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负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税收负担是一个专用名词。
汉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号:ㄏㄢˋ ㄗˋ),又称中文[1]、中国字、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汉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在历史上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甚至其语文都存在借用汉语言文字的现象[2]。
名词解释
税收负担是纳税人应履行纳税义务而承受的一种经济负担,也指纳税人应支付给国家的税款额或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与其计税依据价值的比率,是国家税收政策的核心。税收负担一般通过税收负担率进行反映,主要用于比较各类纳税人或各类课税对象的税收负担水平的高低,是国家研究制定和调整税收政策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纳税人税收负担的研究分析,有利于国家对税务政策实施科学性的调控和完善,从而加强对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征纳关系的管理。
税收负担的分类
1、税收负担既可以从全体纳税人的角度来考察,税收负担可以分为直接负担和间接负担,货币负担和真实负担。
(1)直接负担指纳税人缴纳的税款不能转嫁给别人,完全由纳税人自己承担,即纳税人与税负承担者为同一人,如所得税、财产税等直接税,其税负一般不能转移。
(2)间接负担指由他人以各种方式转移而形成的负担,即纳税人与税负承担者分离。
(3)货币负担,指纳税人直接承担的货币税款。
(4)真实负担,亦称实际负担,指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的真实福利。
在某些情况下,货币负担与真实负担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如果缴税给纳税人带来的效用相等,两者相等;如果缴税使纳税人感到效用牺牲较大,则两者不等。
2、税收负担从个别纳税人的角度来分析。可分为宏观税收负担,后者被称为微观税收负担。
(1)宏观税收负担是指一个国家中所有纳税人税收负担的总和,被称为总体税收负担,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税收负担的整体状况,一般用税收收入总额与GDP的比率表示。
(2)微观税收负担是指单个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及其相互关系,它反映的是税收负担的结构分布和每个纳税人的税收负担状况。在税务筹划目标研究中,税收负担仅指微观个体的税收负担,而且是站在纳税人而非负税人(或两者兼顾)的角度。
税收负担的衡量
税收负担的衡量主要包括:
1、宏观税收负担的衡量:宏观税收负担通常以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总额与同期国民经济总量的比值来衡量,即通过国家所取得的税收收入总额与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对比,从而计算出对应的宏观税收负担率;
2、微观税收负担的衡量:微观税收负担通常以微观经济主体所缴纳的税款与其特定经济指标进行对比来衡量。其中,微观税收负担的指标包括居民税收负担率、企业综合税收负担率、企业所得税负担率以及企业流转税负担率。
税收负担的影响因素
由于税收负担必须考虑需要和可能两方面的情况,因此,一个国家在制定税收政策,确定总体税收负担时,必须综合考虑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并根据不同的经济调控需要,来制定税收负担政策。一般来看,影响税收负担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可以通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两个综合指标来反映。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越大,总体负担能力越高。特别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能反映国民的税收负担能力。一般而言,在人均国民收入比较高的国家,社会经济的税负承受力较强。世界银行的调查资料也表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的国家,其税收负担率也较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的国家,其税收负担率也较低。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低,属于发展中国家。国家通过税收能够积累多少资金,社会总体税收负担应如何确定,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也不能只考虑国家的需要,必须首先考虑社会经济体系和纳税人承受能力。只有税收负担适应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纳税人的承受能力,税收才能在取得所需的财政收入的同时,刺激经济增长,同时提高社会未来的税负承受力。如果税收负担超出了经济发展水平,势必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2、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任何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必须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法律以及行政手段,来强化宏观调控体系。国家会根据不同的经济情况,而采取不同的税收负担政策。如在经济发展速度过快过热时,需要适当提高社会总体税负,以使国家集中较多的收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存量,抑制需求的膨胀,使之与社会供给总量相适应。此外,还要根据经济情况的发展变化,在征收中实行某些必要的倾斜政策和区别对待办法,以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目前,我国经济过于紧缩,需求严重不足。从1998年开始,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扩大了财政支出的规模,税收的总体负担短期内不会减少,但会通过费改税,对纳税人的总体负担进行结构调整,减少纳税人负担各种收费的比例,增加税收的比例,以达到增加税收收入的需要。
3、税收征收管理能力
由于税收是由国家无偿征收的,税收征纳矛盾比较突出。因此,一个国家的税收征收管理能力,有时也对税收负担的确定有较大的影响。一些国家的税收征收管理能力强,在制定税收负担政策时,就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确定,而不必考虑能否将税收征上来。而在一些税收征管能力较差的国家,可选择的税种有限,勉强开征一些税种,也很难保证税收收入,想提高税收负担也较困难。税收政策的核心是税收负担。在税收总体负担确定的情况下,各种纳税人具体的税收负担状况主要受税制本身所规定的各种计税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直接决定了谁是纳税人,应该负担多少税收。税收政策的具体实施主要通过如下方面来进行的:一是确定课税对象,以确定谁是纳税人;二是确定税率的高低;三是确定计税依据;四是确定对谁减免税,怎么减免税;五是加重哪些纳税人或课税对象的税收负担。
税收负担的转嫁方式
税收负担的转嫁方式有以下四种:
1、前转,亦称“顺转”或向前转嫁
指纳税人在进行货物或劳务的交易时通过提高价格的方法将其应负担的税款向前转移给货物或劳务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的形式。前转是税负转嫁的最典型和最普通的形式,多发生在货物和劳务征税上。
2、后转,也称逆转或向后转嫁
指纳税人通过压低生产要素的进价从而将应缴纳的税款转嫁给生产要素的销售者或生产者负担的形式(一般在前转无法实现时)。
后转的发生一般是因为市场供求条件不允许纳税人提高商品价格,使之不能采取前转的方式转移税收负担所致。
3、消转,又称“税收转化”
即纳税人对其税收负担既不向前转嫁也不向后转嫁,而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或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自行消化。
消转并未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这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
4、税收资本化,亦称“资本还原”
生产要素购买者将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扣除的方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的一种形式。
参考文献
- ↑ 中文为何越来越受欢迎?,搜狐,2021-12-30
- ↑ 中国能屹立几千年不倒的精髓是什么?汉文化的诞生和传承是关键,搜狐,202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