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福山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福山寺,始建於唐廣明元年(880),原名「雙林寺」。為「溈仰宗」(「溈仰宗」是中國佛教中禪宗五家之一,開創者是靈祐及其弟子慧寂。

中文名 福山寺

地理位置 江西省宜春縣南

著名景點 九疊峰

建設時間 唐廣明元年(880)

別 名 雙林寺

寺廟簡介

靈祐在潭州的溈山(今湖南省寧鄉縣西),慧寂在袁州的仰山(今江西省宜春縣南),舉揚一家宗風,因此後世稱為「溈仰宗」。溈仰宗創立並興盛於晚唐五代,在五家中開宗最先,前後傳承約150年,入宋後逐漸衰微)江西祖庭。當時釋紹隆曾棲隱於此,成為雙林寺開山鼻祖。相傳雙林寺始建時,「靈禽奮響於簫峰,鹿女踏花於寶殿,八仙聚會,酣游福山。

寺名由來

福山屬武夷山西麓,距社苹鄉政府駐地6公里。山體方園數十里,其狀如一倒扣的船,故名「覆船山」。唐咸通年間(860-873),唐懿宗因忌「覆船」不吉祥,賜名「福船山」。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改稱「福山」。福山有簫曲峰、童子峰、文殊台、羅漢岩、九疊谷諸峰,其中九疊峰景致最佳。這裡四山交峙,巒峰迭翠,怪石嶙峋,澗水環流,松竹掩映,霧繞雲飛,深幽雅靜,景色迷人。簫曲峰是福山第一峰,相傳唐代時,有一異狀怪鳥,在峰巔鳴唱,婉轉深沉,一如洞簫,故名。明代黃子安築草堂於梅花岩下在此遊憩,達二三十年之久,自稱「九疊山人」。離草堂數百餘步,道旁有兩石聳立,形同筍,高十餘丈,斜飛扦天,中開一線,嶄如刀劈,頂小如錐,不琢自成。遊人經此皆不敢仰視。緣石筍窩北折盤桓,登上峰頂。峰頂為一巨石構成,石開八瓣,狀如睡蓮怒放,名曰「八葉峰」。巨石南面、鐫刻「半割鴻 四字。遊人立此峰巔,可遠眺四十里外的黎川城廓。

重建時期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朝廷賜額為「福山古寺」。元延祜年間(1314-1320),寺廟重建,頗具規模,中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左右有觀音堂、藏經閣和僧房。至清代,福山古寺又增建精舍六幢,均為飛檐翹角,畫棟雕梁,方磚砌地,條石砌階,巍峨輝煌,為黎川寺廟之冠。此為福山古寺鼎盛時期。寺內有大小房室近千間,僧人百餘人,田地300畝,山林面積2000餘畝[1] 。眾僧早晚功課之餘,興行務農,勞作成習。清末以來,福山寺年久失修,又屢遭人患,寺廟建築逐漸破敗,僧人遠走他山。上世紀50年代,福山寺被德勝關墾殖場社苹分場闢為生產基地,又經「文革」劫難,眾多古蹟被人為毀壞,諸多歷代珍貴文物蕩然無存,貴重法器竊盜一空,自然景觀黯然失色。上世紀80年代,當地政府落實黨的宗教政策,1986年經縣政府批准開放,四方信眾捐資修建了大雄寶殿、觀音堂,重塑佛像,香煙再度繚繞福山。

相關典故

唐朝末年,當地富紳危全諷兄弟施以山田,資助寺僧。據《黎川縣誌》載:「邑人危全諷兄弟(今黎川縣洵口蘇源村人)將山田四十里,施助寺僧,設齋塑佛,一時香火極盛。」後危全諷官封撫州刺史,死後被朝廷追封為南庭王,寺中眾僧感其功德,乃建「危王祠」於寺側,並鐵鑄其像一尊,日以香火祀之。此千年文物,在上世紀50年代大煉鋼鐵時,被人投到土高爐內熔化。寺旁有另一勝跡--「武夷堂」,宋慶元二年(1196),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理學家朱熹與門人黃干、蔡沈、黃鐘等來到武夷堂講學,並寫下《福山》一詩:「迢迢百里外,望望皆閩山;皎日中天揭,浮雲也自閒。」朱夫子與當時福山古寺住持宇光和尚相交甚厚,曾有詩贈別:「覆船山色翠峨峨,栽石藏雲不厭多。達理禪師超彼岸,莫疑身後的風波。」明代學者羅倫亦游經此處,並留下「崇正堂」題額和一首詩:「雲和草樹拂天香,無盡光中見紫陽。萬籟一空天似水,滿船風月武夷堂。」明末抗清名臣黃端伯也曾聚徒教授於簫曲,並建有「簫曲山亭」,成為後人憑弔這位文武兼備、寧死不屈的烈漢的古蹟。寺內大雄寶殿前曾建有一條20米的長廊,兩旁牆壁上嵌有10塊青石碑刻,均為歷代文人手跡,現仍保存着碑座舊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