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寿山石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福建寿山石雕 |
中文名称;福建寿山石雕 被誉为;"榕城三宝"之一 评价;精巧绝伦 巧夺天工 特色;返璞归真 |
福建寿山石雕,为中国玉石雕刻百花园中的奇葩,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寿山石雕是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其技艺主要流传在福州市晋安区鼓山、岳峰镇、象园、王庄街道和寿山乡。[1]
寿山石概况
产地
产于省会福州北峰的寿山石,有"石帝""石后"之称,彩石具有"细、结、润、腻、温、凝"之六德,其石质、石色、石形,石纹丰富多彩,晶莹滋润,储藏品种丰富,硬度为摩尔 2.5 - 2.7 之间,是上等雕刻彩石,有"贵石而贱玉"之说。福州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将它打磨成石珠、石镞了。已出土发现寿山石雕刻品距今已 1500 年。南宋时,寿山石矿已规模开采。经元、明、清发展,形成了独立的寿山石雕产业。
工艺
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寿山石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品类。由于这些原因,寿山石雕的社会影响面极广,具有"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鉴赏家与收藏家的好评。寿山石雕在中国传统玉石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相关雕刻品已成为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征。寿山石雕追求既雕既琢的艺术效果,故以"相石"为重要环节,讲究利用石形石色,巧施技艺,以达到"天工合一"的境界。
艺术价值
寿山石雕刻艺术品。明、清时期,寿山石雕的印钮技法已达到极高的境界,明、清后期,对寿山石印章情有独钟,康熙等皇帝用寿山制宝玺,寿山石印章成为帝王权力的象征,寿山石特别是田黄石身价也随之倍增,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彩,技艺精湛,有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寿山石雕刻艺术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它的社会影响面极广,具有"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之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鉴赏收藏家们好评,寿山石在中国玉石传统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其工艺品常被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国家元首和世界知名人士。寿山石雕刻工艺品,特别是寿山石印章更是受到世人们青睐。寿山石工艺品已经成为中国玉石雕刻品中"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征,"以石会友"、"以石增缘"、"以石增情"成为寿山石文化艺术的一大特色。
艺术流派
寿山石雕艺术分成东门和西门两大流派,东门派主要集中在福州鼓山后屿一带,西门派主要集中在福州洪山一带。到了清朝同治年间,潘玉茂、林谦培继承杨玉璇、周尚均的雕刻手法,各自发展形成了东门、西门两大艺术流派。潘玉茂、林谦培的传人林元珠、林文宝、郑仁蛟、林清卿、黄恒颂、林友清等都继承发展了寿山石雕艺术。林文宝创作的各种印钮千姿百态,自成风格;郑仁蛟吸收其它雕刻的长处,使圆雕人物动物别具一格;林清卿独僻溪径,将中国画融入薄意雕刻,精妙绝伦。东门派艺人讲求造型伟岸,善取巧色,刀法矫健,作品玲珑剔透,精巧华丽,雅俗共赏;西门派艺人善于因材施艺,巧掩瑕疵,刀法圆顺,追求传神意韵,作品造型饱含古朴,给人以品味交流的空间。
寿山石雕艺术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即清康熙年间寿山石雕的一代宗师杨璇和周彬。
杨璇,又名玉善、玉璇等,福建漳浦人。清康熙年间客居福州,首创"审曲面势"雕刻法,即根据寿山石丰富的色彩,顺其自然,依色巧雕,使雕作之画面,形神兼备,情趣盎然。杨璇在人物和兽钮雕刻上,技法特别精到,是公认的寿山石雕鼻祖。他的作品构思巧妙,刀法古朴,独具匠心。
与杨璇同时期的还有一位宗师周彬。字尚均,闽南人,尤擅钮雕,其技艺超凡,名冠当时,所制印钮被专称为"尚均钮",多为地方官吏进贡朝廷,作为皇家秘藏之珍。"尚均钮"多是兽钮,雕风精细,手法夸张,形态与众不同,印旁常有博古纹,多取青铜器纹样,并在纹中隐刻双钩篆字"尚均"
继杨璇、周彬之后,福州还有董沧门、奕天、妙巷等人继承"钮雕"传统,闻名于世。清同治、光绪年间,潘玉茂、林谦培二人继承发扬周彬、杨璇的寿山石雕工艺传统,各得其真,并各自收徒传艺,各扬其长,以后又经世代相袭和发展,形成了两个有同风格的寿山石雕艺术流派,也就是"西门派"和"东门派"。后经过逐渐的发展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派,即"学院派"。
相关视频
参考资料
- ↑ 八闽文化系列报道 | 寿山石雕:融画入石,刀下生花 , 中青在线 2022-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