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社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社学,即村社所办学校,为地方小学,主要教育八到十五岁的儿童或少年。社学始设于元代,明清沿袭。“州、县设学多在城市,乡民居住辽远不能到学者,于大乡巨堡,各置社学”。

在一些地区,社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承担机构。

历史

元、明、清时期官府设立的学校,现多指社会学习。早期,创立于元二十三年。元制50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施引教化,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并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明承元制,各府、州、县皆立社学,以教化为主要任务,教育15岁以下之幼童;教育内容更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经史历算之类。清初令各直省的府、州、县置社学,每乡置社学一所,社师择“文义通晓,行宜谨厚”者充补。凡近乡子弟,年12以上,20以下,有志学文者,皆可入学肄(yi)业,入学者得免差役。社学是当时农村启蒙教育的一种形式,明清两代,社学成为乡村公众办学的形式,带有义学性质,多设于当地文庙。社学一直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地方文教机构,但在鸦片战争爆发后,广东人民亦曾利用它作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组织。

多层次办学、多形式兴教是江西古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诸多层次、诸种形式的办学中,不能不提到社学。社学是官立的用于启蒙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始创于元代[1],至清末而终结。

清朝初期,台湾各地即普遍设有社学,并有“汉人社学”与“土番社学”之分。“汉人社学”,于始于康熙二十二年,台湾知府蒋毓英,于东安坊设置社学二所;至康熙末年,朱一贵事变后,社学制度逐渐废弛,义学代以兴盛,所有社学多变为义学。社学一辞,到了乾隆年间,成为诸子以文会友之场所,有文昌祠即设有社学,原来的意义近失尽失。“土著社学”,系专为熟番而设,康熙二十五年,诸罗县令樊维屏,在其辖区内四番社(新港社、目加溜湾社、萧垅社、麻豆社)各设社学一所,是为发端;康熙三十四年,台湾知府靳治扬到任之初,大量创设社学。乾隆年间为其鼎盛时期,嘉庆年间,由于熟番急速汉化,原来的土著社学,逐渐变成一般的汉民义学。

遗址

说起100多年前的三元里农民抗英故事,有专家学者认为,当时103乡农民之所以能行动如此整齐迅捷并最终取得胜利,关键就在于在广州周边农村中有不少名为“社学”的民间武装组织。日前白云区在辖区内发现了4座保存相对完整的社学遗址[2],揭开了这个一直十分神秘的民间组织的面纱。今天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64周年,白云区委邀请多位当年抗英义士的后代重聚三元古庙举行盛大纪念仪式缅怀先辈。本报老记者黄东生创作的以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为背景的历史长篇小说《世纪悲歌》也应邀在三元古庙举行首发仪式。

视频

社学 相关视频

四川大学诚社学国学习礼课坐容

参考文献

  1. 社学,词典网
  2. 白云区发现4座抗英社学遗址(图),新浪网,2005-05-30