫的依恋恩爱写到了极至。
然后,我们就站在书摊边聊了起来,原来,他就是晓宁多次向我谈起的石嘴山市作家王景彦。
“喜欢写就要多读书,读高质量的作品,这样才有助于你的提高进步。”初冬的太阳静静地撒在大地上,照耀着也温暖着我的心。作家都是这样的吗?只因文字只因同好,素昧平生就这样直言相予坦诚相告。
慢慢地熟悉起来,我才知道王景彦老师的爱人还是我初中时的同班同学,这一下更是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我们俩家像亲戚一样地走动起来,直至他们一家离开大武口去珠海定居。尔后,我也搬了几次家,一度就与这位兄长般的文友失去了联系。
几年后的一天,电话突然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传进耳膜,“是福华吗?今天翻找旧笔记本,看到这个号码就想着打着试试,真高兴,我们又联系上了!”“你一定要好好写不要中断,不写你就可惜了。”于是,我又聆听老师的教诲,接受老师的鼓励。每每的,老师有了新书也会不远千里地寄来,看到我偶尔发出的小文,也会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正如王老师所言,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能够提升你的欣赏品味,更会提高你的写作水平。
《额尔古纳河右岸》《伪满洲国》《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踏着月光的行板》《我的世界下雪了》《光明于低头的瞬》《白雪乌鸦》……听从景彦老师的建议,我读了迟子建发表的许多小说、散文。迟子建独具慧眼,那些看似普通的素材,一经她的笔便有了特殊的意义与意味。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
行走在文字间,充实而快乐。当结识了幽默开朗敦厚的长者岳亚东先生时,生活更是凭添了一道道亮丽的色彩。
“走,玩走!”在岳老师的带领下,我和文友们一次次地走进沙漠,走进贺兰山,走近黄河。于嬉笑玩闹中领略沙漠的雄阔,贺兰山的壮美,母亲河的舒畅。
对于不爱走动的我,出门游玩在以往的日子几乎是没有的。但和文友们在一起,我抛开沉冗的家务,忘却忧心的烦恼,走出家门走进自然,开心而快乐。
感谢文字,让一个普通寻常的女子看到人生最美的景致。有了亲近母亲河,抚摸贺兰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一篇篇的文章从心底流出。《写意荒原》《王泉沟的呼唤》《拉巴湖,沙漠中的一滴情人泪》《黄河边的风景》……写出了我对生活着的这片热土的最真挚情感。
“就是么,一个写作者不只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不然,你写出的东西就干巴巴的。你呀,就是要和我们一样地疯玩,才会有佳作频出,闭门造车是不行滴。”每次游玩归来,岳老师总会这样说。
岳老师不只爱玩会玩,还是一位热心的长者,仁者,师者。
我的好友永红喜好文学,却苦于一直没有入门,当她写出一篇习作要我指点时,我自觉功力不够,于是求助于岳老师。岳老师放下手中的长篇写作,像教授小学生那样,同我们一起写起了同题作文。一遍遍地修改,一次次地讲解,不厌其烦。看到好友拿着发表的文章时的那股高兴劲,我的心也如灌了蜜一样,深感亚东老师的仁者之风。在如今这个利己之风盛行的世俗时代里,还有谁这样无私大量呢?
感谢文字,使一个胆怯自卑的女子自信。因为文字,不善交际的我,走近一个又一个令我敬仰的艺术家、企业家。感受艺术的魅力,感悟人生的真谛,也享受着与真诚善良者交往的快乐。
感谢文字,让我在人生行走的路上结识那么多如亲人般的文朋诗友。老作家郑正先生,石嘴山作协主席陈勇老师,诗人、学者邱新荣都是我文学路的引路者启迪者。师长朗业成、沙俊清、张玉秋、薛青峰、丁朝君……都是我文学作品真诚的评判者。赵玉林、马丽华、樊月凤、樊咏梅、常越、杨生莲、王淑萍……则亲如姐妹,可以聚在一起谈诗论文,也可以一起八卦聊天。文友常惠琴、张庭珍、宋希元、潘春生、白远志、田文强……都是我文学写作的勉励者。每当我懈怠,都会得到他们的鼓励。活波俏丽的希元,更是恨铁不成钢地说,“写,你再不写我就不理你了!” “一个写作者,不在于他写了什么,而是看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邱新荣老师简短的话语,犹如长长河道的航标,让我明确知道自己写什么,怎么写。
“一个作家不在于名气,只要能写出有良知的作品,就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我知道,终其一生我都将与伟大无缘,我只是无数爱好文学写作者中的藉藉无名者,但玉秋老师为我《矿难沉思录》写下的评语,分明是警醒是鞭策,说真话,写真言。而这,正是我写作做人的底线。
行走在文字间,结下的是幸运与感动。我写作,我快乐。在文字间行走,磕磕碰碰,甘苦自知,尽管道路漫长且曲折,因为有了你们——我挚爱的文友,我愿意坚持走下去,用自己的文字温暖自己的心,但愿也能温暖阅读者的心。[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张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