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秦灭赵之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秦灭赵之战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秦灭赵之战

发生时间: 公元前236年-公元前222年

地点: 井陉口,邯郸

参战方: 秦国、赵国

秦灭赵之战,是指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至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在秦灭六国战争中,秦国攻灭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等)的战役。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秦国乘燕国、赵国交兵,赵国后方空虚之际,以王翦为主将,分兵两路攻赵,夺赵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十余城。赵军守城据险,避免决战,战事呈相持局面。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军攻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歼灭赵军10万,杀赵将扈辄。接着挥军北进,为赵大将军李牧大败于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王翦改变战法,以一部兵力袭扰赵都邯郸(今邯郸市),自率主力由上党郡(郡治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将赵拦腰截断,因李牧预先有防备,受阻还师。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王翦乘赵地饥荒,长途跋涉派部分军队围邯郸,亲率主力东出井陉。王翦施反间计使赵王令赵葱、颜聚代李牧为将。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王翦大破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南下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国称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之子王贲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1]

战争背景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四年),秦国国君秦庄襄王去世,其子秦王政(秦始皇)继位。秦王政继位后,采纳谋臣尉缭李斯的建议,用重金收买六国权臣,破坏诸侯合纵,在军事上实行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方略,以实现统一天下。

战争过程

第一阶段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秦国乘赵国与燕国大战,国内空虚之机,分兵两路进攻赵国。名将王翦率一军攻占阏与(今山西和顺)、撩阳(今山西左权),将军桓𬺈、杨端和率一军攻占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等九座城邑。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桓𬺈又率军进攻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今河北磁县西南),杀死赵将扈辄,斩首10万,大败赵军,占领城池。

公元前233年(秦王政十四年),桓𬺈挥军越太行山,占领赤丽、宜安两邑(今河北石家庄东南),进攻赵国腹地。赵王急调在北方戍边抵御匈奴的名将李牧,带兵抗秦,在肥(今河北晋州西)大败秦军。桓𬺈奔还。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秦军又分两路进攻邺和狼孟(今山西阳曲)、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亦被李牧军击败。但赵军也损失惨重,只得退守都城邯郸(今河北境内)。

第二阶段

此后秦军经过三年休整。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正当秦军消灭韩国时,赵国遇到严重旱灾,国内缺粮,人心浮动。秦国在稳定占领区形势,将韩地改建为颍川郡后,立即转用兵力于赵国,于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派军乘赵国大饥之机从两个方向对赵国发动进攻。王翦率上地(今陕西北部)兵,羌瘣率羌兵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杨端和率河内(今河南新乡一带)兵,分由南北夹击邯郸。赵王迁派李牧和司马尚率军抵抗。李牧仍采用筑垒固守,避免仓促决战的方针。秦军屡攻不胜,形成相持。

王翦利用赵王迁庸碌无知、其宠臣郭开贪财好利和嫉贤妒能的弱点,使用反间计。赵王迁听信谗言,遂命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为将。李牧拒不受命,被赵王迁杀死。李牧治军有方,爱护部属,在边防与官兵共同生活、战斗多年,颇得士心,被杀后军心涣散,部队解体。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三月,王翦军乘势猛攻,一举击败赵军,杀赵葱,占东阳(太行山以东)。颜聚惧逃。十月,王翦、羌瘣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带领宗族数百人逃代(今河北蔚县四北),自立为王。但此时赵国已名存实亡,秦国在赵地设置邯郸郡。

代地赵军与燕军联合驻上谷易水(今河北怀来西北),企图阻止秦军继续北进。公元前227年(秦王政二十年),又为秦军击败。至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后,破代,俘代王嘉。赵国彻底灭亡。

战争评价

赵国是战国后期实力仅次于秦国的国家:有一大批军事将领,如赵武灵王廉颇赵奢李牧、庞暖等,尤以廉颇、李牧最为著名;军队也有数十万精锐之师;赵国因连年同秦国作战,百姓也十分熟悉军事。但其君主多为无能之辈,对奸佞之臣言听计从,长平之战战死四十五万,精锐尽失,即便再有千百个廉颇和李牧,最后也难逃灭亡。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