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下荆门 (李白-唐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秋下荆门 (李白-唐代) |
秋下荆门 (李白-唐代)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1]
译文
霜降时节,秋风萧瑟,荆门的草木逐渐凋零,江面显得格外空阔;此时,秋风也仿佛在为“我”送行,使去越之旅途一帆风顺。
此次出蜀远行不是为了鲈鱼之美味,而是为了饱览名山大川,才想去往越地的剡中。[2]
注释
① 空:指树枝叶落已尽。
② 布帆无恙: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③ 鲈鱼鲙:运用《世说新语·识鉴》的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菰菜、鲈鱼鲙的美味,遂辞官回乡。
④ 典源语出《世说新语》:"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⑤ 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
作者简介
李白 |
李白(701年5月19日-762年11月30日),字太白,袓籍陇西成纪人,自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李白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汉飞将军李广后裔,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他少有逸才,十岁通诗,书,读百家之言。二十岁后,漫游蜀中。二十六岁,出四川。
四十二岁,诏任“翰林供奉”。由于权贵排挤,三年离开长安,再度开始漫游生活。
五十七岁,判流放夜郎,中途遇大赦,折回。
宝应一年,投靠在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当年十一月病重与世长辞。[3]
作品风格
其作品想像奇特丰富,风格雄奇浪漫,意境独特,清新俊逸;善于利用夸饰与譬喻等手法、自然优美的词句,表现出奔放的情感。
李白的诗歌在唐朝已被选进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于敦煌石室发现的《唐写本唐人选唐诗》、韦庄编选的《又玄集》和韦縠编选的《才调集》。唐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称为“三绝”。
创作背景
根据裴斐编制的《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当年李白再游峨眉山,秋间经清溪、渝州、三峡去蜀,来游楚地,在离开荆门时作此诗。 [4]
赏析
第一句“霜落荆门江树空”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如今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因为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这个“空”字非常形像地勾勒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5]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 ,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借用“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表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传达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此行不为鲈鱼鲙”,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命驾便归。李白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自己是远离家乡。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造成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全诗仅四句,但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抒发了年青诗人“仗剑去国”的热情,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四句诗中连用了两个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迹,或反用而有新意,读来无凝滞堆砌之感,达到了推陈出新、语如己出、活泼自然的境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