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程其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程其襄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主编
出生 1910年
四川万县
逝世 2000年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程其襄四川万县人,先后在哥廷根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和工作。1943年获柏林大学数学博士学位。1952年,调入华东师范大学任数学教授兼数学分析教研室主任。 此后一直在华东师大任教,直至退休。 2000年因病去世, 享年90岁。

1949年8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筹备成立中国数学会。当时公推傅种孙、江泽涵段学复、苏步青、姜立夫等17人常务干事,其中有上海的程其襄。从1961年起他任上海市数学会副理事长直到1985年。1985年后任上海市数学会顾问。他还是上海市逻辑学会顾问[1]

程其襄先生对中国数学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 集中于《数学分析》课程的建设。1980年代,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受命主编《数学分析》教材, 由程其襄先生担任主编。 这是一本发行量很大, 使用面极广的基础课教材。 由于"体系科学, 编排合理,取材适当,叙述严谨, 文字流畅",1987年荣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资料

任同济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理学院代理院长[2],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专于函数论、泛函分析及数理逻辑,上海市数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个人简介

程其襄(ChengQixiang)(1910--2000),1910年1月3日出生于四川万县,1943年获德国柏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到中国。后任同济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理学院代理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专于函数论、泛函分析及数理逻辑,上海市数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成长历程

  • 1910年1月3日出生于四川万县

3岁到上海,7岁在日本住过一年,以后经自学即初通日文文献

在上海博文女校小学毕业后,考入南洋公学读中学

  • 1929年随大姐第一次到德国,主要学习德语
  • 1935年第二次到德国留学,主攻数学,先后在洪堡大学、哥根廷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和工作
  • 1943年获柏林大学数学博士学位
  • 1946年程其襄回到上海,被同济大学聘为数学教授,兼任数学系系主任
  • 1949年8月,中国数学会刚筹备成立,程其襄被选为17个常务干事之一
  • 1949年任上海市数学会的秘书长
  • 1951年又兼任理学院代理院长
  • 1951年中国数学会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程其襄出席大会,并当选为第一届中国数学会理事
  • 1952年任华东师范大学任数学教授兼数学分析教研室主任
  • 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 1961年任上海市数学会副理事长
  • 1985年后任上海市数学会顾问,同时也是是上海市逻辑学会顾问
  • 2000年3月28日,程其襄先生病逝,终年91岁

家庭背景

程其襄出生万县的一个殷实的家庭。父亲程宅安是一位佛学家,母亲左鸿庆是书法家。程其襄冗弟两人,弟弟是留德的物理学家,因飞机失事早逝。另有姐妹5人,多从事社会活动或学术工作。

工作过的地方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诞生于1951年10月,是以私立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文、理科为基础,加上复旦、同济、沪江、东亚体专等学校的教育、动物、植物、音乐及体育等系合并而成,以大夏大学原址为校址。大夏大学创立于1924年7月,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在上海发起建立的。

同济大学

坐落在中国上海市,是历史悠久的著名综合型大学,也是收生标准最严格的中国大学之一。同济大学由德国人在1907年创办,与德国和欧洲联系紧密,交流频繁,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采用德语教学。同济大学是民国时期最早建立的一批国立大学(1927年),也是中国近代历史较早的真正意义的综合大学(包含医学院),"同济"也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牌大学。

函数论教研室

五十年代函数论教研室在李锐夫、程其襄教授主持下积极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们编写的《复变函数论》教材对中国高等院校复分析教学影响很大,六十年代初史树中教授取得了复分析研究的优秀成果。现在函数论教研室在泛函和复函两个分支学科基础上发展壮大。现有紫江学者博士生导师林华新教授,博士生导师吴良森教授,庞学诚教授和李文侠教授4位教授,副教授3人,讲师1人。主要研究方向有:C*-算子代数,亚纯函数的值分布论和算子理论等。《数学分析》教材获得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在德国的日子

中国数学会

在德国留学期间,程其襄积极投身抗日爱国进步活动。他是"旅德华侨抗日联合会"活跃的成员。1937年,杨虎城将军到德国作"西安事变和国家形势"的报告,程其襄等积极参与筹备,冲破了国民党外交人员多方阻挠,迎杨虎城将军的到来。在这一时期,程其襄和乔冠华交往甚多。当时,乔冠华为"旅德华侨抗日联合会"的《会报》编辑稿件,程其襄也在《会报》工作,日相过从。1937年除夕,程其襄兄弟和抗日联合会的工作人员,同在乔冠华处庆祝,通宵达旦。乔冠华在都宾根大学的博士论文"庄子哲学的一个叙述",解放后乔本人已没有了,程其襄处却保留着珍贵的一份。

1939年,国际反侵略援华大会在英国伦敦召开,程其襄代表德国华侨参加,并在那里和吴五章同志相识。在德国留学的10年间,程其襄先后和许多中国同学相过从。如张德馨(数论学家滔长期担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禾瑞(代数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化学家屈伯川(长期任大连工学院院长)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与国内联络中断,程其襄不得不滞留于希持勒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作为一名中国学生,处境十分艰难。战时生活本来就困苦,学校经费紧缩之后,中国学生的艰难可想而知。程其襄兄弟用光学原理为人按照片画像,不用打格子,一时颇为新奇,赚了一些钱,生活暂且无虞。

课程大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专业任选课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线性赋范空间的概念,掌握压缩映射原理和希尔伯特空间的基本概念。??

三、理论教学内容

  • 1、度量空间和线性赋范空间?
  • 2、线性有界算子和连续线性泛函
  • 3、内积空间和希尔伯特空间?
  • 4、巴拿赫空间中的基本定理

成就贡献

1954年受教育部委托,程其襄负责制订分析教学大纲,这份大纲虽在1986年作一次修改,但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没有大的变化,一直沿用至今。1960年,他翻译了吉田耕作的《泛函分析》,当时这类著作在国内尚属少见。由他负责编定的《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基础》也是八十年代以来师范院校使用的标准教科书。除分析学以外,程其襄的研究工作是多方面的,他参加了《马克思数学手稿》的翻译(上海本),参加执笔和校订《辞海》里的数理逻辑词条,译校过《数学分析中的问题和定理》的中译本,由于他精湛的德语功底,曾受委托负责校订一些数学世界名著,如:希尔伯特的《几何基础》,波耶的《微积分概念史》,还担任《德汉数学名词》等的译校工作。去世前一直担任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数学方法论丛书》顾问。

主要著作

实变函数著作

  • 1、 《Bitrage zur Nevunlinna-Alforsen Theorie der meromorphen Functioncn》 Berlin 《 Math-Naturwiss》,1944
  • 2、 《实变函数论》 高等教育出版计,1959
  • 3、《泛函分析》[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计,1966
  • 4、《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 5、《数学分析》 高等教育出版,1980
  • 6、《非绝对积分》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0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